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写作的好帮手!
1200字范文 > 从70年前出发 我想带你去松江的“十里长街”走一走

从70年前出发 我想带你去松江的“十里长街”走一走

时间:2019-12-20 09:26:59

相关推荐

从70年前出发 我想带你去松江的“十里长街”走一走

茶楼酒肆、宅邸店铺里的喧闹声依稀,文人骚客、古圣先贤的赞叹声依旧。一条中山路,是千百年来松江发展的缩影,数代松江人在这里留下了浓墨重彩的笔画。

明朝便有“苏松赋税半天下”之说,南来北往的商船,都要经过松江这个水上交通枢纽,久而久之过往商旅、官员齐聚于此。一条笔直的马道、轿道由此形成,连接着府衙与水路要道。这便是“十里长街”中山路的原型,区别于大部分曲折的江南道路,中山路笔直而宽阔,大量人口聚集,居舍、店铺鳞次栉比,大道的东西两头园林、豪宅林立,繁华大道彰显了此处经济空前活跃。

这条“东起华阳桥,西到跨塘桥”的“十里长街”,几经兵燹,风雨飘摇,数百载春秋里,它却依旧顽强地伫立在松江城里;新中国成立70年来,这里的每一幢高楼、每一栋老宅都在诉说着它惊人的发展、全新的气象。它所承载的古韵也被赋予了一个时代崭新的含义。

“小马路”变“大商圈”

提起家门口的中山路,乐莫苑小区72岁的居民孔凤英感慨道:“变化实在是太大了,今非昔比喽!”50年前,孔凤英从上海市区嫁到松江,她回忆,初次来到松江,站在中山路上,她差点哭了出来。道路与市区比不仅显得逼仄,而且坑坑洼洼,两侧都是低矮破烂的房屋,她心里不禁怨道:怎么会嫁到这么破的地方?

东西向的中山路最早是唐华亭县中的一条通衢大道,可以称为上海地区最早的一条城市道路。明崇祯《松江府志·街巷》写道:“郡治大街西自跨塘桥以东,东自华阳桥以西,贯府县两治之前,曰大街。”松江人俗呼东到华阳、西到跨塘的“十里长街”即指此。

从三四米宽的石板街到三四十米宽的沥青路面,随着时代的发展,中山路不仅路况发生了巨大变化,两侧的商业文化气息也逐渐浓厚起来。到了上世纪90年代,一批连锁商店、超市的入驻,让中山路走向繁华。

1994年3月10日,中山中路旧商业网点开始大规模搬迁,拉开了松江老城改造的序幕。松江积极响应市委、市政府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的号召,原县供销社先后投资2亿元用于商店设施建设,新建松江商城、云间商厦等大工程。1994年9月,云间商厦和上海第六百货松江店开业,开张三天人头攒动,生意兴隆。经过两年的建设,中山中路商业街改造工程全面完成,市百一店、市百四店、老庙黄金、新锦江和杏花楼等10多家市区大店、名店纷纷抢滩松江,在这里开设分店。中山中路因此成为上海市郊一流的现代化商业街,竖起了松江商业发展的里程碑,成为松江人民心中的“南京路”。

日新月异的中山路,为居民们打造出越来越方便的“生活圈”。孔凤英的回忆印证了中山路商业配套的完善给居民生活带来的转变。她告诉记者:“最初中山路配套很少,买菜都要从菜农摆的路边摊上买。上世纪90年代,我家附近开出了第一家联华超市,开业当天大家蜂拥而至,我第一次走进这种任意选购商品的超市,左看看右看看,感觉很新鲜。看着什么都好,什么都想买。”随着中山路商业配套的齐全,居民们购物、休闲娱乐的选择越来越多。如今,孔凤英家周边已经有了七八家大小超市,随意挑选,十分方便。她说:“买菜就在家附近的超市,添置新衣服去松江商城逛一逛,到了中山路上,吃喝玩乐的地方都有。现在让我去上海市区都不想去,松江不比市区差。”

除了商业设施,新中国成立70年来,中山路上的文化、交通、医疗配套也越来越齐全,居民们的生活也越来越便利,幸福指数越来越高。如今的中山路笔直宽敞、横贯东西,南北两侧高楼大厦鳞次栉比,到了夜晚,灯火辉煌,霓虹闪烁,一派繁荣景象。

“天下粮仓”再“梳妆”

