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写作的好帮手!
1200字范文 > 盐运聚落 | 河东池盐盐业遗存与聚落建筑调研——运盐 销盐篇(三)

盐运聚落 | 河东池盐盐业遗存与聚落建筑调研——运盐 销盐篇(三)

时间:2021-06-07 07:31:13

相关推荐

盐运聚落 | 河东池盐盐业遗存与聚落建筑调研——运盐 销盐篇(三)

-----------------------------------------

在上一章我们介绍了山西大驿、泽州-翼城道和白陉古道上的聚落与建筑遗存,本篇将继续介绍陕西和河南古代商道上的调研成果。

(3)宛洛古道沿线的盐业相关遗存

宛洛古道,“宛”指南阳,“洛”为洛阳,与南阳和襄阳之间的襄宛古道相连,是古代沟通古都洛阳与荆、襄、鄂之地的重要通道。宛洛古道从洛阳出发,经伊川、汝州、宝丰到南阳,其中宝丰到南阳分两条线路,一条经平顶山、叶县、方城到南阳,宽阔平坦但路程较长;另一条经过鲁山、南召到达南阳,路途较短但窄小奇险,又称三鸭(垭)路。

明清时期来自山西的河东盐商即是从运城出发,先从平陆走虞坂古道至茅津渡过黄河,再顺着崤函谷道经渑池、新安到洛阳,最后走宛洛古道南下到达南阳,沿路经商,留下很多会馆与关帝庙。除了作为河东盐商南下运盐的重要通道外,宛洛古道同时也是荆襄乃至福建商人顺着万里茶道北上运销茶叶的重要路线。

宛洛古道大道示意图

赊店镇与社旗山陕会馆

赊店镇隶属南阳社旗县,位于伏牛山南麓,南阳盆地东部,有潘河、赵河在此交汇,三面环水,原为一土寨,于咸丰八年(1858)年由全镇人集资建城墙,次年建成,设九座城门。赊店镇古代是重要的水陆码头,鼎盛时期有十六省商人在此经商,镇内纵横72条商业街巷,商铺主要集中在老街和关帝庙街,很多街巷亦以行业为名,例如南北瓷器街、南北中骡店街,还有以盐行五奎厂命名的五奎厂街。

赊店镇商业街格局图

社旗山陕会馆位于永庆街上,南面永安街,北靠五奎厂街,由各行各业山陕商人筹建,始建于清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经嘉庆、道光、同治,至光绪十八年(1892年)竣工,共历六帝136年,规模宏大,有“天下第一会馆”之称,于1988年被列入全国第三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社旗山陕会馆为三进院落,前窄后宽,建筑格局类似解州关帝庙,可以看作是将其中元素的提取重构,大座殿内祭拜的也是关公,是发源运城的关公信仰随山陕商人行商传播的明显证据,建筑群位于中轴线上原本依次有琉璃照壁、悬鉴楼、石牌坊、大拜殿、大座殿、春秋楼。两侧建筑有木旗杆、铁旗杆、东西辕门、东西马厩、钟鼓楼、东西看廊、腰楼、马王殿、药王殿、道坊院等。其中,春秋楼及其配殿已毁,原址上为后人所立关公像,最后一进院落实已不存。会馆内还遗存有大量精美木雕、砖雕、石雕、彩画保存良好,装饰上亦如解州关帝庙多用“龙”题材。

社旗山陕会馆

社旗山陕会馆悬鉴楼

②郏县山陕会馆

郏县隶属平顶山,地势平缓,汝河从中流过,故而成为宛洛古道上的南北商品转运枢纽。山陕会馆位于郏县西关大街,也称关帝庙、山陕庙,由21家山陕客商筹资始建于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建筑坐北朝南,中轴线上依次有照壁、戏楼、正殿、春秋楼,两侧有钟鼓楼、厢房,现建筑基本荒废,照壁上装饰尽毁,厢房大量被毁,正殿与春秋楼都被用土墙与砖墙封闭,建筑装饰留存极少,但仍可看见诸如龙头斗拱、屋檐翘角四小人等山陕会馆与关帝庙中的明显元素。

郏县山陕会馆戏楼与钟鼓楼(左)、龙头斗拱(中)、翘角小人(右)

