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写作的好帮手!
1200字范文 > 为什么中国品牌会成为车市下行的主要“牺牲品”?

为什么中国品牌会成为车市下行的主要“牺牲品”?

时间:2022-04-06 03:56:44

相关推荐

为什么中国品牌会成为车市下行的主要“牺牲品”?

不少中国品牌的汽车销售表示,今年的汽车特别不好卖,人家合资品牌的销售一个月能卖一二十辆,而自己连一二十个意向客户都没有。而在这铁打不动的数据面前,中国品牌也有着同样的遭遇。中汽协公布的信息显示,中国品牌乘用车7月份的市场份额再次跌入低谷,仅为36.2%,已经连续4个月低于40%的红线。在7月份,轿车、SUV、MPV等车型的销量同比下滑幅度均超过了两位数百分点,而市场份额也均有明显下滑。在今年前7个月,中国品牌汽车总销量为455.1万辆,同比下滑幅度达到20.8%,市场份额仅为39.1%,比去年同期下降3.9个百分点。

中国车市正在经历的整体下行阶段,看上去就像是上帝无情的清算。在这次清算中,以前还能勉强吃饱饭的北汽银翔、华泰汽车,正在面临“死亡”;那些借着SUV热潮,小日子过得还算不错的猎豹、众泰等品牌,现在却有些撑不下去了;而像吉利、长城、长安、广汽传祺等大型企业,要么是销量大幅下滑,要么就是利润大幅下滑。在所有的中国品牌中,基本上没有一个可以站出来说:“嘿,你看!今年我干得挺好的!”

相反,那些离上帝更近的合资品牌反而受“清算”的影响更小。大众集团1-7月在中国的销量下滑幅度仅为3.2%;作为高端品牌的奔驰、宝马在中国均有同比增长;而丰田、本田这两家日本车企甚至还有大幅上升的趋势。可以看出,合资品牌队伍受到车市下行的影响较小。很显然,这是一场“不公平的清算”,中国品牌成了主要的牺牲品。在这样的结果下,有些因素有它的合理性,但其中一部分因素也有一定的荒谬性。现在我们就来看一看,到底是什么让中国品牌栽了一跟头……消费升级所带来的品牌困扰有人说这两年消费在降级,而不是在升级。实则不然,消费级别的升降其实和消费理念关系更大,而实际的消费资金只是相应产品所需要的价格更高而已。就好比一个人花一百万买了房子后,只能吃稀饭了,这样的消费明显降低了生活水平,算不得是升级。但如果房子已经有了,你一年花了30万在享受美食上面,显然这一年花的钱要比买房的人要少,但生活水平确实杠杠滴。所以,在炒房热过后,多数人都回归了理智,而相当一部分人也有了房子,下一步则是追求生活水平了。

近年来,在汽车市场有个普遍现象:绝大多数的豪华品牌在中国市场都呈上升趋势,而一些品牌高度不错的合资品牌也有不错的增势。人们都开始追求更高端的产品和品牌,这便是消费升级所带来的结果。在这样的趋势下,也有中国车企去尝试做高端品牌,而大多数车企选择了用更多的科技配置来丰富汽车的功能性,也有把这两者合在一起做的。然而,中国品牌正看到崛起的希望之时,就被“清算”了。原因在于,中国品牌难以突破消费升级带来的品牌困扰。

对于那些处于一线但未推出高端品牌的中国车企而言,他们此前能够实现增长有两个重要的点:SUV车型的热度和丰富的功能配置。说实话,这两方面其实都击中了人们的消费痛点,但为什么在销量方面没能坚持下来呢?品牌形象是主要原因之一。大家都在说,中国品牌和合资品牌的差距很小了,笔者承认,在一些中低端产品上,有些合资品牌车型甚至还不如中国品牌。但就终端形象而言,合资品牌依然有明显的优势。这里拿两个例子来说明。第一个:中国品牌的销售和合资品牌的销售对汽车的了解是有差别的,这其实并不是销售人员的知识储备问题,而是双方对销售人员的培训要求是不一样的。记得在一次探店中,某中国品牌的销售人员竟不知道该款车有远程控制功能。另外,不少中国品牌的店面形象也没有合资品牌显档次感,这也是影响品牌形象的一大要素。第二个:中国品牌的售后服务还有待提高。有一次笔者和某车型的项目总监谈到这个问题,她表示极为赞同,因为曾经有次开车到店里维修,在修车师傅并不忙的情况下却被告知要走很多复杂的流程,最后不得不以领导的身份“走后门”。

