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写作的好帮手!
1200字范文 > 【招商银行|行业深度】半导体显示行业之面板篇——技术演进及产能扩张推动洗牌 关注

【招商银行|行业深度】半导体显示行业之面板篇——技术演进及产能扩张推动洗牌 关注

时间:2020-12-07 14:45:06

相关推荐

【招商银行|行业深度】半导体显示行业之面板篇——技术演进及产能扩张推动洗牌 关注

■ 技术路线:TFT-LCD和AMOLED成为主流。半导体显示技术沿着TFT-LCD→AMOLED→MircoLED的路径演进。TFT-LCD目前为全球主流市场,市场规模为1200~1300亿美元。近年来,OLED市场发展较快, OLED 市场规模达到 250 亿美元,同比增长 10%, 年 OLED 面板产值有望达到 400 亿美元 。Micro LED有望成为下一代主流技术,据高工LED预测,到2024年,Micro LED市场规模将达到人民币800亿元。

■ 液晶周期使银行开展业务难度大。液晶周期:1)企业需不断滚动投资;2)行业的追赶者往往采用“越亏损、越要投资”的进攻性投资战略;3)液晶周期的低谷,面板价格持续下行,由于刚性财务费用支出及大额的固定资产折旧,企业财务状况恶化,甚至出现全行业亏损;4)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生产工艺的复杂程度提升,单条生产线的投资规模越来越大,退出壁垒高企。这些产业特征都使得银行开展业务的难度加大。

■ LCD进入存量竞争阶段,中国大陆有望凭借高世代产能成为产业主导者。全球TFT-LCD 的需求面积仍保持个位数增长,但由于面板价格的下行,LCD市场已进入存量阶段。~,LCD预计处于供给过剩状态,供需平衡的关键在于供给侧产能释放的控制,产能的退出(三星、LGD等)将使供需获得阶段性改善。在存量竞争态势下,中国大陆企业凭借高世代产能抢占大尺寸面板市场份额,并通过高世代产线切割小尺寸面板挤占韩国、台湾地区及日本的低世代产能市场份额,预计从至2024年,中国大陆G6以上产能全球占比将从46.4%提升至68%,中国大陆有望成为LCD产业主导者。

■ OLED整体供不应求,短期内需求拉动主要依赖手机。目前OLED市场整体供不应求,主要由三星和LGD把持,中国大陆企业京东方、维信诺、天马、和辉的产能释放集中在 年之后,良率提升需要有一个爬升的过程。预计 年之前,全球OLED 面板不存在明显的产能过剩。相关报告:半导体行业报告(上篇)——产业转移持续深入,进口替代分阶突破半导体行业报告(下篇)——深耕行业龙头,重点把握晶圆制造业机会1.技术路线:TFT-LCD和AMOLED成为主流

半导体显示技术替代真空电子技术成为趋势

显示技术属于光电技术—光和电互相转化的技术,从技术的发展路径来看,显示技术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1)CRT(Cathode Ray Tube, 阴极射线管)阶段, 代表产品:黑白及彩色CRT电视。2)20世纪90年代,等离子技术、液晶技术并行。2000年后,随着液晶技术的完善,其在显示效果、成本等诸多方面均显着超越等离子技术,等离子技术逐步退出市场。目前液晶技术已是全球最主流的显示技术。3)随着材料技术的发展,OLED技术出现并实现产业化。代表产品:三星高端手机、iPhone。

从CRT到TFT-LCD(薄膜晶体管液晶显示器,下文简称“LCD”或“液晶”)是技术的中断和开始,而从LCD到AMOLED(主动矩阵有机发光二极体,下文简称“OLED”)是技术的延伸和发展,LCD和OLED之间拥有较高的技术相关性和资源共享性。半导体技术的进步可以不断改善液晶的显示性能,而半导体技术进步的潜力至今看不到尽头。LCD不是胜在某一个时点上的性能,而是胜在其技术进步的速度上,LCD在显示领域脱颖而出的关键是它顺应了半导体技术替代真空电子技术这一历史大趋势。

图1:半导体显示面板产业链

资料来源:招商银行研究院

TFT-LCD为半导体显示主流技术,市场规模达1300亿美元

半导体显示技术种类繁多,可分为非自发光和自发光两类。非自发光类包括:LCD、ULED,自发光类包括:量子点技术和OLED。目前,TFT-LCD已发展为全球半导体显示主流技术。

图2:半导体显示技术

资料来源:招商银行研究院

全球TFT-LCD行业进入存量市场阶段。IHS数据显示,-,全球TFT-LCD产值维持在1200~1300亿美元。

图3:全球TFT-LCD市场规模

资料来源:IHS,招商银行研究院

OLED将成为主流显示技术,市场规模达400亿美元

OLED与传统的LCD显示方式不同,无需背光灯,具有自发光的特性,采用非常薄的有机材料涂层和玻璃基板,当有电流通过时,这些有机材料就会发光。相比于 LCD 具有更快的响应速度、更广的视角、更高的色彩饱和度和更宽的工作温度。此外,由于 OLED 构造相对简单,在重量、厚度上TFT-LCD 相比更轻薄,还可以实现柔性显示和透明显示。