半扎村与半扎关帝庙

半扎村隶属汝州市蟒川镇,北有北小河,南有万泉河流过,古时亦称半扎万泉寨,明代时商业发达,半扎因位于襄洛古商道上,故多有商人在此来往,逐渐发展为村,因现有沿万泉河的古商道后有村,故而半扎村沿街只有半边建筑,临街建筑多为前店后宅四合院,垂直主商业街有小巷,巷中多为一般居住建筑。在村东街末北有一座山陕会馆,一般称作半扎关帝庙。

半扎关帝庙始建于清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据《直隶汝州全志》记载为潞安府(今长治)商人王复云捐资组织修建,关帝庙坐北朝南,中轴线上由南至北依次是戏楼、拜殿、关公殿,两侧有厢房、配殿,现东侧原有厢房与配殿已毁,其他遗留建筑最近在得到修缮。厢房同郏县山陕会馆一样类似馆舍。

半扎关帝庙戏楼山门

半扎关帝庙内院

洛阳山陕会馆与潞泽会馆

洛阳位于黄河以南,伏牛山北,伊河、洛河从中流过,在历史上不仅常作都城,也因作为南北经济往来的交通节点成为重要的商业城市,清代泽潞商人与其他地区山陕商人行商于此,并在城中修建了两座会馆。

山陕商人于康熙年间在洛阳老城南关马市街筹资修建山陕会馆,又称西会馆,会馆在雍正年间落成,嘉庆年间山陕商人恐会馆受风雨侵蚀湮废,又组织了一次重修,并在道光年间完成。

洛阳山陕会馆正殿

洛阳山陕会馆规模宏大,坐北朝南,中轴上由南至北依次有琉璃照壁、山门、舞楼、正殿、拜殿,两侧有东西门楼、僧房、厢房、官厅、配殿等,琉璃照壁类似社旗山陕会馆,也出现了“二龙戏珠”题材,正殿前原有石牌坊,现已毁坏。周边城市发展,现代建筑挤压使得山陕会馆主入口从舞楼下方改为了东配殿旁。,洛阳山陕会馆被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洛阳山陕会馆(左)与社旗山陕会馆(右)的二龙戏珠照壁图案

来自泽州、潞安二府的山西商人于乾隆九年(1744年)开始筹资修建潞泽会馆,作为从山西至河南乃至荆襄江淮一带行商的途中的聚会之所,位于洛阳老城东关新街南头,又称东会馆。建筑群格局中轴对称,中轴上现存悬鉴楼、大殿、春秋楼,两侧有钟鼓楼、廊房、配殿。原悬鉴楼前还有魁星楼、文昌阁、九龙壁,但现已毁坏不存。现存建筑保存较好,梁枋、斗拱、柱础上仍可见丰富的木雕石刻。2001年,潞泽会馆被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洛阳潞泽会馆悬鉴楼

洛阳潞泽会馆大殿

洛阳关林庙

在洛阳关林镇有一座关林庙,为埋葬关羽首级之地,据庙碑记载“汉时有庙”,曹操礼葬关羽时即修庙,并植有柏树林延续至今,明、清两代随着山陕商人在河南的活跃,关帝信仰兴盛,关林得以正式修建,关林庙也得到多次续建、扩建、修缮,现存建筑大多为明代遗留。

建筑群格局类似解州关帝庙,按照宫殿形式修建,中轴上依次有舞楼、大门、仪门、甬道、拜殿、启圣殿、寝殿、后殿、碑亭、关林,两侧有刀亭、马亭、钟鼓楼、配殿、结义亭等,另有东西两跨院,东院曾有官厅。现存建筑彩绘与梁架多经过后来修缮,,洛阳关林庙被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关林庙甬道与拜殿

关林庙格局图

沿线传统民居

宛洛古道是晋鄂古商道的重要组成部分,山西的池盐、潞麻等货物,荆襄的茶都需要经此道运销,故而沿线多出现商道聚落,例如南阳赊店镇、郏县冢头镇、汝州半扎村等,这些商业聚落多傍水而生,商道穿过聚落,并作为主商业街,据冢头镇村民所述当地历史,在明清时期山西盐、茶、麻商人赶着骡马在此行商,鼎盛时期填满整个主街。

为尽可能节约用地,争取更有效的临街商业面,主街上的民居大多采用前店后宅窄四合院,或是下店上宅的两层建筑形式,砖木结构,倒座面阔一般三间或五间,向街开设门面,入院门开在五间倒座梢间,如果倒座是三间,则在一侧加建入院门,院落狭长,多为单进院落,两侧有厢房,末端为正房,作为居住和配套功能使用。

