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写作的好帮手!
1200字范文 > 制药强国之路——重大新药创制专项总结展望

制药强国之路——重大新药创制专项总结展望

时间:2021-05-16 23:43:56

相关推荐

制药强国之路——重大新药创制专项总结展望

作为医学科技创新的重要战略布局,我国自起正式实施“重大新药创制”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据统计,截至年底,中央财政投入近128亿元,各方配套经费近200亿元,倾力支持该专项的1595个立项专题,一批中国原创的新药由此破茧成蝶,脱颖而出。

1月14日,由国家卫生计生委指导,健康报社主办的中国卫生与健康科技创新发展高峰论坛在京召开。部委领导、两院院士、资深专家齐聚一堂,分享卫生与健康科技创新成果和进展,谋划科技创新发展大计。

“重大新药创制”科技重大专项技术总师桑国卫院士

会议现场

而在该论坛的重大新药创新发展分论坛上,陈凯先、陈志南、黄璐琦3位院士,张永祥、王军志两位研究员,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注册司化药处杨胜处长等领导和专家,就我国“重大新药创制”科技重大专项研发进展和趋势等话题进行了深入剖析,清晰勾勒出我国由制药大国向制药强国加速转变的宏伟蓝图。

一、医药创新不能满足于跟跑和并跑

——上海市科协主席陈凯先院士

医药研发的重心随着世界疾病谱的变化也在不断调整,生物技术药在全球范围内增长速度相当之快,但全球药品市场的50%仍被化学药品所占据,化学药在促进医药产业发展、保障人类健康方面仍然占据最重要的位置。从全球来看,新兴市场国家的药物研发不断崛起,占据越来越大的比重。

近十几年来,我国医药工业总产值一直保持着平稳快速的增长:从2001年的2143亿元稳步增长到的2.7万亿元左右,2001年~的复合增长率高达21.9%。我国的药品实物产量也已跃居世界第一,我国医药市场也已经超越日本位居世界第二。~的生物医药销售收入复合增长率同样以16.4%高居世界第一。

这些数字背后可以看到广阔的前景,但是也隐含着我国的研发创新与医药产业强国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距。我国第一个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喹诺酮类药物出现在,比国际上晚了40年;第一个非甾体抗炎药比国际上晚了;第一个靶向抗肿瘤药物比国际上晚了。这几个数字背后,反映出的是我国化学创新药物正在不断缩短与国际的差距。

重大新药创制专项的实施有力地推动了创新药物的研发。“十一五”期间,重大专项在化学药的部署方面,共安排专项投入10亿元左右,支持项目300多项;“十二五”期间支持的项目增加到接近600项,其中一部分是从“十一五”延伸而来,支持的经费增加到22亿元,新审批进入临床或取得新药证书的研究成果显著增加。

重大专项实施以来,我国药物创新体系建设成绩显著,初现雏形,在新药筛选、药代、制剂等平台建设,以企业为核心的创新孵化基地建设,关键技术攻关等方面都取得了令人骄傲的成绩。在全球最重要的4种国际性药物化学期刊上,我国1991年~2000年发表文章90篇,2001年~发表文章数量猛增到1720篇。以其中最重要的一种药物化学杂志JMC为例,以前,我国在该刊上发表论文数及投稿录用率远低于欧美及日本和印度等国;和,这两项数据就有了较快上升,其中的发表论文数与德国并列第五,占该刊发表论文总数的5.43%。

我国的医药产业经历了模仿创新的阶段,模仿国外的作用机制和靶点来创新化合物,取得了不少成绩,研发了不少创新药物,但在药物研发最为关键的靶点上,我国的创新还很少。重大新药创制要力争进入原始创新阶段,一方面不断有新的品种出现,同时也要有新技术研究的突破来支撑更持久的创新,把创新提高到更高的水平,从跟跑、并跑,逐渐实现在一些方面能够领跑。

二、迎接生物制药的新挑战

——第四军医大学陈志南院士

来自Evaluate Pharma的最新数字显示,全球生物技术药物的产业和市场规模,已经由的1613亿美元增长到的1789亿美元,增长率高达10.9%,远超全部药物2.5%的增长率;同期我国的生物技术药物产业和市场规模也由2750亿元增长到2979亿元,年增长率为8.3%。

在生物技术产业“三分天下”的局面下,抗体药物是第一大产业,其的全球销售额为557.2亿美元,就达到了700亿美元。截至目前,美国FDA和欧盟EMEA批准的抗体药物已经达到63个,近700亿美元的全球销售额也几乎来自这63个抗体药物。除了主要用于肿瘤和RA治疗,近年来药企相继研发将抗体用于非癌适应证,诸如哮喘、血脂异常、多发性硬化症等诸多领域,已经取得关键进展。

我国重大新药创制专项中的生物药领域项目中,已经上市或取得新药证书的有6个,已经完成三期临床试验的有10个,正在进行三期临床试验的有4个,二期临床有5个。抗体药物是我国在“十三五”期间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我国应加强抗体发现技术平台的建设,包括修饰性抗体药物技术、人源抗体开发技术、高亲和力抗体开发技术、基于抗原表位的新功能表位抗体等。