作为朝阳产业,OLED发展迅速、潜力大,有望成为主流显示技术。从应用领域来看,OLED目前主要在小尺寸(手机)领域使用,且发展速度惊人,而在大屏化的过程中还有技术路线不确定、良品率低等还有很多技术问题需要解决。

从制造成本上,大尺寸的OLED和已经逝去的等离子面板相近,但OLED面板的生产线建设成本比等离子面板高出了近一个数量级,这是OLED量产的瓶颈之一。不过OLED可以继承LCD生产线,在LCD向OLED的转化和升级过程中的成本要远低于等离子面板,这也是后者注定消亡的重要原因。

从下游终端产品形态来看,随着OLED技术的进步,终端产品逐步从曲面形态、可折叠向全面柔性状态进步。

从行业周期来看,LCD已经处于成熟期,在显示领域占领着绝对市场,而OLED 正处于成长期。市场预计到2025年前后,伴随柔性显示器的商品化,LCD将会步入衰退期。与此同时,OLED将会取代LCD,迎来成熟期。

IHS 统计,- OLED 市场规模分别为160亿美元、227亿美元、 250 亿美元。预计 年 OLED 面板产值有望达到 400 亿美元 。

MicroLED有望成为下一代主流显示技术,目前处于产业化初期

Mini LED 作为进军 Micro LED 的前哨站,已经取得率先突破。与OLED相比,Mini LED多以HDR(高动态范围图像)、异型显示器等背光源应用和显示屏应用为诉求,在良率、成本、节能效果和显示性能等方面也具备优势。成本较高是制约 mini LED 广泛应用的主要因素。

Mini LED 在 RGB 显示和 LCD 背光均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随着以三安、国星光电为代表的相关大厂持续投入,其工艺制程将会日趋成熟、产品性能也会逐渐改善,生产成本也会下降到合理范围,从而给 LED 背光和显示市场注入新的活力。

表1:三种显示技术对比

资料来源:中国数字视听网,招商银行研究院

Micro LED技术是指在一个芯片上集成的高密度微小尺寸的LED阵列,每一个像素可定址、单独由TFT驱动点亮,像素点距离在微米级,相对OLED屏,Micro LED屏具有发光效率高(相较OLED节电50%以上)、清晰度高、亮度高、对比度好等优势,适用于可穿戴设备(户外高亮度+节电)应用。

Micro LED 目前面临的困难:1)巨量转移技术良率:在 Micro LED 的生产中,需要把数百万甚至数千万颗微米级的 LED 晶粒正确且有效率的移动到电路基板上。这是目前所面临的技术难题,仅被少数几家公司所掌握。2)成本太高:由于 Micro LED 制程是一个全新工艺,原有 LED 芯片设备和原材料无法满足需求,需要开发新的设备和材料,最终推高生产成本和最终售价。

Micro LED作为Mini LED的下一步方案,随着核心技术的逐渐成熟和成本的下降,其商业化步伐逐渐加快。目前全球 Micro LED 的开发机构已经超过 140 余家,除国外的索尼、三星、 苹果、谷歌,国内企业三安光电、京东方、华星光电都在 Micro LED 方向进行布局。三星将在下半年量产大尺寸Micro LED显示器,台系供应链也在加紧布局中小尺寸Micro LED新产品。据高工LED预测,到2024年,Micro LED将达到人民币800亿元。

图4:~MiniLED市场规模预测(亿元)

资料来源:高工LED,招商银行研究院

图5:~MicroLED市场规模预测(亿元)

资料来源:高工LED,招商银行研究院

2.行业特征:液晶周期往复,产品不断迭代

独特的液晶周期使银行开展业务的难度大

液晶周期,是一个伴随着TFT-LCD工业诞生后流行的概念,即:当液晶与显示技术的结合以及降本增效的工业化进程到一定程度时,市场对于新产品认可后需求增加,一时的供不应求引发现有企业进行新的投资,并出现一批新进入者;新投资带来的产能迅速扩大导致生产过剩,价格下跌造成产业衰退;但价格下跌导致需求扩大,产品应用范围扩大后,衰退期产能缩减又不能满足时,又出现了供不应求的情况,如此循环往复。液晶周期是LCD产品需求周期和资本开支周期共同作用的结果,形成液晶周期的主要因素包括:1)面板产品具有通用属性。中小尺寸的面板有一定的定制化特征,但本质上依然是通用型产品。对比过去近全球主要面板厂商的毛利率,大部分时间各家厂商毛利率基本保持了同向变动,说明面板行业公司的毛利率根本上和行业趋势及景气度一致,产品差异化特征较弱;2)高昂的固定资产投入及较长的建设投产周期,退出壁垒高;3)寡头竞争格局下,在下游需求旺盛的情况下,各企业容易形成一致预期,并引发投资潮。

图6:液晶周期

资料来源:海通证券研究所,招商银行研究院

液晶周期的存在会导致出现:1)企业需不断滚动投资,随着生产线的扩张,企业的收益体现为生产线上的“预期收益”,面板投资被称为“没有出口的高速公路”;2)行业的追赶者往往采用“越亏损、越要投资”的进攻性投资战略。3)液晶周期的低谷,面板价格持续下行,由于刚性财务费用支出及大额的固定资产折旧,企业财务状况恶化,甚至出现全行业亏损。3)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生产工艺的复杂程度提升,单条生产线的投资规模越来越大,退出壁垒高企。这些产业特征都使得银行开展业务的难度加大。

