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写作的好帮手!
1200字范文 > 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第二单元)

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第二单元)

时间:2021-03-27 21:18:04

相关推荐

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第二单元)

5草船借箭

[教学目标]

1.认识9个生字,会写11个字,会写12个词语。

2.默读课文,能按照起因、经过、结果的顺序说出故事的主要内容。

3.能通过关键语句初步了解故事中人物的特点。

4.能大致读懂“阅读链接”中的原著片段,并能找到课文中对应的段落。【语文要素】

[教学重难点]

1.能通过关键语句初步了解故事中人物的特点。

2.能大致读懂“阅读链接”中的原著片段,并能找到课文中对应的段落。

[教学课时]2课时

第1课时

◆课时目标

1.认识9个生字,会写11个字,会写12个词语。

2.默读课文,能按照起因、经过、结果的顺序说出故事的主要内容。(重点)

一、单元导读,明确要素

1.请学生自学单元篇章页。

(1)读一读四句话,想一想:分别介绍了哪一部名著?何以见得?

(2)每一句话都用凝练的语言概括了名著的特点,让我们明白本单元的人文主题——名著之旅。

(3)找出本单元的语文要素:初步学习阅读古典名著的方法。

2.回顾迁移:大家思考一下,自己有哪些阅读名著的经验和方法?(学生自由交流)

二、谈三国,导入课题

1.谈话导入:你们看过《三国演义》这本书或这部电视剧吗?你最喜欢里面的哪个人物?(指名回答学生自由交流)

2.教师板书课题,引导学生质疑提问。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让学生带着自己的疑问默读课文,思考:课文中有哪些主要人物?他们之间是什么关系?他们之间发生了什么故事?圈出人物,根据故事,完成下面的人物关系图谱。

2.本文是按照故事发展的顺序来写的,请再读课文,按照起因、经过、结果的顺序,说一说故事的主要内容。

(1)提示学生在说每一部分时,注意说清楚主要人物和事情。

(2)引导学生把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连起来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全班交流,教师相机点评指导。

3.提高练习。

诸葛亮在答应周瑜三日内赶造十万支箭的时候,就在脑海里计划了整个草船借箭的行动方案。

请你再次阅读课文,填写方案。

“草船借箭”行动方案

一、行动目的:____________________ 六、行动步骤:

二、参与人物:____________________ 1.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行动时间: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 ……

四、行动地点:____________________ 七、意外防范:

五、前期准备:____________________ 八、效果预估:

四、检查识字,指导写字

1.出示本课要求认读的词语,检查词语读音,引导学生理解词语的意思。

2.出示本课要求会认的9个生字。

教师重点点拨:

(1)本课生字大多为形声字,可以利用形声字规律识记。

(2)“瑜”“督”可以结合故事中的人物、身份来识记、理解。

3.出示本课要求写的11个字,交流写好这些字要注意什么。(教师相机点拨)

4.学生自主练写生字,教师巡视指导。(针对共性问题,教师范写)

第2课时

◆课时目标

1.能通过关键语句初步了解故事中人物的特点。(重点)

2.能大致读懂“阅读链接”中的原著片段,并能找到课文中对应的段落。(难点)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按照起因、经过、结果的顺序画出情节图,借助图请学生说一说故事的主要内容。

2.经过上节课的初步阅读,你们对文中人物有了怎样的理解?(学生自由回答)

3.过渡: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体会这些人物的特点。

二、细读故事,感受人物形象

1.布置学习任务:默读全文,画出描写诸葛亮的语句并作批注,想一想他的内心活动,说说他有什么特点。

(1)诸葛亮说:“怎么敢跟都督开玩笑?我愿意立下军令状,三天造不好,甘受重罚。”

(2)诸葛亮说:“你借给我二十条船……不过不能让都督知道。他要是知道了,我的计划就完了。”……

2.引导学生说说诸葛亮这个人物的特点。

预设:诸葛亮可真是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他也很了解周瑜。

3.教师小结:通过对人物语言、动作、神态等描写,我们可以猜测人物的内心活动,从而对这个人物有深入的了解。

4.自主阅读,用刚才的学习方法,去了解周瑜这个人物。

(1)学生自主学习,小组讨论。

(2)全班交流汇报,教师相机指导。

预设:小心眼、妒忌有才能的人、阴险……

5.启发学生思考:读课文的时候,你有没有留意曹操和鲁肃这两个人物?他们有什么特点?你是从哪些语句中体会到的?(学生交流,教师相机点拨)

(1)鲁肃答应了。他不知道诸葛亮借船有什么用……这些材料。

预设:鲁肃果然是一个忠义守信的人,答应的事都做到了。

(2)曹操得知江上的动静后,就下令说……拨水军弓弩手朝他们射箭便是。”

预设:从这里可以看出曹操是一个十分小心谨慎的人。

三、链接原文,拓展阅读

1.“阅读链接”为小说的原文。思考:原文中的句子,对应的是课文(改写版)中的哪些情节?

