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写作的好帮手!
1200字范文 > 谈史论津 | 天津民俗博物馆 寻觅城市文化记忆

谈史论津 | 天津民俗博物馆 寻觅城市文化记忆

时间:2019-03-24 14:33:32

相关推荐

谈史论津 | 天津民俗博物馆 寻觅城市文化记忆

点击蓝字,关注我们

您的鼓励是我动力的源泉

一个城市的形成和发展轨迹就是

一个城市文化的积淀过程

位于天津市的古文化街中心

有这样一处庭院

以“印象天津卫”为主题

展示近代天津卫的年俗、婚俗和商俗

这是天津民俗博物馆

民俗是广大民众在日常生产、生活中创造、享用和传承的习惯和行为规范,是民间文化的核心,在特定的民族、地域和时代中不断形成、积累、传播和演变。

天津是一个五方杂处,以汉族为主,多民族聚集的移民城市,民风淳朴,崇尚出入相招、守望相助、急公好义、达观包容。几百年来,逐渐形成了多元色彩的民俗文化,其丰富灿烂,包罗万象。博物馆中数千件展品,以“印象天津卫”为主题,展示了近代天津卫的年俗、婚俗和商俗。这些保留下来的珍贵城市文化记忆,展示海河之畔芸芸众生的传统生活样式。

“年”,即春节,是中国民间最盛大,最热闹的一个有着古老传统的民族节日。起源于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按照农历,正月初一古称元日、元辰、元正、元朔、元旦等,俗称大年初一。到了民国时期,改用公历,公历的一月一日称为元旦,把农历的一月一日叫春节。

天津民间对于“过年”,倾注了极大的热情,一进腊月就投入到“忙年”的准备中,置办节日生活的吃用之物,即“年货”。这种热情可持续到二月二龙抬头,使“年”的社会时间概念延长,文化内涵相应拓展。

俗语有“过了腊八就是年”之说,而“二十三,灶王爷上天;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糊窗户;二十六,炖大肉;二十七,宰公鸡;二十八,白面发;二十九,贴到有;大年三十熬一宿”以及“初一饺子,初二面,初三合子往家赚”等一系列约定俗成的生活安排及特有食谱,将年文化诠释得绚丽多姿,令人陶醉。

商业贸易是人类最古老的经济活动,是构成民间特别是城市社会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影响到市井风情的追求和市民的价值取向。自清代至民国初年,天津商业中心大体位于老城厢的北部和东部。街区商店铺户鳞次栉比,琳琅满目,讲求诚信,行规严格。从早到晚车水马龙,热闹非凡。

街头的药铺

商贸行商坐贾吆喝声和各种响器声,构成有声有色、商贸文化韵味十足的风俗画卷。20世纪代后,商业中心逐渐转移到日租界旭街(今和平路金街)、法租界劝业场和英租界小白楼一带。

卖熟水的水铺

胡同,天津人俗称其为“胡同儿”。昔日津城的胡同儿,有长有短,有宽有窄,有曲有直,星罗棋布,各具特色。其名称的定名,个性鲜明,饶有趣味。胡同儿的居民出入相招,守望相助。一代一代,衍生,孕育并传承了色彩斑斓的都市民俗民风。

最早胡同的出现,与人的群聚而居有关。人们居住一起,必须留出进出的通道,胡同便自然出现。而街道的出现,与商业有关。买卖总是放在大家行走的地方,街道也就渐渐形成。因而说,街道是社会性的,胡同是生活性的。

因为有了胡同儿,才有了锅缸、修理搓板儿以及卖青萝卜、卖梳头油、卖拔糖等等那些走街串巷的手艺人和买卖人;才有了像“落桌”这样同喜同乐、互帮互助的邻里之情;也才有了像骑马打仗、推铁环、跳房子等百余种民间游艺竞技。

“落桌”呈现20世纪七八十年代住在胡同里的人家办婚礼时,街坊邻居倾力相助的场景。体现了邻里之间相互理解、相互帮助、相互信任的淳朴感情,亦反应出当时的生活水平,记载了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的一段特定时光。

一个城市的大事情发生在街头,但这些大事情的主人公却往往在某一条胡同里。胡同是城市最隐秘的地方,是最深的生活肌理,是最长最韧的人生根须,是城市最丰富最深刻的记忆。如果没有这些胡同,城市失去的不仅是记忆,更是它的生命的丰富和厚重。

人生礼仪是将个体生命加以社会化的程序规范和阶段性标志,凸现了作为民俗主体的人与社会关系的进程,集中体现了在不同社会和民俗文化类型中的生命周期观和生命价值观。天津传统的人生礼仪纷繁复杂,多姿多彩,每一重大礼仪都伴随着众多的仪式和约定俗成的规矩,俗称“妈妈例儿”,主要包括生育、结婚、做寿和丧葬礼仪。

旧时民间婚礼嫁娶不比如今的花样少,规格却更加严谨,讲究纳彩、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六礼,平民女子出嫁时才能着凤冠霞帔,各式双喜摆件,都祈愿着一生的吉祥顺遂。

民间组织是人们在长期的社会生活中通过相互接触和交往形成的社会共同体。天津人古道热肠,急公好义,民间组织几乎遍布社会各阶层,从参与慈善公益的救火组织水会、医疗服务的保赤堂牛痘公局、殡葬救助的掩骨会,到街道里巷的各道民间表演老会,以及各个地区和行业建立的会馆、行业公会等等,无不在社会生产和生活中起着重要作用。

水会亦称“水局”、“火会”,是早年民间的救火组织。天津最早的水会是创立于清康熙年间的同善救火会,此后逐渐遍及城乡各地,尤其是商业繁华和人口密集处水会更多,最兴盛时达百余家。水会的主要救火工具被称为“水柜”,或“水机”。这是清代同治年间(1862-1874)的水柜。

天津皇会,旧称娘娘会或天后圣会。是一种传统民俗及民间信仰活动。始于清朝康熙四年(1665年),乾隆年间更名为“皇会”。“皇会”为祭祀天后娘娘诞辰日(农历三月二十三日)所举行的庆典仪式。

谈史论津 | 中华百年看天津掠影谈史论津 | 天津人文的由来掠影

拍摄地点:天津民俗博物馆

摄影:昕镜

转载请注明来源“视觉天津”(XinVision.T.J)

约拍 | 合作

手机:13821273196

微信:307891376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