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写作的好帮手!
1200字范文 > 啃下硬骨头 完成加试题

啃下硬骨头 完成加试题

时间:2023-10-31 16:19:04

相关推荐

啃下硬骨头 完成加试题

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郝思斯

近年来,广西把教育扶贫作为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治本之策,不断补齐教育短板。图为广西融水苗族自治县杆洞乡中心小学的孩子们喜得新书。新华社记者 黄孝邦 摄

今年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在看望参加政协会议的经济界委员时强调:“我们要努力克服新冠肺炎疫情带来的不利影响,坚决夺取脱贫攻坚战全面胜利。这是我们党对人民、对历史的郑重承诺!”

多重挑战叠加,在今后几个月时间里,如何啃下“贫中之贫、困中之困”的硬骨头?实现现行标准下贫困人口全部脱贫、消除绝对贫困之后,我国的扶贫工作将会如何开展?本报就此对话武汉大学社会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桂华。

疫情带来新的挑战和困难,但不会改变中国脱贫攻坚大局

●在今后几个月时间里,如何啃下“贫中之贫、困中之困”的硬骨头?

●深度贫困地区当前脱贫最大的难点是什么?如何解决?

,中国现行标准下的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这是党中央向全国人民的郑重承诺,必定能够如期实现,这是对中国、对人类的减贫事业都具有重大标志性意义的事件。

春节期间,我们团队围绕疫情对今年脱贫攻坚工作可能带来的影响做了调研和评估,我们认为新冠肺炎疫情影响面比较大,影响程度也比较深,但对我国脱贫攻坚的影响是有限的,主要原因可从以下几方面看:首先,近年来中国扶贫工作一直进展顺利,经过了七年的精准扶贫,特别是四年多的脱贫攻坚战,现行标准下的农村贫困人口从底的9899万人减少到去年底的551万人,贫困县从832个减少到今年的52个,每年脱贫人口都在1000万人以上,可以说已经接近完成脱贫攻坚的目标任务,也同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当前剩下的贫困人口多数位于深度贫困地区,这些地区受到疫情影响是有限的,我们的保障性扶贫和开发式扶贫等工作已经奠定了非常扎实的基础,下一步需要做的就是聚焦“两不愁三保障”,找准攻坚重点。当前国内疫情防控已取得重大战略成果,只要后续措施得当,我认为疫情的发生,没有、也不大可能动摇脱贫攻坚收官之年的目标任务,中国完全有把握答好疫情这道“加试题”。

时间紧、任务重,接下来不仅需要按照既定的方案去完成脱贫攻坚,还要结合实际有针对性地缓解疫情带来的负面影响。近期中央对确保高质量完成脱贫攻坚目标任务进行了全面部署,提出了一系列克服疫情影响的重要措施,包括优先支持贫困劳动力务工就业,切实解决扶贫农畜牧产品滞销问题,促进扶贫产业持续发展,加快扶贫项目开工复工,做好对因疫致贫返贫人口的帮扶等。尽管有挑战,只要这些措施得到全面落实,尤其是保障性政策到位,疫情造成的损失将会降到最低。

目前,中央扶贫办已对未摘帽的52个贫困县和贫困人口多、脱贫难度大的1113个贫困村挂牌督战,要求各地制定详细作战方案,具体到有哪些问题要解决、怎么解决、何时完成、谁来做等,确保脱贫任务如期完成。

目前深度贫困地区脱贫难度主要体现在两方面。首先是客观方面,也就是自然条件。例如在凉山地区的很多村,如果不外出打工,很多贫困户就靠本地的农业生产很难脱贫,因为凉山有些地方确实海拔高、高寒,作物产量不高,所以就造成了贫困户很难实现稳定创收。这些客观自然条件造成的问题,我们主要通过易地扶贫搬迁和加大基础设施建设等方式来解决。深度贫困地区很多家庭是有劳动力的,如果能够外出,尽量让他们出去就业。此外,现在也在通过东西部协作扶贫等方式,为深度贫困地区提供一些就业岗位。

