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写作的好帮手!
1200字范文 > 你还在不停对孩子唠叨?“超限效应”提醒父母:越唠叨孩子越叛逆

你还在不停对孩子唠叨?“超限效应”提醒父母:越唠叨孩子越叛逆

时间:2024-01-17 14:31:25

相关推荐

你还在不停对孩子唠叨?“超限效应”提醒父母:越唠叨孩子越叛逆

无意间听到两个孩子在聊天,互相抱怨自己的父母爱唠叨。

一个孩子说:“我妈什么都好,就是太唠叨,他的唠叨说不定什么时候就发作,而且会一直唠叨个没完,有时候能持续半个多小时,说来说去还总是那么几句话,我一直都生活在老妈的唠叨之中,我真是怕了,我一直觉得,凭我妈那张嘴,如果去参加舞林大会,一定是天下第一。”

另一个孩子立马回应:“我妈也是,每天我一回到家,她就开始唠叨,那嘴就像开机关枪,而且是几百发子弹连发的那种,简直比唐僧还让人受不了。”

听了俩孩子的对话,逗得我想笑,爱唠叨,确实是很多父母的通病。有资料显示,九成以上的孩子认为父母太唠叨。

1.好好的为什么说话变成了唠叨?

一般来说,唠叨都是从为人父母开始的。思想、性格、观念差异和教养方式等都会对都会导致对孩子的唠叨。

思想上,父母大多将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孩子身上,有的父母甚至将自己当年未实现的理想也寄托到孩子身上,想让孩子去实现自己不能实现的理想。这样简单的理想“移位”会给孩子增加无形的压力,孩子能实现,当然是皆大欢喜,而一旦父母发现孩子没有按照自己的预期步骤去做,便会为了加强“督促”,不自觉的就开始了“强化教育”——唠叨。

性格上,据心理学研究分析,性格软弱和紧张型的家长,一般容易唠叨。唠叨是不相信自己的表现,由于不放心,才会一次次地重复,就像有人出门的时候不相信自己已经关好了门,还要重复去看一次一样,软弱和紧张型的家长不相信孩子会照着自己的话去做,所以不断地重复唠叨。

观念上,随着孩子渐渐长大,接触的事物越来越多,逐渐产生了自己的看法,有了自己独立思考的能力,而父母这一代和孩子有很大的差异,父母常常以老观点、老办法看问题,把自己的观点强加到孩子身上。

教养方式上,一些父母乃至爷爷奶奶骄纵、溺爱孩子,养成了孩子任性、蛮横、贪图享乐的习惯和唯我独尊的心理,这样的孩子不听话是很自然的。这时家长感觉言语教育不起效果了,又没有其他好的方法,于是就错误地认为,遇到孩子不听话,一次不听,就说两次,两次不听,就说三次,甚至十次八次,他们觉得只要自己多说几次,孩子总会听的。

此外,父母的唠叨还源于对孩子深深的爱。

2.你属于哪一类唠叨型的家长?

父母的唠叨一般可分为以下几种:

关心呵护式

对父母来说,爱孩子是一种本能,父母无时无刻不再为孩子着想。对孩子的照顾更是无微不至事无巨细。下雨要多穿衣服、睡觉要盖好被子、吃饭时不要看电视、喝水不要喝凉的、放学要尽快回家、每天要多喝水、要和同学好好玩等等,这些生活小事每天都会被父母唠叨无数遍。

催促命令式

这类父母的口头禅通常就是:快快快,该起床了!动作要快,不然要迟到了!还不赶快去写做作业!都几点了,还不赶快睡觉!别磨叽,10分钟之内吃完早餐!

习惯批评式

这类父母属于那种喜欢说个不停的人,似乎一天不唠叨就不舒服,他们把唠叨紧紧地挂在嘴边,怕孩子不上进,怕孩子还会再犯错,不管孩子表现得好不好,他们总是能找到批评孩子的点。

发泄不满式

工作上的压力,生活中的不愉快,人际关系的紧张,家庭的不和睦,对孩子的期望只过高都会影响父母的情绪,而父母的情绪又直接影响到孩子。经常看到这样的家长,孩子没考好,就对孩子大发脾气,你看你怎么就这么笨?人家谁谁都比你考得好,怎么就这么不争气?我一天累死累活忙里忙外,你怎么就这么没出息呢?就不知道给我们争点气?这类父母实际上是在发泄自己的情绪,孩子成了出气筒。

不管以上那种类型的唠叨,对孩子来说都不喜欢,都是一种伤害。

3.父母唠叨个没完,会起反作用

如果父母总是对孩子唠唠叨叨,可能会导致孩子出现心理问题,并危害其身心健康。

美国杜克大学心理学家坦娅·沙特朗的研究显示:如果父母对孩子房间的卫生状况总是喋喋不休,唠叨个不停,孩子可能会反其道而行之,甚至想钻进猪窝里。

首先,容易导致孩子的自卑心理。

唠叨一般来源于不满。父母的唠叨有损孩子的独立性和自尊心。父母之所以唠叨就是因为对孩子缺乏理解、信任与尊重。唠叨孩子的缺点、错误,实际上就是在强化孩子的缺点错误,导致孩子产生自卑感,从而对学习失去信心。

