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写作的好帮手!
1200字范文 > "全国五好文明家庭"郑列勤夫妇 好的家风会影响人的一生

"全国五好文明家庭"郑列勤夫妇 好的家风会影响人的一生

时间:2022-05-09 10:33:36

相关推荐

"全国五好文明家庭"郑列勤夫妇 好的家风会影响人的一生

郑列勤张碧珊夫妇在书斋里作画。

郑列勤张碧珊夫妇和儿子、儿媳在一起。

郑列勤的书法作品。

在广东省汕头市龙湖区,有一个充盈着书香墨韵,洋溢着快乐和谐的家庭。家族成员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夫妻和睦、邻里融洽、勤俭节约、热心公益。这个家庭以读书为荣,与书画为伴,以书香育人,以艺术行善,一家四口都是中共党员,其家庭美德、优良家风,深受街坊邻里的好评,在当地传为佳话,更成为基层优秀党员家庭模范代表。

8月,这个家庭荣获由广东省委宣传部、省妇联、省文明办、广东家庭文化研究会联合评选的第十届“广东省十大优秀书香之家”称号。5月,又荣获由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授予的“第十届全国五好文明家庭”荣誉称号,并作为广东地区代表,赴京上台领奖。这就是郑列勤张碧珊一家。

1.夫妻相处

志同道合长相守,艺舟双楫泛清流

步入郑列勤和张碧珊夫妇的书画工作室“双港斋”,映入眼帘的除了书柜、床柜上的文房四宝,便是多达数千册的书籍,以国学经典居多:《古文观止》《唐诗三百首》《朱子家训》《诗经》……整间书斋洋溢着浓郁的书卷气,显得分外古雅、幽静。书斋里有一幅主人自题的对联:“煮书因喜诗书味,吃墨为尝翰墨香。”堪称是这个文化之家的写照。

提起“双港斋”的得名由来,张碧珊解释说:一是因为两夫妇的籍贯都有一个“港”字;二是因为这间书斋既是两人“爱的港湾”,也是“文化的港湾”。几乎每一天,这对夫妇都在这里“煮书吃墨”,挥毫吟诗,过着“艺舟双楫泛清流”的生活。

1961年,郑列勤出生于揭阳地都镇双港村一个普通的渔民之家,自幼酷爱读书。“我的父亲在生产队当会计,懂一点文化,很喜欢读历史演义小说。我小的时候,他经常跟我们兄弟几个讲《三国演义》《水浒传》上面的故事,让我对传统文化萌生了浓厚的兴趣。”

他清楚地记得,第一次母亲带他到镇里去,一见到书店他就兴奋不已。即便经济拮据,母亲仍然买了一本高尔基的《童年》给他。后来,他以优秀的成绩考上师范学校,成为当时村子里少有的师范生,他充满感慨地说:“这一切都要归功于我的父母对子女教育、文化知识的重视。”

郑列勤曾是中学高级教师,现为汕头市龙湖区教育局干部。除了热爱读书,他还钟情于书法、诗词、楹联艺术,业余时间潜心创作,无论是珠江夜游,还是漫步肇庆七星岩,无不触景生情,赋诗咏志。

妻子张碧珊与郑列勤同年,也是他的大学同窗。她出生于潮阳胪岗镇港头乡一个书香门第,父亲曾是私塾先生,解放后任小学校长,通诗词书画,喜器乐,是潮阳远近闻名的书家,母亲慈爱善良,持家有方。她自幼受到良好家庭的熏陶,博览群书,对于《千字文》《弟子规》等启蒙经典耳熟能详。在父亲的影响下,她对书画艺术情有独钟,特别是浑朴刚正的汉隶古碑书风,常常临摹父亲珍藏的字帖,此外还擅长唱歌、弹琴。

长大后,张碧珊继承父业,做过十多年人民教师,现为汕头海关副处级调研员。在干好本职工作之余,还坚持读书,临池笔耕不辍,悉心研习书画。她的书画作品多次在全国及省市或有关单位主办的展赛中获奖。

平时,这对夫妇最爱呆在书斋里“端砚为餐碟,红泥作米糍”,或相互品评,或诗文唱和,诗情画意。有时候兴致盎然,张碧珊把丈夫写的诗意创作成一幅幅绘画作品,郑列勤有时候也会在妻子张碧珊的国画作品题上诗词,而每逢两人生日,夫妻俩都会互相赠送自己的作品。

