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写作的好帮手!
1200字范文 > 跟王崧舟老师学习|如何做到“难文浅教”?——以《好的故事》为例

跟王崧舟老师学习|如何做到“难文浅教”?——以《好的故事》为例

时间:2020-04-21 10:27:29

相关推荐

跟王崧舟老师学习|如何做到“难文浅教”?——以《好的故事》为例

「来源: |祖庆说 ID:zuqingshuo_123」

如何做到“难文浅教”?

——以《好的故事》为例

文|曹红格

《好的故事》是统编教材六上第八单元的第二篇精读课文,作者是大文学家鲁迅先生,是小学语文老师公认的最难教的课文。如何做到“难文浅教”?王崧舟老师执教的《好的故事》,给我们提供了范例。

这篇课文难在哪里?王崧舟老师在教学中是如何突破难点的?从这节课中可以学到什么?带着思考,我梳理了自己的观课收获。

《好的故事》难在哪里?

统编教材六上第八单元以“走近鲁迅”为主题,编排了四篇课文,前两篇精读课文是鲁迅先生的作品,其中一篇是散文诗《好的故事》。对学生们来说,这篇课文很难读懂。

1.文章语言难懂

《好的故事》写于一九二五年,当时是现代文学初创时期,语言表达与现在有很多不一样的地方,小学生读来,有些词语是比较难懂的。比如文中的“石油、膝髁、乌桕、伽蓝、泼辣奔迸”等词语,它们有的与现在含义不同,有的属于文言词,有的是生僻词。这些,都是学生理解文章的障碍。

2.文章主题隐晦

《好的故事》开头和结尾都写到“昏沉的夜”,读来令人感觉压抑、消沉;文中的梦境却“美丽、优雅、有趣”,读来令人感到明丽、愉悦。作者到底在表达什么?学生们一时难以理解。

3.时代背景陌生

一九二五年,距离现在约100年了,当时中国正处于军阀割据时期,政治混乱、民不聊生。鲁迅等先进正直的知识分子倍感压抑。这样的时代背景是学生们完全陌生的,当时的中国人民到底处于一种怎样的社会生活中,鲁迅先生又处于怎样的境地?学生们是完全不了解的。

王老师是如何突破教学难点的?

在王崧舟老师执教的《好的故事》课堂上,从学生们的发言中,我们可以清楚地感受到他们走近了鲁迅的内心,理解了鲁迅表达的“绝望中的希望”。王老师是怎么层层推进,突破教学难点的呢?

1.以“课后题”为抓手

上课伊始,王老师就直接在大屏幕上呈现了课后第一题“本文写于现代文学初创时期,语言表达与现在不完全一样,有些词语比较难懂。初读课文时,遇到难懂的词语可以先跳过去。”然后请学生说一说,哪些词语是自己初读课文时跳过去的。

就这样,王老师不枝不蔓,整节课都以三道课后题为抓手,循序渐进展开课堂教学。

2.有步骤地展开教学

课后题是抓手,但是王老师并没有一下子把一道课后题抛给学生,而是把课后题融入教学过程,有步骤地展开教学。

比如,课后第一题,原题是“本文写于现代文学初创时期,语言表达与现在不完全一样,有些词语比较难懂。初读课文时,遇到难懂的词语可以先跳过去。再读课文时,试着联系上下文理解它们的意思。”

第一步,王老师先出示了“本文写于现代文学初创时期,语言表达与现在不完全一样,有些词语比较难懂。初读课文时,遇到难懂的词语可以先跳过去。”学生每人说一个词语,依次说出了“伽蓝、泼辣奔迸、膝髁、皱蹙”等。

第二步,王老师接着出示“再读课文时,试着联系上下文理解的它们的意思。”然后列举了相关句子,让学生阅读,联系上下文说说自己的理解。

同样,课后第二题“‘好的故事’其实是一个梦境。这故事的美丽、优雅、有趣体现在哪里?”王老师也分成了两步:第一步,快速默读课文,找一找,画一画,课文的哪些地方让你认定“好的故事”其实是一个梦境。第二步,圈出三个词语“美丽”“优雅”“有趣”,然后带着学生在朗读中体味梦的“美丽、优雅、有趣”。

