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写作的好帮手!
1200字范文 > 杨志华超级记忆力——古诗词八年级上册「观潮」倒背如流-02

杨志华超级记忆力——古诗词八年级上册「观潮」倒背如流-02

时间:2021-04-10 15:51:28

相关推荐

杨志华超级记忆力——古诗词八年级上册「观潮」倒背如流-02

《观潮》 周密

《绘图必看》

《观潮》的第二部分,首先我们来读一遍这部分的课文内容:【艨(méng )艟(chōng)数百,分列两岸;既而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并有乘骑弄旗标枪舞刀于水面者,如履平地。倏尔黄烟四起,人物略不相睹,水爆轰震,声如崩山。烟消波静,则一舸(gě)无迹,仅有“敌船”为火所焚,随波而逝。吴儿善泅(qiú)者数百,皆披发文身,】。读完课文之后我们来看一下这张图,背景是江边。我们把这部分的课文内容分成8个部分,在这个背景上寻找8个地点来记忆。

我们先看一下前面4个地点:第9个地点是树,第10个地点是山坡,第11个地点是塔,第12个地点是旗杆。我们倒过来记一遍:第12个地点是旗杆,第11个地点是塔,第10个地点是山坡,第9个地点是树。记住这四个地点之后,我们就一个一个来分析。

第9个地点“树”,门上有一百条虫子,蜜蜂在两岸都有,对应的句子是“艨(méng )艟(chōng)数百,分列两岸;”。门上有一百条虫子,即门虫数百,谐音艨(méng )艟(chōng)数百,记忆艨(méng )艟(chōng)数百;蜜蜂在两岸都有,想到蜜蜂排列在两岸,即蜂列两岸,谐音分列两岸,记忆分列两岸。连起来就是“艨(méng )艟(chōng)数百,分列两岸;”。

第10个地点“山坡”,鸡在井边摆出五阵的姿势,对应的句子是“既而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鸡和井,谐音既而尽,记忆既而尽奔腾;鸡摆出五阵的姿势,记忆分合五阵之势。连起来就是“既而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

第11个地点“塔”,水面上有骑马、舞旗、举枪、挥刀的小白人,一头驴踩在地上,对应的句子是“并有乘骑弄旗标枪舞刀于水面者,如履平地。”。骑马记忆乘骑;舞旗记忆弄旗;举枪记忆标枪;挥刀的小白人,记忆舞刀;这些人都是在水面上做这些动作的,记忆于水面者;一头驴踩在地上,即驴、平地,谐音履平地,记忆如履平地。连起来就是“并有乘骑弄旗标枪舞刀于水面者,如履平地。”。

第12个地点“旗杆”,书烧着了,冒出一缕黄色的烟雾,3个小白人在桌上斗地主,桌上画“×”,对应的句子是“倏尔黄烟四起,人物略不相睹,”。书同倏尔的倏同音,记忆倏尔;冒出一缕黄色的烟雾,记忆黄烟四起;小白人在桌上斗地主,表示他们在赌博,桌上画“×”,即人物不相赌,同人物不相睹同音,记忆人物略不(重复一遍)

我们复习一遍:第9个地点【树】,门上有一百条虫子,蜜蜂在两岸都有,想到:艨(méng )艟(chōng)数百,分列两岸;。第10个地点【山坡】,鸡在井边摆出五阵的姿势,想到:既而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第11个地点是【塔】,水面上有骑马、舞旗、举枪、挥刀的小白人,一头驴踩在地上,想到:并有乘骑弄旗标枪舞刀于水面者,如履平地。。第12个地点是【旗杆】,书烧着了,冒出一缕黄色的烟雾,3个小白人在桌上斗地主,桌上画“×”,想到:倏尔黄烟四起,人物略不相睹,。

我们继续看剩下的4个地点:第13个地点是石椅,第14个地点是桥,第15个地点是桌子,第16个地点是船。我们倒过来记一遍:第16个地点是船,第15个地点是桌子,第14个地点是桥,第13个地点是石椅。记住这四个地点之后我们再来分析。

第13个地点“石椅”,水爆开的画面,旁边是山崩的场景,对应的句子是“水爆轰震,声如崩山。”。水爆开的画面,记忆水爆轰震;山崩的场景,记忆声如崩山。连起来就是“水爆轰震,声如崩山。”。

第14个地点“桥”,水面上波浪很平静,上面有画“×”的烟雾,一只鸽子在跳舞,对应的句子是“烟消波静,则一舸(gě)无迹,”。画“×”的烟雾,记忆烟消;水面上波浪很平静,记忆波静;一只鸽子在跳舞,即一鸽、舞,谐音一舸(gě)无,记忆则一舸(gě)无迹。。连起来就是“烟消波静,则一舸(gě)无迹,”。

