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写作的好帮手!
1200字范文 > 中国人才选拔制度演变

中国人才选拔制度演变

时间:2019-08-01 07:38:54

相关推荐

中国人才选拔制度演变

1、世官制

是西周时人们仍保持着牢固的宗族血缘联系,人群基本以族区分,并得到宗法封建制的制度上的保证,从而自然形成了各级宗族长同时也就是各级官长,家国一体、家国同构的统治模式、格局。换句话来讲就是我们所说的世袭制。

其盛行于夏商周时期,卿是古代对高级官吏的称呼,禄就是官吏所得的薪俸,是奴隶主贵族按照血缘关系的亲疏远近,分封自己的家属来做官的一种制度,采取亲贵和一的形式。也就是世世代代都可以世袭这个官职,父亲退休了儿子可以继续继承官职,由于是世袭一出生就决定了是否可以当官,所以这个就属于贵族的选官制度了。由于官职可以世袭,世卿世禄制又称作世官制。

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周公辅成王,就是亲贵和一用人制度的典型例证。周武王建立王朝两年后即病逝,由十三岁的儿子周成王继承王位,由于周成王年幼,便由周武王的四弟周公旦任摄政王辅佐周成王,周公旦呕心沥血、日理万机、一心朝政;据记载某日,周公旦正在家中吃饭刚吃到一半,仆人就来报告有人求见,周公旦一听立即放下手中的筷子,并把还没来得及咽下去的饭菜吐了出来,就急着要去见客,儿子伯禽很不理解,问父亲何必这么着急等吃完再去见客也不迟啊!周公旦却道这个时候大臣求见一定是关乎社稷的大事,等不得,说罢,便起身离去。这便是亲贵大臣为辅佐幼主而废寝忘食的“周公吐哺"的故事。在周公旦的忠心辅佐之下,内忧排,外患征,王朝统治日益巩固,七年后,当成王能够独立理政后,周旦公把一个国力强盛的政权完整地交还到成王手里。

2、察举制

它是汉武帝时期建立的,包括地方察举、皇帝征召等,标准是以德还有才这两方面作为依据的,以孝廉为重要的考察科目。所以,我们也常说说举孝廉。由此我们是不是能够看出来,古代看人品的时候呢,是很重视个人的孝。

大一统帝国时代,世卿世禄制可以使国家统治,依据强大的血缘关系纽带得以维持,但到了春秋战国时期,由于争霸战争的需要一些国家,要求打破任人唯亲,呼吁礼贤下士,世卿世禄制在这一时期显得不合时宜,一种新的,适应地主阶级统治需要的人才选拔制度呼之欲出。

春秋时期,天下诸侯林立,群雄逐鹿,秦国国军秦穆公胸怀大志,却无良才辅佐。公元前656年的一天,穆公正为求贤之事烦恼不已,大臣公孙枝向他推荐了一个人,这个人就是百里奚,出身贫寒早年周游六国后辗转到虞国担任大夫,晋国灭虞后,百里奚被俘,前不久秦穆公向晋献公的女儿求婚,晋献公便将百里奚作为女儿的陪嫁一并送进秦国,谁知,百里奚不愿做奴仆,竟在半路逃跑了,几天后,百里奚又被楚国人抓获,在楚国喂牛,秦穆公听说百里奚贤智,便立即想用重金赎他。公孙枝却说,楚君一定是不知道百里奚的才能所以才让他养牛,倘若用重金赎他,岂不是告诉别人,百里奚是千载难逢的人才吗,到那时,楚君哪里还肯放人,秦穆公问公孙枝有什么好办法。公孙枝说,可以贵物贱买,用一个奴隶的价格,也就是五张黑公羊皮来交换百里奚,这样楚君就不会怀疑了。

不久,百里奚被赎回秦国,秦穆公亲自到门口迎接,却失望地发现百里奚已是一位七旬老翁,百里奚看破了秦穆公的心思,毫不隐晦地说道倘若叫自己奔跑山林、追逐野兽,他确实老了;但倘若坐议国事、运筹帷幄,他还很年轻,姜子牙时年八十坐钓渭滨、姬昌访贤 拜为尚父,辅佐周武王,文王、成王三代,与他相比百里奚还很年轻,秦穆公听了十分惭愧,遂与他谈论国事数日,并拜为大师,称无羖大夫,也就是物质黑公羊大师。正是因为打破了门第阀阅的限制,不拘一格任用贤才秦国才得以强大,春秋五霸之一。

察举制度是流行于汉朝的一种人才选拔制度,就是举孝廉和茂才,孝廉就是品德好、人品好的这些人由地方的郡推举产生,这个选官权就落到了那些世家大族的手里。这个时候就出现了名副其实的问题,世家大族说你行你就行说你不行你就不行。

