12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写作的好帮手!
1200字范文 > 职场中年危机 该如何破解

职场中年危机 该如何破解

时间:2021-02-08 23:29:02

相关推荐

职场中年危机 该如何破解

近几年,35岁现象越来越常被提起。

我身边的很多候选人朋友,也常谈论35岁话题,每个人都心情复杂:

年轻的,一方面炫耀着自己还有资本,一方面也在暗暗担忧,早晚也有轮到自己的一天;

已经步入中年的,即便今天仍拿着高薪,也并不真正舒坦,因为未来不可期。

35岁的魔咒,究竟该怎么破?一、35岁之前,做好积累和规划

前段时间,有个认识很久的职业经理人,委托我们帮他寻访下属。

几年前,这个候选人因为公司裁员,40多岁时被迫离开了工作十几年的外企,失业了。

没想到,这次再联系,他自己开的公司已经初具规模,准备扩大团队了。

在众多“中年被裸辞”的人里,他算是转型很顺利的。但仔细想想,他能有今天的成绩,并不意外。

1、积累

这个职业经理人年轻时的每一步,都在有意无意间,为今天的结果做积累:

技能:他用几十年的时间,深耕在一个领域。虽然离职前级别并不高,但技术绝对过硬。

人脉:他经常代表公司参加展会、行业会议,还成为了领域内的特邀专家,担任一些业内比赛的评委。在这些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行业人脉。

口碑:做事专业,做人靠谱,所有认识他或听说过他的人,都对他有不低的评价。

可以说,他用几十年的时间,为自己积累了一个扎实的基础,且形成了闭环。

而在这三方面的积累中,口碑,更是决定性的。口碑就好像100中的1,再好的技术,再广的人脉,没有口碑,都是0。

有了这些基础后,当他决定自己开公司时,很多业内朋友,都主动投奔过来。

虽然这个人选已经年近50,但他的例子,很好地说明了,当我们年轻时,在职场上最应该积累的东西:技能、人脉、口碑。

公司可能倒闭、职位可能取消、团队可能解散,但这三点,是只属于我们自己、谁都拿不走的。

哪怕你还很年轻,也需要记住,在职场上的每一天、面对的每一个人,都可能影响你35岁之后的路。

2、规划

每当面试候选人,问到他们的职业规划,总能听到这样的答案:我想三年之内晋升为主管;

我想先积累经验,五年之后进入一家大企业;

我想带一个30人的团队。

这些算职业规划吗?

不能说不算,但这样的规划,其实并没有什么用。

因为,这些规划的前提,都是基于某些不可控的外力之上。

是否能晋升到某个职位、带多大的团队,并不是我们努力了,就一定能够实现的,这里面有机遇的因素、有平台规模的限制,甚至也许,还有被暗箱操作的可能性。

而将进入什么样的企业作为目标,也同样有很大变数。以现在经济的发展速度,别说五年后,今年被众人追捧的明星企业,可能明年都不存在了。

很多人觉得职业规划没有用,是因为压根没有规划到点上。

比起规划“果”,我们更应该规划“因”。

我们之所以能够升职到某个岗位、进入某家企业,是因为我们掌握了某些专业技能、达到了某些管理水平。

而这种核心技能、以及让我们精通这种技能的方法论,才应该是我们得以安身立命的“因”,也才应该是更该去规划和学习的。

以上面提到的候选人为例。

他能把自己所在领域需要掌握的核心技术,理解得很透,几十年下来,俨然已经是专家。

并且,他在公司的这些年,从零开始做了很多项目,这些经验,都极有价值。

所以,在做规划时,更应该去计划我们应该在什么阶段,掌握什么技能、结识什么人脉,并倒推回现在,落实到具体的每一年、每一月,我们该做什么、如何做。

二、35岁之后,做好梳理和减法

如果说,我们在进入职场的前十年,做的主要是加法: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结识新人脉,那么,在步入中年后,我们更应该做的,是梳理和减法。

前两天,我沟通了一个40多岁的候选人,我们暂且称他为B。

本科毕业后,他回到老家(三线城市),进入一家传统制造业企业,一做十几年,从基层员工一步步升到部门经理。

40岁那一年,他觉得需要拼搏一把,于是辞掉老家的工作,来到上海。

他选择了一个和过往背景有相关、但更前沿的新机会。

两年后,他工作还算顺利,但孩子在老家面临中考,父母身体状况也不太好,他陷入了两难的境地:

如果回老家,自己目前从事的新方向过于前沿,老家根本找不到匹配的岗位;