2.通过对比阅读,发现原文——明代话本文白夹杂的语言特色。

小结:《三国演义》中有不少家喻户晓的故事,如“三顾茅庐”“空城计”等,同学们可以找到原著试着读一读。

[教学板书]

5草船借箭

起因:妒忌——周瑜设计陷害

经过:借箭——诸葛亮巧用妙计

结果:如期交箭——周瑜自叹不如

诸葛亮(神机妙算) 周瑜(心胸狭隘)

曹操(生性多疑) 鲁肃(忠义守信)

[教学反思]

《草船借箭》这篇课文是根据我国著名古典小说《三国演义》中有关“草船借箭”的情节改写的,情节曲折,引人入胜。所以在学习课文前,我先和学生聊这部小说中的情节、人物,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初步感受古典名著的文化魅力。在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后,再引导学生抓住对人物的动作、神态、语言等描写把握人物形象,让学生对于课文内容的理解更加透彻。最后,紧扣单元训练重点,引导学生将“阅读链接”里的原著和课文进行对比阅读,从而延伸到整部小说中,让学生对阅读古典名著产生兴趣。

6景阳冈

[教学目标]

1.认识17个生字,读准3个多音字,会写15个字,会写5个词语。

2.默读课文,遇到不懂的词语,能猜测大致意思。

3.能按故事的发展顺序说出课文的主要内容,并详细讲述“武松打虎”的部分。【语文要素】

4.能对武松作出简单的评价,并说明理由。

[教学重难点]

1.能按故事的发展顺序说出课文的主要内容,并详细讲述“武松打虎”的部分。

2.能对武松作出简单的评价,并说明理由。

[教学课时]2课时

第1课时

◆课时目标

1.认识17个生字,读准3个多音字,会写15个字,会写5个词语。

2.默读课文,遇到不懂的词语,能猜测大致意思。

3.能按故事的发展顺序说出课文的主要内容,并详细讲述“武松打虎”的部分。(重点)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播放电视剧《水浒传》相关片段及主题歌,师生随曲同唱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教师简介,导入人物。

(1)猜一猜。你们知道这首歌是哪部电视剧的主题曲吗?

(2)聊一聊。你们对《水浒传》有哪些了解呢?

(3)说一说。《水浒传》和《三国演义》一样,也是我国的四大古典名著之一。这部小说塑造了108位个性鲜明的好汉形象。今天,我们锁定这108位好汉中的一位(课件展示武松打虎特写镜头),通过《景阳冈》这篇课文来认识这位打虎英雄——行者武松。

3.板书课题,相机指导书写“冈”,引导学生通过组词区别“冈”和“岗”。

二、初读课文,理解内容

1.默读课文,整体感知。出示学习任务:

(1)默读课文,遇到不懂的字词,进行标记,猜一猜它的意思。

(2)读完后想一想这篇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2.检查预习,梳理字词。

(1)读准以下生字新词:

箸/肋/胯/霹雳/咆哮/耻笑/血泊/寻思/请勿自误/踉踉跄跄

(2)博古通今,理解意思。给加横线的字词换个说法。

①筛了一碗酒(斟);②你如何不肯卖酒与我吃(为何);③但凡客人来我店中(凡是);④吊睛白额大虫(眼睛上翘,额头上有花纹的老虎);⑤但有过往客商,可于巳、午、未三个时辰,结伙成队过冈。请勿自误(请不要误了自己)

3.借助图示,梳理内容。

(1)梳理内容。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一个什么故事呢?你能按照故事发展的顺序,借助给出的提示往后继续说吗?出示:

喝酒→(上冈)→(打虎)→(下冈)

(2)试说故事。你能借助这个板书简明扼要地说一说这个故事的主要内容吗?出示:

(3)小结。我们可以按照故事发展的顺序,借助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用简要的话说清故事的主要内容。

第2课时

◆课时目标

1.理解“喝酒”“上冈”“打虎”部分的内容,进一步感受武松的形象。(难点)

2.能对武松作出简单的评价,并说明理由。(难点)

3.激发学生阅读《水浒传》的兴趣。

一、研读课文,品读形象

1.研读“喝酒”部分。(第1、2自然段)

(1)默读思考。这部分主要围绕武松和店家的对话来展开,他们主要在谈论哪两件事?(酒与老虎)他们对此的态度有何不同?(少喝与畅饮,留宿与上冈)

(2)品味语言。从武松和店家的对话中,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武松?从哪里体会出来的?重点聚焦如下句子:

①酒家道:“如今前面景阳冈……一齐好过冈子。”

你从这段话里感受到了什么?(老虎的凶猛、店家的热心)武松有没有听店家的劝告?

②武松道:“便真个有虎,老爷也不怕……却把大虫吓我?”

说说自己的理解,你感受到了一个怎样的武松?(固执、勇敢而又多疑)

2.略读“上冈”部分。(第3-5自然段)

(1)默读思考。抓住关于武松的心理描写,分析人物性格特征。

(2)小组讨论。全班交流。

预设:要面子;胆子大。

(3)引导思辨。课文明明写的是武松打虎的故事,为何要花那么多笔墨写“喝酒”和“上冈”呢?(前两个部分不仅推动了故事情节发展,还表现了武松豪放、倔强的性格和无所畏惧的英雄气概,为写他勇猛打虎作了很好的铺垫。)

3.品读“打虎”部分。(第6、7自然段)

学习任务:

(1)默读此部分,用“”画出描写老虎凶猛的句子,用“ ”画出描写武松打虎的句子。

(2)选择你认为描写得最精彩的一两处,圈画出动词,在旁边写写你的阅读感受。

(3)品读交流。说说你找到了哪些句子,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词来说说你读出了什么。

首先,对比武松“以防为守”的句子。

老虎:

