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写作的好帮手!
1200字范文 > 日本汉诗:产量与质量并重 得益于其优秀的文化吸收及融合能力

日本汉诗:产量与质量并重 得益于其优秀的文化吸收及融合能力

时间:2021-01-06 21:00:15

相关推荐

日本汉诗:产量与质量并重 得益于其优秀的文化吸收及融合能力

日本汉诗,是指其用汉字,并遵守中国传统诗词韵律创作的诗歌。汉诗文化,在日本一度繁荣空前。明治维新之前,汉诗一直占据着日本诗文化的主导地位。哪怕是崇尚西方文化的明治维新时期,不会汉诗的日本人,绝对不好意思自称为文人。

日本汉诗的发展,始于奈良时期而衰于明治维新时代。自奈良时期(751年),第一本汉诗集《怀风藻》问世,到19世纪末的明治维新时代,日本一共创作汉诗集769种、2339册,共收诗词20多万首。

日本汉诗集

作为为汉文化圈的外海之国,中国传统诗歌的海外分支,中华文化的学习者。存诗20多万首,是一件非常了不起的事情。唐朝是中国传统诗歌最繁荣的朝代,但整个唐代,也才留存4万余首诗作。由此可见,日本汉诗当时之盛况。

日本汉诗的繁荣与发展,不仅体现在数量上。其诗作质量也是非常之高。启功先生在《启功谈艺录》中,曾评价乃木希典的一首诗说:"这首诗即使放到唐人的诗作中也不逊色。"

乃木希典算不上日本汉诗名家,其诗作都能有此评价。更不用说,梁川星岩、藤原宇合、空海、菅原道真等名家之作了。而菅原道真,更是被誉为日本的"白居易"。

日本汉诗始于对隋唐诗的模仿,但通过不断的学习、吸收、融合中国文化和诗词,其慢慢的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并在不断的学习中,完成了从产量到质量的蜕变。

村上哲见:大唐的诗,如同最美丽的长天,让人只能仰视

说到日本的诗文化,就不得不提及《万叶集》。《万叶集》与《怀风藻》诞生于同一时期,不同的是,《怀风藻》是汉诗集,而《万叶集》则是收编日本传统民歌而成。

《万叶集》日本第一本和歌集

日本人民自古就酷爱诗歌,在汉诗传入以前,他们有自己的诗歌,被称之为和歌。但由于没有文字,未能成集流传。到了奈良时期,他们才将传统长短和歌汇编成集,便是《万叶集》。

由于奈良时期,日本的"假名文字"还未诞生,所以《万叶集》也是用汉字编写的。日本现代人认为,《万叶集》就是日本的《诗经》。

那为何汉诗传入日本以后,能迅速取代传统和歌,成为日本诗文化中最重要的一个体裁,并发展和繁荣起来呢?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汉字的传入及被推广。魏晋时期,僧侣们经朝鲜将汉文经书带到了日本,由此结束了日本的无字时代,汉字正式成为日本通用的文字。《隋书》"倭国无文字,唯刻木结绳。敬佛法,于百济求得佛经,始有文字。"

由于汉字的使用,加上对中华文化的推崇,日本一直潜心研习中华文化。

随着大唐盛世的开启,汉文化圈进一步扩大。中华文化,对汉文化圈的海外诸国及地区之影响,也越来越大。其对汉文化的崇拜及学习欲望,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初、盛唐时期,名诗人数量及唐诗佳作噴井式爆发,唐诗达到了中华诗文化史上的一个巅峰。那些诗作令他们折服并向往不已,唐诗的魅力,促使学习汉诗的日本人越来越多。正如日本学者村上哲见说的那样。

大唐的诗,如同最美丽的长天,让人只能仰视。

两国之间密切的交流。唐朝的开放与包容,加上中、日隔海相望,可谓一衣带水,在地理位置上两国有了交流的先天条件。唐朝的诗作,从朝鲜或是从海上丝绸之路,源源不断的流向日本。而日本也频繁的向大唐派遣"遣唐使",来学习中华文化。

遣唐使路线图

在海运还不太发达的年代,渡海而来,是非常危险之事。"遣唐使"的船队,也时有船只沉没于茫茫大海。但中华文化、唐朝诗歌的吸引力,使得他们魂牵梦绕,即使冒险也要前来学习。

在频繁的交流之中,日本对中华文化越来越了解。但了解的越多,爱的也越深,也正是自那时候开始,日本的皇室及贵族,都以学习、创作唐诗为荣。

日本汉诗,便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诞生的。

皇室为日本种下汉诗繁荣的种子

学习中华文化、诗歌,不同于学习唐代建筑,也不似学习汉服那么简单。对于文化的吸收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对唐诗的学习,也不可能一蹴而就。

