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写作的好帮手!
1200字范文 > 健康养生知识 健康养生之道

健康养生知识 健康养生之道

时间:2019-01-09 15:15:08

相关推荐

健康养生知识	健康养生之道

一、养生定义

1、保养生命;维持生计。 汉 荀悦 《申鉴·政体》:“故在上者,先丰民财以定其志,帝耕籍田,后桑蚕宫,国无游民,野无荒业,财不虚用,力不妄加,以周民事,是谓养生。” 唐 韩愈 《与李翱书》:“仆之家本穷空,重遇攻刼,衣服无所得,养生之具无所有。” 田北湖 《论文章源流》:“夫鸟兽杂处,角力以养生。”

2、摄养身心使长寿。《庄子·养生主》:“ 文惠君 曰:‘善哉!吾闻 庖丁 之言,得养生焉。’” 宋 陆游 《斋居纪事》:“食罢,行五十七步,然后解襟褫带,低枕少卧,此养生最急事也。” 清 袁枚 《随园诗话》卷二:“同年 储梅夫 宗丞,能养生,七十而有婴儿之色。”

3、畜养生物。 宋 司马光 《涑水记闻》卷十四:“ 赵阅道 为人清素,好养生,知成都 ,独与一道人及大龟偕行。”

4、谓驻扎在物产丰富、便于生活之处。《孙子·行军》:“凡军好高而恶下,贵阳而贱阴,养生而处实,军无百疾,是谓必胜。” 张预 注:“养生,谓就善水草放牧也;处实,谓倚隆高之地以居也。”

5、生育。《史记·日者列传》:“而以义置数十百钱,病者或以愈,且死或以生,患或以免,事或以成,嫁子娶妇或以养生:此之为德,岂直数十百钱哉!” 鲁迅 《集外集拾遗补编·娘儿们也不行》:“‘养生’得太多了,就有人满之患。”

6、指奉养父母。《孟子·离娄下》:“养生者不足以当大事,惟送死可以当大事。” 焦循 正义:“孝子事亲致养,未足以为大事,送终加礼,则为能奉大事也。” 汉 董仲舒 《春秋繁露·五行之义》:“圣人知之,故多其爱而少严,厚养生而谨送终,就天之制也。” 清 百一居士 《壶天录》卷上:“送死养生,立后继绝。”

二、中华养生文化

食养类

养生:和合之道老人长寿良方

主要从饮食物性味、补泄滑肾的效用与人体状态、天时气候、地理方域等的关系论述养生之道,也包括节食、辟谷等内容。着作如元代忽思慧的《饮膳正要》、《道藏精华录》收载的《服气长生辟谷法》(着者佚名)、清代简缘老人的《节饮集说》等。

炼丹类

主要是各种炼制丹药法的有关记述,古人曾希望通过对各种矿石药物的复杂烧炼过程制造出令人长生不死、霞举飞升的灵丹,虽说设想荒诞,近于虚幻,但却也得到了一些有疗效的治病丹药,开人类药物化学研究之先河。疗疾者如红升丹、白降丹等,临床已有定论。这类着作主要收藏于道家的汇编类道书《道藏》中,如宋代吴悮着《丹房须知》、金陵子着《龙虎还丹诀》以及着者佚名的《黄帝九鼎神丹经诀》等,记载炼丹术最早、最著名且传世者则是晋代葛洪的《抱朴子》。

鄢陵的养生文化

不久前,鄢陵县被国家长寿之乡评审组授予“中国长寿之乡”称号,其实,鄢陵的养生文化传承已经有千百年历史了,这里是养生鼻祖彭祖的故乡。

鄢陵县县城正北10公里,有彭祖岗,而这里也正是养生鼻祖的安葬之地,相传彭祖曾游历到河南鄢陵,不幸在这里染上天花病,久卧在床不起。思乡心切,忍病至西南山岗望向家乡,返回绝食四十九天仙逝。因为彭祖仙逝前把养生之术传给当地人,从而使养生之术得以发扬光大。后人为纪念彭祖,将他住过的店称为彭祖店,现为彭店。将他登高远望的山岗称为探家庄,现为探庄,并葬于探庄北。后人又在其冢前建有彭祖庙和彭祖墓以祭祀,为明清时代鄢陵八大景观之一。

