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写作的好帮手!
1200字范文 > 含泪回忆儿时农村收麦场景 到底在回忆什么?

含泪回忆儿时农村收麦场景 到底在回忆什么?

时间:2019-01-14 11:26:19

相关推荐

含泪回忆儿时农村收麦场景 到底在回忆什么?

“忆苦思甜 ”

也没观察过,不知道往年是不是能凑到一起,今年突然发现,端午节竟然和收麦的季节能离得如此近。

回忆端午节,一是龙舟,二是雄黄香包,二是糯米糖粽子。于是你发现,端午节是一个色香味俱全的节日。但是端午节越来越受重视,还是从开始的。

为什么从开始?因为不放假的节日,还算重要吗?,端午节正式成为我国的法定节假日,而端午节也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部分,按国家的规定放假三天。自用小时候农村的“忙假”不再纳入法定节日后,端午节可能是生在农村,学、长在城市孩子的最佳分析农村发展样本的最佳时机之一。

另外一个机会观察家乡变化的盛大节日自然是春节。媒体人有个不成文的习俗,或者职业病吧,就是以第三方冷静或者饱含深情地审视自己生长的地方:或落后凋敝,或人丁稀少,还是是乡村空心化等突出感触,用一篇或长或短的文章,年后刊发,为哪些从村里出去前往大城市工作的人在收心期间一丝慰藉和哀悼。

或感叹家乡回不去了,或从奋斗中体会求学和知识的意义,或悄咪咪庆幸从农村逃离,进入追梦之城。更多人感叹并发现:大城市容不下肉体,农村家乡留不下灵魂的焦灼。

近期,“回家收麦”成为城乡人的话题交集,很多人在回忆小时候那无收割机时代农村“收麦”的情节和生活,更有甚者直呼“含泪”回忆,并渴望回到那个年代。

我理解不了喜欢回到或者怀念苦日子的最原始动机。就像军训期间被军训官暴虐,让太阳暴晒,无数次想待宿舍未果,请病假躲避军训未果,到最后依然还得抱着军训指挥官爆哭,鼻涕眼泪俱下,追着乘坐军训指挥员的越来越远去大巴嘴里直呼:“别走……别走……还想被你再训一次”。

如果让我家人长辈回忆一次前半生割麦生活,她大多是感叹地说:“太苦了”。但是为何现在很多并不是农民或者已经不是农民,经常还想回到或者感受那种暴晒下面朝黄土背朝天的“麦客”生涯,甚至会说:“我无论如何,都要回家一趟,坐在麦场上闻闻曾经熟悉的新麦味道”。

我在想,人为什么回忆辛苦收麦的时光,甚至成为一种朋友圈正确?

经查阅相关资料,才知道:

在记忆的事件数和细节上,分别有:

相对于正面情绪记忆,负面情绪记忆的数量多。相对于正面情绪记忆,负面情绪记忆的细节更丰富。以上两条综合起来:具有负面情绪特征的记忆持久性更好。这可能仅仅是题主个人的主观感受,反映了我们社会群体中大部分人的记忆特质,但是并不反映所有人的记忆特征。这里我要说的“所有人”,具有性格上的区分和年龄上的区分两个维度。考虑到这两个维度上的差异,更为具有普遍性的结论是:情绪性的记忆持久性/持续性更好:

具体的,正面情绪记忆的记忆强度可能略高于负面情绪,二者都高于中性情绪记忆;而正面情绪下记忆的可靠性(准确性)低于负面情绪下的记忆可靠性,但二者还是都高于中性情绪记忆可靠性。也就是,With Sadness Comes Accuracy; With Happiness,False Memory. 刻骨铭心的,通常是失意的记忆;忘乎所以的,是高兴得意时的记忆。

在情绪和记忆关系上,有两个特征:

情绪和记忆的“相惜”效应(mood congruence):即我们当前的心情状态跟记忆有同性相惜特征——情绪低落我们会不由自主的回想起痛苦的记忆,情绪欢乐时倾向于回想起高兴的记忆。情绪和记忆的"依赖"效应(mood dependence):即回忆过去的事情时,先调整自己到与当时情绪类似,可以有助于忆起当初(encoding)的细节。

那为什么很多人有总是有“痛苦的回忆很难忘记,而快乐的事却没记住多少”。重要的原因在于,我们总是长期处于悲伤、羞耻、痛苦、紧张、嫉妒、仇恨这样一类情绪之中,而快乐、释放、骄傲这样的情绪都转瞬即逝伴随我们成长的,几乎都是痛苦的东西。在情绪与记忆的“相惜”效应下,我们总是不由自主的回忆起过去的痛苦 —— bad is stronger than good 。

痛苦很难忘记与我们的心态有直接关系。

可见,收麦的辛苦令人刻骨铭心,但是这种痛苦,却容易回忆,甚至更能印发共鸣,于是打着收麦的文章旗号,总能得到“含泪”阅读转发。

因为痛苦,所以铭记。

曾经内心有一个巨大的动力,促使自己学习,说出来觉得挺可笑,就是不愿意当辛苦的农民,即使我理解并尊重这个职业。尤其是烈日灼人的收麦场景,挥汗如雨、筋疲力尽、体力巨大透支的夏季,简直是童年一种挥之不去的噩梦。

说实话,我并不是很怀念收麦的生活。

正是因为不太人道的纯苦力劳动方式,遇到机械化时代——收割机的诞生,传统靠拼体力、靠劳力的年前刀耕火种方式被迅速瓦解,机械化时代到来,农民被解放,从而不用全家人虎口夺食。

于是,收麦不再是全家没日没夜劳作的一年中“最大事件”。村民从田地里解放,人们拥有更多自己的时间。早起锻炼的人多了,去旅游的人多了,跳广场舞的人多了,曾经村民眼里的不务正业,如今已经是“见多不怪”,我不认为被土地牢牢栓死,辛苦一年没有几个收入的生活是农民的常态,更多的财富,更自由的身体,更灵活的时间,才是一个时代发展的方向。

回忆收麦,因为夏季的回忆是有味道的:橘子粉、冰老虎、外面裹满巧克力的火炬冰淇淋,仍然觉得现在的品牌冰淇淋难以望其项背;夏季的童年是欢乐的:小伙伴们集体在渠池塘游泳,抓知了等回忆,与童年已牢牢黏着在一起,牢不可破;收麦的回忆是有亲情的:全家老小齐上阵,很多少记得爷爷奶奶爸爸妈妈的回忆,都是在长辈挥汗如雨的画面。于是,辛苦的麦收季节,被加上回忆的滤镜,似乎美丽了起来。

土地不能被遗忘,农民不能被遗忘,传统劳动不能被遗忘,但是,农民出生就不是为受苦而生。一辈子绕着一亩三分地,有多少因为种地致富?老家过年回家,家家停满小汽车,多少是因为种地够辛苦而获得?反而看似不务正业“不好好种地”,反而在社会变化浪潮中获得第一桶金,让孩子念书工作娶媳妇。

老家村子群,组长已经通知土地准备流转了,让户主复印件;有人在一篇收麦文章下面评论说,一直再劝父母别种地了,卖的麦子不够花费钱,但是父母很固执,这几年种地收入低,心也凉了,不打算再种了,周围村民有这种想法的很多。

解放生产力的意义,我觉得可能就是让劳动尽量获得他本身的价值,有人担心无人种地,其实大可不必,解放生产力,让更喜欢、擅长、集约化种地的人继续种,获得最大价值,而农村也在不断城市化中,形成农业城市化。

如何走,不过不必担心,交给时间和市场,我们拭目以待,保持乐观。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