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写作的好帮手!
1200字范文 > 计算机二级vb试题 计算机二级vb考试内容

计算机二级vb试题 计算机二级vb考试内容

时间:2021-05-11 04:09:50

相关推荐

计算机二级vb试题 计算机二级vb考试内容

VB退出二级考试,有什么影响?

1、VB已退出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这个想必接触这块人都已知道。我想最大的影响,就是那些对编程一点兴趣都没有的人,不用再被VB折磨了。那些靠着这个等级考试建立起来的生意没法继续做了。

2、其他还有什么影响么?如果说有,那肯定还是那些要考这个试的人群。据笔者所知,很多高校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课程,到后面都是要考二级的,不过二级可能就拿不到学位证和毕业证。程序设计这块,不考VB,自然也不会考VBA,剩下的就C/C++/JAVA/Python。设置C课程的学校较多,估计之前设置VB教学的,要么转C要么转Python。

这与VB而言,难度都上升了不少,毕竟VB还能背题,C和Python如何背?VB之所以适合编程的启蒙教育,是因为它屏蔽了很多编程的专业概念,专注于与机器交互,并立即反馈来引人入胜,最终对编程充满好奇和信心。C就不说了,科班的都没有几个精通的。Python,对于那些VB都要背诵的人而言,环境安装估计都得劝退好多人。当然,总体来说,Python算专业工具里非常亲近小白的了。但要将Python学到能像VB那样可以实际弄个东西出来,就需要学习理解更多的专业概念。

3、对于学生而言,是好事!尽管大家都说,这个等级考试没啥含金量,但作为一种普及教育,素质教育的认证手段,还是能够说明一些东西的。比如最近淘汰的VF和VB,就充分说明桌面应用的场景在不断受到移动端的围剿,同时也说明桌面的生态已足够用,官方引导的历史使命已经完成。

但桌面应用的可用性,仍然存在,只不过需要的朋友可以自取。很多企业在数字化转型的过程中,那些既懂专业又懂点编程的人,往往成为关键。更有甚者,利用自己所学的编程知识,以最低成本的方式推动着企业的数字化转型。比如,很多工厂的自动化管理,就有不少产线上的人员,参与推动数字化,提高作业效率,进一步也提升了企业的竞争力。

毕竟不是每个企业都能上昂贵的ERP或SAP,因此借助Office,WPS一类的通用办公软件,是务实的选择。更何况这类通用办公软件,提供了强大的二次开发接口,企业仅需较少的投入,就能实现数字化的初步转型。VB/VBA在实际生产中的作用,依然不可忽视。

4、增加Python和Linux相关科目,其实也是契合国情需要。我国在芯片、操作系统,系统基础软件等方面,起步较晚,与西方国家相比,还有不少差距。随着我国科技的崛起,西方世界臆想着自己的霸权将受到挑战,于是开始以各种理由打压我国科技行业的发展。

华为的芯片事件、高校科研用的MATLAB被无端禁用、光刻机禁运、国际空间站禁入等,可以说在绝大部分高科技领域,都受到了西方世界的特殊『关照』。不过在计算机行业,还有开源体系。最初搞开源的那帮牛人,的确是为全人类着想,值得尊重。因此,我国要想在西方主导下的半导体行业里异军突围,大概也只有开源这条捷径可以走了。再加上,我们也在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因此拥抱开源,并逐步建立自己的开源话语体系,是今后国产替代的方向。

Python和Linux正好是开源的,WPS也是跨平台的。所以,从这个科目的设置变化里,可以看出方向的变化。

5、但无论怎样,对于普通用户而言,似乎没有太多的选择。大部分人,都是时代的伴奏者,在时代波澜里起起伏伏,需要更为宏观的力量来推着走,否则惯性会是一股强大的力量。

欢迎关注BtOfficer,在另一个时代来领之前,手头上繁琐的活计需要VB/VBA去解放,VB/VBA尚有余热,为何弃之不用?

记得以前自学VB,买了一本VB的统一教程,学完后发现里面的习题答案几十个全是错的,居然还发现章节和光盘里都有错的内容,后来我坚持自己的观点,二级考试一次过关!这个案例告诉我们书上讲的不一定就是真理,看书时要多思考,多留一个心眼,不要被某些毒鸡汤害了自己或周围的人一辈子!

看看人家这儿子,读小学时就全靠自己看书搞定VB并通过计算机二级考试。

读初二时,又获全国信息学(计算机)奥林匹克联赛全国联赛一等奖,并从初二直接跳上高中。

高考时又以优秀成绩考入中山大学生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

现在,在深圳腾讯做程序员。

简释思维的内在矛盾运动(一)

本短文的主题是:思维能否自己构成自己?

