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写作的好帮手!
1200字范文 > 蒙田:我随时准备告别人生 毫不惋惜

蒙田:我随时准备告别人生 毫不惋惜

时间:2019-05-16 08:30:11

相关推荐

蒙田:我随时准备告别人生 毫不惋惜

蒙田是十六世纪着名法国思想家,其代表作《蒙田随笔》至今都是许多法国人的枕边书。

本文节选了蒙田的七篇随笔。蒙田旁征博引,娓娓而谈,表现出一种温和与超然。

蒙田(1533.2.28-1592.9.13),法国文艺复兴后期、十六世纪人文主义思想家、作家、怀疑论者,主要作品有《蒙田意大利之旅》 《随笔集》《热爱生命》。在十六世纪的作家中,很少有人像蒙田这样受到现代人的崇敬。他的哲学随笔因其丰富的思想内涵而闻名于世,被誉为“思想的宝库”,对培根、莎士比亚、帕斯卡尔、卢棱等在内的许多名家产生过重要影响。||梁宗岱 黄建华排版:楚尘文化(ID:ccbooks)热爱生命

我对某些词语赋予特殊的含义:拿“度日”来说吧,天色不佳,令人不快的时候,我将“度日”看作是“消磨光阴”,而风和日丽的时候,我却不愿意去度,这时我是在慢慢赏玩,领略美好的时光。坏日子,要飞快地“度”,好日子,要停下来细细品尝。“度日”“消磨时光”的常用语令人想起那些“哲人”的习气。他们以为生命的利用不外乎在于将它打发、消磨,并且尽量回避它,无视它的存在,仿佛这是一件苦事,一件贱物似的。至于我,我却认为生命不是这个样的,我觉得它值得称颂,富有乐趣,即便我自己到了垂暮之年也还是如此。我们的生命受到自然的厚赐,它是优越无比的,如果我们觉得不堪生之重压或是白白虚度此生,那也只能怪我们自己。

“糊涂人的一生枯燥无味,躁动不安,却将全部希望寄托于来世。”(古罗马哲学家塞内加语)

不过,我却随时准备告别人生,毫不惋惜。这倒不是因生之艰辛或苦恼所致,而是由于生之本质在于死。因此只有乐于生的人才能真正不感到死之苦恼。享受生活要讲究方法。我比别人多享受到一倍的生活,因为生活乐趣的大小是随我们对生活的关心程度而定的。尤其在此刻,我眼看生命的时光无多,我就愈想增加生命的分量。我想靠迅速抓紧时间,去留住稍纵即逝的日子;我想凭时间的有效利用去弥补匆匆流逝的光阴。剩下的生命愈是短暂,我愈要使之过得丰盈饱满。

要生活得写意跳舞的时候我便跳舞,睡觉的时候我就睡觉。即便我一人在幽美的花园中散步,倘若我的思绪一时转到与散步无关的事物上去,我也会很快将思绪收回,令其想想花园,寻味独处的愉悦,思量一下我自己。天性促使我们为保证自身需要而进行活动,这种活动也就给我们带来愉快。慈母般的天性是顾及这一点的。它推动我们去满足理性与欲望的需要。打破它的规矩就违背情理了。

我知道恺撒与亚力山大就在活动最繁忙的时候,仍然充分享受自然的、也就是必需的、正当的生活乐趣。我想指出,这不是要使精神松懈,而是使之增强,因为要让激烈的活动、艰苦的思索服从于日常生活习惯,那是需要有极大的勇气的。他们认为,享受生活乐趣是自己正常的活动,而战事才是非常的活动。他们持这种看法是明智的。我们倒是些大傻瓜。我们说:“他一辈子一事无成。”或者说。“我今天什么事也没有做……”怎么!您不是生活过来了吗?这不仅是最基本的活动,而且也是我们的诸活动中最有光彩的。“如果我能够处理重大的事情,我本可以表现出我的才能。”您懂得考虑自己的生活,懂得去安排它,那您就做了最重要的事情了。天性的表露与发挥作用,无需异常的境遇。它在各个方面乃至在暗中也都表现出来,无异于在不设幕的舞台上一样。我们的责任是调整我们的生活习惯,而不是去编书;是使我们的举止井然有致,而不是要打仗,去扩张领地。