①那个大虫又饥又渴,把两只爪在地下略按一按,和身望上一扑,从半空里撺将下来。

②那大虫背后看人最难,便把前爪搭在地下,把腰胯一掀,掀将起来。

③大虫见掀他不着,吼一声,却似半天里起个霹雳,振得那山冈也动。把这铁棒也似虎尾倒竖起来,只一剪。

武松:

①说时迟,那时快。武松见大虫扑来,只一闪,闪在大虫背后。

②武松只一躲,躲在一边。

③武松却又闪在一边。

聚焦老虎一扑、一掀、一剪三个动作,读出老虎的凶猛、强大。聚焦武松三“闪”,读出武松的机智、沉着。师生或生生合作读出老虎之凶猛、武松之沉着。

其次,品读武松暴打老虎、“反败为胜”的句子。

①武松将半截棒丢在一边,两只手就势把大虫顶花皮揪住,一按按将下来。

②武松把左手紧紧地揪住顶花皮,偷出右手来,提起铁锤般大小拳头,尽平生之力,只顾打。

圈出动词,进行交流。从这一系列的动词里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武松?

抓住动词,尤其是“揪”,通过换词、比较,体会“揪”的妙处。

朗读感受。通过个别读、齐读等方式,读出武松的英勇气概。

4.略读“下冈”部分。(第8自然段)

(1)教师引读。武松再来青石坐了半歇……一步步挨下冈子来。

(2)聚焦“挨”字。从这个“挨”字中你体会到了什么?(武松是人不是神,一个“挨”字,让英雄形象更加真实可信)

二、尝试说书,评价武松

1.模仿说书,设境复述。

(1)创设情境。武松打虎的故事历来被人们津津乐道,古时候那些说书人在茶馆里最爱讲的就是武松打虎的故事。如果你是说书人,你准备怎样向大家讲述武松打虎的故事呢?

(2)教导方法。全班交流后,教师总结说书的方法——“入情入境法”,即把自己当作故事中的角色;“添油加醋法”,即讲述时要加上适当的语气、表情和动作。

(3)小组互练。各小组推荐一名说得最好的同学上台当“小说书人”,讲述武松打虎的故事。

2.引入辩论,正确评价。

(1)出示课后习题。

对课文中的武松,人们有不同的评价。你有什么看法?说说你的理由。

预设1:武松真勇敢,“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

预设2:武松很要面子,有些鲁莽,不听别人善意的劝告,虎口逃生只是侥幸。

(2)小辩论家。学生阐述自己的观点,能够从文中找到依据,正确地评价武松。(教师相机指导)

三、拓展阅读,延伸课外

1.人物名片。出示《水浒传》人物名片,教师有选择性地进行简要介绍。

2.推荐阅读《水浒传》中的《花和尚倒拔垂杨柳》《吴用智取生辰纲》《宋公明三打祝家庄》等篇目。

[教学反思]

本课的教学要勾连语文园地,引导学生运用多种方法猜测不懂的词语的意思。初读时,我引导学生按照故事的发展顺序,厘清课文脉络。研读课文时,聚焦“打虎”部分,抓住动词,感受场面的紧张,体会人物的英勇,并创设说书的情境,让学生模仿说书人,加上适当的语气、表情和动作来讲故事。

“打虎”这一段是故事的重点部分,主要通过动作描写来刻画人物形象。阅读时,我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细细体会,交流感受,既能加深对武松的认识,也为后面多角度感受人物、发表看法作铺垫。拓展阅读环节,引入课后资料袋的相关信息,有助于激发学生阅读整本书的兴趣,更好地落实了本单元的语文要素。

7*猴王出世

[教学目标]

1.会认15个生字,读准多音字“呵”。

2.默读课文,遇到不理解的语句,能猜出大致意思。【语文要素】

3.能用自己的话说说石猴出世及成为猴王的经过。

[教学重难点]

能猜出文中难懂词句的大致意思,并用自己的话说说石猴出世及成为猴王的经过。

[教学课时]1课时

一、读封面,猜故事

1.出示《西游记》连环画封面,学生读图猜故事。

2.过渡:神通广大的孙悟空是从哪里来的?又是怎样成为猴王的呢?让我们走进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西游记》的第一回《猴王出世》。

二、读全文,猜大意

1.猜读题目,了解内容。根据课题《猴王出世》,猜一猜课文主要讲什么。

2.出示本课要求认读的生字,同桌互查后全部反馈,教师相机正音。

3.猜读课文,了解大意。

默读课文,遇到不太理解的词句,画下来,运用我们学过的联系上下文,借助注释、资料袋、插图等方法猜读大致意思。

(1)猜读全文。

①出示资料袋。

读一读:迸(bèng)裂镌(juān)着拖男挈(qiè)女瞑(míng)目蹲身

想一想:这些意思和课文的哪些词语意思相关?