冢头镇民居

半扎村民居

本线小结:

本条线路是古代山陕商人尤其是晋南、晋东南商人在河南进行商业活动的重要线路,因此修有大量山陕会馆,本次调研重点也倾向于从线路视角观察晋商对外省的从建筑到文化方面的影响,明清时期该线路经济的兴盛自河东盐商的活跃而始,不仅诞生众多商业聚落,还将发源于运城的关帝信仰传播到河南,时至今日,社旗、关林一带商人仍崇尚关公,可见山陕商人影响力之深远。

文化的源与流可以不仅体现在文字记载上,更体现在建筑上,沿线山陕会馆的格局大多脱胎于解州关帝庙,将关公进出的雉门化为舞楼山门,两侧配钟鼓楼,主体建筑为祭祀关公的正殿,正殿后多配春秋楼,舞楼-正殿-春秋楼的主要轴线格局,正是对解州关帝庙前中后宫院的概括,因会馆的商业性,山陕会馆配殿多会祭祀其他商业相关神,例如药王、马王等,廊房也常常改为可作休息等候之用的厢房。在建筑装饰方面,龙头斗拱、神兽柱础、屋檐翘角四小人、琉璃聚锦等语汇也在各个会馆频繁被使用。

各山陕会馆琉璃聚锦(左),各地会馆、神庙柱础(右)

(4)商于古道与三原地方的盐业相关遗存

狭义的商于古道是从陕西商洛到河南内乡的水陆通道,广义而言则是从西安东出,经蓝田过秦岭,之后顺丹水而下,经商州、丹凤、商南,后至河南淅川、邓州,再至南阳或襄阳,在秦汉时期称“武关道”,唐时又称“商州道”、“商山道”,水陆并行,是古代沟通西北和东南的重要通路,陕西商人前往河南、荆襄之地多经于此。陕西盐商多来自三原,在此道上行盐也修建了盐帮会馆、山陕会馆,因丹水水路便利,虽《盐法志》规定此处并不行水陆,但也有人私自将河东池盐用小船贩运至山阳等地,丹凤县龙驹寨出现的船帮会馆、马帮会馆,也是此道上交通便利、各路商人往来络绎不绝的表现。

商于古道示意图

邓州、荆紫关山陕会馆

邓州和淅川均是陕西商人延商于古道行商时会经过的城市,也因此在邓州汲滩和荆紫关镇留下了山陕会馆。

汲滩山陕会馆位于湍河、赵河、延陵河三河交汇地带,水陆交通便利,有“小汉口”之称,是山陕商人往来南阳乃至武汉等地的重要节点。山陕会馆始建于雍正五年(1727年),乾隆四年扩大规模新建拜殿,乾隆二十六年重新修缮。位于中轴线上原本依次有三山照壁、大门、马殿、悬鉴楼、石牌坊、拜殿、大殿、春秋楼,两侧有钟鼓楼、马厩、厢房、铁旗杆、配殿等。此山陕会馆戏楼与大门分开,且戏楼前有马殿,钟鼓楼位于马殿两侧,与宛洛古道上的山陕会馆格局略有不同。

汲滩山陕会馆卷棚拜殿

荆紫关镇位于淅川西北,地处湖北、河南、陕西交界处,丹江从中穿过,是古代陕西商人前往河南、湖北等地的重要交通节点,明清时期商业繁荣。

荆紫关山陕会馆位于荆紫关古街东,始建于清道光年间,中轴线上现存建筑依次有门楼、戏楼、大殿、后殿、春秋阁,两侧有廊房和钟鼓楼,此山陕会馆与其他山陕会馆有一大不同之处是其卷棚位于春秋楼而不是作为大殿前的拜殿,戏楼也与山门分开,钟鼓楼不在戏楼两侧,类似汲滩山陕会馆。