产业趋势:中期内LCD仍占主导,长期看OLED将替代LCD

从市场竞争来看,LCD与OLED整体处于差异化竞争阶段,OLED主要在小尺寸领域应用,LCD主要在大中尺寸领域应用,OLED主要替代小尺寸LCD需求,而小尺寸LCD的需求在LCD市场中并不是核心市场,所以未来几年OLED进一步在小尺寸领域渗透,而大尺寸领域仍将是LCD(包括QLED)的天下,LCD与OLED是共存格局;OLED主要挤占中高端市场,LCD主要关注中低端市场。

从产能来看,LCD和OLED之间存在技术和资源的共用性,因此通过对生产线的改造升级,更换和升级部分设备,LCD的产能可以转化为OLED的产能。

从中长期来看,OLED替代LCD是趋势,随着OLED产能的扩张及应用的扩大,现有的LCD产能将逐步退出或者转化为OLED产能,行业内可能不会再现新一轮的LCD产能大扩张。

产品竞争:性价比为王,LCD与OLED的过渡产品之间竞争激烈

在IC 产品的家谱上,新一代产品的出现会使得上一代产品的使用效用大幅降低,代际产品间表现出极强的竞争性;而LCD 显示产品的使用效果下降没有那么明显。这一现状的本质是,从CRT进入到LCD时代之后,产品之间的差异不再是技术差异,而更多的是性能及成本差异。在技术、良率、成本及下游需求等掣肘下,OLED替代LCD的过程是渐进式的,目前在LCD与OLED市场之间,过渡性产品层出不穷,LCD、柔性OLED及过渡性产品之间形成了此消彼长、竞争激烈的局面。

表 2:LCD、柔性OLED及过渡性产品共存且互相竞争

资料来源:媒体报道,招商银行研究院

电视:LCD仍居于统治地位,但QLED与OLED竞争激烈,QLED电视销量一度超过OLED电视。QD-OLED电视也预计将于推出。

手机:LCD(a-si、LTPS)仍居于主导地位,在成本与性能的博弈中,刚性OLED、柔性OLED、LTPS LCD间竞争激烈。OLED领域,目前刚性OLED占比仍高于柔性OLED,预计到,柔性OLED面板的出货量占比将超过刚性OLED。

3.LCD进入存量竞争阶段,中国大陆有望凭借高世代产能成为产业主导者

LCD进入存量市场阶段,未来三年增长空间较小

整体来看,面板的增量需求主要来自于三方面。首先是下游产品出货量上升直接引起的对面板数量的增量需求,这一层面上的增长主要由产品渗透率的提升以及更新换代引起。其次,各产品明显表现出大屏化趋势,这一趋势主要来自消费升级的内生推动。最后,除了在现有下游需求上的面板需求数量和面积上的增量空间,新下游需求行业的开发也成为面板需求提高的重要方式。如,车载显示屏、可穿戴电子产品、智能家居等方向的发展就将扩大显示面板的应用领域。目前看,未来三年内,LCD需求增长主要依赖于大屏化趋势(电视平均尺寸的增加),中长期来看,关注新下游需求的开发对面板需求的拉动。

目前,全球TFT-LCD 的需求面积仍保持个位数增长,但由于面板价格的下行,LCD市场已进入存量阶段。据IHS数据,-,LCD市场预计维持在1300亿美元左右。

图7:全球面板出货面积

资料来源:Witsview,招商银行研究院

电视是LCD应用的主要领域,需求增长主要依赖于大尺寸趋势

从面板下游需求来看,LCD 电视(液晶电视)仍是显示面板最主要的应用领域。按面积算,LCD 电视面板需求为1.48亿平方米,占显示面板需求的70.8%。其次是显示器、智能手机、笔记本电脑、公共显示,占比分别为9.9%、7.4%、6.9%和2.6%。

液晶电视属于耐用品,国内规定使用年限为7年,影响其需求的因素包括:技术替代(LCD电视替换CRT电视)、换机潮(中国的家电下乡)、大尺寸化(依赖于居住面积、环境和居民可支配收入)等。

目前,液晶电视销量变缓,大尺寸化成LCD需求增长主要来源。销量方面,H1,全球电视出货量为9816万台,同比下降0.7%,预计-LCD 电视维持1~3%左右的增速水平。从平均尺寸来看,面板价格的持续下跌预计将刺激大尺寸面板的需求,并带动平均尺寸和面板需求继续提升。H1,全球电视尺寸达到45英寸,同比增长1.7英寸。

图8:液晶电视面板平均尺寸趋势

资料来源:群智咨询,招商银行研究院

中国大陆厂商成为高世代产能扩张主力,预计三年内LCD供给过剩成常态

全球LCD生产厂商,以中国大陆、韩国、中国台湾、日本为主。从面积上来看, 年中国大陆厂商高世代(6代线以上)LCD产能占全球总产能的仅 1%左右,远远落后于韩国、日本和中国台湾等竞争对手,到则超过韩国排名第一,占比达到40%。近年来,中国大陆厂商持续进行LCD高世代线产能扩张,目前已拥有全球第一的LCD产能全球占比,且该占比将持续扩大。据IHS预测,到2024年,中国大陆地区G6以上LCD产能的全球占比将达到68%。