在生产药物产业化技术平台方面,我国应重点发力的方向包括,培养基开发、提纯用填料开发、可抛弃型生产线、生产工艺及制剂开发平台、符合国际标准的大规模生产车间等。最近国家发布了《“十三五”生物技术发展专项规划》,在对生物技术药物的规划中,就涉及细胞治疗、免疫治疗、基因治疗等。我们要迎接新一轮的挑战,规划和规范这些技术、治疗方案等。

三、《中医药法》引领中药创新

——中国中医科学院常务副院长黄璐琦院士

对于中医药事业的发展来说,可谓天时、地利、人和。年初连续发布的《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和《国家“十三五”规划纲要》,都明确提出了中医药的发展目标;8月,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召开,提出了新的国家卫生政策,坚持中西医并重,推动中医药和西医药相互补充、协调发展,努力实现中医药健康养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年底,历经33年艰辛历程,《中医药法》终于获得通过颁布。

“十二五”期间,重大新药创制重大科技专项,支持了一批中药新药的研制。~,共有17个品种获得了中药新药证书生产批件,分别有4个品种进入一期临床试验、9个进入二期临床试验、2个进入三期临床试验,另有9个品种获得临床批件即将开展临床试验。在培育中药品种的二次开发方面,已经形成以系统工程学为指导的二次开发模式,并且以临床循证为证据进行了大规模的研究,销售过亿的中药大品种达到500余个,占中药工业总产值的28%。

重大新药创制还促进了中药质量的提升和保障,形成了具有中药特色的理论和技术体系,并充分利用系统生物学、生物信息学、分析化学等现代科学技术,形成了一些评价方法,一共阐明了7大类中药毒性的分子生物学机制,5味有毒中药外用功能被版《中国药典》采纳。

在中药现代理论体系指导下,重大新药创制也加快了中药国际化步伐,具体表现包括复方丹参滴丸、血脂康胶囊、扶正化瘀胶囊、穿心莲片等已在美国完成不同程度的临床试验,丹参药材和粉末等药材标准进入美国药典,17个草药专论列入欧盟药典。

“十二五”期间,重大新药创制还建成了以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发技术平台为代表的,国际一流的中药新药研究服务大平台。在这个平台上,多项关键技术取得了突破,其中包括中药注射剂的研究平台、中药雾化吸入制剂研究平台、复方新药处方设计、中成药大品种循证评价及大品种二次开发等。我国以该平台为核心,建成了综合性的中药新药的协同创新的支撑体系,面向国际开发中药新药研发新模式,并形成了产业化。

《中医药法》出台后,国家鼓励医疗机构根据本医疗机构临床用药需要配制和使用中药制剂,支持应用传统工艺配制中药制剂,支持以中药制剂为基础研制中药新药。这对医院院内制剂是一个明确的定位。保护传统中药加工技术和工艺,支持传统剂型中成药的生产,鼓励运用现代科学技术研究开发传统中成药,明确了下一步中药新药创制中的方向性问题。今后的中药新药创制应聚焦重大需求,遴选潜力品种,促进新药突破,在以往立项支持品种中,遴选创新性强、疗效显著、安全性高的中药新药品种,进行重点支持,争取有所突破。针对上市的创新药物,通过深入开展中药复杂作用机制的现代研究,大力加强基础与临床的结合,探索新的研究模式和方法学体系,系统阐释临床价值与科学机制,全面提升科技内涵,培育重磅品种,促进产业发展突破。

今后的中药新药创制中,要选取至今仍广泛应用、疗效确切、具有明显特色与优势的古代中医典籍所记载的方剂,构建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研发生产品质卓越、满足临床需求的经典名方。中药新药创制还应重视经典名方及新药材的研发;找准重点方向,加快中药海外注册步伐;整合技术平台,服务中药新药研发,将以往支持的关键技术、技术平台进行整合,实现平台网络化,有效服务新药研发,充分发挥已有平台的支撑作用;促进成果转化,建立信息交流平台,实现品种、技术、平台等信息共享,促进成果转化。

四、医药科技从仿制转向创制

——军事医学科学院研究员张永祥

重大新药创制的实施方案明确了5大重点任务,分别是创制新药方面的创新药物研究开发、药物大品种技术改造,以及技术平台、基地联盟、关键技术研究等单项能力建设。

重大新药创制在“十二五”期间取得的成绩,获得了社会各方的高度评价,“十三五”期间的发展也被给予了厚望。

重大新药创制促进了我国药物研发创新体系的逐步完善。目前,已基本建成上中下游紧密衔接的网格化国家药物创新体系,技术链和产业链逐步融合;多个国家级药物创新综合性大平台获得专项滚动支持,研发体系逐渐进入世界先进行列;一批GLP平台通过国际认证,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成为发展中国家第一个WHO生物制品标准化和评价协作中心;建成了亚洲最大的化合物样品库。

在加速推进中药现代化进程方面,重大新药创制专项累积获得21个中药新药证书,7个临床批件;有7个品种年销售额突破了30亿元,成为名副其实的大品种;我国的中药工业年产值从的1965亿元增长至的7302亿元,增长了3.7倍。

