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写作的好帮手!
1200字范文 > 稳妥“排雷”促进资管业健康发展 关于资管新规的几点建议

稳妥“排雷”促进资管业健康发展 关于资管新规的几点建议

时间:2021-12-18 05:43:16

相关推荐

稳妥“排雷”促进资管业健康发展 关于资管新规的几点建议

编者按:近年来,我国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快速发展,规模不断攀升,截至年末已经达到百万亿元。为统一同类资管产品的监管标准,促进资管业务健康发展, 11月17日,中国人民银行、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外汇局发布了《关于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该意见引发业界高度关注。为倾听市场各方声音,本报自即日起,约请来自银行、证券、基金、保险资管等金融机构一线专业人士,深入探讨和建言资管新规。敬请读者关注。

依据多年基层经验,笔者认为中国人民银行、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外汇局联合发布的《关于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指导意见》)是非常必要和及时的,切中时弊,是资管新时代的“宪法”。经过认真思考,笔者提出几点建议,仅供参考。

一、资管(影子银行)必须“排雷”

2月,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防控金融风险,坚决治理市场乱象。近日,新华社发表的一篇资管新规评论称,打破刚兑是金融业一场“排雷”行动,笔者认为“排雷”二字道出了资管新规的真谛。

年末中国资管规模102万亿元,但是年末银行业表内资产规模232.25万亿元,增长31.68万亿元,同比增长15.8%,而银行业表外业务余额253.52万亿元(含托管资产表外部分),增长58.73万亿元,同比增长30.2%,表内资产和表外资产共增长90.41万亿元,是GDP总量74.4万亿元的121.5%。

简而言之,中国6.7%的GDP增长的货币条件是银行业表内资产15.8%增长和表外资产30.2%增长,假如银行表外资产零增长,中国GDP增长可能只有3%。正是由于以资管、银行表外资产为代表影子银行业的迅速扩张,一方面急剧放大了金融风险,同时也支撑了中国的经济增长。因此,整顿影子银行应按照稳中求进的总基调,稳妥“排雷”。

以银行理财为代表的资管行业大发展,根本原因在于刚兑,所以《指导意见》明确提出打破刚兑,是完全正确的。但是由于总量已经发展到30万亿元,如何真正打破刚兑,最大限度降低对于宏观经济、金融市场的影响呢?

二、 稳妥“排雷”——存量银行理财全部纳入表内

作为行业惯例的非保本银行理财的刚兑,发展已经有之久,老百姓普遍认为,买银行理财与银行存款完全一样。如果一夜之间打破,有可能会引发社会动荡。综合考虑,我们认为,刚兑银行理财本质是高收益存款,因此银行理财名义是表外业务,实质是监管套利的表内存款业务。

解决一个复杂的问题必须承认历史和现实,实行新老划断,对于巨额存量银行理财,稳妥“排雷”处理方式是规定银行理财的负债和资产全部转入表内,谁家的孩子谁抱走。

考虑到全部转入表内,对于银行业绩和风险资本影响较大,可以设定5年左右的过渡期,逐步转入同时计提风险准备金、计算资本充足率等(存款准备金可暂免),核销资产损失,并且规定纳入表内的银行理财余额只能下降不能上升,对于股权类资产转入银行表内的,可以豁免或进入应收投资科目。

将存量银行理财全部纳入表内,首先普通民众利益不会受损,体现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基本方略,其次,虽然银行业会受到一定影响,但对金融市场的综合影响相对最小。

面对较大的拨备和资本金补充压力,银行业可能会有反对意见,但银行反对的理由是不成立的,如果其理财资产风控管理到位,即使纳入表内,对其经营也不会造成实质性影响;如果风控管理不到位,资管本身作为银行的一个部门,由银行来履行延续行业惯例的刚兑承诺也是正确的,对于个别不能履行刚兑承诺的机构可以考虑破产。

对于新发行银行理财产品,则必须严格按照《指导意见》执行,实行净值化并打破刚兑。

三、存量理财直接划转表内和市场化方式转入表内的区别

《指导意见》规定实行净值化和打破刚兑,则失去刚兑的银行理财规模可能缩水,民众提取理财改做存款,市场化方式将银行理财由表外转入表内,但是银行理财缩水如果超过一定幅度,则30万亿元银行理财持有的债券、股票、非标等资产将被迫在市场上变现,羊群效应和连锁反应对金融市场可能产生较大冲击,效果可能类似股市熔断机制。