三、四级养生之道

春季养生

春分天气状态不稳定,早晚气温偏低,容易诱发年老体弱者和易犯病人群的病症。专家认为,春分养生,最重要的是保持饮食、起居、寒热规律平等,阴阳平衡。

尽量少到人群密集的场所,可利用居住环境进行简单的健身运动,如爬楼梯、跳绳等,运动时间不易太早.早起洗漱时可使用淡盐水漱口,每天房间开窗通风的时间也不易太早,9时后较为适宜。

进入春分以后,昼夜温差还是较大,而且不时仍有寒流侵袭,天气变化较大,雨水较多,甚至阴雨连绵,此时,要注意添减衣被,穿衣可以下厚上薄,注意下肢及脚部保暖,最好能够微微出汗,以散去冬天潜伏的寒邪。老人及小孩普遍抵抗力比较差,容易患感冒或风疹等传染病,在这个时候就更应注意适时添减衣被,适量多穿一些衣服,不要一时减衣减得太快。

夏季养生

夏季一直是人们认为的最佳时机掌握一定的夏季保健知识是很必要。

1.宜喝白开水

各种饮料如汽水、果汁、可乐等含较多的糖分及电解质,过多摄入除了对孩子的牙齿发育不利,还会影响到孩子的食欲和消化功能,引起超重和肥胖。从营养学观点看,白开水对健康最有益。白开水进入人体后可立即进行新陈代谢,有调节体温、输送养分及清洁体内毒素的功能。

2.饮食要讲究营养均衡

夏日人体对营养的需求量较大应补充鲜鱼、鲜肉、鲜蛋、猪肝等,或以豆腐、牛奶、蔬果等高蛋白食物来取代肉类。此外,五谷类也不宜少吃。

3.午睡时间不宜太长

据生理学研究表明,人体睡眠分浅睡眠与深睡眠两个阶段。通常情况下,人们在入睡80~100分钟后,便逐渐由浅睡眠转入深睡眠。在深睡眠过程中,大脑各中枢的抑制过程明显加强,脑组织中许多毛细血管网暂时关闭,脑血流量减少,机体的新陈代谢水平明显降低,如果在深睡眠阶段突然醒来会有强烈的不适感。

4.大汗后不宜冲冷水澡

夏季极易出汗,大汗时不能冲冷水澡,大汗后如用冷水一冲,全身毛孔迅速闭合,热量不能散发而储留体内,影响机体功能,一些感冒病毒就会乘虚而入。专家建议,较好的降温方式是在运动后半小时洗个温热水澡,更有利于调节体温、使全身肌肉组织得到放松。

秋季养生

秋分过后,天气转凉,昼夜温差明显,秋季养生保健要防止寒气伤身,还要防"秋燥".秋季养生适宜轻松平缓的运动.秋季进补要养阴,但切不可重药物轻食物,盲目进补.

1.护体:防秋燥引起的感冒、咳嗽

在风多干燥的秋季,燥邪入侵会使人得病,常称为"秋燥".如果不注意养生,当温度和湿度发生较大变化时,人体的抵抗力就会下降,"最常见的就是感冒、咳嗽病人增多。"

2.运动:以轻松平缓项目为主

秋令时节,如果坚持适宜的体育锻炼,不仅可以调养肺气,还可提高肺脏器官的功能,有利于增强各组织器官的免疫功能和身体对外界寒冷刺激的抵御能力。

3.进补:重药物轻食物不可取

首先,无病就不需要进补,如果无病随意进补,既增加开支,又伤身体。如服用鱼肝油过量可能引起中毒,长期服用葡萄糖还会引起发胖。此外,血液中胆固醇增多,还易诱发心血管疾病。