在新一轮消费升级的趋势下,仅仅是干吼着“我们要做高端品牌”还不够,把车做好看了,把功能做丰富了,依然不够。厂商和经销商应该提供给大家的是服务态度、服务环境、服务效率等等一系列的升级。中国品牌所面临的品牌困扰依然是有的,这是骨子里的东西,有的非常难改变,有的甚至都很难认识得到。

消费者对合资品牌的容忍度更高说到质量问题,消费者对一些品牌其实存在一些偏见,这样的偏见在中国品牌和合资品牌上的对比尤为鲜明!一些合资车在被发现有质量缺陷以后,先有一片骂声“伺候”,但却很少能够影响到其销量,即使影响到了,合资车也能够让销量快速回暖。而中国品牌车型就不一样了,在被曝出有质量问题后,便会迅速被贴上“国产车就这质量”的标签,一片骂声自然是少不了的,销量更是一降再降,要想再成爆款,基本是不可能的。笔者认为,其中最可怕的就是,“国产车质量就这样”的言论极具传染性,这是一杆子打死了所有中国品牌。

这里再举几个典型的例子,速腾因之前的断轴事件召回了好几十万辆,但当时丝毫没有影响其销量;本田CR-V因机油增多事件被直接叫停销售,一些消费者甚至宁愿签厂商免责的协议也要找渠道买车,CR-V重回市场后销量也迅速回暖。反观中国品牌车型,传祺GS4在受到漏油、换挡顿挫等投诉后,销量就一直下滑,现在基本不可能回到以前的状态了!

当然,在对待质量问题的态度上,合资品牌和中国品牌也是有所差别的,其中最明显的就是对舆论压力的反应。在面临质量问题时,多数合资品牌先会确认事故的真实性,然后再坦白面对,当然也不排除一小部分的无奈行径;而中国品牌面对相似的问题,第一反应是“又有刁民想害朕”,于是便开始“洗白”。综上所述,在品牌认同这方面,消费者对中国品牌有较大的偏见,而中国车企也太过玻璃心。笔者认为,这还是要归结到中国汽车行业起步较晚上,这是个“历史遗留问题”,形成的因素很多,解决的时间也会很长!合资品牌能够实现产品之间的托举最后我们再来说说这两个群体产品之间的关系。人们往往会把有相同特点的事物归为一类,所以,一个企业的不同品牌,一个品牌的不同车型,都有可能相互影响!不幸的是,这样的影响对于合资品牌来说,利大于弊;而对中国品牌来讲,则是弊大于利的。

在顺风局势下,合资品牌中具有高端技术的车型可以托举较低端的车型,而较低端车型因为价格优势,便实现了整个品牌的销量。例如,本田的地球梦发动机最核心的技术应用在雅阁及以上的车型,而在实际宣传中,飞度也被贴上了VTEC技术的标签。当然,笔者并非指其虚假宣传,而想表达的是飞度所应用的部分技术成本更低,技术难度也不太高,其中最有价值的便是“VTEC”这个标签而已。除本田外,大众、丰田、通用等等合资品牌都实现了类似的产品托举。

但对于中国品牌来说,要实现这样的产品托举就很难了。首先是自身的技术难以得到消费者的认同,其次是没有一款更高级的车型来托举这些技术。特别是在逆风的形势下,中国品牌某个车型沾染质量问题后不仅会影响自身品牌的发展,还有可能发生“链式反应”从而影响整个中国品牌的名声。这样的相互影响,不但算不上“托举”,而且还会把另外的“无辜者”拉下水。写在最后

面对整个车市不景气的状况,中国品牌最大的不足就是根基不牢固。既缺乏相应的品牌和技术沉淀来抵御愈加激烈的竞争,在面对舆论压力时又没有相对有效的挽回措施。在消费升级的趋势下,中国品牌亟待解决品牌高度的问题,以解除消费者根深蒂固的偏见。笔者认为,或许这次的“清算”并不是一件坏事,此前鱼龙混杂、参差不齐的状况或将得到有效的解决,中国品牌的发展氛围会变得更好,被泼了一大盆冷水后的车企们最后会认识到,那些“牺牲品”或许理应受到“清算”。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