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写作的好帮手!
1200字范文 > “人间地狱”宁古塔 是古代流放犯人的地方 为何如此可怕?

“人间地狱”宁古塔 是古代流放犯人的地方 为何如此可怕?

时间:2021-10-09 10:07:14

相关推荐

“人间地狱”宁古塔 是古代流放犯人的地方 为何如此可怕?

流放到宁古塔的犯人表示:到了宁古塔,十条黄泉路都不怕了。

宁古塔是满清时期专门惩治官员和犯人的地方,并不单单是流放女犯人。流放宁古塔是一项非常严厉的处罚,但是宁古塔也并非自古就是流放之地。

在顺治年间,宁古塔辖区广阔,哈尔滨东南方向皆为宁古塔管理。当时的宁古塔是八旗子弟练兵的地方,也是为戍边部队提供物资的地方。

在17世纪末到18世纪初,东北各族向清朝进贡礼品,都要从宁古塔转道,因此,当时的宁古塔是与盛京齐名的。

但是,到了康熙十五年,宁古塔的军事地位逐渐下降,成了牧场和流放犯人的地方。

曾被流放到宁古塔的吴兆骞曾在信中这样比喻宁古塔:

“宁古寒苦天下所无,自春初到四月中旬,大风如雷鸣电击咫尺皆迷,五月至七月阴雨连连,八月中旬即下大雪,九月初河水尽冻。雪才到地即成坚冰,一望千里皆茫茫白雪。”

可见,宁古塔的气候环境不是一般的恶劣,可以说是蛮荒之地,而且一般流放到宁古塔的犯人大多数都是给披甲人为奴,这样的屈辱也是常人无法忍受的。

那么宁古塔到底有多恐怖?到了这里的犯人会被怎样对待,下面就让我们穿越到300多年前的清朝,一起来探寻宁古塔的百年流放史。

一、流放是仅次于死刑的刑罚,流放宁古塔更让人恐惧

中国古代是一个农耕社会,土地是古人赖以生存的根本,而当时的家族观念都是强调子孙满堂,团团圆圆,这也是大多数中国人最理想的生活状态。

并且,古人一直将客死他乡,当作人生最大的悲哀。于是,历代的刑罚制定者就采取“出礼入刑”的原则,把流放作为降死一等的刑罚。

这对素有安土重迁思想的中国古人来说,无疑是一种莫大的惩罚。作为一种刑罚,流放是中国清代法律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与笞、杖、徒、死并列的五刑之一,其刑罚的程度仅次于死刑。

与死刑相比,流放只是让犯人多了一点苟延残喘的时间。不幸被流放的人,将会永远被驱逐在社会与家庭之外。在没有到那个蛮荒地界上的时候,他们不会知道,那里有着背离人间规则的可怕。

对于遭受到流放的他们来说,死亡会随时到来,只是不知道是何时,以何种方式到来而已。

流放作为一种刑罚,从秦汉时期就已经逐渐形成体制,到了隋朝,流放就成为了五刑之一,并且有了明确的规定,即三流体制,将流放分为了1000里、1500里和2000里三个等级。

到了清朝,对于流放的等级和时间有了更为明确的规定。清朝律法规定:

限日行五十里,若三千里限二月,二千五百里,限五十日。

在流放过程中,犯人不得无故稽留,否则会受到更严重的惩罚。

而流放四千里到宁古塔,是最严重的流放刑罚,路途中不仅要头戴枷锁,手脚带链,一路上都要风雨无阻地赶路。

而且在流放途中,一般的犯人吃食都是由各地的政府提供的,长途跋涉的人通常需要多于常人的补给,但是一般都是不能够足量发放的,于是犯人经常处于饥饿状态。

而对于15岁以下的未成年人来说,得到的食物只有成年人的一半。到了乾隆四十年,对于犯人的口粮有了明确的规定,一日给八两口粮,这让处在险恶路途上的犯人来说,处境更加悲苦。

更为痛苦的是,当时押解犯人是非常残忍的,押解的士兵通常都会对犯人进行非人的虐待,很多犯人会因为受不了士兵的肆虐而选择逃跑.

但是,只要被捉回来,面临的是更加恐怖的虐待,于是犯人死在流放途中的事情时有发生,有时候能到达流放目的地的犯人不到三分之一。

顺治十二年,第一个被流放到宁古塔的犯人名叫陈嘉猷,自他之后,清王朝流放犯人到宁古塔的脚步便接踵而至。

三百多年前的宁古塔是不毛之地,这里气候严寒,人烟稀少,是让行者闻风丧胆,望而却步的地方。对于这些被流放的人来说,流放已经注定了他们的命运,背井离乡,生离死别。

但是,到达目的地并不是苦难的结束,而是更大苦难的开始,他们即将以另外一种生活方式在这里苟延残喘下去,回到家乡已经是奢望了,那么等待他们的是怎样一段生死未卜的生活呢?