从主观条件来看,脱贫意识不足也是一个障碍。如何理解脱贫意识不足?举例来说,我们有一个概念叫“直过区”,是指从非常传统的社会形态直接进入社会主义社会的少数民族聚居区。这些“直过区”,整体贫困程度较深、封闭落后、发展动力不足,对于现代城市生活和市场经济存在一定抗拒心理,很难适应打工就业、发展产业等新的生产方式,这是非常重要且核心的难题。当然脱贫意识的改变不是一日之功,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甚至只能跨代解决,所以我们强调教育。有些生活方式、行为方式不是一两天能改过来的,跟地方文化有关系。文化的改变是一个长期过程,从现在开始重视,跨代解决、从孩子着手解决,效果会更好。

疫情会造成产业链调整,带来就业压力和返贫致贫风险,但新产业链的形成会创造新的就业机会

●新冠肺炎疫情的发生和持续,对脱贫攻坚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如何克服?

●如何理解农业农村在此次抗击疫情中起到的保底作用?

新冠肺炎疫情影响面大、持续时间长,这不仅对贫困地区、对全国农村甚至整个国家的经济都产生了较大影响,主要体现在市场上。因此,参与到市场中的贫困群体,受到的冲击是比较大的,主要表现为“人出不去”和“货出不去”。“人出不去”是指对于以工资性收入为主的贫困群体,特别是打工就业的贫困劳动力,外出务工受阻;“货出不去”是指扶贫产业链受到重大影响,包括物资采购、生产资料调运、产品销售、价格波动、物流体系等多个方面。

此外,境外疫情暴发增长态势仍在持续,对全球经济和贸易带来巨大冲击,一个很重要的负面影响就是全球产业链的调整和变化。全球产业链调整和变化期间,在新产业链还没有完全形成的这段时间,可能会出现较大的就业压力。我们通过调研了解到,在沿海一些地区,一批以代工厂就业为主的、劳动密集的产业,出现无工可开的情况,包括房地产行业也受到影响,建筑工地开工减少,部分建筑工人的就业也很难。从这个角度来讲,在此期间,可能会导致返贫,甚至一些原来不属于贫困群体的,会形成新的贫困群体、新的贫困现象。但这种情况的出现一定是很有限的,根据我们观察,有农业农村作为保底,很少会出现一个贫困家庭所有家庭成员都失业。

同时要看到,新的产业链在发育,也会随着疫情防控常态化来重新布局。这也就意味着,在经过一段时间的就业低谷之后,随着新产业链的对接,甚至一些新产业的形成,有可能形成一个新的就业高潮。所以,这个过程应该是个暂时的过程。从扶贫角度来讲,需要做好的重要工作是,在这个过渡期间,一方面要关注新的贫困群体,尤其是要关注他们的基本社会保障,保证他们的基本生计,不出现返贫、致贫情况,也就是做好兜底工作;同时,通过培训等其他措施,促进他们在新产业链条的形成过程中就业。

目前疫情正在美国、欧洲等很多国家肆虐,大多数国家都不得不按下社会运行暂停键来应对疫情。而除中国以外的诸多国家急于复工,是因其疫情期间就业与社会稳定之间存在着不可调和的矛盾。除体制差异以外,不同国情决定按下社会运行暂停键的代价是不同的。中国国情与其他国家的不同表现在很多方面,比如中国家庭一般都会有较高的储蓄率,不会因为几个月不工作就无钱买食品挨饿,再比如中国基层社会组织比较健全,封控期间可以提供比较完善的社区服务,等等。而其中非常值得一提的就是农村作为中国现代化稳定器所发挥的巨大缓冲作用。

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之后,全国都采取了最严格的防控措施,各地都推迟了返岗上班时间。进入三月下旬,农民工开始返岗又遇上欧美国家按下经济社会运行暂停键,取消订单,中国出口导向企业没有订单,无法全员满负荷开工生产,进城农民工难以找到合适工作岗位。其中一部分外出务工农民工再次返乡,还有部分农民工继续滞留农村。但是为什么没有出现混乱?原因就在于农民工虽然滞留农村,没有务工收入,但在家乡务农却可以产生农业收入,也可以就地就业。虽然收入减少了,但在农村的消费也大幅度降低,且乡村作为熟人社会,在疫情暴发的情况下能给人带来稳定感和安全感。也就是说,对于一个农村家庭,如果有家庭成员失去在城市的工作机会,虽然会很难过,但是如果退回农村老家,日子就是艰苦一点,也可以撑过去。