在中国大陆厂商持续扩张LCD产能时,日本厂商财务状况不佳无力跟进,台湾地区厂商转而推出差异化尺寸及高技术含量产品与之抗衡,韩国厂商则逐步退出LCD产能,转而在Q-LED、QD-OLED及OLED领域发力。三星目前生产的手机面板已全部为OLED,LG也持续扩大在OLED电视领域的投资。

~,LCD预计处于供给过剩状态。从LCD行业供需角度看,市场预计:1)需求,未来两年LCD面板需求仍将保持相对稳定,预计、增速分别为6.4%和4.4%;2)供给,国内面板产线进入集中投放期,即使考虑三星转产,未来两年产能增速仍然较快,预计~LCD产能增速在8.8%(群智咨询预测)和9.9%。LCD面板存在供给过剩风险。

IHS Markit预测,到,全球平均电视面板尺寸需在50寸以上,才能有效消耗新增产能并达到供需平衡的状态。而截至6月,据IHS Markit最新月度出货报告统计的面板出货平均尺寸则仅为45.1寸。据IHS预测,全球LCD产能将在达到顶峰,超过3.7亿平方米,在此之后,全球LCD供需关系预计将得到一定好转。

图9:中国大陆、日本、韩国、中国台湾G6代以上产能占比

资料来源:IHS,招商银行研究院

在目前需求端增长有限的情况下,LCD供需平衡的关键在于供给侧产能释放的控制,供给侧产能的退出将使供需获得阶段性改善。从LCD近两次的周期来看:以来,面板的供给端开始趋紧,主要原因有三方面:三星等厂商选择在OLED上加大布局强度,资源配置开始向其倾斜;夏普砍单三星、海信,停止外供;LCD产能还受到如台湾地震等天灾的影响。

最近一次为,开始,随着中国大陆厂商高世代产能逐步释放,全球LCD出现供给阶段性过剩,LCD价格持续下降,目前市场关注韩厂退出LCD产能。

图10:2000~全球TFT 产能

资料来源:IHS,招商银行研究院

表 3:以来全球高世代产能释放及退出情况

资料来源:公司公告,媒体报道,招商银行研究院

表 4:中国大陆LCD产能持续扩张,韩国LCD产能逐步退出

资料来源:TCL集团债券公告,招商银行研究院

行业洗牌开始,中国大陆企业凭借高世代产能抢占更多市场份额

半导体产业存在着名的摩尔定律,TFT-LCD 产业链也同样存在着相似的规律,业界称之为“西村法则”:液晶面板的玻璃基板尺寸具有逐渐扩大的趋势,大约每3 年扩大1.8 倍。

在西村法则的驱动下,TFT-LCD工业从1991年起发展至今,已经从第一代升级到了第11代。玻璃基板的尺寸不断扩大,厚度不断变薄,以至于很难使用集装箱运输,但玻璃基板尺寸的大型化仍未停止,西村法则所揭示的规律仍在发挥作用。面板世代线的升级,以玻璃基板的尺寸提升为主,解析度和生产率的提升为辅。面板世代线的持续提升,根源于市场需求的不断扩大,直接驱动力是厂商提高生产率的动机。

图11:各世代线的玻璃基板面积及扩大倍数

资料来源:FPD Display,Display Search招商银行研究院

图12:随着世代线升级,面板生产设备的投资额大幅攀升(亿美元)

资料来源:FPD Display,招商银行研究院

整体而言,面板是高度标准化的产品,面板的主要差异是尺寸。因此面板行业呈现出清晰的“高世代打击低世代”逻辑。这个逻辑分为两层:1)高世代线的最大经济切割尺寸高于低世代线,能开辟出低世代线未能触碰到的大尺寸市场,对低世代线形成打击。如,~,全球领先企业已经建成了6代线和7代线,6代线和7代线的投产使京东方、上广电、昆山龙腾的5代线在电视用屏市场上丧失了竞争力,而电视用屏是当时液晶屏增长最快、需求量最大的市场。

表 5:面板世代越高,则经济切割大尺寸面板的基板利用率越高,成本越低

资料来源:维科网,招商银行研究院

2)高世代线从生产大尺寸转向生产小尺寸,对低世代线形成打击。以京东方为例,其6代线(B3)最初是按照生产大中尺寸的需要设计的,在改造和追加新设备进行转型后,转产中小尺寸面板,以其更高的切割效率对生产小尺寸产品的成都4.5代线造成巨大压力。

目前,中国大陆企业拥有全球占比最高的LCD高世代产能,因此有望凭借高世代产能形成对中国台湾、韩国、日本的低世代产能的打击,逐步挤占低世代产能厂商的市场份额。据IHS统计,第一季度,随着高世代产能的释放,中国大陆面板厂商占60英寸及更大尺寸LCD电视面板的市场份额达到了33.9%,市场份额相较一年前的3.6%增长了近10倍,而由于面板世代线低于中国大陆,日本及中国台湾面板厂商的市场份额均出现较大萎缩。