在以前的一系列短文中,对思维的产生和发展过程作了简要的阐述,现在回过头来再看看思维是否有自己构成自己的道路,是否有内在的矛盾,这一矛盾是什么,这一矛盾又是怎样推动思维发展的。对于这些问题,将在以后的若干短文中分别加以阐释。本短文先谈思维是否有自己构成自己的道路。

一,马克思的思维“自己构成自己”的思想。

对于思维的考察始终要立足于两个基点:一是思维如何依赖于实践,依赖于整个世界的发展,依赖于人脑;二是思维又是怎样“自己构成自己”,形成思维所特有的概念、逻辑和反思系统,是怎样在自身内,在矛盾的基础上进行自组织、自建构、自发展的。

就此,马克思指出:一方面要看到思维“没有历史”(《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31页),归根结底,它只是实践过程中观念活动的升华;另一方面又要看到思维“自己构成自己”:“正如从简单范畴的辩证运动中产生群一样,从群的辩证运动中产生系列,从系列的辩证运动中又产生整个体系。”(同上,第107页)

由此,对思维的研究转化为两个问题:

第一,我们必须从思维与存在、思维与实践、思维与大脑的关系来研究思维,这是思维的永恒的唯物主义的前提和基础,也是它发展的永恒的动力。

第二,思维本身又有着从潜在到显在,从不独立到相对独立,从后馈到超前的历史发展过程。可以说,现时代思维的巨大的超前作用呼唤着人们反思思维,亦即对思维进行思维,这就把思维如何构成自己,如何正确地进行思维,如何使思维沿着“合理的幻想”即“综合的”思想体系演化的方向进行等等这些问题突出出来。

从哲学发展史上看,马克思的思维自己构成自己的思想,是对从古希腊的“认识你自己”到欧洲近代黒格尔的概念自己构成自己的运动的思想的扬弃与发展。

二,列宁的思维“自己构成自己的道路”的思想。

马克思恩格斯是那个时代从衰败的黒格尔哲学中唯一拯救了辩证法思想的人。列宁继承了马克思恩格斯的有关思想,又唯物地改造了黒格尔“自己构成自己”的思想。他指出:“自己构成自己的道路=真实的认识、不断认识、(从不知到知的)运动的道路(据我看来,这就是关键所在)。”(《哲学笔记》第84页)

在列宁看来,“自己构成自己的道路”应该是这样的:

第一,首先把问题倒过来。“倒过来,逻辑和认识论应当从全部自然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发展中引伸出来。”(同上),这就是说,“自己构成自己的道路”属于引伸出来的问题,确认这一前提,也就是把概念的矛盾运动看作是客观的矛盾运动的反映,即从物到精神、思维的过程,并把这一点作为我们全部思考的出发点,那么,这一理想不仅是合理的,而且是深刻的,它将使我们全面地、更深入地来认识思维的运动过程。

第二,“自己构成自己的道路”的特定内涵指,真实的认识总是不断运动的,它的运动方向是从不知到知,从简单到复杂,从一级本质到二级本质的无限前进过程。列宁的论述指出了认识“自己构成自己”的唯物主义前提、认识的相对独立过程以及这种道路的方向性和具体内涵。列宁使黒格尔的“绝对理念”的辩证运动建立在唯物的基础上,成为我们辩证的考察认识运动的有力武器。

第四,研究思维如何“自己构成自己”,也就是把思维发展的相对独立的道路作为研究客体。即,“全部认识领域”,“各门科学的历史、儿童智力发展的历史、动物智力发展的历史、语言的历史,注意:+心理学、+感觉器官的生理学。(希腊哲学已拟出了所有这些部分),这就是那些应当构成认识论和辩证法的知识领域。”(同上,第399页)思维的发展应该通过这些知识领域表现出来。实际上,现代对认识越来越祥细的分门别类的研究,表现出思维独立化的具体历程,哲学实际要做的是概括出、抽象出这一独立化的历程。

我们不能把反映论理解为机械的或形而上学的反映论,而要体现出主体和思维的能动性。思维的能动性在现代表现的十分突出,它就象膨胀着的小宇宙。真理走着它自己的路,科学的发展要求人们不仅要深入到实践、客体中,还要反思思维本身,注重思维自身发展的特点,进一步解剖思维的“内在矛盾”、“自己运动”。从这一角度考察问题,对于发挥人类的主观能动性,高扬思维和理性的作用,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简释思维的产生和发展(七)