我们最豪迈、最光荣的事业乃是生活得写意,一切其他事情,执政、致富、建造产业,充其量也只不过是这一事业的点缀和从属品。友谊的奥秘我们平常所称的“朋友”与“交谊”无非是因某种机缘或出于一定利益,彼此心灵相通而形成的亲密往来和友善关系。而我这里要说的友谊,则是两颗心灵叠合,我中有你,你中有我,浑然成为一体,令二者联结起来的纽带已消隐其中,再也无从辨认。倘若有人硬要我说出为什么我爱他,我会感到不知如何表达,而只好这样回答:“因为那是他;因为这是我。”

这种结合出于某种我无法解释的必然如此的媒介力量,超乎我的一切推论,也不是我的任何言辞所能够表达。我们未谋面之前,仅仅因为彼此听到别人谈及对方,就已经渴望相见。别人的话对我们的感情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我们光听说对方的名字就已经心心相印。按常理来说,那是不可能产生这种效果的。我想,大概是天意注定的吧。一次重大的喜庆节日,我们偶然在市会上相会了。初次晤面,我们便发觉我俩彼此倾慕,互相了解,十分投契;从此以后,两人便成了莫逆之交。他用拉丁语写了一篇出色的诗作,已经发表,内中道出了我们很快交好的原因。此种相交迅速达到了完美的程度。

我们两人都上了年纪,他还比我大几岁,未来交往的日子屈指可数,我们的交情开始得太晚了。因此务须抓紧时间,而不能按通常平淡之交的规矩行事,那是需要长时间的谨慎接触的。像我们这样的友情,别无其他榜样效法,自己本身就是理想的榜样,它只能与自己相比。既非出于某种特殊的敬重之情,也不是由于三几方面乃至许多方面的敬意。那是一种无以名之的混为一体的精华之物,它控制我的全部意愿,使之与对方的意愿融合在一起,消失到对方的意愿中去。同样的热望,同样的追求,也支配着他的全部意愿,使之与我的意愿融合在一起,消失在我的意愿之中。我说“消失”,那的确如此,因为我们两人没有保留自己任何东西,属于他的,属于我的都没有。

尽情享受生活之乐趣

书给人带来乐趣。但是,啃得太多,最后便兴味索然,还要损害身体,而快乐和健康却是我们最可宝贵的。倘若结果竟弄到有损身心的地步,那么我们就抛开书本吧。有人认为,从书上所得的弥补不了所失的,我是同意这点想法的。长期以来感到身体不适、健康欠佳的人到头来只好听从医生的吩咐,请大夫规定一定的生活方式,不复逾越;退隐的人也是如此,他对社交生活失去兴趣,乃至深感厌烦,他只得按理性的要求设计隐居生活,通过深思熟虑凭自己的见解好好地加以安排。他应当排除一切劳累困扰,不论它以何种形式呈现;他也应当摆脱有碍于身心宁静的世俗之欲,而选择最符合自己性情的生活之路。

“各人都来学会自择其途。”

无论主持家政、钻研学问、外出行猎或处理其他事务,都应当以不失其乐趣为限度。要注意不要超过这个极限,不然苦便会掺进乐中来。

从事学习,处理事务是我们保持良好状态的需要,也是避免另一极端(即慵懒、怠惰)所引起的不适的必需;我们的用功、处事就只应以此为度。

有些学科没有成效而且艰深难懂,那多半是为群氓而设的。就让那些媚俗的人探讨它们吧!我嘛,我只喜欢有趣而且易读的书本,它能调剂我的精神。我也喜欢那些给我带来慰藉、教导我很好处理生死问题的书籍。

“我默默漫步于幽林之中,思考那值得智者、哲人探究的问题。”

智慧在我之上的人们,如果具有刚强的、充满活力的心灵,可以为自己安排纯精神上的休息生活。至于我,我只具备常人的心灵,我得借助肉体之乐来维持自己。年事已高,与我的想法相符的乐趣已离我而去。此刻我正培养和激发自己的欲望,使之能领受比较适合我这个年龄的欢乐。我们务须全力抓紧去享受生活的乐趣,消逝的岁月正将我们恋栈的欢乐逐一夺走。

师之师——人类的无知人人都应有自知之明,这一训诫实在十分重要。智慧与光明之神就把这一条箴言刻在自己神庙的门楣上,似乎认为此警语已包含他教导我们的全部道理。柏拉图也说:所谓智慧,无非是实施这一箴言。从色诺芬的着作中,可知苏格拉底也曾一步一步地证明这一点。无论哪一门学问,唯有入其门者才会洞察其中的难点和未知领域,因为要具备一定程度的学识才有可能察觉自己的无知。要去尝试开门才知道我们面前的大门尚未开启。柏拉图的一点精辟见解就是由此而来的:有知的人用不着去求知,因为他们已经是知者:无知的人更不会去求知,因为要求知,首先得知道自己所求的是什么。