二,毫无人间秩序的宁古塔,是流人永无翻身之日的痛苦深渊

1、成为贱民,永世不得翻身到达宁古塔的流人们通常会根据犯下的罪过,服不同的劳役,当时的劳役主要分为两种,当差和为奴。

当时的官犯和常犯一般会被分到当差,如果是官犯就会受到特殊照顾,前往官府和驿站从事一些较轻的杂役,而作为平民则会从事一些艰苦的差事。

但是如果是为奴的话,就意味着不仅是自己,子孙后代也可能永世不得翻身了。在很多清宫剧中,皇帝们通常会在流放宁古塔之后再加上一句,与披甲人为奴。

那么,何为披甲人,顾名思义就是披着铠甲的人,也就是当时的清朝军人。

这些军人都是受降清廷的军人,比奴隶的地位高,在朝廷需要打仗的时候,他们就是意气风发的军人,如果是和平年代,他们就是自给自足的普通人。

而流犯为奴,就是给这些军人为奴,而为奴制度也是清朝延续入关的制度。一般流放为奴的人都是犯了极其严重的罪行,比如;谋杀,造反等等。

他们到了目的地后,就会被分配给这些披甲人,为了让这些流犯得到惩罚,清朝法律对他们及其子孙都做出了专制的规定。

首先,披甲人有处死犯人的权利,并且不会受到追究。其次,这些犯人是没有人身自由的,而且也不会获得减刑和赎身的优待,他们及其他们的子孙要世世代代为奴。

这对于曾经是官员和文人的犯人来说,这无疑于在身份上,就让他们受到了制裁,从高处跌落,一辈子连成为平民都是一种奢望,是世世代代的耻辱。

2、饥寒交迫,开垦荒地,没有粮食果脯。宁古塔在当时是不毛之地,气候非常恶劣,刚开始到宁古塔的流犯一般都不能适应这里的环境,并且到了宁古塔之后,所有的一应食物、生活用品都要靠自己的劳作换来。

曾经被流放到这里的吴兆骞,刚到这里的时候,生活极其困难,只能用斧头敲碎了冰块,然后融化了煮了稗子充饥。

宁古塔虽然作为一省的行政中心,但是其荒凉程度远远是这些曾经生活富庶的官员们没见过的。这里谷物稀少,更是鲜有瓜果蔬菜,大部分人都是以渔猎游牧为生。

这里作为皇家的“龙兴之地”,更是鲜少有人踏入,于是想要吃上饭的流人们,只能依靠自己的双手,开垦荒地,种植谷物,以满足日常的生活。

但是,耕地是极其辛苦的事情,这些流犯为了获得粮食,每天都过得非常辛苦,他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休息的时间通常都得不到保证。

到了秋天收获的季节,这些收获的粮食大多都被官府拿走,留给他们的口粮寥寥无几,只能基本果腹。吃不饱饭,再加上天气寒冷,很多流犯都死于饥寒交迫。

实在受不了的流犯,也曾想过要逃走,但是一旦被抓回来,他们即将面临的都是更为恶毒的虐待,最终也逃不过死亡的命运。

3、永世不得入关,忍受思乡之情的折磨。如果说,肉体上的折磨是残酷的,那么精神上的折磨是更加恐怖的。所有来到宁古塔的流犯,终其一生的梦想,都是可以入关回到家乡,但是,能回到家乡的流犯是寥寥无几。

不仅是活人不可以回到家乡,就连死去的犯人,骸骨也是不可以离开宁古塔的,这对于有落叶归功的古人来说,这样的处罚是最残忍的。

无数的流人来到宁古塔之后,就再也没有回去过,他们为宁古塔付出了自己整个人生,乃至整个家族。据统计,自清代以来,流放到宁古塔的犯人足有150万之多。

流放之刑,它的残酷,也昭示着当时的封建社会的残酷,虽然中国社会在不断发展,文明在不断进步,但是作为最古老的刑罚,这是封建社会专制制度淋漓尽致的体现。

如今看来

以我们现代人的态度来看曾经的宁古塔,这片土地是流人们播撒汗水与泪水的土地,这里已经悄然走过了三百年。

曾经苦难的日子已经远去,但是流人们在这片土地上留下的文明与坚韧的精神将伴随着宁古塔的土地一直存在下去。#宁古塔#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