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写作的好帮手!
1200字范文 > 博爱之谓仁 ——浅谈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博爱思想及实践

博爱之谓仁 ——浅谈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博爱思想及实践

时间:2019-06-03 13:02:01

相关推荐

博爱之谓仁 ——浅谈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博爱思想及实践

原创 10-20 14:55

唐宋八大家之一的韩愈,曾经写过一篇文章叫做《原道》。开篇便开宗明义:博爱之谓仁,行而宜之之谓义,由是而之焉之谓道,足乎己而无待于外之谓德。博爱叫做 仁 ,恰当地去实现 仁 就是 义 ,沿着 仁义 之路前进就是 道 ,能自觉行使仁义之道,而不依靠外部的力量就是 德 。

在这里,仁,是仁、义、道、德等一切道德准则的基础。

仁字何解?

《说文解字》说: 仁,亲也,从人二 。也就是说,仁是人与人之间相互亲爱、相互关心的一种关系。

关于仁,还有另外一种解法: 仁 的古字是 元 。后来元下面的两笔慢慢移到左边,就演变成了 仁 字。《易经》解释:元者,善之長也。元,是众善的初发,是善行的首要条件。

《论语‧颜渊》记载:樊迟问仁。子曰: 爱人 。 樊迟问孔子:什么是仁?孔子回答说: 爱别人就叫仁。

根据统计,《论语》总字数约11000多字,其中, 仁 字出现了110多次。由此可见, 仁 在孔子的思想体系中,地位的重要性。

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也是中华正统文化精神的根基。

杨朱、墨子以及孟子

韩愈是唐代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古文运动的领袖,在思想上崇奉儒学,力排佛老。但是他的思想并不都是孔、孟思想,他还是研究墨子的专家。他所谓的博爱,与孔子的 仁爱 思想是略有区别的。墨子的思想有 兼爱 ,于是韩愈融会儒、墨两家,把 兼爱 改为了 博爱 。

在孔子之后,孟子生活的那个时代,有两个人的思想影响很大。这两个人,一个是杨朱,一个是墨子。《孟子 滕文公下》云: 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天下之言,不归杨则归墨 。评价极高。

杨朱的思想,是由道家思想演变而来的。他反对儒墨,主张 贵生,重己 ,叫做 拔一毛以利天下而不为也 ,哪怕只是拔自己的一根汗毛,也是不干的。

杨朱是个很有趣的人,考虑事情设身处地,往往能够别出机杼。据说有一次,他的弟弟出门时穿了身白衣,回来时因为天下雨就换了身黑衣,结果家里的狗没有认出来,朝他汪汪大叫。弟弟气得要打它,杨朱却说: 你不要打它。假如这只狗出去时是白色的,回来时变成了黑色的,难道你不同样会感到奇怪吗?

墨子则讲兼爱,叫做 摩顶放踵以利天下。 从头顶到脚跟都擦伤了,彻头彻尾的牺牲自我,帮助别人。

孟子认为: 杨氏为我,是无君也;墨氏兼爱,是无父也。无君无父是禽兽也。 他都不赞成。

孟子的 仁爱 思想,讲究推己及人,扩而充之,想到天下人的利益。所以孟子说: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又说: 老吾老及人之老,幼吾幼及人之幼。 在赡养自己家的老人时,想到还有其他的老人需要赡养,在照顾自己家的小孩时,想到还有其他的小孩也需要照顾。

儒家的仁爱思想是杨朱思想和墨子思想的折中,比较起来更加具有延续性和可操作性。

仁爱,既像空气那样重要,也像空气那样平常

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贡问孔子说: 假使一个人能广泛地博施济众,怎么样呢,这个称得上是 仁 吗?

子贡,就是端木赐,孔门七十二贤人之一。曾任鲁国、卫国的相国,还善于经商。他是孔子弟子中的首富,所以敢吹牛:假如我博施、济众,老师,这算得上仁爱吗?