第15个地点“桌子”,一艘写着“敌船”的船在被火焚烧,波浪上写着20,对应的句子是“仅有“敌船”为火所焚,随波而逝。”。一艘写着“敌船”的船在被火焚烧,记忆仅有“敌船”为火所焚;20谐音而逝,波浪上写着20,记忆随波而逝。连起来就是“仅有“敌船”为火所焚,随波而逝。”。

第16个地点“船”,有3个衣服上写着“吴儿”的小白人在玩球,披散着头发,身上有纹身,对应的句子是“吴儿善泅(qiú)者数百,皆披发文身,”。吴儿”的小白人在玩球,联想吴儿是擅长于踢足球的人,即吴儿擅球,同吴儿善泅(qiú)同音,记忆吴儿善泅(qiú)者;3个吴儿,表示数量多的,记忆数百;小白人披散着头发,身上有纹身,记忆皆披发文身。连起来就是“吴儿善泅(qiú)者数百,皆披发文身,

《典故》

原先钱塘江的潮来时,跟其他各地的江潮一样,既没有潮头,也没有声音的。

有一年,钱塘江边来了一个巨人,这个巨人真高大,一迈步就从江这边跨到江那边了。他住在萧山县境内的蜀山上,引火烧盐。人们不晓得他叫什么名字,因为他住在钱塘江边,就叫他为钱大王。钱大王力气很大,他打着自己的那条铁扁担,常常挑些大石块来放在江边,过不多久,就堆起了一座一座的山。

一天,他去挑自己在蜀山上烧了三年零三个月的盐。可是,这些盐只够他装一头,因此他在扁担的另一头系上块大石,放上肩去试试正好,就挑起来,跨到江北岸来了。

这时候,天气热,钱大王因为才吃过午饭,有些累了,便放下担子歇歇,没想到竟打起瞌睡来。正巧,东海龙王这时出来巡江,潮水涨起来了。涨呀涨的,竟涨到岸上来,把钱大王这头盐慢慢都溶化了。东海龙王闻闻,水里哪来这股咸味呀,而且愈来愈咸,愈来愈咸。他受不了,返身就逃,没想逃到海洋里,把海洋的水都弄咸了。这位钱大王呢,睡了一觉,两眼一睁,看见扁担一头的石头还放在硖石(就是现在有名的硖石山),而另一头的盐却没有了!

钱大王找来找去,找不着盐,一低头,闻到江里有咸味,他想:哦,怪不得盐没有了,原来被东海龙王偷去了。于是他举起扁担就打海水。一扁担打得大小鱼儿都震死;两扁担打得江底翻了身;三扁担打得东海龙王冒出水面求饶命。

东海龙王战战兢兢地问钱大王,究竟为什么发这样大的脾气。钱大王说:“你把我的盐偷到什么地方去了?”东海龙王这才明白海水变咸的原因。连忙赔了罪,就把自己怎样巡江,怎样把钱大王的盐无意中溶化了,使得海洋的水也咸起来的事情,一一说了。

钱大王心里好气呀,真想举起铁扁担,一下把东海龙王砸烂了才甘心。东海龙王慌得连连叩头求饶,并答应用海水晒出盐来赔偿钱大王;以后涨潮的时候就叫起来,免得钱大王再睡着了听不见。钱大王听听这两个条件还不错,便饶了东海龙王,把自己的扁担向杭州湾口一放,说:“以后潮水来就从这里叫起!”东海龙王连连答应,钱大王这才高高兴兴地走了。

从那个时候起,潮水一进杭州湾,就伸起脖子,“哗哗哗”地喊叫着,涨到钱大王坐过的地方,脖子伸得顶高,叫得顶响。这个地方就是如今的海宁。举世闻名的“钱江潮”就是这样来的。

八月半是最佳观潮时间。其实,钱塘江涌潮变化是有规律的,潮汐的大小受天文、地理、河床高程、径流的大小、主槽(航道)的走向和气候等许多因素制约。其实阴历每月的月半、月初均是看潮佳期,不必一定选在八月半。但是秋潮要比春潮大,因为钱塘江流域降雨主要集中在3月中下旬至9月中旬的梅雨和台风季节;10月至次年2月降雨量相对较少。

《鉴赏》

钱塘江资料钱塘江(又称浙江)是浙江省最大的河流,全长四百多公里,流经杭州,在杭州湾入海,由于江口呈喇叭状,海潮倒灌,便形成了钱塘潮这一自然奇观,被前人称为“壮观天下无”。钱塘观潮也成为古今盛事,天下奇观。

