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写作的好帮手!
1200字范文 > 孩子只是在无理取闹吗?『师大·育儿知识系列』

孩子只是在无理取闹吗?『师大·育儿知识系列』

时间:2022-02-24 03:35:59

相关推荐

孩子只是在无理取闹吗?『师大·育儿知识系列』

师大幼教「育儿知识简单学!」系列

嗨!大家好呀!

今天我们来聊一聊——

为什么小朋友的很多行为,

被成年人定位为“无理取闹”?

其实,从婴幼儿时期开始,

孩子的很多行为会被成年人定义为

——“无理取闹”,

可能很多时候我们只是觉得孩子是饿了/渴了/累了,

或者就是想“闹”。

那么这个时候,我们既不理解孩子,

也不明白这样的不理解,

会给孩子造成多么深远的影响。

安全感

发展心理学家Mary Ainsworth做过一个实验——

陌生情境实验

the Ainsworth Strange Situation

在陌生环境中,

考察父母不在时小孩子不同的反应。

实验在开始时,

一岁左右的婴儿会与母亲一起,

进入一个陌生的房间,房间中摆满了玩具。

当母亲在场时,

小婴儿会被鼓励去探索周围环境,

比如接触玩具等等;

接着,一位陌生人会进入房间,

母亲这时会从房间离开。

几分钟后,母亲会重新回到原来的房间。

这个过程中,研究人员会观察,

母亲离开房间及重回房间时,

小婴儿的反应如何?

观察结果显示,

婴儿的反应主要可以分成三种。

1、第一种婴儿会在母亲在场时,

将母亲视为探索周围环境的“安全基地”

心理学家称之为“安全堡垒”secure base

当母亲离开后,这一类婴儿会很沮丧,

而当母亲重新回到房间,

小婴儿会去主动接近母亲,

并且表现出开心的反应。

2、第二种婴儿则会和母亲显得有些疏远。

当母亲在场时,

他们在探索周围环境的过程中会无视母亲,

母亲离开时也不会产生明显失望的情绪。

当母亲再次回到房间,

这些小婴儿也不会主动寻求母亲的支持

(比如拥抱,言语上的安慰等等)。

3、第三种婴儿,

他们会在母亲离开房间时,

显得相当的不安与焦虑。

但在母亲再次回到房间时,

他们也不会表现的特别开心,

他们无法轻易的被安抚。

同时对母亲抱持着愤怒及抗拒,

但与此同时,他们又很渴望与母亲接触。

最后这类婴儿看起来自我矛盾的表现,

很可能会被成年人(比如自己的母亲)

轻易的定义为“无理取闹”,

那么这背后的深层原因是什么呢?

一类是焦虑且矛盾或回避,

另一类是积极探索且耐心等待母亲归来。

依恋

上面的实验其实是Ainsworth

针对“依恋类型”(attachment style)

设计的验证实验。

这个理论最早由英国心理学家

John Bowlby提出的。

Bowlby认为,哺乳动物的幼崽,

其实自身没有存活能力,

而那些成功获得父母关注的幼崽,

则比较有机会获得照顾,最终存活下来。

所以,幼崽会通过哭泣、尖叫,

和纠缠等方式,来拒绝和父母的分离。

我们人类也是如此,

依恋是进化造成的人类天性:

小孩子一出生,

就会去依赖身边重要的人(通常是父母)

借此保护自己免于受到外在的威胁。

孩子也会发展出一套,

自我和外在互动的方式,

以此来探索这个世界,

并学习更有效率的方式参与到社会关系中。

如果当婴幼儿需要照顾时,

父母总是在婴儿身边的、有回应的、

给孩子注意力的,

婴儿就会感受到安全、爱和自信,

这种婴儿会比较不拘谨、爱笑、

容易和其他人交往,

发展出“安全型”(Secure)依恋;

如果当婴儿需要的时候,

父母总是不出现,态度是冷漠和拒绝的,

婴儿就会认为他人是无法信赖的,

从而对他人充满怀疑,

甚至陷入抑郁和绝望,

发展成“回避型”(Avoidant)依恋。

如果大人对孩子的照顾时有时无,

行为无法预测,

婴儿就会开始用各种行为,

试图找回自己的父母。

由于不确定照料者什么时候会回应,

婴儿会表现出紧张和过分依赖,

发展成“焦虑-矛盾型”