图13:全球60英寸及以上液晶电视面板市场份额

资料来源:IHS,招商银行研究院

韩国厂商早已开始逐步将LCD产线转型为OLED产线;台湾地区厂商由于产线世代较低、下游终端市场缺乏转而寻求技术的差异化、产品的定制化等,盘踞在中小尺寸领域;日本厂商由于财务困境等难以铺开高世代产能。综合来看,目前,中国大陆企业已经凭借高世代产能逐渐主导大尺寸面板行业,而下一个阶段,中国大陆企业将凭借高世代产能切入小尺寸面板市场(京东方8.5代线切割手机面板),去冲击台湾地区等的低世代产能,台湾等地区厂商的市场份额将进一步被挤压。

IHS预计,从至2024年,中国大陆G6以上产能全球占比将从46.4%提升至68%,而韩国将从25.9%降至16%,中国台湾将从21.5%降至11%,日本将从6.2%降至4%。也就是说,~2024年,中国大陆的产能全球占比还有46.5%的增长空间。

4.OLED整体供不应求,短期内需求拉动主要靠手机

作为第三代显示技术,OLED整体需求将保持快速增长

作为第三代显示技术,市场对OLED需求旺盛。IHS 数据显示,全球OLED 市场规模达到 250 亿美元,同比增长 10%。-,全球OLED产值复合增速预计约为17%, 年 OLED 面板产值有望达到 400 亿美元 。

目前对OLED需求形成扰动的因素主要是有效产能。OLED市场正处于快速成长期,其应用市场主要是替代LCD。OLED的渗透率与其成本直接相关,而其成本的影响因素包括:良率、固定资产折旧、材料成本及劳动力成本等,其中良率是核心影响因素。整体而言,这些都将随着量产的规模效应而减少。

OLED需求拉动短期内依赖智能手机,中长期靠电视

在应用方面,根据全球显示领域权威资讯机构Display Supply Chain Consultants(DSCC)的“OLED 出货量和 FAB 利用率报告”,智能手机 OLED 面板收入占 OLED 面板收入的 88%,OLED 电视占 7%,智能手表占 2.3%,其他包括AR/VR显示设备等合计占2.7%。从目前的情况来看,OLED需求拉动短期内靠智能手机,中长期看电视。

手机:上半年智能手机市场疲软,使得智能手机面板市场同比也明显走低。根据群智咨询的数据,上半年全球智能手机面板出货量约8.4亿片,同比下滑约5.2%。上半年全球智能手机OLED面板出货约2.2亿片,占整体智能手机面板市场约26%,同比增长18.6%,预计全年出货量约4.9亿片。

全球手机市场已进入存量市场,OLED手机面板未来需求的增长主要依赖于对LCD手机的替代,具体而言为:1)OLED手机渗透率提升;2)全面屏带来的单屏面积增加;3)折叠屏逐渐普及拉动需求。

图14:智能手机OLED替代LCD屏幕趋势明显

资料来源:DSCC,招商银行研究院

图15:全球 OLED 手机出货量/亿部

资料来源:IHS,招商银行研究院

电视:据 IHS数据,全球 OLED电视出货量为 290万台,预计达到340万台,到 有望达到 860万台,年复合增长率有望达到 31.23%。大尺寸OLED面板企业不断实施降价策略,推动OLED电视市场的需求增长。如OLED电视面板目前占LGD销售额的20%,该公司计划度提升到30%。三星也拟花费25.8亿美元投资OLED电视面板线。

图16:液晶电视面板平均尺寸趋势

资料来源:IHS,招商银行研究院

中国大陆企业大幅扩产,与韩国企业争夺OLED市场

与LCD相比,OLED制造难度更高,行业内具备生产能力的企业数量较少,OLED技术分为WOLED 技术(白、红、绿、蓝四色OLED技术)和RGB OLED技术。目前全球 OLED 主要资源都集中在韩国厂商,LGD和三星分别在在 OLED 的大尺寸和中小尺寸面板中形成了行业垄断。LGD 的 WRGB OLED 技术主要应用于高端电视, 年 OLED 电视面板的销量约为 170 万片。三星在全球智能手机OLED市场占据了81%的份额(Q1)。

由于技术等方面的差距,中国大陆企业在OLED布局晚于韩国,且目前主要集中在小尺寸OLED(最高为6代线),大尺寸OLED尚在研发阶段。但中国大陆企业在大力追赶,DSCC数据显示,在~期间,中国大陆面板厂将斥资297亿美元增加移动OLED显示屏制造产能,占全球制造商增加产能的88%。DSCC同时预计,从至,OLED发货量将增长近一倍至8.18亿块面板,预计同期价值量仅增长34%。

相比于大陆厂商,台湾地区厂商仅有三条OLED线,且为3.5-4.5代线,基本缺席新一轮的6代及以上OLED产线投资,日本厂商则受困于资金及经营问题无力跟进。从目前的产线规划来看,中国大陆企业在OLED的总投资达5700亿元人民币,成为全球OLED扩产主力,未来几年内,中国大陆企业将与韩国双巨头争夺小尺寸OLED市场。

图17:全球OLED产能情况

资料来源:IHS,招商银行研究院

表 6:全球主要OLED产线汇总(包括已建成、在建及规划中产线)

资料来源:IHS,公司官网,媒体报道,招商银行研究院

目前OLED产能的核心制约因素是良率。对于追赶者中国大陆企业而言,良率的提升是一个艰苦的过程。目前,三星OLED良率达80%,与LIPS-LCD接近,60%是中国大陆厂商的盈亏平衡点,截至6月末,京东方OLED综合良率只有70%。

