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写作的好帮手!
1200字范文 > 送给孩子们的“开学第一课”:持续构建“四化”能力

送给孩子们的“开学第一课”:持续构建“四化”能力

时间:2022-04-12 23:20:50

相关推荐

送给孩子们的“开学第一课”:持续构建“四化”能力

今年的开学时间比往常晚了一天(因为9月1日是周日),今天很多地方下起了小雨,这是老天给予开学特有的仪式,还有社会给予的仪式——拥堵。

这些天谈心谈话,与年轻同志聊人的“四化”,触发了很多感受,觉得人生的训练是持续性的、循环往复的,从踏入校门那一刻起,直到退休,都在经历着“四化”的过程。就像我不断写这些文章,没有任何的功利性,仅仅是自己在持续“四化”的过程。

我将这个“四化”概括为:常识化、专业化、知识化和职业化。按照一般的时序划分,小学到高中基础教育阶段主要任务是“常识化”,本科阶段主要任务是“专业化”,研究生阶段主要任务是“知识化”,工作后的主要任务是“职业化”。

如果一个人能够在这四个阶段都较好地完成任务,总的人生路要更有趣(至少会减少很多焦虑感)。当然,很多人没有读过研究生,没有经历过比较明显的“知识化”过程,但是有的人在工作中,或者本科学习阶段有所经历,这都是难得的。这说明两个问题:一是偷懒是愚蠢的,是自欺欺人的;二是终身学习很重要,持续训练不能停。

以上只是说一般而言,有些孩子在基础教育阶段就开始了专业化甚至知识化的自我训练,这样的孩子自然是智慧过人的,这就好像大学生做初中的卷子,“常识化”已经变得简单多了。

如果家长能够明白这一点,就会懂得各类补习不过是在强化“常识化”的训练,短期内是有效果的,但长期看并不能有效提升孩子的能力,因此依靠补习班长大的孩子,可能也会毁灭其专业化、知识化的自我意识,对这样的孩子来说,未来可能失去更多。

所谓“常识”,就是在一般情况下合理的概念或者学说。这些并不是知识的全部,因此基础教育阶段,老师总是强调“记住”,谁记得牢,谁记得多,谁的成绩就相对好些,包括高考,很大程度上是在比拼“记忆力”。而且目前全社会不好的倾向是,大家在鼓励全社会的“常识化”,这将毁掉民族的创造力。

在基础教育阶段,多背几遍书,多记住几个词汇,多记住几种解题套路,那么成绩不会差。小学一年级,老师让学生们记住“1+1=2”,这是常识,没有为什么,因为“一个手指加上一个手指”就是两个手指,这就是一般情况下可以说得过去的道理。但是长大后,如果还是这么去想的话,那么就会阻碍自己在工作上的提升,因为“常识”的前提条件发生变化后,“常识”或许是不成立的。

在基础教育阶段,“笨鸟先飞”是成立的,有些学校让学生“起得比鸡早、睡得比狗晚”也是有道理的。如果有的孩子难以忍受这种枯燥的“常识化”训练,唯一的解脱方式是自己尝试“专业化”训练,甚至“知识化”训练。但对多数孩子来说是做不到的,除非具有极强的悟性或者遇到了高人指点,而在基础教育阶段,这些“高人”往往不受校长(或直接领导)待见。

在本科阶段,很多同学没有转型成功就毕业了,带着基础教育阶段“常识化”的习惯,依然认为只要“勤奋”就能在“专业化”上走得远一些,结果他们往往发现“勤奋”的贡献值已经下降了至少一半,“勤能补拙”在本科以后只能是童话。

所谓“专业化”,就是学会发现问题、解构问题的能力以及找出不同要素间简单的因果关系,简单说,就是学会“庖丁解牛”以及会对不同部位的肉进行定价。所谓“文献法”“数据分析”“田野调查”……都不过是基础工作,而要形成的能力是“分层能力”和“分类能力”,也就是找准问题,并进行正确的归类,然后借助类常识中的一般理论去认知。

所谓“知识化”,则是解构基础上的建构能力,需要找到不同要素因果关系中的“因与因”“果与果”以及交叉关系,然后重组并用常识性或者自己的语言进行重新定义和解释,这样新的知识如果符合一般意义,与实践相符,就完成了知识生产,经过时间打磨,就成了新的常识。

那么“职业化”自然就是在实践中应用“前三化”的能力,在解决问题中不断深化的过程。职业化包含着职业精神和职业技能,如果一个人能够驾驭常识化、专业化、知识化,职业精神的塑造要容易得多。

(图片来源网络)

乔峰在聚贤庄一役中,以“太祖长拳”对天竺神功,大胜。说明他是知识化的高手,“太祖长拳”估计在当时应该是基本功夫,别人耍了只有挨揍的份,但是乔峰耍了就是可以打败那些“专业化”的各路英雄。令狐冲之所以能够被风清扬相中,一个晚上就能领悟“独孤九剑”的要义,得益于其在“常识化”“专业化”阶段即有意识的“知识化”,比如和岳灵珊创了个“冲灵剑法”(虽然看起来很美)。一个整天喝酒、赌博、放荡不羁的年轻人,居然快速超越那么多同龄人,靠的就是这“知识化”的意识。

因此,无论何时,自己是否主动并持续构建“四化”能力很关键。“知识化”是推动“四化”协同发展的关键,也是不断提升自己的关键能力。“知识化”要求自己主动打破所有的条条框框,就像唐僧刚进入女儿国时的那种短暂的快感——“要什么清规戒律”,知识本来就没有边界,没有框框,如果被常识所困,被专业所迷惑,恐怕难以体会到“知识化”的魅力。这或许能够解释一部分学习成绩持续好的孩子,或许他们已经找到了“专业化”和“知识化”的门道。

因此,不论是家长还是孩子,在羡慕别人家的孩子的时候,其实是自身意识的不足,那一点点的差异就在于未能明白自己所处的阶段究竟要做什么。如果想改变,就从这一课开始。

.09.02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