去年4月,张碧珊生日之际,郑列勤特意作了一首《贺碧海珊瑚生日》。在诗中,他表达了对妻子由衷的赞美和祝福,抒发对爱妻的一片深情,也寄托了这对夫妇共同的人生理想:“安闲戏墨趣,康乐写花香。”同年12月,丈夫生日,张碧珊也特意作了一帧《君子之风》赠与祝贺。

这对夫妇将相伴多年的心得总结为两点:一是精神上的门当户对,志同道合;二是夫妻之间的和谐必须建立在互敬互爱的基础上。用张碧珊的话来说:“家庭是一个讲爱的地方。两个人在一起过日子,多少都会产生矛盾或者分歧,要解决它们需要的是彼此的信任、理解、支持和敬重,而不是论对错、分长短、辨真假。”而郑列勤相信:“家庭是和谐社会的基础,一个充满书香墨韵、富于诗情画意的家庭,必定是和谐融洽的幸福家庭。”

2.子女教育

以身作则书常读,教子有方同进步

“世上几百年旧家无非积德,天下第一件好事还是读书。”这副对联出自翁同龢之手,也是郑列勤、张碧珊夫妇的家庭座右铭。

作为教育工作者,郑列勤经常教育学生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在生活中,他更是以身作则,孜孜不倦地学习,舍得对读书进行投资。两夫妇每年都订了若干份报刊读物,各类书店更是他们经常光顾的地方,每每提着沉甸甸的书满载而归,外地旅游归来,行李箱里也往往会多出好些书来。

张碧珊说:“我俩可以食无鱼,出无车,不可以室无书,没有书读就好像一天没有喝茶一样索然无味。我觉得,读书、画画、习字是人生最享受的事,它们使人心灵滋润,精神愉悦。品味书香,能让人在这喧嚣的时代守住心中的一份宁静。”

对于儿子郑云程,夫妇俩又将终身学习、以读书为荣、读书为乐的观念,良好的读书习惯灌输给下一代。“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郑列勤经常用这副对联激励孩子读书。为了给儿子树立榜样,直到今天,郑列勤仍然保持着一个习惯——每天都要挤一点时间读读书。“哪怕只是读几页也好,我在睡前通常还会背诵一首唐诗或者宋词。我相信,父母的言传身教是最有效的教育方法。”郑列勤说。这对夫妻无论春夏秋冬坚持每天早晨到海边游泳已经八九年,张碧珊说,她喜欢每次下海游泳享受静谧默默地背古诗。

而张碧珊则很擅长通过循循善诱,寓教于乐的方式与孩子进行沟通。“我们一家人经常在晚饭后泡上一壶好茶,一起坐下聊聊天,讲讲身边的好人好事,树立典范,也听儿子说说学校里的见闻。聊到一些相关内容的时候,就会很自然地引出古今中外的典故,激发孩子学习兴趣。”张碧珊感激地说,这些都是我父母教育孩子的好经验。

她笑着举了一个例子:“有一次,和儿子聊到有关交友方面的话题,便引用唐太宗《百字箴言》里的话‘交有德之朋,绝无义之友、常怀克己之心,闭却是非之口’,并把这段话的意思解释给他听,他觉得有道理,对传统经典的兴趣也就加深了。”

到了周末或者假期,这一家人常常会一起小聚放松,或是做一顿美味的晚餐,或是去郊游踏青、骑车、赏花。闲暇之余,张碧珊会精心准备一些游戏小环节,例如比赛背诵古诗词、成语接龙、猜谜、举办家庭喜乐会,激发儿子的求知兴致,培养他积极向上的心态。

他们的儿子郑云程从小文静好学,爱动脑筋,小学时就多次在市、区有关部门举办的读书作文比赛中获奖,还因小制作获得广东省青少年科技发明二等奖,并荣获“潮汕星河奖”。在读书之外,郑云程还喜欢吹笛子、画速写、下棋,为此,郑列勤夫妇专门为孩子买来《笛子教程》《速写入门》等书籍,又给他报名参加笛子培训班。

郑云程大学毕业后,在珠海拱北海关工作。儿媳妇沈梓璇是珠海人民医院的一名医生,与郑云程是中学时的同窗。这对青年夫妇业余时间也热衷读书,提高自己的人文修养。如今,每当节假日一家团聚,“双港斋”便翰墨飘香,笛声悠扬,其乐融融。

