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写作的好帮手!
1200字范文 > 爱国诗人辛弃疾是如何用剑来抒发自己的情怀的

爱国诗人辛弃疾是如何用剑来抒发自己的情怀的

时间:2021-12-09 13:37:32

相关推荐

爱国诗人辛弃疾是如何用剑来抒发自己的情怀的

有侠义之胆、悲悯之怀、为民请命之心的文人特别钟情于剑,往往是文章中有剑气,剑气里有文章,这和侠客的侠义精神其实是相通的,这类人可称做文人剑客。辛弃疾就是典型代表,他是集侠客与文人、剑气与文章之大成者。剑是辛弃疾“壮岁旌旗拥万户”的胆,剑为辛弃疾“赢得生前身后名”,也是辛弃疾万般无奈时最知已的朋友。曾让剑浸染过鲜血的文人辛弃疾,晚来也只是“醉里挑灯看剑”,回首前事英雄早已白发,空余宝刀未锈。在辛弃疾的文化人格之中,剑已经成了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成了成就辛弃疾一代文武雄豪的催化剂。

辛弃疾在词中大量使用剑意象,例如《西江月》云:“此日楼台鼎鼎,他时剑履山河。”《水龙吟·过南剑双溪楼》云:“举头西北浮云,倚天万里须长剑。”《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云:“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瑞鹤仙·南剑双溪楼》云:“嵯峨剑戟,溪南溪北。”辛弃疾之所以大量使用剑意象,与他的人生经历、英雄人格有关。辛弃疾不同于一般的文人,他既有词人的气质,又有军人的豪情,他的人生理想本来是做点兵将领,在战场上博取功名。横戈杀敌的战斗经验和强烈要求恢复中原的意志与愿望造就了他以功业自许的人生理想。

正如《满江红》所云:“把诗书写上,笑驱锋镝。”但由于历史的错位,“雕弓挂壁无用”,“长剑铗,欲生苔”(《水调歌头》),只得“笔作剑锋长”(《水调歌头·席上为叶仲洽赋》),转而在词坛上开疆拓土,英雄的出身和英雄的历史使命使辛弃疾时刻不忘复国杀敌,把强烈的爱国热情和豪爽的英雄本色熔铸到词中,在词中大量创造出剑意象,使柔丽婉转的词体变成了具有战斗性和批判性的精神武器。

辛弃疾把自己的军旅经历与收复中原的理想熔铸到剑意象中,因而其词中的剑意象从多方面折射出了辛弃疾的英雄人格。剑意象体现辛弃疾杀敌报国的宏大理想。辛弃疾在词中经常借助剑意象,表达自己建功立业、收复中原的英雄壮志。如辛弃疾在饯送张坚去守汉中时所写的《木兰花慢席上送张仲固帅兴元》云:“想剑指三秦,君王得意,一战东归。”给人一种跃然纸上、壮健奋发的积极进取精神和豪迈纵横、慷慨激昂的英雄之气。

生长在金人铁骑统治下的沦陷区,又有亲身参加过抗金斗争的经历,使得辛弃疾对收复失地有自己的智计韬略,“记他年帷幄,须依日月;只今剑履,快上星辰”,在词中倾注了自己充沛的热情和必胜的信念,坚信此日楼台鼎鼎,他时剑履山河”的那一天定会到来。辛弃疾的爱国情怀、报国志愿也因剑而被铸造得沉郁顿挫,潇洒风流,色彩缤纷。辛弃疾不仅在所作的词中抒发了剑客豪情,当年还亲赴沙场立下赫赫战功。辛弃疾是“文武全才”的典范,曾经单骑追叛徒于千里之外,曾经匹马于敌营中取将领首级,用一柄剑建立文人所不敢想的功业。他的绝妙好辞,都是在战场的血与火里陶铸;他的无敌剑法,也在笔酣墨浓的诗篇中闪光。

辛弃疾在词中看剑抚剑的描写也表现出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悲慨心态。辛弃疾身处烽火硝烟四起、半壁山河沦陷的国家民族危亡之际,很想干一番经天纬地的事业,不顾自身官微言轻,先后写成了著名的《美芹十论》奏陈给孝宗皇帝;又给当时主战派宰相虞允文陈献《九议》,力陈恢复国土的重要性。但其见解与才识无人采纳,主和派当政后,辛弃疾更是无用武之地,只好借歌词来抒发这种郁闷的心情。

在《水调歌头》中,他无奈地写到:“笑吾庐、门掩草、径封台。未应两手无用,要把蟹螯杯,说剑论诗余事,醉舞狂歌欲倒,老子颇堪哀。”国耻未雪的仇恨感,流落江南的漂泊感,英雄无用武的压抑感和壮怀理想无人理解的孤独感,英雄的生命等闲虚度的焦虑感和时不待我的紧迫感,交织于胸,无法点兵沙场,只能在落日搂头,摩挲抚剑。

辛弃疾虽怀收复中原的远大理想,但南宋朝廷却一味求和,辛弃疾的遭遇只能是像《满江红》所云“腰间剑、聊弹铗”以及《水调歌头寄我五云子》所云“短灯檠,长剑铁,欲生苔,雕弓挂壁无用,照影落清杯”。当政者一味沉迷于醉梦腐朽之中,把时光消磨在玩弄风月上,而宁可战死在刀光剑影的沙场上的救国重臣却被投闲置散,英雄的剑由于闲置库房都已生锈,弓也被高高挂起。这正是辛弃疾英雄见弃的遭遇。壮志成尘、抱负难展的人生遭遇,使辛弃疾更多了一份无奈的心境,词中直接道出了他“时不待我”的悲剧遭遇,发出了不吐不快的心声:“弹短铗,青蛇三尺,浩歌谁续?”辛弃疾一手持剑,一手握笔,剑要杀尽天下贼,词要骂尽天下贼。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