察举制实行到隋朝的时候,隋文帝废除了察举制。一个新的制度横空出世,那就是科举制。

3、九品中正制

这个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一个重要的制度,从三国时期开始实行,后来到了应该是隋朝的时候被废除了。这个选拔会在地方部门先设置中正,然后先对于选出的人的德才进行考察区别高下,从上到下分为了九等,而中正所评定出来的品级,将会成为后期授官或者选官的依据。可是来到了曹魏后期的时候,这个标准呢就出现了很多的漏洞,因为那个时候有很多的大的家族,他们通过垄断和其他的一些方式操作对才德评定,所以形成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局面,不是很公平。但是九品中正制上承两汉察举制,下启隋唐之科举,在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九品正中制也叫九品官入法,它属于选官的制度,隋唐之前,没有科举考试,选官需要靠举荐,自曹魏开始有了九品正中制,也就是把所有官员划分成九个等级。

靠谁来品呢?就是靠这些中正官,靠什么样的标准,主要有三个家世、道德和才能,一开始三个标准并重,后来逐渐忽略才能,再后来道德也被忽略了,最后只剩下家世。九品正中制它的好处是有一套量化的指标去考察人才;他的坏处就是以家世来推荐人才,最后就阻塞了寒门子弟当官的通道。

4、科举制

科举制可以说是我国封建社会它最重要的一个选拔官吏的制度了,开始于隋朝,完善于唐朝,发展在北宋,最后衰败于明清。由于九品中正制到了后期出现了不公平的现象,后来在隋文帝即位的时候,他就率先废除了九品中正制,开始用分科考试的方式去选拔官员,考中了就是进士。到了唐朝唐太宗,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创新,他新增了一些考试的项目,以进士和民经两科为主。而武则天时期,又增加了科举取士的人数,又做了武试和殿试。再后来唐玄宗时期,任用了高官去主持考试,还把诗词歌赋作为进士的主要考试内容。这个改革其在一定程度上也是有利于唐诗的发展的。再后来到了宋朝,在流程上就更加完善了,分为乡试、省试和殿试。除此之外,还实行了糊名法,什么意思?就是防止考官在批阅卷子的时候作弊。我们现在高考的一些流程其实都是从宋代流传下来的。再后来就是明清了,科举制其实也在慢慢地变得僵化,明清科举三年一次,分为乡试,会试、殿试三级,为了能够控制人的思想,科举考试它只从儒家的四书五经里面出题,你不能随意发挥。而且答卷的问题也有限制,文章机械地被分为了八个部分,被称为八股文。所以说这一系列的操作呢,都僵化了当时文人的思想,可能这也是导致我们社会落后的原因之一。到了1898年,八股文被废除了,而到了1905年,科举制呢,也被正式废除了。从此这个在我国封建历史上实行了长达1300多年的制度终于终结了。

科举制度创立于隋朝。隋文帝废除了魏晋以来的九品中正制,创立了通过考试选拔人才的方法。到了隋炀帝时代,考试就被制度化了,这就是科举制度。

考生无论出身高低贵贱,都可以自由报考,最后以考试成绩论高下。平民也可以通过这种方式进入国家最高统治机构,大地主、豪强无法肆意控制国家政权,选官制度的顽疾,终于有了解药。

唐朝沿用了隋朝的科举制度,考试科目越来越多,达到50余种。

隋唐之后,国家陷入了五代十国的分裂之中。70年后,宋朝再次统一了中国,科举迎来了空前繁荣的时期。宋朝科举的招生规模比唐朝更大,考试制度更加完善,实行糊名(匿名)、锁院(考生与考官都不能离开考场)、誊录(誊抄考卷批改,以避免笔迹被认出)等,最大程度避免作弊。

从朱元璋时代开始,科举制度逐渐从巅峰走向僵化,科举考试内容被严格限制在四书五经的范围里。形式上,八股文渐渐成为科举考试的标准文体。

八股文要求文章要死板地分成8个部分:破题、承题、起讲、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大结。除了最后的大结可以稍微抒发自己的看法外,其余部分都需要模拟圣人的口气。科举考试变成了一个文字游戏,考生一生钻研八股文,而对政治和社会缺乏了解。

清朝的康熙皇帝曾经意识到,明朝沿袭下来的八股文制度会让读书人思想僵化,试图改变这种考试方式。可苦于没有其他成熟的模式代替,最后不得不继续沿用,错过了中国近代工业化最后的机会。

时间来到19世纪,在内忧外患的困局下,越来越多有识之士认识到,中国与西方国家的差距,不仅是科学技术的差距,也是体制和文化上的差距。废弃八股文,已经迫在眉睫。

1905年,慈禧太后废除科举制度,将科举的经费用于建设新式学校。至此,从隋朝开始延续了1300年的科举考试制度,正式退出历史舞台。

5、高考

新中国成立,我国的教育进入了一个重大的转折期。我们陆续的新建了很多的高等学府,实行了高考制度,越来越多人可以通过高考进入大学学习,改变我们的人生命运。当然,其实无论选拔制怎么改革,不变的初心就是我们要学会用努力来实现自己的自我价值,为社会选拔人才。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