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写作的好帮手!
1200字范文 > 屈原投江而后有端午?端午节来源 多的是你不知道的事

屈原投江而后有端午?端午节来源 多的是你不知道的事

时间:2020-11-24 00:51:20

相关推荐

屈原投江而后有端午?端午节来源 多的是你不知道的事

屈原投江而后有端午端午节来源,多的是你不知道的事

端午节,中国三大传统节日之一,《荆楚岁时记》中也有记 载:"五月五日,谓之浴兰节。"因此又称重五节或者浴兰节 唐代韩鄂在《岁华纪丽》中记载:"日夜正阳,时当中午"。古人们还会将端午节称为天中节。端午节在我国各地习俗虽然有所差异,但是基本上都涵盖在划龙舟、吃粽子、插艾草、贴五毒、喝雄黄酒等活动。

门上插艾草

作为中国古老的传统节日之一,由出土的文物可知,端午节的起源可追溯到先秦时期。在我国较为流传的关于端午节的起源是纪念殉节投江的楚国屈原。但是随着考古和对文献以及各地民俗的研究,对于端午节的起源有了不同于传统认知的观点。

(一)纪念仁人之说,不仅仅是屈原

屈原作为"楚辞"文体的开山之祖,在其身后影响了后世百代诗人,我们熟知的李白亦受其影响深远。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中"云中君兮纷纷而来下"便是取自屈原《九歌》的《云中君》。且不论屈原在文学上的造诣。屈原"虽千万人吾往矣"的爱国精神更是让后世铭记。虽然他在世时因"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言谓余以善淫"而郁郁不得志,为楚王所疏远,无法将心中抱负舒展。但当秦的铁蹄踏入故国的疆土。庙堂之上,朝廷众人逃离国都背叛百姓,而江湖之远的屈原却因此投水殉节。一颗丹心沉于汨罗江底。

汨罗江风光

一代忠骨沉于江底黄沙,却也将此份忠国之情沉于当代乃至后世的子民骨血之中。

据南朝吴均所著的《续齐谐记》记载:"屈原以五月五日投汩罗水,而楚人哀之,至此日,以竹筒贮米,投水以祭之。汉建武中,长沙区曲,白日忽见一士人,自云三闾大夫,为曲曰:闻君当见祭,甚善。但常年所遗,恒为蛟龙所窃。今若有惠,可以楝树叶塞其上,以彩丝缠之,此二物蛟龙惮也。曲依其言。今世人五月五日作粽,并带楝叶及五色丝,皆汩罗水之遗风也。"

屈原投江后,百姓自发划船祭奠屈原,并朝江中投入装了饭食的竹筒。而后屈原中魂现身于百姓面前,告知其以"楝树叶塞其上,以彩丝缠之",避免水中生物抢食祭品。由此端午节吃粽子的习俗传承而下,成为端

粽子

然南北朝的《荆楚岁时记·五月习俗》却载:"是日,竞渡,采杂药。按:五月五日竞渡,俗为屈原投汨罗日,伤其死,故并命舟楫以拯之...邯郸淳《曹娥碑》五月五日,时迎伍君,逆涛而上,为水所淹。斯又东吴之俗,事在子胥,不关屈平也"。

其直接否定了端午节是为纪念屈原而流传的节日,而提出端午节"事在子胥"这一观点。

伍子胥,楚国人。后流亡至吴国,为吴王重用,助吴破楚。其为后人所口口相传的并非其卓越的军事能力,而是回归故国后,为报父兄仇,掘开楚王之墓,鞭尸三百之事。

《史记》中"伍子胥者,楚人也...其后世有名于楚","至于吴...伍胥乃因公子光以求见吴王"可见伍子胥在楚地与吴地皆为百姓所知。而其死后"吴王闻之大怒,乃取子胥尸盛以鸱夷革,浮之江中。吴人怜之,为立祠於江上,因命曰胥山"。

可见伍子胥之名吴楚两地皆闻于民,因此由楚人所撰《荆楚岁时记》依据《曹娥传》中发生于吴地的"五月五日,时迎伍君",加之当时所知端午习俗是起源于东吴(今江浙一带)而非楚地(湖北一带),故而推知端午起源在于纪念伍子胥一说也有较高可信度。

苏州伍相祠

除此之外,民间还流传着端午是为了纪念介子推以及曹娥一说。端午缅怀春秋时期在落魄时期"割股食君"而后归隐深山,为晋文公"燔山求之",最后报木而死的介子推。其主要论据为而东汉蔡邕所著的《琴操》。

"子绥遂抱木而烧死。文公哀之,流涕归,令民五月五日,不得举发火"。

加之大量文献皆可证明古人以寒食节纪念介子推,因此端午与介子推相关一说可信度不高。而端午纪念孝女曹娥之论,主要论据为上文提到的邯郸淳所著《曹娥传》,但是观其全文曹娥在世时已有"五月五日,时迎伍君",可见曹娥本身便处在庆祝端午节的时代,因此纪念曹娥一说,亦稍显无稽。