其次,容易激起孩子的逆反心理。

没有哪个人喜欢成天被别人唠叨,孩子也一样。多次的指责、批评,没完没了的唠叨会让孩子不耐烦,激发他们的反感、讨厌和逆反心理。

最后,容易引起亲子关系的疏远。

孩子犯了错或者忘了某些事情,父母就没完没了的唠叨,让本想改过的孩子在不良情绪的支配下,不仅不改,反而感觉父母很讨厌甚至产生憎恨心理,从而使亲子之间无法有效融洽沟通,导致孩子不愿回家、厌学、逃学,甚至离家出走,让亲子关系日益疏远破裂,甚至产生悲剧。

4.父母如何做到不唠叨?

俗话说:“好话不说二遍”,父母要把话说到孩子心里去,不能只靠一次又一次的重复、唠叨,以下几点或许可以帮你摆脱对孩子的唠叨:

尝试把唠叨变成提问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家长,不但要重视教育,还要研究符合孩子成长规律的科学方法,讲究和孩子说话的艺术。

父母在特别想唠叨的时候,最好先忍一忍,不妨改变一下方式,试一试“把唠叨变成提问”。

比如,当孩子刚要开始写作业,却同时打开了手机音乐,父母一般就会唠叨什么一心不可二用啊,不好好学习长大没出息啊,其实这些大道理丝毫不起作用,如果能换成提问,你为什么做作业要听音乐这里边有什么科学道理呢?这时父母可能会听到一些过去闻所未闻知识什么音乐会激活大脑,左右脑需要协调等等。当孩子这样说后,父母可以找相关权威的资料信息和孩子交换意见,这和唠叨相比会好很多。

当孩子的某个做法明显不对,父母尽量不要直接的指责,更不要揪着小辫子不放,说个不停。与其直接向孩子说,这样做的坏处是什么,还不如向孩子提问,“说说这样做有什么科学依据”“如果换种做法效果会如何呢?”在父母的提问和启发下,孩子会自觉地发现和改正自己的缺点。

提高说话质量,减少唠叨数量

我们来看个故事:

有一次,马克·吐温听牧师演讲时,最初感觉牧师讲得好,打算捐款;10分钟后,牧师还没讲完,他不耐烦了,决定只捐些零钱;又过了10分钟,牧师还没结束,他决定不捐了。在牧师终于结束演讲开始募捐时,过于气愤的马克.吐温不仅分文未捐,还从盘子里拿了几块钱走。

这种由于刺激过多或作用时间过久,而引起逆反心理的现象,叫做“超限效应”。

这个心理学效应,放在家庭教育中同样适用:说的越多,孩子越不听。

怎么办呢?少说。就拿早上起床上学这件事来说吧,父母最多叫两次,如果孩子还是赖床不起,那父母可以完全不管,因为起床上学是他自己的事,迟到了自会有老师惩罚,被老师罚上一两次,孩子自会长记性。父母完全没必要一遍又一遍的叫,让孩子觉得自己唠叨。

抓大放小

一些孩子生活中的琐碎小事,父母完全可以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不要整天紧张兮兮的,拿着放大镜看孩子。毕竟孩子还小,许多道理会慢慢明白,许多事情他们慢慢会做,因此不需要父母千叮咛万嘱咐。

相反,父母应该学会把最主要的精力放在那些重要的事情,应当学会关心孩子最核心的需求。比如孩子的人生态度、价值观念、未来理想、生活习惯、学习方法等等,这样一来父母轻松了许多,孩子也会和父母更亲近,对孩子说的话就会有效得多。

就事论事,不翻旧账

孩子犯错的时候,很多父母喜欢翻孩子的旧账,把许多陈芝麻烂谷子的事都拿出来说,把孩子的种种“恶行”全部数落一遍,每次都是越说越激动,越激动越来气,越说越多。

其实,谁能不犯错呢?大人都做不到,更何况孩子呢。在生活中孩子犯错是一件正常的事,犯错是孩子的权利,孩子犯错误的过程也是成长的过程。对于孩子犯的错误,父母应当就事论事,一事一议,犯了什么错就说什么错,不要牵连其他。

克制急躁,学会等待

父母往往会有这样一种心理:自己说一句、提一个要求,孩子就必须马上言听计从去实施。这种想法其实忽视了孩子自身的发展特性,孩子毕竟还只是个孩子,他们的心智和能力还没有发展到那么成熟的地步,有些事情可能还没有理解,有些事情可能还不知道怎么去做,有些事情可能还会常常出错。

孩子的成长是需要一个过程,比如生活自理能力的提高、良好习惯的养成、文化知识的积累等等,都需要长时间的历练,这不是唠叨能改变的。因此,父母必须要学会等待,要克制自己的急躁情绪,给孩子充分的时间去改变。

孩子对父母唠叨的反感,犹如孙悟空对唐僧紧箍咒的厌恶。父母可以反思一下,看看我们是不是属于唠叨型的家长,这样有利于改掉唠叨的毛病,成为会说话的父母,成为受孩子欢迎和尊重的父母。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