而直接通过行政命令将银行理财转入表内,也是将表外转入表内,但是减少了市场变现这个环节,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对金融市场的冲击,性质如同煤炭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直接限制生产天数。所以存量银行理财直接划转表内和市场化方式划转是殊途同归。

需要注意一点,即使我们总体稳住了存量理财,但是影子银行体系的货币扩张对于中国经济贡献甚多,银行表外资产增长了58.7万亿元,同比增长30.2%,银行理财增速已经大幅度下降,考虑到货币供应量的领先效应,可能需要全面平衡,一方面需要承受经济增长速度的适度下滑,“排雷”总是有代价的,另一方面可能需要提前储备一些有针对性的总量对冲政策。

四、稳妥规范通道业务

在102万亿元资管和254万亿元银行表外业务中,笔者认为,风险最高的是各种规避监管的通道业务,规模估算有30万亿元左右。客观地讲,正是以来,以通道业务为代表的资管业务和银行表外业务等影子银行业务的迅速扩张,大幅提升了社会信用风险偏好,大幅增加了货币投放,使中国经济保持较高的增长速度,但是同时埋下中国金融业最大的“地雷阵”,排除“地雷阵”是需要稳妥前行的。

8月,我们曾测算过,至少有10万亿元通道业务中的非标资产来历不明,占7月人民币贷款余额的9.8%,如果不良资产率估算为5%,则中国银行业需要新增5000亿元的拨备,相当于银行业1.65万亿元利润的30%。

因此,《指导意见》二十一条规定“【消除多层嵌套和通道】金融机构不得为其他金融机构的资产管理产品提供规避投资范围、杠杆约束等监管要求的通道服务”。此条禁止新增通道业务初衷甚好,但是忽略了高达几十万亿元存量通道业务到期不能续作对于整个金融体系和经济的巨大冲击。

建议进一步规定:“规避监管要求的存量通道业务转入方、转出方均按照表内业务进行风险拨备,通道提供方、托管行等相关参与方收入的50%应计入风险准备金。经金融监管部门批准,通道业务可以展期,风险拨备比例可以调整。”

此外我们建议相关部门背对背分别摸底排查通道业务明细数据,建立统一数据库,如证券业、信托业、保险业、私募机构通过通道帮助银行业代持了资产金额(含不良),银行业需要增加资本金金额,据此制定相应的政策。

五、公募产品信息披露阳光化

我们非常认同《指导意见》从两个维度对资管产品进行分类管理,一是从资金募集方式划分,分为公募产品和私募产品两大类。对于公募产品最重要的监管是信息披露阳光化,既然面向社会公众,就应该依靠公众的力量来监督,信息披露阳光化,是最有效的监督。

当前,除了公募基金,实质上的公募产品如银行理财、保险资管、券商资管等产品信息披露严重欠缺,因此建议《指导意见》第十二条公募产品信息披露中,将“定期披露其他重要信息”修改为“定期披露季报、半年报、年报以及其他重要信息”。同时建议明确资管类机构,应定期披露半年报、年报,包括其管理所有资管产品汇总和分类信息等。

六、统一公募产品准入

由于分头监管,资管行业监管标准不同,其中公募基金最为严格,这也是作为行业初创者的公募基金在整个行业份额中不断下降的一个重要原因。8月8日,证监会将公募基金产品的审查由核准制改为注册制,但是公募基金的注册制比银监会银行理财的备案制要严格很多。

产品是企业竞争的关键,控制住产品准入,也就控制了资管行业风险的源头,而公募产品面向不特定的社会公众,风险外溢性强,我们建议对于公募产品实行统一准入管理,在过渡期内,抽调一行三会相关公募产品管理人员统一办公,成立公募产品管理部门,负责银行、证券、保险、基金等所有公募产品的统一准入工作。

七、央行进行合理积极对冲

资管行业迎来严厉监管后,央行将如何应对?

目前看来,央行在今年6月以来对冲即期银行间流动性方面成效显著,6月份以来银行间融资基本保持平稳运行,特别是新增加两个月期逆回购并在货币政策报告里阐述政策意图。笔者认为,“排雷”成功的前提是稳定,外汇市场目前“排雷”初步成功,汇率稳定是前提和标志。同样,国内金融业“排雷”成功,利率和信用总量的相对稳定也是前提。

因此,央行不仅要积极对冲即期流动性、还应对冲利率波动、对冲信用总量投放,最关键的是稳定市场预期,对于短期、中期流动性和长期利率指标应增加关注。

(作者系嘉实基金董事总经理)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