主题分析本文只有两百余字,却写出了钱塘江潮的雄伟壮观景象、水军演习的宏大场面和吴中健儿高超的弄潮技巧。即写风景,又写民俗,使读者叹为观止!本文作者以十分精练,简洁的语言,写出了钱塘江潮的雄伟景象、水军演习的宏大场面、吴中健儿高超的游泳技术和观潮的盛况,本文作者写此文时已是南宋灭亡,表达了对故国的思念

分段赏析第1段写海潮之雄。开篇就是一句“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先声夺人。接着交代海潮最盛的时间,然后对潮水从形、色、声、势四个方面进行正面描绘,由远及近地写出了海潮的雄奇壮观。描绘又以比喻、夸张的手法出之,简短的“如银线”“玉城雪岭”“如雷霆”“吞天沃日”几句,把海潮从远方奔涌到眼前的形状、颜色、声势都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出来。最后用杨万里的诗句对上文进行形象概括,呼应了首句。第2段写演军之威。开头仍是一句总述,说明每年京尹都要在海潮最盛的时候教练水军。然后描写了水军演习的精彩场面:参加演习的船只众多,演习中阵势变化多样,水兵作战技艺娴熟,演习中战斗激烈,声势浩大,演习结束后撤退迅速。短短一段文字,却生动描绘了一场复杂的演习活动,而结在“烟消波静”的静景上,不仅是一种动静相衬的写法,也为下文别开生面的另一场水上表演作了铺垫。第3段写弄潮之勇。这时潮水已经来到,众多的吴中健儿在惊涛骇浪中作精彩表演,同时也从侧面写出了潮的雄伟壮观。第4段写观潮之盛。观潮人群如此密集,说明江潮和水上表演是多么具有吸引力,所以写观潮之盛,是为了从侧面衬江潮之盛和水上表演之精彩。本文是一篇在艺术上很有特点的写景记事佳作。首先,本文结构得当,语言精练。钱塘潮雄伟壮观,水上表演头绪纷繁,场面众多,观潮者人数众多,但在这篇短文中,作者却写得井然有序,主次分明。这一方面是由于作者结构精巧,以海潮为线索,写景记事相融合,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相结合。另一方面也由于作者惜墨如金,用语十分精练的结果。其次,本文描写十分生动。不仅用了比喻、夸张等描写手法,而且即便是简洁的白描,也十分形象生动。

写作特点1.结构得当,语言精练。写景与记事相结合,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相结合,使本文的描写井然有序,主次分明。而且作者惜墨如金,用语十分简练。2.描写生动。本文运用了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来增强语言的生动性,没有运用修辞手法的白描部分,语言也十分简洁生动。3.渲染和烘托手法的运用。如:“大声如雷霆,震撼激射,吞天沃日,势极雄豪”是渲染钱塘江大潮的“伟观”,增强了艺术效果。烘托又称“衬托”“相衬”,江干上下“饮食百物皆倍穹常时”是烘托观潮人极多和观潮盛况。

补充注释潘阆宋人,生年不详,卒于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字逍遥,大名(今属河北省)人。曾在洛阳卖药,北宋太宗至道元年(995年),以能诗受荐举。自制《忆余杭》多首,一时盛传,曾得苏东坡的欣赏,把它写在玉屏风上,石曼卿还使人照词意作过画。万面鼓声中江潮来时,潮声像万面金鼓,一时齐发,声势震人。弄潮儿指钱塘江畔观潮时踏潮献技的人,他们都年轻力壮,善于泅水或指朝夕与潮水周旋的水手或在潮中戏水的少年人。喻有勇敢进取精神的人。

问题解答作者在《观潮》这篇散文中,绘声绘色绘形地描写了这一壮美雄奇的景象。全文的着眼点在“潮”上,立足点在“观”上。作者是从哪些方面写“观潮”的?⑴潮来之状。作者由远到近写“潮来之状”,当它远远的从海口那儿涨起来时,仅仅像一条银白色的横线。后来,越涌越近,像玉雕的城墙,雪堆的山岭,潮头之高能吞天沃日。⑵演兵之威。⑶弄潮之技。⑷观潮之盛。

中心思想本文通过描写作者耳闻目睹钱塘江大潮潮来前、潮来时、潮头过后的景象,以及观潮的盛况,自然美、人情美交织在一起,使人受到美的陶冶赞美了大潮的奇特、雄伟、壮观,抒发了作者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真挚感情。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