其次,不要慕名进补,养生专家称,一些市民盲目认为价格越高的药物,就越能补益身体。其实,过量滥用滋补品反而可能会导致过度兴奋、烦躁激动、血压升高,甚至引起鼻孔流血等。

秋季气温逐渐下降,早、晚温差较大;在此季节,老年人既要注意防寒保暖,又不能过早、过多添加衣物;在此季节只要不是过于寒冷,就要尽量让机体保持于凉爽状态,让身体得以锻炼,使其具有抗御风寒的能力。但是金秋季节,气候变化无常,老年人要顺应气候变化,适当注意保暖,以防止感冒和引发呼吸道等各种疾病,要根据天气情况,及时增减衣服,防寒保暖,防病保健。

冬季养生

冬季进补除需要考虑到地理性因素外,还要考虑个人的体质因素,譬如冬天手脚容易冰冷的人适合“温补”,体质好的人则适合“凉补”。总而言之,大雪进补时应神补、食补、药补、酒补相结合,以温补为宜。

四、现代人的养生之道

对寿命的要求

每一种生物都有大致的正常寿命,蜉蝣之短、灵龟之长,物种使然。人类正常寿命有多长,说法不一。据《内经》记载,排除去世离俗、积精全神的真人和至人寿无穷期、与天地永在外(此归于道家的幻想),世人的正常寿命应达百岁,与现代对人寿命的认识基本一致,但至今只有少数寿星可以达到。现今世界上人口平均寿命最长的国家尚不能逾80岁,可见养生确是全人类面临的一大课题。

健康包括身体与精神两个方面,而诸如植物人、白痴等,其身体的生机可能正常,但神识阙如或不全,失去了人为万物之灵的特征和自我生存的能力。另有羸弱病残,衰颓老迈,辗转不离床褥而兼呈聋、盲、失语须人照料方能生活者,亦不算达到了养生的要求。必须是活动自如、视听不衰、神智正常,即《[[内经]]》所谓“度百岁而动作不衰”,才算达到了健康长寿的养生标准。

不同年龄的养生要求

①胎儿期。依于母体,长于子宫,亦能感受外界及母体的影响,此期养生主要依赖胎教,故各种养生要求均针对母体,以保证胎儿的正常发育,诸如行动稳重、食饮丰富平和、精神安定愉快、耳不闻恶声、目不睹恶事、睡眠充足、节制房事等。

②婴儿期。已离母体,哺乳赖母。此期为稚嫩之时,形气未充,神气未定,易饱易饥易惊易为邪袭,病则传变迅速,故此期养生在于母子同养,养母以防止母病及子,养子以保证其各种生理需求,适其寒温、多见风日、合理饮食,待之以慈祥、安和、愉快,使婴儿发育结实、稳定。

③幼儿及青春期。此期已完全脱离母体,养生主要在于自身,但又须父母的指导和关怀。此期特点是生长迅速,智力、体力大增,生殖力亦渐成熟,是精神与形体变化最显着的时期。身体方面倡导杂食不偏、生活自理、手脚勤快,要充分保证其成长发育的营养需要,避免发育迟缓、发育不良等;尤须注意使其参加力所能及的家务及社会公益活动,急公好义,避免因过分溺爱而养成其所求必得,从不顾及他人的恶习。

④壮年期。此期应该严格按照长生不老的基本原理操作,物极必反,才能不会变老。

⑤老年期。生命的最后阶段。人之衰老为自然规律,故精神上要放得开。此期人生大事多已了却,心无羁绊,怡然自得,访友话旧,琴棋书画,花鸟虫鱼,一凭己性为取舍,注意起居规律、食饮适宜、锻炼有常,使阴阳平衡、气血顺畅,精气神保持在一个适当的水平,则老而不衰,可望延年益寿。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