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写作的好帮手!
1200字范文 > 如果原生家庭很糟糕 还能改写自己的人生剧本吗?

如果原生家庭很糟糕 还能改写自己的人生剧本吗?

时间:2023-12-29 02:37:00

相关推荐

如果原生家庭很糟糕 还能改写自己的人生剧本吗?

你身边有没有这样的朋友?他们的原生家庭比较糟糕,过去那些不愉快的经历,在他们身上留下了很深的烙印,并影响到了成年之后的生活。所以在很多年之后,他们依然对此耿耿于怀,时常控诉父母,并且很难走出阴影。

但还有一些人,他们的原生家庭同样不够好,但后来他们似乎进行了某种“自我拯救”,可以生活得积极健康又柔和。以至于如果他们不说,你完全想象不到,他们的原生家庭其实很糟糕。

这两种人我都遇到过,也曾有过疑惑:为什么同样是来自不够好的原生家庭,有的人受到的影响十分巨大,而有的人却能将负面影响减到了最小呢?

可以说,后一种人简直就像是改写了自己的人生剧本,他们是如何做到的呢?

《原生家庭生存指南》这本书,就是一本通过拆解人生前六年,深入探讨童年早期经历如何对人们产生影响,让人通过解读童年经历认清自己,从而实现“自我拯救”的书。

这本书的作者奥利弗.詹姆斯不仅是一位儿童心理医生、关系精神分析学家,同时他还兼具畅销书作家、主持人、电视制作人等多重身份,被《泰晤士报》誉为“国民心理学家”,是个名副其实的权威人士。《原生家庭生存指南》更是一部经典之作,已在英国热销近之久。

在《原生家庭生存指南》这本书中,奥利弗.詹姆斯告诉我们,父母早期的抚育方式对孩子影响巨大,生命前几年的成长经历比基因更重要。如果能对自己的童年抽丝剥茧、重新定义,就有机会改写自己的人生剧本。

一、0~6个月,自体感弱和人格障碍根源在婴儿期

有人认为,在孩子没有记忆的时候,发生的事情对孩子的成长影响不大。

然而,有研究却表明,人生的前6年至关重要,这关系到一个孩子会成长为什么样的人。甚至在婴儿期的0~6个月,都可能为后来的某些现象埋下伏笔。

在这里,奥利弗.詹姆斯提到了一个专业术语:自体感。所谓自体感,就是能感知到自我的存在。在婴儿出生后的前6个月里,婴儿对于时间的感知只来源于身体的感知:饥饿感、冷热感、恐惧感和安全感。

同时,婴儿此时的自我界限却很薄弱,经常分不清外界和自我。例如当婴儿吸吮乳头时,可能会认为那也是自己的一部分。

在婴儿期,如果照顾婴儿的人(多半是母亲)是一个共情能力强的人,能及时关注并满足婴儿的各种需求,包括情感需求,那么婴儿就能积累关于身体感觉的记忆库,这是形成自体感和自我界限的基础。

反之,如果照顾婴儿的人缺乏共情,很少考虑婴儿的需求,那么,婴儿就会变得狂躁或消极绝望,逐渐失去快乐的能力。而这些影响并不局限于婴儿期,可能会持续到童年后期和成年期,引发多动症或者抑郁。

这种无力感,也会造成自体感弱。自体感弱的人,很难建立起内心的稳定环境,在后来的生活中,面对各种压力和挫折,更容易出现心理问题。自体感弱也是引起人格障碍的原因之一。

因为婴儿期照顾者的缺乏共情,就这样对一个人形成了长期的负面影响。

二、0~3岁时的关系模式,影响着我们成年后的人际关系

我们经常会听到有人说自己“缺乏安全感”,这个说法其实跟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英国的精神分析学家约翰.鲍比尔提出的依恋理论有关。

约翰.鲍比尔认为,人类自远古时代便进化出了一种本能,从6个月大起就会对某个特定的照顾者形成强烈依恋。

根据依恋理论,人际关系中的依恋模式可以分为以下四种:

1、安全型依恋模式

大约有50%的成年人属于安全型依恋模式,这样的人在人际关系中有安全感,相信自己会被爱,在工作或生活中能与人正常相处和沟通,也更能接纳自己。

2、回避型依恋模式

在人群中占20%。不愿意与人有亲密交往,既不依赖别人,也不想被别人依赖。认为其他人都是有敌意的,会拒绝自己,在别人面前表现得尖刻和固执。如果不得不与别人交往,则会变现得专横或盛气凌人。

如果在婴儿期,母亲或主要照顾者对婴儿的照顾是控制性或打扰性的,时常打断孩子的注意力,或者要孩子按照自己的想法来。那么,就会造成孩子成年后的回避型依恋模式。

3、缠人型依恋模式

在人群中占10%。想与别人在情感上亲密无间,但一般没有人想回应和配合。因为缺乏亲密无间的情感关系,感到孤独和不自在,觉得自己真心实意对别人,可别人却不珍惜自己。在人际交往中,可能经常会嫉妒别人,与别人发生冲突和不满。