本短文的主题是:逻辑与非逻辑的矛盾运动。

概念的发展,形式上总是由新概念的产生、旧概念的淘汰或变形表现出来的。新概念的产生,实质上意味着新的概念结构、思维模式的定型,即由抽象到具体的新的方式的产生。因此,概念思维发展本身是逻辑与非逻辑的统一,是对原有逻辑的运用和否定的双重化过程。

这里的逻辑,指的是概念的结构,是以基本概念为核心的以一定的方式组合起来的概念体系,这一体系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并在一定的时期内为人们所接受。

这里的非逻辑,指的是由新概念的产生而导致的新的、或潜在的概念结构,是未被人们和原有逻辑认可的新的概念体系,这种体系是对原有逻辑的否定或被原有的逻辑否定,所以可称之为非逻辑。

一,逻辑结构的转换体现出认识发展的动态化和新知识的运动。

认识的本质和活动在于不断地运动,从不知到知,从不深入到深入;在于概念、范畴的不断更替。这是一个不断向新知识跨跃、向真理逼近的过程,因而它必然是逻辑上一致与不一致的统一。

对理性认识必须作动态化的理解。理性认识不仅是对感性认识(感觉、知觉、表象)的一种间接性、飞跃,而且它有时突破原有的概念、判断、推理的逻辑框框,因而它有时会采取一种“非逻辑”的形式出现,这种非逻辑否定的是原有的逻辑,形成的是新的更高级的逻辑。它为原有的逻辑所不容,但它一旦从“潜在状态”显现出来,却可以容纳先前的逻辑,把原先的逻辑归结为自身逻辑的一个特例,或者特殊。这就是思维在自身矛盾的推动下,自己构成自己的道路;它不断打破自己,形成新的更高级的逻辑,而把以前的逻辑包含进去,但在形式上,又好像是从以前的逻辑中引申出来的。

二,逻辑与非逻辑是两个方向相反的运动。

从“逻辑”的方面看,思维以概念、判断、推理去构成理论体系,表现为一种以某一概念结构发散出去的思维过程,使思维的网络严密化、逻辑化,这就是逻辑的一致性;

从“非逻辑”的方面看,思维又仿佛在否定着这一概念、判断、推理的逻辑过程,它通过怀疑、反思、理性的直观,发展着、否定着、破坏着原有的逻辑,形成逻辑上的层次跳跃、间断性,这就是逻辑的不一致性。

在逻辑的一致性与不一致性之间形成思维的激烈震荡和冲击,形成思维自己构成自己的活力。这二者的矛盾也就是以后要谈到的思维的建构性与反思性的矛盾。因此,在理性认识的问题上,它不仅是感性认识的进一步发展,而且更为重要的是,它又展现为理性认识内在的矛盾,这些内在的矛盾才构成思维相对独立的发展。

考察理性认识不能仅仅停留在概念、判断、推理的范围内,因为,只在本身的逻辑怪圈中奔走,是不能跳出怪圈的。理性认识必须与认识的不断前进运动结合起来,也就是说,认识是从不知到知、从一级本质到二级本质以至更深刻的本质的前进运动,只有掲示出认识这一活动着的、自己构成自己的运动,才能深入到认识运动的本质中。

三,从发展的角度来掲示概念的运动表现为引出范畴的过程。

列宁指出:“必须从最简单的东西出发(存在、无、变易)(不要其他东西)引申出范畴(不是任意地或机械地搬取)(不是叙述,不是断言,而是证明)——因为在这里,在这些基本东西那里,全部发展就在这个萌芽中”(《哲学笔记》,第92页)。具此推出思维发展的基本线索和脉络:

第一,思维的发展表现为概念、范畴的不同历史阶段性,而这些阶段本质上又只是最基本的范畴发展的历史阶段,它们内在是统一的。

第二,概念、范畴引申的一定层次形成了一定时代的思维框架、思维模式,形成了一定的概念结构,这就是思维的主体性和建构性,它体现着思维的能动性。

第三,最基本范畴引申的不同历史阶段、不同层次,所体现出的概念结构是认识形式的变化,但在这种变化中,有着不变的内容。认识,不管多么高级或低级,不管是现代的非经典性的科学,还是最原始的加法和减法,始终是对现实的反映,归根结底是对最基本的范畴——“存在”、“无”、“变易”的认识,始终没有离开这一基本点。同时,认识又是不可逆的,表现为由简单到复杂的单向发展。认识内容的不变性和认识形式的不可逆性的相互统一,既构成了认识的螺旋运动,认识的开放的圆圈,又产生了连续性与间接性的统一,在思维结构的转换上表现为逻辑与非逻辑的矛盾运动。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