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写作的好帮手!
1200字范文 > 9.5分高赞《茶馆》背后 解读了从话剧到荧幕电影化的巨大转变

9.5分高赞《茶馆》背后 解读了从话剧到荧幕电影化的巨大转变

时间:2023-11-09 02:56:57

相关推荐

9.5分高赞《茶馆》背后 解读了从话剧到荧幕电影化的巨大转变

这部影片受到非常高的赞誉,但对本片的很多解读往往仅限于故事内容本身。要想看懂导演的良苦用心和感受影片的魅力,必须要从多个角度去进行解读。@颜公子a

《茶馆》根据老舍同名原著改编的电影,豆瓣评分是9.5分,第一次实现把话剧搬上荧幕的巨大转变,给全世界影迷带来返璞归真的观影感受。影片斩获了第3届中国电影金鸡奖 (1983),文化部1982年优秀影片奖特别奖等多项殊荣,广受好评。

影片是老舍先生在新中国成立后创作的一部重要的三幕话剧,它横跨近50余年的中国近代历史,涉及人物众多,人物社会背景庞杂。讲述了老北京一家叫裕泰的大茶馆的兴衰变迁,展示了北京的社会风貌和各阶层的不同人物的生活变迁。

但在我看来,仅从故事本身去解读这个影片,会很难深刻地体会到这部影片的真正魅力所在。因此,本文将从“艺术美学、人物塑造、历史意义”这三个方面,来探讨这部影片能让观众叹为观止、并称之为“艺术佳作”的原因。

01、艺术美学:打破现实主义的自然生活形态,把生活升华为诗的艺术美学

很多人认为因为是话剧改编,影片舞台痕迹太重而不太“电影”。经我二刷,却发现《茶馆》的电影化程度造诣很高。

①收放自如的拍摄手法,使得影片的视觉具有震憾观众心灵的艺术魅力

影片开篇就是很宏观的繁华景象,给人以视觉的盛宴:刚开始是欢快的骨板,街上车水马龙,各种小生意做得红红火火。茶馆里面,店小二的吆喝声不断,人们一边喝茶一边下棋,好不热闹。

然而镜头轻描淡写滑过的却是,在这样热闹的场景中却有一块冷漠的牌子“莫谈国事”。可见在那个年代人们都是小心翼翼的活着,稍不留神可能就会说错话引来祸事。

大而化之地说,《茶馆》这个电影,该特写的时候特写,该全景的时候全景——展现位置关系新人物出场时全景,突出人物情绪、要说重要的对白时特写——一切都很适当。甚至那种有点老旧的变焦拉近的镜头,也让人觉得意思很对,环境中这个人的沧桑。

构图也非常到位。比如影片中两兄弟像讨同一个老婆那段,两兄弟一左一右,衣帽都对称,刘麻子坐在中间,头顶是“大展宏图”的横批,满满当当,自带一种幽默桥段该有的对称感和距离感,这基本可以看出舞台剧的底子,但是这种距离是和空荡荡的舞台所不同的。

与舞台不同,电影可以给旁观者反应镜头达到“侧面描写”主要人物的作用。比如第一段里面庞太监耀武扬威时就有几个旁观者的反应,那种三个一组的惊惧反应;同时也有主要人物并没有对白时对其他人的反应,王掌柜有不少这类镜头,不用说话,甚至不需要太多表演,镜头的强调已经可以暗示人物性格和为接下来的反应做铺垫。

在我看来,这样的拍摄手法能给人更直观的视觉感受,更容易融入影片角色,从而品鉴出影片独特的艺术魅力。

②以舞台剧为基础,具有极高的电影化程度,表现手法别具一格

影片以舞台剧为基础,人物的站位调度都是定好的,每个人都极尽礼仪礼节,表现手法别具风格。

影片在舞台调度中,沿用了话剧中独特的传统戏剧风,巧妙设计影片所有人物的活动线条。马五爷的活动线条便是其中精彩的一例。马五爷退场时,很有礼貌地对常四爷说一声‘再见!’然后稳稳当当地戴上礼帽,迈着庄重的步子,走到门口,他停下来再次摘下帽子,恭恭敬敬地划了一个十字,才戴上帽子快步走出大门。这个举动使茶馆四座震惊,这一下,马五爷这个人物的身份地位和思想性格活现在台上,这真是画龙点睛之笔!