早期的日本汉诗,对南朝及隋唐诗歌的模仿痕迹非常明显。在题材上,大多也是四季、花、鸟、风月。而到了日本平安时代之后,日本汉诗逐渐有了自己的风格,题材中的日本元素也多了起来,比如:樱花、气候、日本的山川地貌等。

日本汉诗发展及繁荣的过程,大致可以分为四个时代。

一、王朝时代

王朝时代,从日本的大和时代末期开始,包括奈良时代和平安时代。这个时代的日本汉诗,主要还是受南朝、隋、唐诗的影响,特别是唐诗对其影响更甚。

在王朝时代初期(7之前),其诗作模仿痕迹明显。这一时期,比较知名的诗人有大友皇子、大津皇子,他们是日本最早汉诗诗人。日本第一本汉诗集《怀风藻》中,开篇两首便是大友王子之作。

到了王朝时代的中期(710-784年),也就是奈良时期,汉诗已是蔚然成风。整个日本的上层社会,都参与到汉诗的创作中来。特别是皇室,无论是宫廷设宴,还是外出巡游,必赋诗助兴。就差没似唐玄宗般,设翰林待诏之职了。

而文武天皇夜宴时,所做五言诗《咏月》,更是被誉为,日本汉诗早期最富有诗情画情之作。王朝时代的初、中期,诗作以五言居多,其基本上都不是格律诗,算是古风吧。

文武天皇剧照

而王朝时代的后期(784-1184),即平安时期,到这个时期,日本汉诗的发展已有一百多年。此时期的诗作,虽然还是有些唐诗的痕迹,但已有一些自己的风格。

这个时期的天皇都崇尚儒家文化,此时的日本,进一步吸收中国文化。从而使得汉诗得到了飞速的发展,可以说,平安时期是日本汉诗的第一座高峰。

平安时期,出现了一些非常有名的诗人。如空海、嵯峨天皇、菅原道真、兼明亲王。特别要说的是空海,平安时代名僧,曾到长安西明寺、青龙寺学习佛法。他精通汉诗的格律声韵理论,著有《文镜秘府论》一书。

《文镜秘府论》对中国传统诗歌的研究,有非常重要的价值,特别是对格律诗的研究。就是是在现代,许多中国学者,都以此书作为举证的依据。

这个时期的日本汉诗,以格律诗为主,且七言诗居多。王朝时代的诗人,以皇家居多,是日本皇室促进了日本汉诗的发展。可以说,日本皇室为日本汉诗的发展,种下了一颗繁荣的种子。

二、五山时代

五山时代(1192-1573年)的日本,禅宗盛行,其文化亦受禅宗影响。而这个时代的日本汉诗,迎来了最黄金的发展时期。

因将军及统治阶级信奉禅宗,禅宗僧人在此时代地位非常之高。他们不但受到统治者的保护,更是有很多僧人可以参与政事,成了幕府的顾问。

由于僧人地位非常高,那个时代日本僧众非常多。而禅宗又把汉诗文修养,作为成为禅僧的必备条件,所以五山时代,是日本汉诗普及率最高的时代。如果是王朝时代的汉诗,是皇家、贵族的专属,那么到了五山时代,日本汉诗才是真正的推广到了全日本。五山时代对日本汉诗的影响,不亚于推行科举制对唐诗的影响。

动画片《聪明的一休》满满的回忆

五山时代的汉诗名家,基本都是僧人。其中有曾和明太祖朱元璋唱和的绝海中津,中国家喻户晓的动画片《聪明的一休》中的"一休",而诗作最佳的,当数曾拜元僧一山一宁为师的虎关师练。虎关师练著有《聚分韵略》,并留存有汉诗文集《济北集》。其代表作《江村》,达到了非常高的水准。

三、江户时代

江户时代(1603-1867年)的日本汉诗,不同于王朝时代,汉诗为皇家专属,也不同于五山时代的"诗僧"文化。江户时代的日本汉诗,诗派林立、百家争鸣。日本汉诗发展到这一时期,已到了最鼎盛之时。

诗派的诞生,证明日本汉诗,已经完全形成自己的特点风格。也足以说明,汉诗的普及率已经非常之高了。

其最有代表性的诗派,有朱子学派、古学派、古文辞派。

朱子学派代表诗人为藤原惺窝。藤原惺窝,江户前期思想家。在日本首倡程朱理学,可谓日本程朱理学之父。其殁前所作《山居》,属上乘之作,且流传甚广。

而古学派则以伊藤仁斋为代表,主张诗以言情。

古文辞派以荻生徂徕及其门人太宰春台、服部南郭为代表,此诗派"文秦汉,诗盛唐",讲究辞章。

至江户时代,日本汉诗已到达顶峰。通过几个时代近千年,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学习与吸收,已将中国传统文化,完全融合到其自身文化之中,形成了其特有的汉诗文化。