因此,在追求自知之明的方面,大家之所以自信不疑,心满意足,自以为精通于此,那是因为:谁也没有真正弄懂什么。正像在色诺芬的书中,苏格拉底对欧迪德姆指出的那样。

我自己没有什么奢望。我觉得这一箴言包含着无限深奥、无比丰富的哲理。我愈学愈感到自己还有许多要学的东西,这也就是我的学习成果。我常常感到自己的不足,我生性谦逊的原因就在于此。

阿里斯塔克说:“从前全世界仅有七位智者,而当前要找七个自知无知的人也不容易。”今天我们不是比他更有理由这样说吗?自以为是与固执己见是愚蠢的鲜明标志。

我凭自己的切身经验谴责人类的无知。我认为,认识自己的无知是认识世界的最可靠的方法。那些既已看到自己或别人的虚浮的榜样还不愿意承认自己无知的人,就请他们听听苏格拉底的训诫去认识这一点吧。苏格拉底是众师之师。

为小事生气使生命短促英国着名作家迪斯雷利曾经说过:“为小事而生气的人生命是短促的。”对这句寓意深刻的名言,法国作家莫鲁瓦作过下面的解释:“这句话可以帮助我们忘却许多不愉快的经历。我们常常为一些不令人注意、因而也是应当迅速忘掉的微不足道的小事所干扰而失去理智。我们生活在这个世界上只有几十个年头,然而我们却为纠缠无聊琐事而白白浪费了许多宝贵的时光。试问时过境迁,有谁还会对这些琐事感兴趣呢?不,我们不能这样生活。我们应当把我们的生命贡献给有价值的事业和崇高的感情。只有这种事业和感情才会为后人一代代继承下去。要知道,为小事而生气的人生命是短促的。”

文字选自《蒙田随笔》,蒙田 着,梁宗岱 黄建华译,人民文学出版社,。图片来源于Kasia Derwinska作品编辑阿乔

没有哲学,就无法进入成人世界

法国作家《写给孩子的哲学启蒙书》

欧洲有一些国家,例如法国,意大利,西班牙和葡萄牙把哲学定为高中必修课。在别的国家将其定位必修课只是为了减少逃课现象,而法国则直接将其定为高中毕业会考的必考科目。在法国,哲学有着真正的教学目的,它要求全民都要面对它,至少在他们生活中花几个小时来思考哲学问题……没有哲学,你就无法进入成人世界。

从法兰西第一帝国开始,哲学就是这个国家的必修课,除了1852年到1863年这期间公共教育部长将哲学考试从笔试变为口试,但哲学考试一直存在。

在意大利,哲学教育在三年内进行,在西班牙和葡萄牙也需要两年。但只有葡萄牙的哲学教育和法国的比较接近——一门教授哲学概念的课程。事实上,意大利只是教授“哲学历史经典”,通常由历史老师来上课,课程的名字也是“思想史”。在西班牙,这门课也和单纯的哲学无关,而是在第一年进行公民教育,第二年教授哲学史。

在德国、瑞士、波兰和瑞典,哲学是一门选修课。在德国,哲学课的“选修”地位是宗教课“竞争”的结果——这个国家依旧维持着教会与政府间的紧密合作关系:在一些州,14岁以上的学生就必须在哲学课与宗教课之间选择一门。

在英国,高中并没有纯粹的哲学课,(在美国也是这样)。如果我们在一些高中课程上看到“哲学”,它指的是宗教比较或者逻辑实践。

今天推荐的这套《写给孩子的哲学启蒙书》在法国出版后获得巨大成功,在国际书界也引起反响,现已被翻译成十五种语言文字。

哲学并不是要等知道什么是哲学了才开始读的,哲学其实深入生活当中,正所谓“知行合一”。

研究显示,哈佛大学哲学系的学生,

平均智商始终位居前列。

乔布斯、比尔盖茨等都是哲学爱好者。

哲学启蒙是引导孩子从生活中,

学会发现问题,探索,养成思考的习惯,开发智力。

尤其是儿童少年,是哲学启蒙的黄金时期,

正处于学习和思维能力发展的关键期。

若这阶段思维和智力得不到相应的开发,

长大后怎么努力都很费劲。

而且哲学是所有学科的基础,

对孩子今后其他学科的学习很有帮助。

只是许多家长担心孩子还小,接触哲学,看不懂,理解不了。

这套出版十年销量超过十万册,

专门为孩子所写的——《写给孩子的哲学启蒙书》共6册

01

哲学启蒙类书排名榜首

回答孩子常问的所有问题,大开眼界

它用生动有趣的故事回答了,

孩子最常提出的问题,

引导思考,开阔眼界:

“人从哪里来?”