荆紫关山陕会馆大殿

荆紫关山陕会馆卷棚春秋楼

龙驹寨马帮会馆、船帮会馆与盐帮会馆。

龙驹寨位于丹凤县凤冠山下,丹水北岸,是古代重要水旱码头,而其中出现的船帮会馆、马帮会馆这类带有明显运输行业特色的会馆,正是对龙驹寨交通优势的最好印证。

马帮会馆又称马王庙,由来自咸宁、渭南、临潼、蓝田、泾阳等地骡客筹资修建。供奉马王是商道聚落中常见现象,社旗山陕会馆的一大配殿即是马王殿。

船帮会馆又称平浪宫,始建于清嘉庆二十年(18),于清光绪十七年(1891年)建成,由船工和水手集资修建,中轴线上依次有戏楼山门,明王殿,殿内保留有大量砖雕、木雕、石雕,其屋檐翘角亦有人像装饰,但又不同于通常的“四小人”造型。

船帮会馆山门

船帮会馆翘角小人

除马帮会馆、船帮会馆外,龙驹寨还有陕西河东盐商集资修建的盐帮会馆,现仅存两座大殿,一座三间、一座五间。

龙驹寨盐帮会馆大殿

三原县孟店村周家大院

三原县位于关中平原中部,因西有孟侯原、南有丰原、北有白鹿原得名,有清峪河从中流过,当地盛产棉花、粮食,自明代实行的“开中制”,大量三原商人以粮或棉花中盐,积累了大量财富,成为了陕商重要的一支,三原县古龙桥即为盐商筹资所修。孟店村位于三原县城西北部,地势平坦,村落格局为线形,民居延主街分布,民居之后便是农田,故而居民生业多依赖务农。当地商人也曾将粮布运往运城售卖,再带回河东池盐售卖。

周家大院始建于清乾隆末年,为红顶商人周梅村宅邸,周梅村之父经营盐业起家,至周梅村,家族产业又以棉布为主。周家大院原本有十七院,于同治年战乱烧毁了十六院,现保存较好仅余一院,砖木结构,坐南朝北,中轴对称,由北至南有门楼、二门抱亭、前厢房、过厅、退厅、后厢房、后楼。建筑中仍留存有较好的砖雕、木雕、石雕。

三原周家大院(左)、三原周家大院原貌鸟瞰(右)

三原城隍庙

三原城隍庙位于三原县龙桥以南,北靠清峪河,始建于明洪武八年(1375年),后九经翻修、增修,属宫廷式建筑,中轴线上依次有照壁、铁旗杆、山门、戏楼、拜殿、献殿、明裀亭、寝宫,此外还有木、石牌坊共四座,两侧有廊房、配殿、钟鼓楼等,建筑群主体部分格局为戏楼-戏楼-拜殿-献殿-寝宫,两侧配有钟鼓楼、厢房与配殿,与山陕会馆格局极为相似,山门外的照壁与铁旗杆以及屋檐翘角上的四小人也是山陕会馆常用语汇。三原作为陕西盐商的根据地,盐商行商在外,筹建山陕会馆时,或许也会依照家乡着名建筑的样子。2001年,三原城隍庙被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三原城隍庙戏楼

三原城隍庙照壁与铁旗杆

本线小结

商于古道是陕西商人进入河南南部以及湖北的重要通路,线路上的山陕会馆虽格局与元素也来自于解州关帝庙,但与山西商人活跃的宛洛古道、白陉古道等地仍略有不同,沿线的民居与会馆建筑风格上有明显受到南方建筑影响的痕迹,例如荆紫关山陕会馆有着更高的屋檐翘角,三原周家大院复原鸟瞰图中可以看到其中有模仿南方园林的意图。从三原城隍庙中,我们又可以看到各地山陕会馆中来自于陕西的文化源头,山陕建筑文化随着盐道传播往各地,在这个过程中不仅影响当地建筑文化,也受当地影响而进行演化与融合。

四、结语

山陕商人久负盛名,而他们最初大多是经营盐业而起的,其中河东池盐又是山西商人最早致富的基础,上至战国时猗顿即是经营河东池盐成为巨富,在明代“开中制”以后,往来奔走的山陕盐商更是激活了一条条驿道与沿线的一个个聚落,为建筑技艺与文化精神的传播融合做出巨大贡献。此次调研正是通过对盐道上建筑的调查与分析,探究“盐”是如何作为古代经济发展与文化交流背后的驱动力,以及其表现形式,这对传统建筑与历史研究都具有独特的意义。

采风掠影

上伏村调研

周村东岳庙调研

-----------------------------------

撰稿:陈创

图片:张钰、陈创、张黎

审核:赵逵、张钰

联系我们


【地址】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赵逵教授工作室

【电话】18627133144

【邮箱】yuyu5199@

【微信】zhaokuistudio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