南宋著名理学家、思想家朱熹

四、明治维新以后

明治维新(始于1868年)以后,日本像奈良时期,学习中华文化一样,全面学习吸收西方文化。而日本汉诗,也是在这个时期真正走向衰败。

但明治维新时期,也还是有很多出色的汉诗家,比如夏目漱石、大沼枕山。夏目漱石因其文学作品,诗作风格与鲁迅先生文风酷似,而被国人熟知。

大沼枕山,则是因一首诗被国人所熟悉,其诗句"一种风流吾最爱,六朝人物晚唐诗。"流传之广,几乎可以与鲁迅先生的"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相媲美。

细数日本汉诗的发展过程,不难发现,日本汉诗的繁荣与衰败,与当权者的喜好有直接的关系。可以说,当权者喜欢、推崇的时期,汉诗的发展必是一派欣欣向荣之景象。而当权者不喜欢汉诗的时期,日本汉诗的发展就会停滞不前,甚至衰败。

优秀的文化吸收与融合能力,使日本汉诗完成从量到质的蜕变

日本汉诗的繁荣,是其文化吸收与融合能力的体现。其从量到质的蜕变过程,其实就是从模仿到吸收再到与其本土文化融合的过程。

模仿并非贬义,发展初期,模仿是最快、最容易见成效的方法。不仅学诗如此,学习书法、体育运动、甚至是学习一个国家的体制亦是如此。

但模仿仅限于初期,如果一直模仿,那就是东施效颦了。不但不能见到成效,甚至会沦为笑柄。

唐代诗人张志和

平安初期,日本嵯峨天皇就以唐朝张志和的五首《渔父歌》为范本,作《渔歌》五首。那时候的模仿,是单一的模仿,仅限于借鉴诗句,而不能深入到意境。

而自菅原道真开始,其慢慢的尝试将诗文本土化。虽然菅原道真有日本白居易之称,但他并非单纯的模仿白居易。至江户时期,汉诗的创作中也还有模仿唐诗者,像著名诗人荻生徂徕作有《山居秋暝》一诗,此诗从诗题到韵,甚至是内容都在模仿王维的《山居秋暝》。但此时的模仿只是个案,且大多只是一时兴起,或是致敬偶像。

可以说,日本汉诗以模仿而入门。而对中华文化的吸收,才是日本汉诗繁荣的根基。日本对中华文化的吸收,显示出日本民族的智慧,他们并非一味地,全盘的吸收中华文化。

对汉文化中儒、道、佛的吸收,他们就是结合本土的现状,分阶段选择性的吸收。比如,王朝时期他们推崇并吸收儒家文化,而五山时期则以佛文化为主。到了江户时期,他们又吸收朱子理学。

而对于中国传统诗歌的吸收,他们也是如此,格律诗盛行的中晚唐时期,他们学习创作格律诗,宋词繁荣之时他们学习宋词。他们学习吸收中国典故、诗词意境并将其本土化。

对汉文化、唐诗理性的吸收,是其将汉文化、唐诗与本土文化完成融合的前提条件。

江户时期诗派的诞生,其实就标志着,日本汉诗完成了汉文化与本土文化的融合。他们不再"咏梅"、"咏牡丹",而是"咏樱花"、"赞富士山"。由于日本的地理位置,地震是很常见的自然灾害,而《咏地震》之类的题材是他们写的较多的。

美丽的富士山及樱花

都说诗言志词言情,中国传统诗,多以"天生我材必有用"、"安得广厦千万间"、"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之类的题材为多。而日本汉诗完成融合,有其自己的特色之后,诗的题材,大多以抒情诗为主,写亲情、爱情、友情等,特别以爱情诗居多。如安藤焕图的《子夜吴歌》:

为悔别郎日,与郎指逝川。妾心长若此,妾貌不能然。

由此可以看出,融合之后的日本汉诗,已完全本土化。此时日本的汉诗,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日本汉诗"。虽然是用汉字书写,并用中国传统诗歌的韵律,但其内容、其魂,已完全蜕变了。

吸收"舶来文化"融合才是关键

细品日本汉诗发展与繁荣的过程。不难发现,对"舶来文化",主动的、具有兼容性的、富有创造性的吸收才是唯一正确的方法。

而能否将其与本土文化融合,才是判断"舶来文化"好坏的唯一依据。好与坏其实并无标准,而在于是否适合,能否融合才是关键。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