①指仙石的周长,即围了一圈的长度。②指仙石有了灵气,通了人性。③石头边隙。④伏在地上,朝上礼拜,没有违抗的。⑤按年龄长幼来排列顺序。⑥一个人如果没有信用,不知道他怎么去做人。

②把自己不懂的词语提出来,同学互助,完成猜读。

③联系上下文猜读句子。

每受天真地秀,日精月华,感之既久,遂有灵通之意。

石猴喜不自胜,忽抽身往外便走,复瞑目蹲身,跳出水外。

众猴听说,即拱伏无违。一个个序齿排班,朝上礼拜。

(2)了解大意。

①围绕“课前导读提示”,借助导图,提取关键词句,说说石猴是怎么出世、怎么称王的。

②根据导图概括内容。初步感受神魔小说的“奇”。

小结:在读名著的时候,由于背景不同、语言不同,我们可以运用联系上下文、借助关键词和插图来猜读大致意思。猜读是读名著的一种好方法。

三、品神奇,讲称王

1.完成故事卡,讲石猴出世。

(1)默读第1自然段,用横线画出石猴出世的相关语句。

(2)结合关键语句,合作完成故事卡。

(3)结合故事卡,用自己的话简单说说石猴出世的经过。

①出示故事卡,小组合作完成。

②交流反馈,借助故事卡讲猴王出世。

石猴出世故事卡

出世地点:海外傲来国附近海上的一座花果山。

出世环境:四面开阔,有芝兰相衬。

出世过程:(仙石通灵)(仙石迸裂)(见风化猴)

出世后的生活:那猴在山中,却会行走跳跃,食草木,饮涧泉,采山花,觅树果;与狼虫为伴,虎豹为群,獐鹿为友,猕猿为亲;夜宿石崖之下,朝游峰洞之中。

③想画面,讲“石猴出世”之奇。

用自己的话讲石猴出世,可以抓住小说的关键情节,把故事讲完整,在完整、清楚的基础上,聚焦神奇之处,想象画面,用自己的语言把故事讲得神奇充满魔力。

2.运用故事卡,讲石猴称王。

(1)默读第2-4自然段,抓住描写石猴动作、语言的关键句梳理石猴称王的主要情节。

(2)结合关键句,完成故事卡。

(3)借助故事卡,用自己的话简单说说石猴称王的经过。

①出示石猴称王的故事卡:

为什么称王?寻洞称王。

怎么称王?(一跳,入洞)(二跳,出洞)(三跳,拜王)

结果如何?称美猴王。

②勾画关键语句,提炼关键词句,自主完成石猴称王的故事卡。

③抓住称王“三跳”中重复动作、语言的关键语句讲清楚石猴称王的过程。

一跳:连呼了三声,忽见丛杂中跳出一个石猴,应声高叫道:“我进去!我进去!”他瞑(míng)目蹲身,将身一纵,径跳入瀑布泉中。

二跳:石猴喜不自胜,忽抽身往外便走,复瞑目蹲身,跳出水外,打了两个呵呵道:“大造化!大造化!”

三跳:众猴听得,个个欢喜。都道:“你还先走,带我们进去,进去!”石猴却又瞑目蹲身,往里一跳,叫道:“都随我进来!进来!”

3.感受石猴的人物形象。

(1)采访学生:这是怎样的猴子?

(2)小结:你看,《猴王出世》一文,猴子的形象活泼可爱、敢作敢为、勇敢无畏;文章的语言简洁明快、朗朗上口,富有画面感。课文读起来趣味十足,讲起来又充满奇幻色彩。语言和石猴的性格如此合拍,这就是经典的魅力。

四、讲奇文,读奇书

(出示《西游记》回目)读了《猴王出世》,我们知道石猴“三跳”称王,从石猴变成了美猴王。后来,菩提祖师给他起名“孙悟空”,第四回玉皇大帝给他赐官名“弼马温”,第四回他还自封“齐天大圣”,第十六回唐僧给他起名“孙行者”。这名字的变化之间到底有哪些神奇的故事呢?让我们一起阅读四大名著之一《西游记》。读时记得运用联系上下文、借助注释和图片等猜读的方法,读懂故事内容。

[教学板书]

7*猴王出世

出世过程:仙石通灵/仙石迸裂/见风化猴

石猴称王 为什么称王? 寻洞称王

怎么称王?一跳,入洞

二跳,出洞

三跳,拜王

结果如何?称美猴王

[教学反思]

学习《猴王出世》的时候,我给出了明确的学习目标。有了目标,学生就很快地进入了自学状态,学习效果也是显而易见的。本文的文言色彩相对浓厚,部分语句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所以我引导学生遇到不懂的词句可以联系上下文、借助注释、资料袋、插图等方法猜一猜意思,然后继续阅读。猜读是读名著的方法之一,这就将语文要素巧妙地融入教学过程中。本课的重难点之一是用自己的话复述故事,为了达到好的教学效果,我利用“故事卡”这个支架来帮助学生完成学习目标,既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又寓教于乐,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8*红楼春趣

[教学目标]

1.会认10个生字,读准多音字“喇”。

2.默读课文,能大致了解故事的内容,并能说出对宝玉的印象。【语文要素】[教学重难点]

能大致了解故事的内容,并能说出对宝玉的印象。

[教学课时]1课时

一、借助音画,引《红楼梦》

《红楼梦》是曹雪芹先生呕心沥血的作品,只可惜穷其一生,只写到前八十回。后经高鹗等整理续写,才有了一百二十回的《红楼梦》。《红楼梦》中的许多故事,在我国广为流传。(出示有关《红楼梦》的文字或图片资料,或播放相关影视作品)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读选自第七十回的这个故事——红楼春趣。题目为后人所加。

二、运用猜读,厘清故事

1.猜读,读通课文。

自读要求:按提示猜测故事中语句的意思。能说一说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起因—经过—结果)。

2.检查猜读情况。

(1)(猜读理解)出示词语:窗屉子/剪子股儿/籰子/顶线/兴头/起来

(2)厘清故事内容。

提示: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起因—经过—结果),我觉得……(自己的感受)