有一年中秋之夜,郑列勤夫妇品茶赏月之际,思念在外工作的儿子,妻子张碧珊在一旁作画,饶有兴趣地提议以“花好月圆”为题玩诗,未等丈夫开口,她便一边作画一边吟唱“中秋佳节日,花好月圆时。赏月尝香饼,品茗吟小诗。”乐观开朗的碧珊戏耍对丈夫说,“我是抛砖引玉,你是诗人要求应高一点,要以‘花好月圆’冠首。”于是郑列勤即兴吟了一首诗:“花影悄悄动,好风阵阵吹。月光辉万里,圆饼待儿归。”随后,他们把即兴诗用手机信息发给儿子,次日早上就收到儿子发来的应和诗作:“丝雨布绸漫苍穹,娇小羞月戏云中。把酒静守诚邀饮,东方既白悄无踪。”父子之间就诗意和平仄声律研讨一番,为中秋佳节留下了一份独特而又美好的记忆。

3.睦邻关系

传递求知正能量热心助人手余香

潮汕地区有句俗语:“金厝边,银亲戚。”意思是邻里关系比亲戚关系还要密切。在身边人看来,郑列勤张碧珊都是不折不扣的热心肠。邻居有位单亲朋友体弱多病,好多次半夜里旧病发作,女儿又远在外地工作不在身边,情急之下,每次都是这对夫妻将她及时送医院抢救并轮流守护,直到患者的女儿赶来轮班为止。这件事在周围邻里之间传为美谈。

除此之外,他们做得更多的是通过引导和教育身边人多读书、读好书,传递正能量,将教育工作者“诲人不倦,乐此不疲”的品质带到日常生活中。

据身边人介绍,平时,许多亲戚朋友都爱带着孩子来“双港斋”熏陶书香,向他们请教教育子女的窍门。这对夫妇经常趁着荐书、借书之机,义务辅导孩子学习,又通过耐心细致的思想工作,巧妙地化解了不少孩子在成长中遇到的厌学、叛逆等心理问题,引导他们健康成长。

谈到这方面的经验,张碧珊说关键其实就在于一个“心”字,包括爱心、耐心、包容心和信心。她深有感慨地说:“我们自己也是为人父母,亲身经历过儿子的青春期,所以对其他父母碰到的困惑感同身受。我觉得,当孩子出现言语顶撞等现象时,家长教育的态度不可生硬,厉声呵斥不如循循善诱,不妨将每次矛盾的出现看成是了解孩子内心、增进亲情的一次契机。”

张碧珊提到,有个朋友的孩子升上初一之后,由于受周围同学影响,无心向学,迷上在网吧打游戏,对父母的管教逆反心很强,几度辍学。她知道后,多次真诚地找他谈心,耐心开导思想,“最重要的是要设身处地去了解和尊重孩子真实的想法,不能一味否定,而是以真情换取孩子的信任,平等对话才能打开他们的心门,同时家长也要及时自我审视和反省”。后来,张碧珊又指导他正确的读书方法,终于使他重新对读书萌生兴趣,最终重返校园,考上大学。

据了解,曾有朋友要高薪聘请张碧珊为其心理咨询中心“坐诊”,被她婉言谢绝,张碧珊说,她只是想力所能及地为需要帮助的朋友尽一点义务。

张碧珊有个当乡村教师的侄女,有一次,她来“双港斋”做客时看到四壁书柜的藏书,充满羡慕之情地对姑妈说:“您的孩子真幸福,有这么多书!要是我们学校的孩子也能读到这么多课外书该多好啊!”这番话顿时牵动了张碧珊的心弦。此后,郑列勤夫妇就有意识地收集儿子不同时期多出来的旧书,又发动同事好友捐书,并自费购买一些新的课外读物,送到侄女所在的学校,义务建立一个“图书角”,博得师生们的一片颂扬。

不仅如此,郑列勤夫妇还花了不少心思在同辈人甚至年轻人当中推广、分享阅读的乐趣并因势利导。有一次,有朋友慕名前来请他们为刚出生的孩子起名字。两夫妇斟酌一番,选择了“思齐”两个字,并一一解释含义及出处,《论语》“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意思是促使自己虚心向贤者学习,努力赶上。“他们一听,就觉得这个名字很有内涵,因而也对《论语》感兴趣,就表示想读一读《论语》。”张碧珊说,这样的引导方式往往有一定的吸引力。

郑列勤的经验是:“我会先把书借给别人去读,等他们来还书时,再把书当作礼物送给他们,然后推荐别的书目,就这样一直鼓励他们继续读下去。”说到这里,他呵呵一笑,“‘书非借不能读也。’你看,老话还是有道理的!”