(二)祭龙以求庇护

祭龙说认为端午的起源是吴越先民获得图腾龙的保护,朝着"像龙子"的目标在日常生活中慢慢衍生出端午习俗。祭龙说由闻一多先生于其文章《端午的历史教育》以及《端午考》两文中提出。

在《端午的历史教育》中,闻一多先生认为端午节的主要节目为竞渡和吃粽子,他文中引用

"处海垂之际,……而蛟龙又与我争焉,是以翦发文身,烂然成章,以像龙子者,将以避水神也。"(《说苑·奉使》篇记诸发语)

认为吴越之人为避水中蛟龙所害,剪发纹身以混淆蛟龙视听,达到避害的目的。加之《荆楚岁时记》中以"楝树叶"包裹饭食以避蛟龙食祭品之依据。得出竞渡的龙舟与吃粽子的习俗与吴越的文化图腾"龙"有着至关重要的联系这一观点。

而吴越之人又以彩丝系臂作为吴越纹身风俗之替代,且彩丝系臂背景为龙。认为"属于某一图腾族的分子,必在自己身体上和日常用具上,刻画着该图腾的形状,以图强化自己和图腾间的联系,而便于获得图腾的保护",从图腾主义的角度推出端午活动是以龙为图腾的吴越人为巩固自身保护权而形成的风俗。

《端午考》则从五行、五方等观念与"龙"的特殊关系出发,论证五月五日端午节与龙的关系。

苏州运河的石龙头水嘴

这种说法固然有可取之处,然则闻一多先生所据之论证仅能说明

(1)端午习俗与"五月初五"这一时间与龙有密切关系。

(2)端午起源于吴越。

(3)吴越之民图腾为龙。

以上三个结论虽是相关的,然是图腾为龙,因此在端午这一节日中的风俗活动因而朝着龙的图腾标志靠拢?还是如闻一多先生所说由图腾龙而演化在节日风俗中,由此经过时间沉积成为当今端午节?此尚有待更加明确直接的历史资料证明。

(三)恶日祭祀,祈送瘟神

当今对于端午起源还有民俗学的黄石先生提出端午源于"夏至说"、李亦园提出的"季节适应说"以及江绍原于《端午竞渡本意考》提出的公共卫生说。其理论都包含了端午时节气息闷热,人易为邪气入侵,乞求保护身体健壮之意。

《荆楚岁时记》中"五月俗称恶月,多禁。"而《说文解字》中也指出:"忤也,五月阴气忤逆阳冒地而出."忤,为午。五月初五的端午节,是人们病发之高发期,为了强壮身体,人们"五月五日,以五彩丝系臂者,辟兵及鬼,令人不病温"又"五月五日,……采艾以为人,悬门户上,以禳毒气。"可见端午更使用的一个功能在于寄托人们平安顺遂的愿望。

在端午节这一天,人们会喝雄黄酒,点上白芷制成的蚊烟,以驱赶蛇虫蚊蚁。汪曾祺先生在《端午的鸭蛋》中亦提到相关事物,如"系百索子"、"红纸剪成五毒,贴在门槛上"、"喝雄黄酒"、"放黄烟子"。其中百索子按其描述,应为系臂彩丝,用以辟邪。"红纸剪成五毒,贴在门上,则是祈愿家宅平安,远离五毒(蛇、蝎、蜈蚣、壁虎、蚂蜂)的侵扰。"雄黄酒"与"黄烟子"皆含有雄黄,亦为蛇虫所避。可见端午之习俗实用性较高,在五月这个虫害瘟病多发期有利于保证家庭以及公共卫生。

粽子与雄黄酒

当然,从我国部分地方的端午还有赛龙舟之习俗,以西塞神舟会为例,该地于农历五月十五(大端午)会举行"上灯"仪式,将各路菩萨请上龙舟。其中就包括民间传说主司春瘟的张元伯菩萨。以此希望达到远离瘟神,纳祥祈福之目的。

端午节的起源无论是怀念先人还是衍于图腾抑或是祈送瘟神,纳祥祈福,都表达了中华民族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对平安泰和的追求。基于以上起源之说,端午节,人们见面不似其他节日而说"端午快乐",而以"端午安康"为问候语。

为特殊的一年,开年至今,世界都饱受疫病折磨。端午佳节,醒来不如对世界大声说:"端午安康,!安康!"

参考文献

【1】谈古论今端午节_王斋.

【2】民俗符号论视野下端午节习俗的浅析_王瑶

【3】划龙舟救屈原是端午源头吗_苑利

【4】端午送瘟神_传承端午原初主题的西塞神舟会_陈日红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