(Anxious-ambivalent)依恋;

影响

安全型的人对周围环境

基本判定是安全的,

更乐于去探索或与人打交道,

这类人的社会成就通常较高,

不安全型则反之。

而对环境的基本判定是在幼年时形成的,

一般来说是3岁之前,以后就很难改掉了。

Mary Ainsworth认为,

这三种依恋类型形成后,

婴儿在之后对人际关系的处理、

对新环境的反应上都会体现出差异。

当孩子面对新环境时,

安全型的儿童会向父母寻求支持,

但很快就会安静下来,勇于探索新环境;

焦虑-矛盾型的儿童则会不敢面对,

转而对父母大哭大闹;

回避型的儿童即便是在害怕的情况下,

也会和父母保持距离,

不向父母寻求帮助和安慰。

建立安全感

父母在家庭中养育、保护、照顾孩子的同时,

也教育他们如何行走和说话,

培养他们形成自己对世间的好恶、价值态度,

为他们提供社会交往、

情绪管理等一系列社会化行为的模型。

而它对我们的塑造,甚至在懂事之前就存在了。

所以那些小孩子看似“无理取闹”的行为,

可能恰恰是父母未能给予安全的爱的反应,

譬如——

忽视小孩子的需求、不尊重小孩子的意见等等。

包括常见的——

所谓“逗孩子”,

比如有些成年人无意识的逗孩子说:

“你最爱的是爸爸还是妈妈呀?”

类似这种孩子无法判断的

”成年人问题“,

会给孩子造成被逗弄、害怕、焦虑的感觉。

这种刺激,

会让孩子判定周围世界是不怀好意的,

孩子会完全不能理解,

也不懂成人世界的“这种幽默”;

在遇到困难时没有及时获得帮助,

会让孩子判定周围世界是冷漠的,

其他人不可依赖,容易孤僻。

这样环境下成年后的孩子,

也很难获得成熟稳定的亲密关系。

青少年时会表现在与初恋对象的关系上,

甚至在婚姻关系上。

(幼儿时期的依恋,

影响着成年后的依恋关/亲密关系)

所以,我们对待孩子,

特别是三岁之前的小孩子,

一定要给他(她)爱和尊重,

——“看到孩子。”

我们可以做的——

尽可能多的身体接触

(拥抱、抚摸、触碰)有利于感情交流;

例如,在孩子情绪不平稳的时候,

要抱着孩子告诉孩子,

深呼吸……

他们还小,还不会处理激动的情绪。

如果我们只是一味的严厉要求孩子冷静,

孩子永远学不会如何接受自己的情绪。

我们在幼儿园是要蹲下来和小朋友讲话的,

因为对孩子来说,

身高的俯视是有压迫感的,

平视着温和的语气这才是沟通的前提。

「延伸阅读

亲亲抱抱举高高!」

重视户外/体育亲子活动

声音、图像、气味等

外部刺激有利于大脑神经结构的发育;

在以后的育儿知识系列里,

我们会更详细的讲述与婴幼儿

互动教育有多么的重要。

『延伸阅读』

秋季的丰收!『博物课程·市府园』

我园荣获「全国足球特色幼儿园」称号!

夏天!我们明年见!「各园游泳课散水仪式」

好啦,聊到这里,

相信认真阅读的家长朋友们心里对孩子们的行为有了新的认识了!

也可能会有爸爸妈妈觉得——

“怎么办!我好些忽视了孩子!”

或者“害怕!我好像没做对!”

其实,不管是作为家长还是老师,

跟孩子相处就是一生的学习。

孩子会犯错,我们也会。

重要的是,

我们都抱着爱和尊重彼此的心情向前走着。

因为,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

我们也在成长呀。

Play, learn and grow together!

师大·小剑桥幼儿园

幼教|心理学|幼儿园日常|育儿知识

教育,是慢的艺术。

点“在看”给我一朵小黄花!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