小组讨论。指名回答。教师相机指导、补充、总结。

三、品读言行,初识宝玉

1.回顾方法。

我们在《草船借箭》中,品读诸葛亮和周瑜的对话,猜测他们的内心,从而读出了周瑜的步步紧逼和诸葛亮的将计就计。借助三国时期的相关背景资料,读懂了诸葛亮顾全大局的人物形象。我们这节课就通过关注宝玉的言行来读宝玉,看看他给你怎样的印象。

2.品读宝玉言行。

(1)出示自读提示:勾画描写宝玉言行的语句。抓住关键词,体会:这是一个的宝玉。

(2)学生交流,教师相机点拨。

预设1:宝玉又兴头起来,也打发个小丫头子家去……心中欢喜,便叫:“放起来!”

①分角色读对话。

②从对话中你认识到怎样的宝玉?(听说大鱼风筝被放走很失望,看到精致的美人风筝又心中欢喜,足见宝玉的率真)

过渡:拿风筝有意思,放风筝中对宝玉的描写更有意思。

预设2:独有宝玉的美人儿,再放不起来……再取一个来放罢。”

①勾画描写宝玉的动词,你读出了怎样的宝玉?(这是一个爱冲动、爱面子、直率的宝玉)

②联系前文,推测补充:宝玉细看了一回,只见这美人做的十分精致,心中欢喜,便叫:“放起来!”

他便恨的摔在地下,指着风筝说道:“要不是个美人儿,我一顿脚跺个稀烂!”

宝玉曾说,女儿是水做的骨肉,我一见了就觉得清爽。(女儿:青春少女)

请补充:正因,我才。

这又是一个怎样的宝玉?(喜爱美人)

小结:同学们,我们通过品读宝玉的言行,初步感受到了宝玉对人的宽容与尊重、率真、喜爱青春少女。当你打开《红楼梦》,你会认识很多有意思的人。据统计,红楼梦塑造了四百多个人物,上到贵族,下到百姓,形形色色,鲜活立体。期待我们去慢慢认识。

四、关联“链接”,感受风筝之趣

1.让学生自主阅读《风筝》,想一想:文章围绕“风筝”写了哪些内容?

预设:文章主要写了北平放风筝的习俗和作者自幼对风筝的喜爱。

2.小组交流:文中的哪些场面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有哪些内容和课文有关?让学生从文中风筝的样式描写和看风筝时的心情描写等方面自由谈谈自己的阅读体会。

3.小结:从课文和“阅读链接”中,我们可以看到文化习俗的传承和延续,感受到放风筝这种民俗活动在不同的时代带给人们的生活情趣。五、再识“风筝”,“红楼”探疑

(出示课文中的风筝图片)作为风筝专家的曹雪芹写了大观园里的少男少女们放的各式各样的风筝。那这些风筝又有什么寓意?和放风筝的人又有什么关系?这一切都要到《红楼梦》里探寻答案。

总结:同学们,这群少男少女在大观园里放风筝,享受属于他们的春天,留下他们的青春记忆。希望这些风筝、这群人、这本《红楼梦》也可以留在你们的年少记忆里!

[教学板书]

8*红楼春趣

捡风筝/大家/放风筝/大家/散去

贾宝玉:率真、纯真

丫头们:贪玩、爱热闹

[教学反思]

《红楼春趣》这篇课文主要讲述了宝玉、黛玉等在大观园里面放风筝的故事。

首先,我通过介绍作者创作的艰辛和流传的经典故事,以及运用图画和优美的配乐,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再运用猜读的方法,厘清故事内容,同时运用了在精读课文中习得的概括方法。

然后抓住“宝玉给你留下什么印象?”这个话题,引导学生自主品读人物言行,这是阅读古典名著很典型的方法。通过追问、比较、猜测等策略帮助学生深入认识宝玉,并帮助学生掌握品读言行、初步读懂古典名著的方法。

最后,关注“阅读链接”,让学生进一步了解放风筝,感受民族文化的传承。同时,回到文中的“风筝”,引发学生质疑,激起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

口语交际:怎么表演课本剧

[教学目标]

1.能主持关于“怎么表演课本剧”的讨论,引导每个人积极参与讨论,发表意见,并通过协商形成一致的看法。

2.参与讨论时,能认真听取别人的意见,尊重大家的共同决定。

[教学重难点]

1.主持时能引导每个人积极参与讨论,发表意见,并通过协商形成一致的看法。

2.能认真听取别人的意见,尊重大家的共同决定。

[教学课时]

1课时

一、视频激趣,导入新课

1.欣赏一段学生表演的课本剧视频。

2.谈话激趣:视频中,同学们表演的是哪一篇课文的内容?这些同学将课文进行加工后,搬上舞台进行表演,这就是课本剧表演。你们喜欢演课本剧吗?

3.揭示课题:怎样才能演好课本剧呢?这节课,我们就来讨论“怎么表演课本剧”。

二、了解讨论内容,明确讨论标准

1.让学生默读口语交际的要求,说一说:本次口语交际的任务是什么?要讨论哪些内容?

(相机板书:选课文分角色怎么演)

2.让学生边读教材第一段话边思考:什么样的课文适合表演课本剧?

