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写作的好帮手!
1200字范文 > 书评 | 阅读习惯可以这样养成·读《书语者》

书评 | 阅读习惯可以这样养成·读《书语者》

时间:2021-08-09 07:36:34

相关推荐

书评 | 阅读习惯可以这样养成·读《书语者》

谈起阅读的重要性,相信很少有人表示异议。在这个急速变化的时代,唯有拥有阅读习惯、具备终身学习能力的人,才能够成为这个时代的弄潮儿。为此,不少教师特别是语文教师非常注重引导学生的开展阅读,各类考试也将阅读作为重要的考点,但现实情况不容乐观,绝大多数的学生并没有因此而养成阅读的习惯,很多人离开了学校之后基本上不再读书,国人的阅读现状堪忧。

一、阅读教学中的误区

为什么教师注重引导学生阅读,但效果却不尽人意呢?《书语者:如何激发孩子的阅读潜能》一书的作者唐纳琳·米勒指出,教师在推广阅读的时候,采取了很多并不恰当的方式,给阅读附加了太多的束缚,以至于学生从未把快乐和阅读联系在一起。

米勒在书中列举了下面几种不当的阅读教学方式:

一是全班共读一本书

这是最常见的阅读教学方式之一。教师为了掌控阅读教学的进程,要求学生在一段时间内共读同一本书,思考相同的问题,就相同的话题展开讨论。教师自以为这样的设计严密无缝,但却忽视了一个最为重要的现实:不是每个学生都喜欢阅读这共读的书目,就像一个尺码的鞋子无法适应所有的人一样。学生的阅读偏好有很大的差异,这种的差异是很难调和的。不仅如此,共读一本书很少考虑学生阅读速度上的差异,造成时间上的很大浪费;教师对书的内容进行肢解,分段或者分章节向深处细挖,也削弱了学生对整本书的理解。

二是开展阅读理解测验

作为阅读教学的一部分,在给学生传递了一些阅读技巧,带领学生剖析了一些阅读材料之后,通过测验来检查学生是否具备阅读能力,是否掌握了阅读的技巧,也是教师最常用的教学评价方式,在各个级别的语文考试中,阅读理解的测验也是很重要的板块。从引导学生阅读的角度看,这些技巧是必要的,但很多情况下,无论是教师的教还是学生的学,都把成绩当成目标。这种只为让学生考个好分数而开展的阅读,并不能产生真正的激励作用,反而降低了学生们的阅读兴趣和课外阅读热情。

三是让学生撰写读书报告

很多学生原本是很喜欢读书的,就是因为在阅读了一本书之后要写上一篇读书报告或者心得体会,感到压力很大,如鲠在喉。不仅学生如此,教师自己也这样。我的《读书是教师最好的修行》一书,得到了全国各地教育同行的关注,有一些学校或者教育局在组织教师阅读的过程中,就明确要求教师要撰写读书报告。结果,我在网上看到了很多内容雷同的抄袭文章,把别人的文章的题目改一下,落款换成自己的名字,就成了自己的心得体会了,还被学校推送到了网络上。我自己在读了一本书之后有写读书报告或者心得体会的习惯,但我并不要求其他老师也这样。老师自己都不喜欢写读书报告,更不应该逼着学生做无趣的事情。在学生没有意愿的情况下,读书报告起不到培养学生持续阅读习惯的作用,而且报告本身写起来费时费力,其他同学听起来也痛苦无趣。

四是填写读书日志

教师在课堂上舍不得给学生阅读的时间,经常要求学生课后要读书。怎么知道学生读了没有呢?每日填写读书日志就成了教师的督促学生阅读的“法宝”。教师之所以会喜欢读书日志,一方面可以由此提醒家长关心孩子的阅读状况,另一方面是自己以为这种方式可以促进学生的阅读。还有一点,读书日志可以提供一个看得见摸得着的证据,既证明学生课外阅读了,也证明自己的工作是有成效的。但现实的情况是,那些真正沉浸在书中的学生,是不愿意被其他事情所打断的,也常忘记去记录这些日志,这种给学生额外增添负担的做法,常常导致学生阅读兴趣的减弱。对学生而言,日志是教师不信任他们的标志,他们说读书了,而教师不相信他们真读了。在这场“战斗”中,没有赢家。

五是轮流朗读和爆米花朗读

教师为了鼓励学生阅读,经常在课堂上组织学生朗读文章。或按照某种顺序轮流朗读,或在指定一名学生朗读一段之后,再让该生随机指定另一名学生接着朗读,如爆米花一般,看上去课堂气氛很活跃,但其实效果很差。那些朗读能力比较弱的学生,非常担心被抽到,一旦“中彩”了,磕磕绊绊的朗读,让在场的每一个都非常揪心,都非常难受;那些朗读能力比较好的学生,读起来非常流利,但不少同学常常跟不上他的节奏;每一个同学都不在关注阅读,而是关注自己的任务,一旦朗读的任务完成了,就如释重负,再不关心他人在做些什么了。这种打着趣味活动的幌子进行的点名朗读,其实是一种折磨——不只是对朗读者,对听者也是一样。

六是阅读激励活动

为了鼓励学生阅读,教师自己经常会设置各类奖励,也常组织学生参加各种机构组织的与阅读有关的竞赛。各种类型的阅读激励活动只会让学生相信阅读本身并没什么价值,阅读只是一件为获得奖励才值得做的事情。