“世界上有神吗?”

“我为什么是我,而不是别人?”

“如何真正认识自己?”

都这个年龄孩子想知道,

要知道的问题:生命、幸福、善恶、对错、

自由、公正、友谊、美丑……

没有任何难懂的哲学概念和词汇

02

它用讲故事的方式

引导孩子循序渐进地思考,开发智力

内容生动有趣,

哲学思维观点都融化在一个个小故事里,

融化在寻常生活里:

为什么觉得时间有时候慢有时候快?

话题是这样展开:洗澡快一点?练字慢慢来?

时间是什么?时间改变了我们什么?

一小时是长还是短……最后讲到该如何利用时间。

这种故事加连续问答的方式,

循序渐进地引导孩子往更高阶的思维扩散

更深层次思考。

03

各个视角的哲学问题,能帮孩子

更好地了解世界和内心,启迪智慧

它不仅教孩子思考什么是世界、

生活、生命,还能帮助孩子了解自己,

获得智慧的启迪:

如:如何真正认识自己?

我们很难知道自己是谁,

渴望成为什么样的人。

但若寻找外界让我们自我感觉良好的外表和行为,

也许,就已经在尝试重新认识自己了。

当孩子学会这样思考,

那么在面对一切烦恼和失意时,

都能有健康的态度,开阔乐观的心态。

04

语言生动有趣,有哲理

激发孩子学习的兴趣,终生有益

书中文字清新简约,有趣生动,

互动性强,配以诙谐幽默的彩色图画,

非常适合孩子们阅读。

时间是人类的头儿,我们可不能和头儿开玩笑。

为什么大家都喜欢钱?

金钱是一个工具,一个自由的工具,

一个实现梦想的工具。

不仅给孩子与众不同的思路,

还能给孩子正确的金钱观,价值观。

不要担心孩子看不懂,

孩子就算现在理解不透,

长大后一定会因此受益。

培养孩子的好奇心和思考力,

弥补孩子成长中的缺失,

哲学启蒙是必不可少的。”

开阔的眼界、灵活的头脑,智慧的生活态度,

这就是哲学启蒙给孩子的。

这也是每一位父母期望给孩子的。

如今将此套启蒙好书推荐予各位家长。

作者

碧姬·拉贝,法国知名儿童作家,经常带着巧克力和甜点,以学校、图书馆和咖啡馆为据点,带领孩子们进行哲学讨论的小聚会。

米歇尔·毕奇, 法国巴黎索邦大学哲学讲师,研究康德的法国国家哲学博士。在课堂上,他能用最简单最生动的语言讲解深奥的哲学。

P.-F.杜邦-伯里耶,高中哲学教师,他生活在巴黎,在第四区的一所中学教书。

译者

刘岩,2002年毕业于大连民族学院外语系。赴法留学,获巴黎三大高级翻译学院硕士学位。现在法国从事奢侈品管理和翻译工作。

王川娅,原中国广西师范大学中文系讲师,1992年迁居法国。1994年与法国合作者在巴黎创办企业汉语职业培训学校“Chinalangue Express”,自此一直从事该校的中文教育和中法文化交流管理工作。