目前OLED市场整体供不应求,主要由三星和LGD把持,中国大陆企业京东方、维信诺等的产能在逐步释放,考虑到产能利用率、切割效率、良品率等因素的影响,参照三星出货面积与产能面积50%左右的比例,加之中国大陆产能释放集中在 年之后,良品率需要有一个爬升的过程。综上,我们认为之前,全球OLED 面板不存在明显的产能过剩。

5.竞争格局:中韩争霸拉开序幕,京东方一枝独秀

全球市场:从三国四地向中韩争雄演变

液晶自发现以来,主要经历了五个发展阶段。1883~1968年为材料基础理论和应用研究阶段,主要由德国人和美国人在推动。1973~1985年为产业化初期阶段,日本厂商将其广泛应用于计算器、电子表、掌上游戏机等电子产品中,为液晶技术奠定了产业基础。1985~1992年是液晶推广应用阶段。1992~是TFT-LCD液晶发展的成长期,笔记本电脑、台式电脑显示器、手机,液晶产品逐渐取代传统CRT显像管显示屏,并战胜PDP等离子显示技术,成为市场主流。至今,是大尺寸液晶产品的成长期,随着27英寸以上液晶电视对传统彩电的市场替代效应,全球液晶产业规模超过了1000亿美元,其生产线规格也发展到了第10代,出现巨型液晶电视。

液晶技术起源于美国,但将其发扬光大的是日本,20世纪80-90 年代,日本一直是液晶商业化的领军者,据日本《电子部品年鉴》资料,1990- 年建成的58 条G1-G5世代液晶面板生产线,日本独占31 条、韩国15 条、台湾地区12 条,NEC、日立、松下、DTI(东芝与IBM 合资)、ADI(三菱电机与旭硝子合资)、三洋、富士通(发明VA 技术)等大量日企主导了20世纪90年代的液晶面板产业。

液晶产业的周期性非常明显,每次全球经济形势低位都会导致面板需求急剧较少,形成了产业的衰退期。液晶面板第一次衰退期在1993~1994年,当时日本趁势切入,第二次衰退期在1995~1996年,韩国企业趁势切入,尤其亚洲金融危机后,面对面板产业的不景气,韩企进行了大规模的“反周期投资”,凭借着产能扩张和韩元贬值优势,1998~1999 年三星、LG 面板出货量陆续超越夏普跃居全球前二。

图18:韩国和中国台湾面板企业通过逆周期投资实现崛起

资料来源:《光变》,路风着,招商银行研究院

台湾地区厂商在液晶面板第二次衰退期中建立了自己的能力,并在1997~1998年的第三次衰退期中切入,当时日本企业承压,减少对面板的投资,台湾地区企业成功谈判增加自己的投资,获得技术转让。此后,在2001年的第四次衰退中,新的台湾地区进入者通过投资各种基础的TFT-LCD技术获得成功,后来被称为台湾地区“面板五虎”的友达、奇美、中华映管、瀚宇彩晶和广辉,全部跨上了5代线的台阶。

台湾地区在平板显示的成功,让中国大陆也看到逆势投资的机会。京东方在通过收购韩国现代集团的液晶显示器业务,随即在北京上马建设一条5代线,正式跨入TFT-LCD工业的门槛。京东方于4月上马合肥6代线(中国第一条高世代线),8月末上马北京8.5代线。后一个项目上马的消息立刻引发了一场“液晶热”——多年来拒绝向中国大陆转让高世代生产线或在中国大陆建线的日、韩和中国台湾企业一夜之间改变态度,纷纷要在中国大陆建线。但是,金融海啸及其后续的影响(如欧债危机)带来了一个超长的液晶周期衰退阶段,甚至出现了日、韩和中国台湾主要厂商的液晶面板业务全部亏损的罕见局面,而也成为中国半导体显示工业崛起的开端之年。

从开始,中国大陆半导体显示工业的产能份额开始迅速强劲上升,而且还在继续扩大。根据Display Search数据,~期间,在日本、韩国、中国大陆和台湾地区的工业之中,中国大陆工业是唯一持续扩大产能份额的,而其余三地工业的产能份额都在收缩。中国大陆工业的产能在超过台湾地区工业——主宰了全球半导体显示器市场近的日、韩和中国台湾“铁三角”成为历史记忆。

图19:~全球各国(地区)LCD面板产能

资料来源:WistView,招商银行研究院

行业洗牌开启,中国大陆面板产业有望胜出。中国大陆企业8.5代及以上高世代的面板产能持续释放,三星和 LG 则选择策略性地逐步退出 LCD 市场,台湾地区和日本企业已经无力进一步扩张,行业向中国大陆转移的趋势更加势不可挡。由于高世代产线的持续投产,可以预见未来几年产能过剩将是常态,未来能够度过洗牌寒冬的企业将大概率在中国大陆和韩国产生,全球市场也就从“三国四地”向“中韩争雄”演变,在洗牌中剩下的企业有望分享行业集中度提升、周期性变弱带来的长期盈利红利。

