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写作的好帮手!
1200字范文 > 老人持续情绪低落 要警惕有“心病”

老人持续情绪低落 要警惕有“心病”

时间:2024-03-01 21:21:34

相关推荐

老人持续情绪低落 要警惕有“心病”

据世界卫生组织公布的数据显示,65岁以上的老年人自杀率近年来呈急剧上升趋势,其中以躯体疾病较多的老年人自杀率最高。本报记者在医院的老年病科和心理科也发现,许多病人家属都抱怨说,亲人病后脾气变坏了,不好侍候。殊不知,这不能责怪病人,而是患病后,病人在心理上会发生一系列变化,出现许多容易被人误解的心理问题,除了生活照料外,他们更需要心理护理。

老人持续两个月以上抑郁情绪要警惕

在临床中,几乎一半以上的久病老人都患有不同程度的抑郁症,而自杀率最高的也是这部分老人。陆军军医大学西南医院临床心理科主任瞿伟教授提醒,家人一定要警惕老人的抑郁情绪,她建议,家人可通过三方面来对老人的抑郁状态做到早发现:一是老人的性格是否发生了特别大的改变,如生病前后反差特别大,以前爱絮叨的突然变得不爱说话了;二是一天中大部分时间是否都是情绪低落、精神恍惚、目光涣散;三是是否经常诉说生活没有意思。若这些状态持续有两个月以上,就一定要到医院检查是否存在抑郁症的倾向。

理解慢病老人的3种“特殊心态”

“老人生病后,很多家人还会觉得老人的脾气越来越怪。”瞿伟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慢病因为需要长期治疗且无法彻底治愈,因此让很多老人的心理逐渐发生变化,家人一定要了解他们常见的几种特殊心态,然后才能对症进行心理护理。

“自私”:这其实是因为人患病后,多将注意力转向自身,感觉异常敏锐,甚至对自己的心跳、呼吸、胃肠蠕动的声音都能听到,心中总想自己的病,而对其他事物很少关心,这很容易被别人误解为自私或冷漠。

“依赖”:由于病人受到亲人的关怀与照顾,病人会变得被动、依赖性增强,本来自己可以做的事情,也不愿意动手。情感变得脆弱,甚至幼稚,像个孩子似的,总希望亲友多照顾自己。

多疑、神经过敏:听人低声谈话,就以为是谈自己的病,医护人员和亲友的好言相劝,也常半信半疑。

5招“心理护理”缓解老人情绪障碍

疾病都是“三分治疗,七分护理”,那么,如何进行心理护理来缓解他们的这些情绪问题呢?瞿伟给出了5个最实用的心理护理方法。

1. 帮他们建立良好的慢病生活管理:老人的心理之所以会改变,脾气之所以变怪,都是因为疾病带给他们的苦恼,对此,首先要做的便是诚实地告诉他们病情的发展状况,当然好的要多说,坏的也不能不说,但是要轻描淡写;然后告诉他们这种疾病的防治知识,帮助他们建立良好的慢病生活管理,譬如糖尿病一定要帮他们建立合理的饮食习惯和运动计划,内容不易过多,应使其有新鲜感和兴趣,而且言语要通俗易懂,尽量不用医学术语,对一些不易理解的问题,应举些浅显易懂的例子。当他们做到后,身体有改变时,一定要及时进行鼓励,增加他们的自信和积极性。

2.适度陪伴 多打关心电话:陪伴是他们最需要的心理护理,因此尽可能地陪伴他们,在你上班时间也最好能打一两个电话给他们,让他们在家也会觉得你无时不刻在关心他们,从而也避免他们独自在家胡思乱想,抑郁情绪是一点一点累计起来的。

3.善于运用亲切的触摸:通过亲切的触摸为老人进行良好的心理护理,触摸是表达关心、体贴、温暖的一种肢体语言,能使对方获得安慰、支持等情感,可以通过扣背、按摩,等方式来达到触摸的情感陪护。

4.维护老年人的自尊心:生病后的老人很敏感多疑,因此你的动作、眼神、举止、语调、表情等行为都会影响到他们的心理状态。因此,不良情绪不要在老人面前表露,说话的语调一定要柔和,如果语调高而急,会让他们感觉出你的急躁和不耐烦,多维护老年人的自尊心,多尊重他们的想法。

5.帮他挑选乐观开朗的病友:都说同病相怜,生病中的老人最相信的不是医生而是病友,因此,家人可有选择性地帮他在小区或亲戚中寻找是否有同样病情的人,但这个病友一定要是乐观开朗积极向上的,让他多和病友接触,让病友乐观的心态感染他,一些彼此分享的养病好习惯也会因此养成。此外,最好是能让他也形成一些自己的兴趣爱好,如此才能将他的注意力从疾病转向生活,发现生活的美好和乐趣,既有助于调节情绪,又能帮助病情的康复。

本公众号未署名文图作者请与本报联系,以奉稿费。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