正是中国超过半数的农民有退路,使得我们具备强大的应对疫情的能力,无论是疫情对中国经济的影响还是对全世界的影响。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可以理解为什么说农村是中国现代化的稳定器。

从长远看,中国的发展之路一定会遇到各种风险挑战,经济周期不可避免。只要有农村这个稳定器,往往可以帮助我们平息风波,克服困难,在每一次危机之后获得更好更快的发展。

解决相对贫困最核心、最关键的要义就在于发展,发展起来后,很多问题都迎刃而解

●,实现现行标准下贫困人口全部脱贫、消除绝对贫困之后,我国的扶贫工作将会如何开展?

●目前脱贫攻坚工作中有哪些有效做法和成功经验给解决相对贫困提供了借鉴和参考?

不是说绝对贫困消除了,中国就没有贫困了,贫困问题将会长期存在,只是完成这个任务以后,中国的扶贫工作将由解决绝对贫困转向缓解相对贫困。而应对相对贫困的做法会和消除绝对贫困的做法有差别,就不大可能再依靠脱贫攻坚战这种形式,而是需要通过长效机制的建设来解决。也就是说未来会存在常态推进和打攻坚战的区别,但扶贫工作不会停止。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指出,要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建立解决相对贫困的长效机制。相对贫困是在绝对贫困消除后呈现的贫困特点。不像绝对贫困具有无房住、吃不饱、穿不暖等客观性,相对贫困是一个发展的概念,它的存在是因为社会存在分化,导致总有一部分人口的生活水平落后于社会发展的平均水平。从这个意义上来讲,相对贫困只会缓解,不会消除,这就造成了它的长期性。

从根本来看,相对贫困是由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所造成的。其中发展不充分是最根本的问题。我们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我们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这决定了我们还没有到达社会财富均平的阶段。其次是发展不平衡问题。表现为不同地区、不同群体、不同性别的劳动者收入存在差距,这个差距是由多种因素造成的,如市场经济的影响、劳动力素质的差别等,其中最核心的是由于人力资本的投入不同导致的劳动力素质差别。

相对贫困的治理,要将临时性、超常规的扶贫政策,调整为常规性、制度化的政策。有以下几个着力点:一是要发展教育。要通过充分开放的教育体系,让每个人——无论来自城市还是农村、无论家庭条件好坏——都有机会接受义务教育、有机会考上大学。也就是说通过给缺乏发展资源的一部分人口提供基本的保障,让他有能力在市场竞争里获取发展机会。与此同时,对于一些先天条件不足的家庭,如因大病、自然灾害等意外导致丧失劳动能力的,要建立兜底体系,通过救济、低保等方式,保证他们的生活水平。我认为在当前国情下,解决相对贫困问题的有效手段不在于绝对的收入平等,而在于每个人都有发展的机会、奋斗的通道,有动力去实现自我发展。

从长期来看,在中国解决相对贫困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内涵,那就是实现共同富裕。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我们解决相对贫困不仅仅是为了解决少数弱势群体的生存质量问题,而是从社会发展的角度来讲,我们希望能够达到一个理想的状态,不同的地区、民族、人群,都能够享受到比较高质量的福利、高质量的生活。所以,解决相对贫困最核心、最关键的要义就在于发展,发展起来后,很多问题都迎刃而解。

在为解决绝对贫困而奋斗的几十年间,我们形成了很多有效的模式、政策、措施等,比如刚刚提到的低保制度,就是典型的解决绝对贫困的长效机制,还有对贫困人口教育的补助,医疗合作等一系列的社会兜底政策。脱贫攻坚战的成功,离不开这些有效经验的作用。解决相对贫困,也需要有长效机制的建设。现在脱贫攻坚的一些有效模式、政策、措施等,在未来一段时期内能够对接上,当然,我所说的对接一定不是完全照搬。现在,在一些地区,从大的层面上已经在衔接,比如脱贫攻坚创造了一些体制机制和工作方法,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市县落实,五级书记一起抓,以及刚刚提到的低保、补助等,都可以有一定的延续性,应当根据具体形势和工作要求进行创新性推进。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