中国大陆企业群雄并起,京东方保持领先

,全球前十大面板企业的出货量市占率超过九成。前十大企业中,中国大陆占据五席,分别为:京东方(第1名)、华星光电(第5名)、惠科、中电熊猫、彩虹股份。

图20:全球液晶面板出货量排名(百万片)

资料来源:群智咨询,招商银行研究院

从营收规模来看,,三星显示、LGD、京东方位列前三名。京东方营收尚不到三星的一半,但随着产能的释放,预计将缩小与龙头三星的营收差距。从EBITDA利润率来看,京东方及华星光电明显高于LG、群创及友达,主要系中国大陆具有人工等成本优势,以及政府补贴较多所致。

表 7:全球六大面板企业度主要财务数据 (单位:百万美元)

资料来源:Bloomberg,招商银行研究院

技术、客户及产能三大维度将面板企业分为三大梯队

我们梳理面板企业的发展脉络,总结该行业的竞争的三要素为技术、客户、市场。

技术:韩国为领导者,中国大陆从技术引进到技术引领

LCD时代,中国大陆起步较晚,日本、韩国及中国台湾地区都将面板技术作为严格封锁的核心技术,中国大陆企业发展LCD工业面临重重困难。,京东方通过收购韩国落后的3.5代TFT-LCD生产线得以进入该行业,,华星光电通过挖角台湾地区、韩国的技术人才得以建设8.5代LCD生产线。在不断的技术消化吸收、持续研发投入、不断地产业运营摸索和经验积累下,中国大陆的LCD工业逐步发展壮大,LCD技术逐渐成熟。目前全球最高世代的LCD产线-10.5产线均为中国大陆企业投资,标志着中国大陆已经在引领LCD技术的发展。

图21:中国大陆液晶技术发展之路-从依赖进口到引领全球产业发展

资料来源:《光变》,路风着,招商银行研究院

目前,LCD已不存在专利和技术上很高的突破壁垒,LCD的技术进步主要是性能等方面的改良技术和降成本技术,全球半导体显示行业技术竞争的主战场已转变为OLED领域的竞争。新技术的产业化能力成为一种显着的竞争优势。

OLED时代,三星是OLED 商业化应用的核心推动者,在相关领域的专利储备数量也远远领先其它厂商,三星和LGD一度占据全球OLED专利的半壁江山。但随着中国大陆厂商积极布局,其与三星和LGD的差距正在逐渐缩小,目前中国大陆在OLED领域的新增专利数已经超过韩国。以京东方为例,近年来不断加大OLED 领域研发投入,目前公司OLED 领域专利数量位居中国大陆厂商首位,充分体现了公司在OLED 领域的技术积淀,可为后续量产保驾护航。

表 8:OLED国内外重点公司专利情况()

资料来源:工业和信息化部,招商银行研究院

表 9:京东方、华星光电及维信诺专利情况

资料来源:上市公司年报,招商银行研究院

从研发投入来看,中国大陆面板企业的研发投入逐年增长,京东方度研发投入高达72.3亿元。持续的研发投入使得中国大陆企业与行业领导者韩国企业的差距缩小。

图22:全球主要面板企业研发投入情况(人民币亿元)

资料来源:Wind,上市公司公告,招商银行研究院

注:TCL旗下华星光电未对外公布其研发投入具体情况,此处列示为上市公司TCL集团的数据。

客户:中国大陆企业客户已全球化,与海外巨头仍有差距

客户获取是基础,面板行业是全球化的行业,客户全球化显得尤为重要。中国大陆面板巨头京东方、华星光电的客户已全球化,除与中国大陆主要电视、智能手机品牌商合作外,还进入了三星、LG、苹果ipad及Macbook等终端产品供应链。规模次之的天马、维信诺的客户则仍以中国大陆企业为主。但整体来看,下游客户质量方面,中国大陆企业与境外巨头相比仍有一定差距。如,中国大陆面板企业至今尚未进入苹果公司最核心的iPhone产业链,苹果公司LCD屏iPhone的主要合作方为JDI,OLED屏iPhone的第一、二大供应商分别为三星及LGD,三星显示及LGD垄断了OLED市场的顶尖客户。

表 10:全球主要面板企业客户情况

资料来源:媒体报道,招商银行研究院

系统型厂商相对纯面板企业而言,具有全产业链协同及客户(订单)优势。面板行业中,三星、LG、TCL(华星光电)都是典型的系统性厂商。据HIS数据,二季度,三星、LG、TCL的电视全球市占率分别为31.5%、16.5%、6.3%,分别为第1、2、4名。三星、LG承揽从面板制造到终端产品的整个产业链的业务,往往将自己领先生产线的面板优先用于集团旗下终端产品(如三星高端手机、电视,LG OLED电视),而将质量要求相对较弱的订单外包给其他企业,如京东方,形成了终端产品的市场竞争优势。鸿海集团及其创始人郭台铭控制群创、夏普等,也形成了产业链及客户优势。

大尺寸和中小尺寸面板面对的客户不同。整体而言,面板产品具有较强的通用性,具有大宗商品的一些特征。相对大中尺寸而言,小尺寸定制化程度较高,客户粘性更高,但对企业的技术要求及市场响应速度要求更高。部分面板企业专注于小尺寸面板产品,如深天马,维信诺。