3.全班交流,师生共同归纳。

(1)情节跌宕起伏,人物对话丰富的课文往往更能吸引观众;(2)选择课文要考虑文中人物的数量、故事的环境等因素;(3)不一定要表演全篇课文,选择其中的某个精彩片段,降低表演难度,更容易取得成功。

4.启发思考:怎样“分角色”呢?

5.学生交流后小结:分角色时,我们要考虑“演员”与角色的形象、性格的相似度,还要考虑“演员”能否表现出角色的特点。

三、师生合作练习,明确讨论要求

1.让学生默读教材第三部分的内容,引导学生交流:讨论的时候,主持人和组员应该怎么做?请用不同的记号标出来。

(1)学生默读、圈画后展开交流。

(2)师生共同总结。

①对主持人的要求有:小组成员轮流主持,引导每一位组员发言,组内意见不统一时要组织协调并尊重大家的意见。

②对组员的要求有: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想法,认真听取别人的意见,意见不同时要协商一致。

2.师生合作,示范讨论“选课文”:下面,请三位同学上台和老师一起讨论“选课文”,其他同学认真观察主持人的做法和小组成员的表现。

3.教师做主持人,与学生配合示范选课文环节的讨论。

(1)主持人提出讨论话题,引导每一位组员发表意见。

(2)当组员意见不一致时,主持人引导每一位组员说出自己的想法。

(3)主持人以“是否是课文中的精彩片段”“是否适合表演”为标准,组织组员再次讨论,最终形成一致的看法。

4.引导学生评价:你觉得主持人的哪些做法值得学习?组员哪些地方做得好?

5.引导学生思考:如果你是主持人,要怎样引导大家积极发言?组员意见不统一时,作为主持人要怎样协调?作为组员,如果自己的意见和别人出现分歧怎么办?

6.根据学生发言小结,形成评价表:

主持人组员要求

1.提出讨论任务,说明讨论的标准。

2.引导每个人发表意见,说出自己的观点及理由。

3.意见不统一时,组织再次讨论,听取最合理的意见,形成一致的看法。

(1)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想法。

(2)认真听取别人的意见。

(3)尊重大家的共同决定。

四、分组练习,展开讨论

1.教师明确要求,把学生分成四人小组展开练习。

(1)四人小组中每一位同学分别主持“选课文”“分角色”“讨论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和“服装、道具的选择”中的一个内容。

(2)课件出示时间要求,提示学生按规定的时间完成每个环节的讨论,不说与话题无关的事情。

(3)事先确定每一个讨论环节的主持人。

2.“选课文”“分角色”讨论环节结束后,教师出示范例《草船借箭》,指导学生如何“讨论人物的语言、动作和神态”。

(1)让学生回顾课文《草船借箭》及课后的“阅读链接”,思考:从课文到剧本,都有哪些变化?

(2)学生交流,师生共同总结。

①要将课文中叙述性的语言转换为人物的对话、动作和神态。

②设计的人物语言、动作和神态要符合角色的内心情感和性格特点。

(3)引导学生展开讨论:设计恰当的人物语言、动作和神态,是我们讨论的第三个内容,可以一边讨论,一边作简要的记录。

3.学生小组练习,教师巡视指导。

五、小组展示,共同评价

1.请四个小组分别上台展示四个讨论环节,师生对照评价表分别评价主持人和组员的表现。

2.全班评选优秀小组、最佳主持人、最佳组员。

3.布置开展课本剧表演活动。

[教学反思]

本次口语交际要求学生从学过的课文中选择最感兴趣的故事,分小组开展课本剧表演活动。针对学生的认知心理和学段特点,在教学之初,我通过引入课本剧表演的视频,激发学生的兴趣。再让学生阅读教材中的内容,明确本次口语交际的任务和要求。接下来,我进行示范主持,引导学生了解怎样主持一次讨论。然后分组让学生实际进行主持和讨论,我相机巡视指导。最后,让小组上台展示,全班交流评价。课后,我还安排了课本剧表演活动,让本次口语交际的成果真正落到实处。

快乐读书吧

[教学目标]

能产生阅读中国古典名著的兴趣,了解故事内容,乐于与大家分享课外阅读的成果。

[教学重难点]

能产生阅读中国古典名著的兴趣,了解故事内容,乐于与大家分享课外阅读的成果。

[教学课时]机动

一、趣猜人物,激发原著阅读兴趣

1.谈话导入猜人物: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本书,让我们一起看看书中的几位主要人物,猜猜他们是谁。(课件相机出示四大名著中人物描写的片段)

2.指名猜人物,引导学生说说猜测的理由。

3.揭示课题:这节课就让我们走进“快乐读书吧”推荐的《西游记》一书,去感受古典名著的魅力。

4.组织全班初步交流对《西游记》的认识:看来大家对《西游记》这本书非常熟悉,谁来分享一下你知道的关于《西游记》的信息?

预设:关于作者、文学史上的地位、书中人物、印象深刻的故事、相关影视作品……

二、自主发现,初步感悟章回体小说的特点

1.依次出示《西游记》《红楼梦》《三国演义》和《水浒传》原著目录,引导学生思考:它和你以往看到的书本目录有什么不同?