目前,我国已建设企业创新孵化基地60多个,生物医药产业园及产学研联盟26个,参与企业340余家,形成各具特色的生物医药产业集聚区域,促进了区域创新和经济发展。重大专项的实施有力带动了医药产业发展和企业创新,实现了直接经济效益约1600亿元,产生间接效益约3000亿元。促进规模以上医药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3.4%,居各工业门类的前列;医药工业主营销售过百亿的企业由专项实施前的两家增至的16家。

“十二五”期间,有多个国产药物在美国、欧盟等海外市场获批上市;国内20余家制药企业的生产线通过欧美等发达国家GMP认证;国产乙脑减毒活疫苗、流感病毒裂解疫苗通过WHO预认证,进入WHO采购名单;由我国专家研究制订的丹参等中药材标准进入美国药典,钩藤、虎杖、桔梗等列入欧盟药典,这些都充分说明我们国际化发展非常迅速。

重大新药创制将围绕战略需求和民生现实需求两个维度,突出产品和技术两条主线,提升自主创新、转化应用和国际竞争三种能力,落实管理改革任务,优化制度环境,加快成果转化应用。“十三五”期间,我国将力争研制完成30个创新性强、防治重大疾病、市场前景好、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药;针对重大疾病防治或突发疫情、罕见病以及儿童、老年等特殊人群用药需求,研制一批临床急需和具有市场潜力的重大品种;推动国产药物、制剂等在发达国家完成临床试验或药品注册。同时依托重大品种研制,突破制约新药研发和产业化的重大核心关键技术,抢占新药创制的科技制高点;提升技术平台服务创新、辐射带动的能力和国际化水平。

五、为创新药安全有效保驾护航

——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研究员王军志

生物药在疾病的预防和治疗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科学系统的质量研究与安全评价是创新药安全有效的重要保障。

重大新药创制专项在“十二五”期间,专门设立了研究课题,对各类创新生物技术药物的评价提供新的支持。目前,已经完成了一系列国家一类新药的质量标准的研究,包括重组蛋白类、基因治疗类、疫苗类,对其评价标准和控制范围做出了详细的研究。

EV71疫苗是我国生物制药的一个重大突破,在重大新药创制专项支持项目中,有3家企业联合攻关,其质量评价是监管科学研究的瓶颈。如果不能准确定量研究,就不能保证疫苗的有效,不能进行质量控制。EV71标准品是第一个由我国主导研制的生物药国际标准品,为全球EV71疫苗研发提供了“标尺”;研究内容纳入国家《预防性疫苗临床前技术指导原则》,支持了我国EV71疫苗在全球率先上市,保证了我国在手足口疫苗研发领域的领先地位。

此外,“国家疫苗生产菌种全基因组序列及蛋白指纹图谱库的建设和应用”研究,解决了我国疫苗生产菌毒种质控中尚未解决的重大问题,首次在国家层面建立了疫苗生产用菌毒种基因组数据库和蛋白指纹图谱数据库,建立了数据管理系统和生物信息分析平台,并筛选出了相关质控标志物,建立了疫苗生产株多种质控新方法。

六、审评审批服务于研发创新

——国家食药监总局药化注册管理司化药处处长杨胜

8月,国务院印发《关于改革药品医疗器械审评审批制度的意见》,改革大幕正式拉开。为鼓励创新,国家食药监总局以改革药品审评审批制度为契机,相继推行了药品上市许可持有人制度、仿制药一致性评价、化学药品注册分类改革、药品优先审评审批等一系列措施,旨在不断提高药品质量,鼓励药物研发、创新,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提升中国制造药品的国际竞争力。

提高药品质量是药品审评审批制度改革的核心。在这方面,国家食药监总局将提高药品审批标准和开展仿制药一致性评价作为切入点。实施化学药品注册分类改革传递出的一个重大信号就是鼓励创新,监管部门已完善、制订、转化技术指导原则150余项,初步形成与国际标准等同的药品审评技术指南。截至11月,已受理新化学药分类申请929件。

在提高药品质量方面,难度最大、耗时最长、意义重大的一项改革就是仿制药一致性评价。国家食品和药品监督管理总局成立了仿制药质量一致性评价办公室,专门负责一致性评价的总体工作;陆续发布了10个政策文件和5个技术指导原则,后续还将适时发布政策文件和技术指导原则,辅助、指导并推动企业开展一致性评价工作;通过电子方式接受公开参比制剂申请备案,已有2400多个备案申请获得受理。

随着我国医药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研发的活跃,药品注册申请积压“多”、审评“慢”的问题日益突出。为此,国家食药监总局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提高效率,包括增加审评人员、建立沟通交流机制、实行药品与包材辅料关联审批等。

在当前国家创新驱动战略的大背景下,国家食药监总局推行了一系列鼓励创新的举措,开展上市许可持有人制度,鼓励科研机构研发创新的积极性;以具有临床价值的新药和临床急需的仿制药为导向,实行优先审评审批;开展临床试验数据核查,构建良好的创新研发环境。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