孔子的回答很有趣。

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孔子说,何止是仁,称得上是圣了。连尧舜这样的圣人也做不到啊。

他接着说:所谓仁,是自己要站起来,就想到要让别人也站起来,自己要变得通达,就想到要让别人也通达起来。

所以,孔子并不完全赞同子贡毫无节制的乐善好施,认为他的理想太高了。

实际上,真正的仁爱,就像空气那样重要,也像空气那样平常。只有让人感觉不到存在的空气,才是好空气,只有让人感觉不到存在的仁爱,才是好仁爱。

真正的仁爱,不能损害他人的利益,否则,就是无法推而广之的仁爱,不能算真正的仁爱。仁爱,并不是要我们去做损己利人的重大牺牲,而是乐于做无损于己而又有利于人的好事。我们如果把 仁爱 的标准无限拔高,结果必然是让普罗大众闻 仁爱 而色变,敬而远之!

在孔子看来,仁爱分为几个层次。其根本就是孝悌,先 亲亲 ,才能 泛爱众 。只有在家孝敬父母、尊敬兄长,仁爱才能由家庭推广到全社会。

孔子认为,如果每个人都能做到仁,具有仁爱之心,上下、长幼、尊卑有序的礼治社会便不难实现。而身为统治者,更要 爱民 ,即要实行仁政、德政,因为 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

仁,一度作为最高的道德标准,深刻的影响了华夏民族的精神内核,是煌煌中华所以成为 文明古国、礼仪之邦 的重要因素。

比如唐太宗李世民,千古一帝。他在贞观初年,将3000多名宫女遣送回家,任由她们选择丈夫结婚。这在封建时代,可是了不得的善事。

贞观二年,关中一带干旱,发生了大饥荒。太宗又派御史大夫杜淹前去巡查,还拿出皇家府库的钱财赎回那些被卖的儿女,送还他们的父母。

唐太宗以仁爱治国,示范官吏,深得民心,为唐朝的繁荣富强奠定了基础。历朝历代同样以仁爱治理国家的明君,他们施行的仁政同样赢得了百姓的敬重,才能国泰民安。

深受儒家思想浸染的古人,上至帝王将相,下至士人百姓,都在身体力行地实践着仁爱思想。

比如东汉末年的淳于恭就是一个仁爱之人。他家境殷富,广有田园。当时因为闹饥荒,经常有人去他家的田地偷摘果树和偷割稻禾。对于这些人,淳于恭采取宽容善待的态度。当看到有人偷采果实时,他就去安慰、帮助他们采摘。当他看到有人偷割庄稼,就趴伏在草丛中,等到割庄稼的人从容离开后再站起来。他的高尚行为,感化了村子里的人。在他的引导下,村民们开始重拾耕种。淳于恭对乡人说: 纵我不得,它人何伤! 就算自己得不到,留给别人享用,又有什么关系呢!

董奉,是东汉末年与华佗、张仲景齐名的 建安三神医 之一。他被称为 杏林始祖 。他治病不收诊费,只要病人在他住所周围种植几株杏树。几年之后,杏树蔚然成林,他又将收获所得用来救治贫民和流亡者。后人为了纪念他,便以 杏林 作为医界的代名词。

在仁爱思想的浸淫下,几千年来,中华民族实施仁爱的故事不胜枚举。所以,孙中山先生在《三民主义》中说: 仁爱也是中国的好道德,古时最讲爱字的莫过于墨子,墨子所讲的兼爱,与耶稣所讲的博爱是一样的。古时在政治一方面所讲爱的道理,有所谓爱民如子,有所谓仁民爱物,无论对于什么事,都是用爱字去包括;所以古人对于仁爱,究竟是怎么样实行,便可以知道了 把仁爱恢复起来,再发扬光大,便是中国固有的精神。

正因为有如此深厚的土壤,所以110多年前,红十字传入中国后,很快与我国 仁者爱人 的传统道德标准水乳交融,从此薪火相传,生生不息,在保护人的生命和健康、发扬人道主义精神、促进世界和平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已成为党和政府在人道领域联系群众的桥梁和纽带。

(作者:湖北画报社主编殷恕忠)

点赞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