拥有广阔的下游市场是中国大陆企业的巨大优势。中国大陆已经成为各类电子系统主要生产地,中国大陆品牌商销售了全球约35%的LCD电视、40%的手机、35%的平板电脑。对于中国大陆面板企业来说,拥有广阔的下游市场和客户是巨大优势。我们从台湾地区面板企业的情况,可看出这种优势的巨大。在6代线以前,台湾地区的电子产品代工业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吸收台湾地区面板厂的产出,但到了“后6代线”阶段,台湾地区并没有一个可以吸收更大尺寸面板的电视机工业,台湾地区面板厂的面板主要依赖对外销售,当日韩企业在液晶面板供不应求或需要制造低价电视机时,就会采购台湾地区产品,但这种“蓄水池”的角色难以适应大规模生产所需要的稳定性。因此,台湾地区面板厂越来越倚重中国大陆市场,但除了横跨两种政治体制带来的不确定性,中国大陆的面板厂也在崛起。由于没有广阔的下游市场,台湾地区面板厂在高世代线的大战中难以成为领先者。

图23:中国大陆是各类电子系统主要生产地

资料来源:中芯国际公告,招商银行研究院

产能:合理且有预见的产能规划、相对饱满的产能利用率

面板行业寡头之间竞争激烈,行业周期性波动巨大,对于面板企业来说,影响产能的因素包括:

拥有合理且有预见的产能规划、相对饱满的产能利用率是关键。面板行业的竞争优势已不再是技术差异(CRT显像管式的优势),而演变为在规模经济基础上的性能优势和成本优势。因此合理且有预见的产能规划、相对饱满的产能利用率十分重要,甚至关系到企业的生死存亡。以夏普为例,面对韩企在5 代线之后的赶超,夏普在、、 年陆续建成了全球首条G6、G8、G10 线,但随着液晶面板价格大幅下跌,产能的激进扩张反而对夏普业绩造成了巨大拖累,尤其是G10 线的超前投资,使得G10 线产能利用率长期严重不足, 年夏普被迫将堺工厂G10 线38%股权出售给鸿海, 年夏普最终被鸿海以3888 亿日元收购,曾引领一时的日本液晶面板制造商全军覆没。

雄厚的资金实力是产能扩张的基础。面板行业投资巨大,且随着世代线的升级,投资规模不断扩大。中国大陆企业起步晚,在该行业内积累的利润少,产能扩张所需的资金主要来自于股东及金融机构的信贷支持。目前来看,行业内企业以实力雄厚的国资背景企业为主,随着面板产业不断成熟,部分民营资本介入该行业。地方政府通过提供土地厂房及产业配套、入股和牵头融资等方式引进产线,助推面板产业发展,是与面板企业共同发展、自负盈亏的重要合伙人。实际上,一些地方政府已成为主要面板企业的重要股东。除此之外,国开行等政策性银行、主要商业银行的信贷支持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表 11:中国大陆主要面板企业股东背景

资料来源:wind,公司年报,招商银行研究院

技术实力及产业运营经验是有效产能的保障。前文已述,对于面板企业来说,拥有较强的技术实力是布局产能的前提,除此之外,以工业经验为基础的知识和技能及产业运营经验,也非常重要。

从经济效益角度来说,仅开出产能远远不够,只有成本、良率、产品质量达到客户要求的产能才可能形成良好的经济效益。中国大陆发展TFT-LCD工业的第一次努力是吉林彩晶项目,1998年,这个项目从日本DTI(东芝和IBM的合资企业)引进了一条第一代TFT-LCD生产线,项目建成之后一直无法克服良率不高的瓶颈,导致没有真正量产而失败。

拥有较强产业运营经验的企业才能有效的完成建厂、良率的提升、成本的管控。以京东方为例,收购韩国产线后,京东方通过掌握全套生产设施、形成专业技术团队、建立经验基础、获得外部材料及设备供应商支持系统等四方面的学习才逐步积累产业运营经验。

先进产能扩张是行业地位的体现。全球来看,新增的高世代LCD产能主要集中在中国大陆。,全球主要面板企业8.X代线的产能为1.44亿平方米,而京东方、华星光电、中电熊猫、惠科四家企业的产能占比即达39%,预计到,10+线产能中,上述四家企业的占比达62.5%。中国大陆企业持续加码高世代线,不断提高LCD领域的话语权。

表 12:~全球新增的LCD产能整理

资料来源:公司公告,媒体报道,招商银行研究院

6.布局建议与风险提示

(详见原文报告,如需报告原文请以文末联系方式联系招商银行研究院)相关报告:半导体行业报告(上篇)——产业转移持续深入,进口替代分阶突破半导体行业报告(下篇)——深耕行业龙头,重点把握晶圆制造业机会

—— End ——

转载声明:

本文章版权归招商银行研究院所有,招商银行研究院允许在满足以下条件时转载本文:

1.转载时保留本文全部内容,不得进行任何删改;

2.转载时请注明出处,并在“原文链接”中保留原始公众号文章链接;

3.转载时必须保留本转载声明。

本期作者

杨新,行业研究员

yangxin66@

----------------------------------------------

责任编辑:余然 冯凯欣

【招商银行|行业深度】半导体显示行业之面板篇——技术演进及产能扩张推动洗牌 关注中国大陆企业赶超机遇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