现下,古仓城区域是充满现代气息的中山路“十里长街”仅存的旧街区,悠悠市河边是白墙黛瓦的老房,区域内不少老宅是文物保护单位,30多位名人曾居住于此。

曾经的仓城地区欣欣向荣,俨然是松江府城外的市井中心之一,作为漕运中心,它还见证了松江作为“天下粮仓”的富足和工商业的发展。漕运除了促进南北商品的流通外,也促进了文化的交流与思想的碰撞,而仓城地区,便是这文化交流的中心。此后,由于海运的兴起、战争的波及,仓城区域虽然依旧是居民们的生活区,但已经不再如往昔般繁荣。

在老一辈的仓城人眼里,仓城虽然不再如“天下粮仓”时般辉煌,却依旧热闹非凡,它还是居民的聚集区。今年68岁的倪银观从小便住在仓桥边上,可以说几乎从新中国成立时起,中山西路369号这栋小楼里的一砖一瓦都与她有着不解之缘。她家的房子已经有100多年了,从爷爷辈开始便住在里面。

而今仓城被列为历史文化风貌区,这里的居民大部分已经搬离,“冷清了不少,但也让人更加期待之后的建设”。如何让古韵仓城以创新之貌再度焕发光彩,打造成为松江新地标,是仓城被列为历史文化风貌区后的重点工作。整个仓城历史文化风貌区现保护规划范围为79.22公顷,其中核心保护范围19.5公顷。仓城历史文化风貌区内遗存市、区级文物保护单位及保护点127处。如云间第一桥、杜氏雕花楼、大仓桥等极具特色和传统风貌的历史建筑。

开始对文物保护单位和保护点进行系统性修缮,127处文物保护单位及保护点已修缮完成20处,正在修缮3处,今年计划修缮12处。这里的每一个文物保护单位及保护点的修缮都需要经过漫长的时间,从前期准备到后期修缮,需要一两年的时间,其间还需按照修缮情况为其量身调整修缮方案,可说是精益求精。

据永丰街道老城办工作人员介绍,今年5月刚修缮完工的张氏宅便用了一年半的时间去还原,其中耗费最多精力的可能就是实地勘测了:“去了七八次,每次都要花费一两周的时间去调整图纸。”除了实地勘测,还需要尽可能查阅古籍以还原老宅的面貌。特别是一些后期人为增加的建筑和粉饰该如何去除也是一大难题,秉承修旧如旧的原则,复原雕花和屏风的设计,重现清末民初时期的宅邸风貌,“这也是一种历史文化的传承”。

大仓桥承载着数代人的记忆,曾住在秀南街74号沈氏宅内的沈家后人沈希轼,年逾九旬。20多岁时他出国留学,后来定居北京。当他得知仓城要建历史文化风貌区后,便经常与永丰街道老城办联系,把他儿时对祖宅的印象一一告知。

今年6月,《仓城历史文化风貌区修建性详细规划》又进行了新一轮的调整,目前规划将仓城分为文脉传承展示区、文化旅游体验区和城市更新示范区三个区域进行改造。

其中以文脉传承展示区最为引人注目,以文化为核心,与传统古镇形成非同质化的竞争。如在杜氏雕花楼等文物保护单位内设置江南丝竹、顾绣等非遗展示馆,给非遗传人在风貌区内提供一个场地用于展示和传承。还在徐氏当铺内开辟一个生动的传统文化互动体验区,让居民们能亲手感知非遗和传统文化的魅力。

永丰街道还将与中国旅游出版社合作打造古色古香的书店,传承历史文脉。与国家级博物馆合作打造水文化博物馆,传承漕运文化。在风貌区内寻回“旧时光”,唤醒“新文化”。这里的历史文脉、雕梁画栋都将逐渐被“唤醒”,时间能证明仓城的美是与众不同的。

在中山路上,现代化商圈的崛起与旧街坊的历史人文重构两者“和谐相处”,相辅相成。走在中山路上,既能体验旧时江南水乡情,又能感受当代都市生活。新中国成立70年来,中山路的建设没有抹去历史文化的传承,也没有阻止现代化的脚步,而是静静承载着数代松江人的美好生活,让文化与商业完美结合。

文字:魏叶、陈燕、唐西林

编辑:韩佳怡

摄影:张哲伦

来源:上海松江官方微信

每天为侬送上精彩文章一组

打开尘封的记忆,寻觅往昔的岁月

叙上海老底子事

忆上海老底子人

诉上海老底子情

以史明志,以启未来

为防止走丢

欢迎关注“上海老底子”的小号:

魔都老底子

每天同步推送

感恩转发分享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