二、激发阅读潜能的策略

怎样才能激发学生的阅读潜能,让学生真正爱上阅读,并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呢?米勒通过自己的亲身实践,给我们提供了如下几个方面的策略:

一是教师自己要成为一名读者

教师自己不读书,要激发学生的潜能是非常困难的。如前所述,每一个孩子都是不一样的,在走进你的班级之前,他可能一年都没有读过几本书,他可能只对奇幻类的小说感兴趣,他可能只喜欢军事战争或者游戏……教师要想引导孩子走向阅读的道路,首先要找到他的兴趣点所在,然后对症下药,给他推荐相关的书籍,激发他对阅读的兴趣。如果你自己没有读过这些作品,你怎么知道这本书是否适合学生读呢?米勒老师非常喜爱阅读,而且读书的面非常广,特别是针对自己所从事的5-6年级学生的阅读水平,读了很多适合该年龄段的孩子阅读的作品,这让她在指导学生阅读时游刃有余,可以为班级里的每一个孩子提供完全不同的推荐书单。

二是给孩子自主阅读的权利

学生进入到自己教室里的第一天,米勒就会告诉学生们,他们有充分的自由,可以选择自己喜爱的书籍开展阅读,不需要和别人的相同。每个人的阅读趣味、阅读基础是完全不同的,要让学生爱上阅读,首先得让他有阅读的欲望和自主权,而自己决定读什么是最重要的前提。教师自然是教室里最有权威的读者和写作者,但教师不代表权力和控制,而应作为一种知识的来源,在学生学习阅读和写作的过程中给予支持。米勒通过自己的实践证明,花在阅读上的时间越多,越能促进阅读的良性循环。没有任何一种单独的读写活动可以像自由自主阅读那样更有效地提高学生的理解力、词汇、拼写、写作和整体学业水平。

三是让学生在课堂上自主阅读

谈起学生阅读习惯不好的问题,教师经常批评家长没有尽到力量。如果我们考虑到很多家长自己就没有阅读的习惯,从来也不读书的现状,这样的批评就没有什么意义了。要培养阅读习惯,教师最关键,课堂最关键!米勒坚持在自己的课堂上拿出一部分时间,让学生开展自主阅读,而且随着学生逐渐学会选书、读书,课堂上自主阅读的时间还在逐渐增加。很多老师总是觉得教学任务很重,没有办法在课堂上给学生留出时间来阅读,但却不明白自己教学的目的是什么。如果阅读是提升学生学业成绩的重要因素,为什么不在教学设计中将其作为首选项呢?确保学生每天阅读的唯一方式,就是在课堂上留出时间让他们读。想确保学生每天都读书,唯一的办法就是看着他们在你的面前读。还有,在每个学生都有在同伴面前展示自己的良好形象的一面,在集体环境下开展的自主阅读,可以促使大家良性的竞争和互动,把班级整体的阅读氛围搞活。

四是善于“偷”点时间来阅读

我们整天说时间不够用,但在平时的生活和学习中又有大把大把的时间被浪费掉。每一天,学生都有无数的时间浪费在等待集合、乘坐大巴和各种排队上,米勒把这些零碎时间都征作阅读时间,让学生随手带着书见缝插针地开展阅读。结果,不仅班级里良好的阅读氛围形成了,学生在这段时间的捣蛋行为几乎消失了。米勒算了一笔账,每天所有零碎时间加起来,大约能获得20-30分钟的额外阅读时间,老师不必牺牲自己的教学时间,每周也可以轻而易举地挤出两个小时的阅读时间。如果再拿出一部分课堂时间给学生独立阅读,学生每周在校的阅读时间甚至可以达到4个小时。有了这么多的时间来保障,学生怎能不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五是给学生高的阅读期望

无数的事实证明,孩子的成长有很大的可塑性,你给他的期望值越高,他越会努力地去实践。米勒老师给学生提出的要求是:一学年读完40本书。当这个要求提出来之后,几乎把所有的学生都吓了一跳,认为是完全不可能实现的目标。但米勒老师不为所动,坚定不移地引领着学生开始阅读。大多数的孩子从来都没有自主选择书籍阅读的经验,很多孩子自己也不知道喜欢什么,不少孩子对书没有兴趣……米勒老师是兵来将挡水来土掩,但有一点,设定的目标不轻易降低。结果,班级里绝大多数学生都完成任务,有的学生阅读了60多本书,最少的学生也完成28本书的阅读,要知道,在此之前的五年时间里,这个学生基本上没有读过书。

六是不用各种考核来扫兴

沉浸于书中,在书中寻找自己,这是米勒对学生们的期望。她着力营造一种师生互相信任的氛围,读者和读者之间的关系,让学生按照自己的意愿去阅读,而不是设置各种指标,随时随地来考核学生阅读的状况。她经常和学生分享自己在阅读中的趣事,一起探讨对某本书的看法,以及自己在阅读中困难、一些书读不下去的境况,让学生发现,老师也有和自己一样犯难的时候。当然她对学生读书的类型也有一定的要求,让学生尽量能读到各种不同风格的作品,并在课堂教学中,巧妙地把这些作品串联起来,让学生感到自己读的和教师教的非常的和谐,因而更加激发起阅读的志趣。

在书中,米勒有很多促进学生阅读的具体做法,包括一些量表等,都能给我们有益的启示。这是一本非常有价值的阅读指导书籍,希望老师们可以认真读一读。教师自己一点点的改变,就会给学生带来巨大的变化。

文章来源:网络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