3.有目的地呈现资料

要深入理解本篇课文,必须借助资料。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借助相关资料,理解课文主要内容”。课上,王老师呈现了五次资料,以“资料”为支架,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每一次呈现资料,目的都非常明确。

第一次,借助资料,增长见识。王老师出示了节选自孙晨的《美如云霞 寸锦寸金》中几段介绍云锦的文字,并配以美丽的插图。让学生认识云锦、了解云锦,增长见识的同时理解了梦的“美丽”。

第二次,借助资料,把握意图。王老师出示课后“阅读链接”里的第一份资料,让学生读后提取最重要的一句话,了解“作者希望着这样美丽的生活,是这篇作品的主要精神。”

第三次,借助资料,了解背景。王老师出示了自己搜集的选自王泽光的《论鲁迅一九二五年前后的创作》的资料,用提取关键词的方法,帮助学生了解鲁迅当时“苦恼、孤独、怅惘”的心情与处境。

第四次,借助资料,发现暗示。根据上文出示的资料,王老师让学生们从课文中找一找哪些地方暗示了当时的现实环境和社会背景。学生找出了“昏沉的夜”,理解了“昏沉的夜”象征当时黑暗的社会现实。

第五次,借助资料,深化思考。这一次,王老师出示了一段短短的视频。视频中,鲁迅先生说:“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看完视频后,王老师让学生化身鲁迅,思考:鲁迅啊,既然现实如此黑暗,生活让你如此苦闷、如此怅惘、如此孤独,你为何还要苦苦寻觅美的梦境,为何总是记得这样一个好的故事呢?然后动笔写下来。

从学生的发言中,可以感受到,他们读懂了课文,触摸到了鲁迅的灵魂。

我们可以学什么?

怎么做到“难文浅教”?王老师执教的《好的故事》,给了我们很多启示。

1.删繁就简,凸显语文要素

本单元语文要素是“借助相关资料,理解课文主要内容”。这节课,王老师五次呈现相关资料,就是围绕本单元语文要素展开教学的。而且资料呈现层层递进,一步一步引着学生理解文章内容,最终学生情动辞发,文字喷涌而出。

“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饮”,对于难课文,我们教学时要像王老师一样,大胆取舍、删繁就简,凸显语文要素。

2.聚焦课后题,融入教学活动

统编教材的课后题,是极好的助学系统。教材培训中,专家们也反复强调,要依托课后题,展开教学活动。这节课,王老师聚焦课后题,设计了简洁有效的教学活动。

像王老师一样仔细研究课后题,“春风化雨”般把课后题融入教学活动,是“难文浅教”的关键。

3.敞开生命,与语文融为一体

王老师的课,资料呈现精准、妥帖至极,令人叹服。

“我们也知道要补充资料,只是不知道从哪里找到这么合适的资料。”很多老师听完课这样说。

为什么王老师能找到这样的资料?我们所看到的“信手拈来”,是他无数次“挑灯夜读”的结果。王老师曾介绍,为了讲好这一篇800余字的文章,他读了研究鲁迅的专家、大师的众多书籍、文章,背后的阅读量达80万字以上。

课下与经典相伴,课上才会呈现经典。

听王老师的课,我感受到的是他对语文无比的热爱,他是一个终身学习者,他敞开生命,与语文融为一体。这,是王老师能够“难文浅教”的底气,也是我们最该学习的。

作者介绍

曹红格,任教于河北省保定市清苑区实验小学。中小学高级教师,保定市名师,保定市骨干教师,儿童阅读指导师,百班千人助理导师。创有个人公众号“一墨创意读写营”。作品发表于《小学语文教师》《作文评点报》等报刊。

—END—

原创 | 曹红格 编辑 | 乘以零

主编 | 卓雅 终审 | 种豆南山

推广合作 | 木子(微信)lixin13551044584

常年法律顾问 | 浙江铭广律师事务所 王婷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