如果继续留在上海,孩子和老人在关键时刻缺少辅导和陪伴,可能让自己留下一生的遗憾。

不得不说,他当时跳槽到大城市的这步棋,并没有走好。在身上责任很重的时候,想要的又太多。

想要晋升、想要高薪、想开阔眼界、想学习新知识,这些都没错,只不过不应该在中年时抛下责任去实现。

其实,进入中年后,我们更应该做梳理、做减法:梳理我们的得失,减去不必要的欲望和负担,将宝贵的精力,聚焦在核心区域。

1、梳理

熟悉供应链管理的朋友,都知道有个“安全库存”的概念。

其实在生活中,我们也应该为自己设定“安全库存”。

对中年职场人来说,我们在思考要再得到什么之前,更要想的是,我们不能失去什么。

简而言之,那些我们不能失去的,可以称之为必选项,而那些更想进一步争取的,我们称之为附加项。

以大多数中年职场人的情况为例,我们可以画这样一张图:

你可以参考你的情况,也为自己列这样一张图

然后,再针对图里的必选项部分,确定我们该做什么。

这时,要特别注意的是,在制定计划时,千万不能“好大喜功”,低估困难,高估前景,而应该客观冷静,甚至用一些证据做支持。

我遇到很多职业经理人,要么像候选人B一样,觉得离开家几年没有关系,到了外地之后发现,原来问题很大;

要么觉得自己还年轻,要再拼一拼,却因为接受了一份过于繁忙的工作,身体亮起红灯。

必选项部分,是不能面临风险的,这是我们做任何决策时的原则。

在追求附加项内容时,不能以牺牲必选项为代价。

2、减法

看到这,你可能会说,我是想追求生活稳定,也不愿冒风险,但如果真的可能会遇到中年裁员,我该怎么办?该拿什么保障自己的必选项?

很多人都说,要赶快开展个副业,让自己也变成斜杠中年,以备不时之需。

斜杠这件事,除非有特别明确的方向和很强的意志力,甚至有时,还需要些天分和运气,否则,中年开始斜杠,会非常累,也很难解燃眉之急。

所以,比起给自己加码,更好的办法,是做聚焦和减法。

聚焦,就好像淘金一样,是把你几十年的职业生涯中最精华的部分,提炼出来。

具体可分为以下三步:一,找到自己本职工作中,那些短时间内不会被年轻人或AI取代的核心技能。简单讲,就是不依赖精力和体力,而更依赖经验和阅历的部分;

二,找到自己在核心技能方面的独特经验和优势;

三,结合自己的独特经验和优势,将核心技能,梳理成一套方法论。

举例来讲,比如,你是企业的HR,专门负责员工关系,那么,你工作中的核心技能,就是对相关法律法规的掌握;

你的独特经验和优势,就是曾经操作过的各种实际案例;

而方法论,就是将所有你处理过的案例,与法律法规结合,汇总出在什么情况下,应该如何去操作的一套体系。

在这个过程中,你可能会发现,自己虽然有几十年的经验,但仍有很多知识盲点,这个过程也会倒逼你去进一步学习和输入,直到不断完善,成为体系化的知识。

有了这样一套体系(相信我,无论什么岗位、什么年龄,能掌握这样一套体系的人,极少),即便有一天你面临裁员,只要放开心态,你找到一个不错的新工作的几率会很大。

而即便你不再想重复之前的工作,那以你总结出的这套方法,去从事更加自由灵活的咨询或培训等行业,也是不难的。

对大多数因为被裁员而失业的职场中年人来讲,让他们失去竞争力的,并非年龄,而是徒有年龄和高工资,却没有扎实的专业,没有金刚钻。

就像之前的甲骨文员工,他们离开公司后,也接到了很多面试邀请,但大多数却面试失败。不是企业没给他们机会,而是他们没有能力抓住机会。

当然,这个方法可能会很难,正因为难,所以大部分人都做不到,你只要坚持完成,就有了资本。

哪个领域都有专家,要么打磨自己成为专家,要么就只能被动接受命运的安排。

成功的路其实并不拥挤,因为很少有人能坚持。

打磨你该打磨的,放弃你该放弃的,年龄根本困不住你。

三、年龄,可以是负担,也可以是资产

最近,我们在寻访的很多年薪过百万的职位,候选人的年龄都在50岁以上。

甚至某些技术专家,即便退休,也依然很抢手。

对大多数非互联网行业的人来讲,年龄,并不是判断一个职场人价值的决定性因素。

不要以己之短,博人之长。和年轻人拼体、拼精力,未必能拼过(说未必,是现在很多年轻人的体力也不见得多好)。

但,精力体力都能通过锻炼来获得,而经验,则一定要靠时间的积累,如何将自己的经验、阅历,转化为独特优势,才是职场中年人,应该思考的问题。

最该担忧的,不是年龄的增长,而是只涨岁数、不涨经验,只长皱纹、不涨阅历。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