预设:

(1)四大名著目录都有“第几回”。

(2)回目标题语言都高度凝练,上下对偶。

(3)根据回目标题,能基本猜出这一回的故事内容。

2.引导学生猜测《西游记》第七回“八卦炉中逃大圣,五行山下定心猿”的内容,然后出示原著片段快速默读,看看是否和自己的猜测一致。

3.学生默读《西游记》第六十一回“猪八戒助力败魔王,孙行者三调芭蕉扇”中孙悟空和牛魔王斗法的精彩片段:“这大圣收了金箍棒,捻诀念咒,摇身一变,变作一个海东青……”

预设:画面感十足,能感受到打斗场面的激烈。

教师引导:这样精彩的场面描写还多着呢,比如大战红孩儿,还有——(预设学生回应:三打白骨精、女儿国遇险、真假美猴王……)各个故事扣人心弦,等着你走进原著深入阅读。

三、共读片段,指导方法

1.出示“八戒大战流沙河,木叉奉法收悟净”这一回目,引导学生猜猜这一回主要讲了什么故事。

2.学生回顾交流本单元学习的阅读古典名著的方法。

预设:

(1)阅读的时候如果遇到难理解的词句,可以运用多种方法猜测。

(2)猜不出的也不用反复琢磨,继续往下读,能大致读懂就可以了。

(3)还可以回忆一下影视剧、动画片中的相关情节,帮助读懂文意。

3.让学生运用这些方法,尝试自主阅读片段,看看和自己预测的内容是否一样。(课件出示)

4.全班交流,教师继续引导学生运用多种方法大致读懂片段内容。

四、布置阅读任务,制订阅读计划

1.过渡:《西游记》这本书中有许多这样有趣的故事,在读整本书之前,我们可以给自己制订一个读书计划。

出示“阅读计划单”。如:

阅读计划单

1.我计划用( )周读完。

2.每周我要读( )页。

3.每天我要花( )分钟来进行阅读。

4.我要从《西游记》里选( )个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

2.让学生小组合作,根据自己的实际阅读情况制订阅读计划。

3.发放“阅读记录单”,安排学生按照计划阅读《西游记》,并填写“阅读记录单”。还可以用表格或自己喜欢的方式记录阅读进度。如:

阅读书目 《西游记》 日期 阅读页码

阅读时间 自我评价……

[教学反思]

上课伊始,为了激发学生阅读原著的兴趣,一上课我便通过趣猜人物的形式来调动学生对古典名著的兴趣,为深入阅读作铺垫。

再通过看原著目录说发现、猜故事、品片段,引导学生初步了解章回体小说的特点,感受四大名著的艺术魅力。

然后,我引导学生再次回顾交流本单元学习的阅读古典名著的方法,以帮助他们在后续阅读中可以顺利清除阅读障碍。

最后,在学生阅读名著的热情被点燃之际,布置阅读任务,制订阅读计划,让学生进行更加丰富、深入的阅读实践。

习作:写读后感

[教学目标]

1.能初步了解写读后感的基本方法。

2.能选择读过的一篇文章或一本书写读后感。【语文要素】

[教学重难点]

会写读后感,掌握写读后感的基本要素,做到“感想”真实、具体。

[教学课时]

1-2课时

一、说说辨辨,认识读后感

1.“一辨”,感受读后感的表达形式。

(1)谈话导入:读书时,你是否哭过?笑过?或者一本书读了好几遍?说说理由。(板书“读后感”,简介读后感)

(2)出示学习要求,自主学习。

让学生读一读准备好的习作例文,思考:它们与我们平时写的习作有什么不一样?

(3)师生交流,明确习作任务。(板书:人物/事情/道理/情感/细节)

2.“二辨”,理清读后感的呈现要素。

(1)过渡:写读后感看似简单,有感而发即可。但写出一篇好读后感,还是不易的,怎样写出好的读后感?

(2)让学生自读习作要求。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

①读后感可以写哪些内容?

②一般来讲,读后感先写什么,后写什么?

③如何安排内容的详略?

(3)全班反馈交流。

(4)教师小结:通常来讲,写读后感可以先介绍文章的大致内容,再写写自己读后的感想。其中“内容介绍”可以略写,“感想”部分作为习作的主要部分要详写。

3.例文探究。

(1)引导学生探究发现相同之处:

①介绍书或文章的内容时,选择印象深刻的内容,简单介绍。(板书:印象深、语言简)

②写感想,结合自己的阅读积累和生活经验谈,不说空话。感想真实、具体,表达清楚。(板书:情感真、表达清)

(2)引导学生探究发现不同之处:

①“感点”不同。感想可以由书中令人感动的人或事、或语言、或道理等生发。

②题目不同。可以是“读《×××》有感”或“《×××》读后感”,也可以将它作为副标题,再自拟主标题。

二、读读写写,完成读后感

1.练写读后感部件。

(1)出示习作要求。

回忆以前读过的书或文章,选择读后感的一个“部件”练习写写,或写开头、结尾,或介绍书(文章)的内容,或写感想等。

(2)“择点”评讲。

对照写读后感的要点,选择有代表性的不同“部件”作品评讲。重点:让学生自我评价,内容是否“印象深、语言简”,感想是否“情感真、表达清”。

2.完成整篇读后感。

(1)学生再读习作要求,明确习作要点,教师相机强调。

(2)静心写作,补全没有完成的部分。

(3)教师个别辅导。

三、评评改改,互鉴读后感

1.互读互评。同桌之间相互读一读,先说说值得学习借鉴的地方,再给他提一些合理建议。

2.共读共评。教师选择一个学生的作品,全班共评。

3.自我修改。

[教学反思]

