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写作的好帮手!
1200字范文 > 说了难得糊涂 吃亏是福的郑板桥 其实既不糊涂 也不吃亏

说了难得糊涂 吃亏是福的郑板桥 其实既不糊涂 也不吃亏

时间:2021-12-25 17:52:20

相关推荐

说了难得糊涂 吃亏是福的郑板桥 其实既不糊涂 也不吃亏

郑板桥的秀才时代

郑板桥原名郑燮,清代文人画家,号称“诗书画三绝”,他曾经说过的“难得糊涂”和“吃亏是福”在现代是家喻户晓,耳熟能详。

郑板桥出身于富贵人家,书香门第,但从他出生起就已经开始家道中落,日子一天不如一天。他3岁的时候,母亲去世,于是他从小就一直跟着父亲一起生活、读书。

郑板桥20岁的时候 ,参加县试考中秀才后,找到了一份在私塾当教书先生的工作,并娶妻生子,过上了稳定的乡村生活,并迷上了画画,且画画有天分,越画越好。

可是郑板桥命运多舛,30岁时父亲又去世,于是他带着全家背井离乡到了扬州, 这期间,先是他唯一的儿子去世,接着老婆也离世了。

郑板桥初到扬州的十多年里,不光亲人陆续离去,而且他的画作也无人问津,家里的日子更是穷困潦倒,日益拮据。

郑板桥的进士时代

郑板桥一直有坚持靠画成名的梦想,但是随着十多来没买出画作的煎熬。郑板桥清醒的决定,暂时搁下画笔,继续走通过科举成名的道路。

40岁的时候,郑板桥通过乡试成为了举人,并在4年后参加礼部会试考取了贡生,排二甲第88名进士。接下来,郑板桥在北京呆了一年多的时间,并没有被安排官职,于是决定返回扬州。唯一不同的是,他这次是以进士的身份回去,颇有一种衣锦还乡的味道。

以前他在扬州,秀才的功名在人才济济的扬州无人问津。但这次是进士身份,也就是说总会授予一半官职。所以郑板桥这次回到扬州,就有人开始为其买单了,包括置办家产、娶妻等。同样,作为秀才的画无人问津,但是进士的画开始红遍扬州。

作品开始变现后,郑板桥更加沉迷于画画,醉心于创作,并成为了“扬州画派”的创立者。但给他买房娶妻的人对郑板桥是有所图的,这种所图不是让郑板桥成为一个画家,而是要去做官。于是他对天天陶醉在画中的郑板桥提出了再去京城找官的要求。

郑板桥的县官时代及卸任后

郑板桥再次进京, 没什么过硬的人脉关系,也没有太多钱上下打点,郑板桥仅凭着自己在艺术界刚混出来的一点小名气,用诗书画做敲门砖,处处送画。,幸运的是,康熙皇帝第31子慎郡王允禧喜欢上了他画,对郑板桥赏识有加,并推荐他做了山东范县的县令。时年,郑板桥已是50岁了。

在做过两地县令,历尽官场种种龌龊和无奈,郑板桥政治抱负始终未得以实现,再加上年纪越来越大,他辞官的想法也越来越强烈。史料记载,郑板桥“以进士选范县令,日事诗酒,及调潍县,又如故,为上官呵斥。”从这句话来看,郑板桥为政之时的政绩只能说是乏善可陈。

与做官不顺相比,作为画家的郑板桥名气越来越高。他曾经对自己的画作明码标价:大幅6两,中幅4两,小幅2两,条幅对联1两,扇子斗方5钱。清朝的一两银子最多相当于现在三百多元,就是说他的画最低一百五十元,最高达两千元,他书画的收益已经高过了做县官的收入了。

在61岁的时候,郑板桥辞官卸任,回到扬州寄情于山水,继续专职作画卖画。在清朝的江苏和浙江,是民间的富裕之地。郑板桥过去那些年沉淀的名气让在苏杭官员和富人间如日中天,求画的人更是络绎不绝。虽然大家很喜欢他的画作,但又免不了会讨价还价,于是为了不伤和气,他写了“吃亏是福”和“难得糊涂”挂在墙上。

这两句话如果是作为郑板桥的座右铭,也应该是对上门求画者按标付钱的提醒,更是对不愿意付钱或少付钱时的自我安慰和无奈之举。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