在童年期,如果孩子长期和母亲分离,以后会特别黏人。但缠人型依恋者又最怕被抛弃,所以又时常表现出抗拒。

4、混乱型依恋模式

在人群中占20%。渴望情感上的亲密关系,但又很难信任或依赖他人。与人的交往模式变幻莫测、令人费解,甚至让人觉得很怪异。

混乱型依恋模式的成因,是在童年期遭受严重忽视或虐待,是对令人不安的抚育方式的反应。

这四种依恋模式中,后三种都属于不安全型依恋模式,总的说来,大约50%的成年人,都属于这一模式。

作者在书中举了查尔斯王子的例子,在他童年期,经常与父母分离,伊丽莎白女王大部分时间都在忙于工作或出访,很少花时间照顾他。他的父亲菲利普亲王也是如此,在查尔斯王子人生中的前8个生日里,有6个生日没有父亲陪伴。

在他5岁生日那天,他的父母都在英国,但都没有去给他过生日。之后他的父母便开始了为期6个月的英联邦之旅。在旅程的最后一站,查尔斯王子坐飞机去与父母团聚,但到达之后,他没有直接扑向母亲,而是和其他人一起排队,等着和他的母亲握手。

缺少母亲陪伴是孩子缺乏安全感的一个潜在原因。在0.5~3岁这个阶段,如果孩子的主要照顾者经常离开,对孩子的情感需求没有回应,就会让孩子感到恐惧和焦虑。这种焦虑会延续到成年,在后来的亲密关系中被触发。因此有些成年人没有安全感,害怕被亲密的人拒绝或抛弃,或者对某种关系特别迷恋,或许就跟童年早期的经历有关。

三、3~6岁良成,影着我们后来的是非观

这里良心的说法起源于弗洛伊德的理论,每个人的内心都经常会有斗争,在本能需求和自我满足之间斗争。而所谓良心的作用,就是一个人的自我判断,控制住贪婪和欲望,抑制住本能,做自我认为正确的事。

概括说来,良心主要分为:善良的良心、惩罚性良心和脆弱的良心。

这里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惩罚性良心,又被称作“权威主义人格”,根源在于严厉和惩罚性的教养方式。这样的人一般喜欢与权威站在一起,墨守成规,但个性被压制,本能没有表达空间,所以又害怕权威,爱挑剔,总是在苛责别人或自己。

关于权威主义人格,有个典型的例子是小布什。小布什的父亲老布什在学业等各方面都表现优秀,是公民楷模,还是曾就读中学百年历史上最成功的学生运动员之一。而小布什在年近四十的时候,还一事无成。

生活在父亲的阴影之下,一方面小布什崇拜并渴望效仿父亲,而另一方面又对父亲深感厌恶。他的母亲则对他管教非常严厉,有时候会大发雷霆,打孩子或扇耳光。小布什曾说她“有点像一个陆军军官”。

这样的童年经历,造就了小布什的权威主义人格。他担任总统期间,在白宫实行了严格的纪律:每天准时准点起床,定时跑步,办公前要祈祷,会见固定在五分钟内,女工作人员裙装必须遮住膝盖等。

奥利弗.詹姆斯分析说,小布什对父母有着深深的爱和恨。他的内心有着强大的、被压制的怒火。

总之,无论是哪一种良心,都与童年时父母的抚育方式有关。到了6岁时,每个孩子都具备了约束本能冲动的良心,善良的、脆弱的、惩罚性的,你具有的良心类型,对成年后的表现有着直接关系。

四、做自己人生剧本的作者

0~6岁,人生的前六年会影响我们的一生。

父母早期的养育方式,在我们还没有意识到的时候,就已经影响了我们成年之后的性格、人际关系等等。如果原生家庭比较糟糕,如果自己拿到的剧本、父母分配给的角色比较差,是不是就只能认命呢?

当然不是。只要你愿意,就可以改写自己的人生剧本!

奥利弗.詹姆斯在《原生家庭生存指南》这本书中,给我们提供了以下几个方式:

1、内省,向亲近的人表达自己的内心

内省的方式有很多,但自我表达是贯穿所有方法的主线。可以和关系好的朋友、家人、同事等敞开心扉,谈论自己的想法。

那些愿意倾听的朋友可能会帮到你,而在倾诉的过程中,你也可能会恍然大悟,原来事情的真相是这样的,原来你是可以做出改变的。

2、寻找专业人士的帮助

我们还可以与受过专业训练的人士交谈,比如心理咨询师或心理治疗师,寻求他们的帮助。专业人士能给出更客观的观点,并善于激发内省,或许可以使我们能以某种形式与别人谈论我们的过去和现在,从而做出改变。

3、通过创作或游戏的方式改变生活

除了语言之外,我们还可以通过创作的方式来表达自己,进行内省,比如通过写作或者绘画等。此外,阅读、听音乐、看电影等,都可以激发我们的内省能力。

至于游戏,不仅仅是指游戏的形式,更重要的是一种精神。我们成年之后,很多人的生活单调呆板得可怕,似乎除了谋生之外,生活再无其他内容。很多人都失去了孩提时的活力和好奇心,也失去了快乐的能力。

嬉戏是情感满足的基石,在忙碌生活的同时,我们要逐渐找回自己的游戏心,和快乐生活的能力。

通过《原生家庭生存指南》这本书,拆解人生重要的前六年,我们认识到了在童年经历是如何影响成年后的生活。

没有哪个父母是完美无缺的,也没有谁的原生家庭是十全十美的。如果不走运,遇到了糟糕的原生家庭和不甚合格的父母,与其成年后一遍又一遍地“讨伐”和抱怨,不如自己努力去改变。

原生家庭就像一个舞台,每个人的剧本都不太一样。有的人拿到的剧本好些,有的差一些。但当我们意识到自己可以做出改变的时候,就拥有了改写剧本的能力,就可以改掉或丢掉父母分配的角色,创建出属于自己的新角色。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