目录

写给孩子的哲学启蒙书:第1卷

我想知道……

第一篇 生与死

第二篇 信仰与传说

第三篇 自由与不自由

第四篇 幸福与痛苦

第五篇 对与错

写给孩子的哲学启蒙书:第2卷

我想知道……

第一篇 公平与不公平

第二篇 战争与和平

第三篇 暴力与非暴力

第四篇 自豪与羞耻

第五篇 工作与金钱

写给孩子的哲学启蒙书:第3卷

我想知道……

第一篇 利用时间与浪费时间

第二篇 男孩儿与女孩儿

第三篇 双笑与眼泪

第四篇 美丽与丑陋

第五篇 内在与外表

写给孩子的哲学启蒙书:第4卷

我想知道……

第一篇 头儿与普通人

第二篇 真实与虚假

第三篇 孩子与成人

第四篇 知之与不知

第五篇 自然与污染

写给孩子的哲学启蒙书:第5卷

第想知道……

第一篇 勇敢与胆怯

第二篇 成功与失败

第三篇 爱情与友谊

第四篇 尊重与轻蔑

第五篇 言语与沉默

写给孩子的哲学启蒙书:第6卷

第一篇 身体与精神

第二篇 同意与反对

第三篇 记忆与遗忘

第四篇 人与动物

第五篇 我的哲学下午甜点

第7卷

第一篇:权利与义务

第二篇:自己与他人

第三篇:正常与不正常

第四篇:梦想与现实

第五篇:知道与相信

第8卷

第一篇:可能与不可能

第二篇:快乐与悲伤

第三篇:民主与专制

第四篇:贫穷与富有

第五篇:是与有

少年时尽早接触完整而严密的

西方哲学思想

有助于培养孩子

独立的人格和自由的精神

《写给孩子的哲学启蒙书》

是由法国资深童书作家联合索邦大学哲学教授和中学哲学教师精心打造的一套哲学思考书,通过一个个简单有趣的故事,阐释了梦想与现实、快乐与悲伤、专制与自由等重要的哲学命题。

浅显的故事

深刻的哲理

开放的结论

带领孩子们进行自由地思考

内容简介

在第7卷中将会读到:

权利与义务

人类并不是纹丝不动地站在那儿,旁观着这个世界的。他们有梦想想要实现,他们有目标想要达到,他们有计划想要完成。这就是为什么说我们每个人都被权利和义务所塑造的。

自己与他人

为了描述自己的体貌特征,我们可以照镜子;为了描述自己的个性,我们却需要把其他人当作镜子来照自己。要想认识自己,必须通过他人。

正常与不正常

在世界上的某些地方认为是正常的事情,到了其他的地方,却是不正常的。那么,到底什么才是正常?什么是不正常?如果人类之间都彼此不同,会有一个东西对于所有人来说都是正常的吗?

梦想与现实

如何知道现在,就是此时此刻,我们是在做梦还是没在做梦呢?现在,我正在看这本书,因此我可以说我没有睡着……但是,这也不好确定:因为我也曾梦见过自己在读书。我们无法完全确定,现在,也就是此时此刻,我们是在梦中还是醒着。

知道与相信

相信,也就是对别人有信心,是给予信任,却并不要求对方证明什么来作为交换。相信,也就是将自己完全置身于不确定之中,就是敢于抛开理智,而投入到大千世界之中。

在第8卷中将会读到:

可能与不可能

刚开始的时候,我们觉得区别可能和不可能的事物是很简单的,但是,慢慢地,我们就会发现不是所有的事情都是那么一清二楚了:有些可能的事情是完全可能的;有些不可能的事情也许是可能的;有些可能的事情我们并不知道;有些可能的事情也许根本不可能……

快乐与悲伤

春天快来吧!假期快来吧!18岁快来吧!星期五快来吧!

那么此时此刻呢?为什么不说“现在快来吧”呢?为什么快乐总是即将来到的?为什么快乐总是要晚些时候才会来临,而不是马上就来到呢?

民主与专制

投票、选举的时候,也就是人民行使自己权力――选举自己的代表的时刻。同时,这也是人民赶走他们认为不称职的代表的时刻。真是太神奇了!民主这种体制,可以让人们不用暴力,不用砍头,不用血流成河,就能把政治领袖拉下台。

贫穷与富有

假如我们无法感受到凉爽的空气在皮肤上拂过,假如我们不能跑动、跳跃、游泳、攀爬、和朋友们一起开怀大笑,我们的生活又有什么意义?当我们提到贫穷的时候,我们马上想到的是金钱上的贫穷。但是这也可以是自由的贫穷。如果在生活中,什么都不能做,什么都不可能,这也是一种贫穷。

是与有

一把吉他或一架鼓,一根钓鱼竿,爷爷送的一本画册,生日收到的一个篮球……一切我们所拥有的东西,一切我们所选择拥有的东西,都会帮助我们发现自我。“是”和“有”并不是互相对立的:我们所拥有的东西,将帮助我们去发现我们是谁,将帮助我们成为自己想要成为的人。

点击购买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