统编教材真正意义上安排学写读后感,是从本单元开始的。课堂伊始,我从学生读书感受的话题谈起,让学生有话可说,其实就是在“说”读后感。在与其他习作对比辨别中,感知读后感的“形”,以尽快消除学生对“读后感”的生疏感,帮助他们建立习作的信心。

学生是学习真正的主人,在“说说辨辨”的探究活动中,他们自主、自发、自觉地投入到学习状态,由此得到的写读后感的“要诀”,印象会极其深刻。在习作的创作过程中我让学生自由选择读后感的一个“部件”进行创作:或开头,或结尾,或文章内容,或感想等,这样降低了写作的难度,使学生善于思考、乐于表达。在学生先写的基础上,分别选择每个“部件”作评讲,能在有限的时间内提升课堂教学的效率。

这样目标明确,有的放矢的教学,最终达到了较好的学习效果。

语文园地二

[教学目标]

1.能交流、总结阅读古典名著的基本方法。【语文要素】

2.能说出古典名著中常用事物名称的大致意思。

3.能回顾、总结猜测古典名著中语句意思的方法。【语文要素】

4.能根据古典名著中的外貌描写猜测所写的人物,并能说出理由。

5.朗读、背诵古诗《鸟鸣涧》。

[教学重难点]

1.能交流、总结阅读古典名著的基本方法。

2.能根据古典名著中的外貌描写猜测所写的人物,并能说出理由。

[教学课时]2课时

第1课时

◆课时目标

1.能交流、总结阅读古典名著的基本方法。

2.能说出古典名著中常用事物名称的大致意思。

一、学习“交流平台”

1.引导学生回顾本单元所学课文,交流学习方法:本单元的课文都出自中国古典名著,你们觉得难吗?难在哪儿?在学习的过程中,有没有一开始不懂、后面弄懂了的地方?你是怎么弄懂的?

2.全班交流理解难懂词句的方法,教师相机归纳板书。

预设:联系上下文、借助相关资料、结合生活实际、结合影视作品……

3.指名朗读“交流平台”中的内容,引导学生交流:还有没有其他方法能帮助我们阅读古典名著?

4.教师小结:古典名著是我国文学宝库中的艺术瑰宝。课外,同学们可以读一读这些书籍,阅读的时候,这些读书方法一定会给你们带来帮助。

二、学习“词句段运用”第一题

1.出示题目,让学生朗读题目中的词语,提示学生读准字音。

2.引导学生猜测词语的意思。

(1)教师示范,启发学生:“店家”就是我们现在常说的“老板”,看一些古装影视作品时,就能发现进店的顾客要求服务时会喊“店家”。

(2)学生小组讨论。全班交流。教师相机引导学生说出理解词语的方法。

预设:

①从影视作品中,我知道了“郎中”指的是医生。

②通过联系上下文,可以猜出“榜文”就是指贴在墙上的告示。

教师小结:还可以用逐字理解的方法,如“货”和“郎”两个字的意思连起来就是“货郎”一词的意思;还可以联系学过的古诗或课文来理解。

第2课时

◆课时目标

1.能回顾、总结猜测古典名著中语句意思的方法。

2.能根据古典名著中的外貌描写猜测所写的人物,并能说出理由。

3.朗读、背诵古诗《鸟鸣涧》。

一、学习“词句段运用”第二题

1.指名朗读句子,引导学生思考:学习本单元课文时,你是用什么方法理解这些加点词的意思的?

2.全班交流,师生共同归纳方法。

预设:根据字面意思、结合生活经验、联系上下文、借助影视作品等。

3.教师小结:在阅读中遇到障碍时,不一定要固定使用某种方法,可以灵活运用一种或多种方法猜测词句的大意。

二、学习“词句段运用”第三题

1.引导学生默读第三题,理解题意。

2.全班交流,教师相机指导。

(1)让学生猜猜第一个句子写的是谁,说说是从哪里猜出来的。

预设:从“手举金箍棒一根”猜到这个句子写的是孙悟空。

(2)让学生读第二个句子,说一说:句子中的描写给你怎样的感觉?和本单元中的哪个人物最相像?教师大致解释“头戴纶巾,身披鹤氅”的意思,帮助学生理解。

预设:感觉到这个人物应该是文质彬彬、仙风道骨的,所以应该是诸葛亮。

(3)让学生读第三个句子并思考:这个人物应该会是怎样的性格?本单元课文中,哪个人物符合这样的性格和外貌特征?学生猜出是武松后,教师出示影视剧或小说中武松的人物形象,让学生齐读句子,再次感受人物形象。

(4)教师小结:正所谓“相由心生”,一个人的长相总是与他的性格相符合。

三、学习“日积月累”

1.让学生自由朗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

2.引导学生结合书中插图,说说诗中写了哪些景物。(桂花、春山、月、鸟)

3.引导学生一边朗读一边想象古诗描绘的画面,说说古诗的大致内容。

4.引导学生自由交流这首诗带给自己的感受。

5.让学生用各种形式朗读古诗,再尝试背诵。

[教学反思]

本次语文园地的教学,我引导学生通过有效地交流使学生掌握了更多阅读名著的方法与技巧,为学生进一步阅读名著打好了基础。同时还分析了名著的语言特点和人物形象,让学生初步体会了名著的魅力。在“日积月累”的环节,我在教学中以诵读为桥梁,解读文中的诗情画意,在多层次多角度地体验诗中的意境之外,融入朗读的指导,通过诗化的语言,潜移默化地进行训练。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