4.家风传承

以艺行善心常乐,勤俭节约美名扬

多年来,郑列勤、张碧珊夫妇不仅身体力行引领读书风气,其乐善好施,助人为乐的品行更是令人称道。在共青团汕头市委、汕头当地义工组织主办的助学助残、捐助孤寡老人、救助尿毒症患者等慈善拍卖活动中,总能看见这对夫妇的身影。在汕头市民政局举办的首届社会组织文化沙龙及慈善拍卖活动中,夫妻俩的书画作品《富贵图》和《心经》,拍得善款15000元。

这对夫妻还是拥军模范,他们经常到部队、营地开展书画慰问,多次应武警部队驻汕头海关协勤部队之邀,送文化进军营,赠送书画作品,为武警官兵开书画讲座,赠送书法字帖,指导战士们练习书法,受到热烈欢迎。

张碧珊透露,投身公益,也能直观培养孩子的善良心:他们曾经带孩子到汕头市福利院看望慰问残疾儿童,让孩子深受震动。后来儿子表示,亲眼看到这些小朋友的生活才明白自己有多幸福,应该好好珍惜,长大后回馈社会。张碧珊说,“这让我觉得很暖心,做这样的好事,悦人悦己,觉得自己所做的很有意义。”

当被问到这些年来义行善举累积的款项总数时,他们低调表示:“我们做这些事情都是发自内心,没有去统计到底有多少,我们觉得没有这个必要,也不在乎别人怎么看。”张碧珊说,“小时候曾听父母说‘施恩不图报,受恩不能忘’,做一点善举微不足道。”郑列勤写过一首《自咏》诗,其中有两句“浮名看淡江天阔,信义修持日月长”,从中也能一窥其为人处世的态度。

南方日报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这对夫妇经常自掏腰包捐款、捐书、捐物,对于有需求的人慷慨大方,而在生活中却保持克勤克俭、简单朴素。夫妇俩在单位分给的90平方米楼梯房里一住就是,一直住到现在;两人平时极少下馆子,煮土豆、蒸玉米就能当一餐。在这个家庭里,“为天地惜物业”“寸丝千命,匙饭百鞭”“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等都是恪守的信条。而对于儿子郑云程来说,父母经常讲述“爷爷一双鞋穿了十多年”的故事,令他终身难忘。

值得一提的是,算上儿子儿媳,郑家一家四口都是中共党员,在各自的岗位上尽职尽责,曾多次获得优秀工作者称号。郑列勤夫妇都认为,身为党员,除了洁身自好,干好本职工作之外,在生活中也应起到先锋模范作用,加强个人品质修养,将老一辈艰苦朴素的优良作风发扬光大。

去年8月,郑列勤张碧珊一家荣获广东省“十大优秀书香之家”称号之后,曾应汕头市妇联等单位邀请,进社区举行演讲,与社区群众分享读书和治家之道,活动反响热烈。

接受采访时,张碧珊将其家风提炼为“厚德载物”四个字,并将之归功于自己父母的影响。她十分动情地说:“我很幸运,能出生、成长在一个幸福的家庭里。我父母的感情一直很好,终身相濡以沫,小时候周围哪家吵架了,经常找他们去做‘和事佬’。他们是如何扶危济困,不计得失,这是我多次见证过的。同情、慈善、宽容、忍让、勤俭、质朴、不张扬、不攀比……这些都是我的父母教给我们兄弟姐妹6人最伟大的一笔人生财富。好的家风真的会影响一个人的一生,我常常想,我和先生之所以和谐,热心公益,从根源来说就是得益于良好家风的濡染和继承。”

就在上个月,这个“五好家庭”迎来了第5名成员。郑列勤夫妇给孙子起名叫“郑柏杨”,他们的心愿是希望孩子长大后能像参天乔木一样志向远大,为人正直,把家风这根“接力棒”一代代传递下去,为家庭和社会贡献更多“正能量”。(南方日报)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