另外,黄胖子和二德子的出场,却让我们又发现剧组有趣的构想,借鉴的是传统戏剧中演员的“行礼”式。黄胖子和二德子见面时,互行见面礼,动作夸张架势十足帮派气息浓厚,让人印象十分深刻。

这一处理,让我们观众一下子就了解到这两个人的性格和处事习惯。同时,也让我们感受到影片中独特的舞台艺术之美,将中国传统戏曲美学灌注到演出过程中,这是导演高明的地方。

但将传统戏剧借鉴到极致的地方,我认为应该在《茶馆》的第三幕。在第三幕中,三个老人自我祭奠的一场戏,在剧本中,不过几句台词罢了。可是,在影片却是那么富有悲怆的诗意。这里,没有眼泪,没有悲切,是最浓厚的人生体验,是最凄凉的人生结局。

透过那沉重的脚步和飘扬的纸钱, 把无限的丰富的人生诗意浓缩到最精炼的戏剧动作和场面之中,而深刻的生活逻辑和历史的哲学也深蕴其中,可谓神来之笔。

02、人物塑造:角色带入、神韵表达等人物塑造的加持巧妙地提升了感情共鸣

严格来讲,影片没有主角,却人人都是主角,对人物刻画非常到位。影片中的对白,是一句废话都没有的。看的时候也许你不觉得节奏快,但这种情节密度,在现实里找不到。

①优秀演员是必不可少的要素,角色带入、神韵表达、台词功底则是他们的生命

影片中的许多老演员,后来都活跃在早期中国电视的银幕上。比如刘麻子扮演者英若诚,唐铁嘴扮演者张瞳,分别在【我爱我家】里扮演了隔壁的老胡和老郑;松二爷扮演者黄宗洛,在【我爱我家】里饰演过拿橡皮绳上吊的老头子;秦二爷扮演者蓝天野,则是老版封神榜里面仙风道骨的姜子牙。

而北京人艺的演出为茶馆增添很多颜色。北京人说话字正腔圆,吐字清晰,抑扬顿挫,本身就像是一种“表演”。北京的“唇艺术”非常发达,类似于相声京剧,声音都是极其重要 的元素。北京人艺的演出,让《茶馆》的北京味道浓了起来,而且变得幽默有趣。比如“好,王掌柜,我可有洋朋友,你咂摸咂摸,这个滋味吧”,使得影片别具一格。

茶馆掌柜王利发作为主线人物无疑是非常经典的角色。他的存在贯穿全剧,带动整个情节的发展,是全剧的灵魂。作为裕泰大茶馆的掌柜,算是个生意人,若是生活在一个太平盛世,那说不定是个风光无限,坐享其成的主子。但他生活在一个乱世饥馑的年代,到处都是苛捐杂税,烧杀抢掠,要想生活下去,只能做个委曲求全,卑躬屈膝的“奴才”。

在我看来,如果《茶馆》放到上海去演,放到广东去演出,绝对达不到这种效果。而正因为老舍先生是北京人,对北京的观察非常细致,不管是语言还是动作,以及剧中人物的动作,都极具老北京的味道。

②每个人物塑造的都极其真实,以此来完成对于中国人复杂人性的书写。

《茶馆》是关于几百个北京人的故事,而中国的近代历史是关于一个民族在屈辱中不断抗争的历史。而《茶馆》中所描写的人物历史命运与二十世纪的中国历史有着不可解的联系,他们试图在一个相对封闭的空间中完成与近代中国历史的对话,达成与这个不断抗争的民族和解。

这百余位《茶馆》中的北京人之所以能够作为一种典型,代表近代中国人形象,正是因为老舍先生运用了大量的细节将事件的复杂性呈现在观众的面前。

首先在人物对话方面,老舍先生将人物语言通过极富北京特色的方式来表达,这样使得剧目中的每一位人物更为真实,更具代表性,因此上当历史暴力发生在他们身上时,我们才会觉得更加的感同身受。

其次《茶馆》剧目运用了相当数量的风格化道具如鼻烟壶、蛐蛐蝈蝈等,这些道具使茶馆中的人物与场景搭建都更为丰满。比如在常四爷和松二爷这两位人物的设置上,鸟笼这一道具贯穿他们上下场的始末,常四爷在刚刚出场时,就是带着两个鸟笼的。

当他被追捕谭嗣同叛党的巡警抓走时,也不忘记提醒茶馆其他人等照顾好鸟。当他第三次以买菜人的形象出现时,也要同松二爷一起玩鸟,直至最后,老年四爷也没有将遛鸟这一爱好放下。我们可以将鸟这一物象作为一种老派北京人的标志,也可以看做常二爷在离乱历史面前的自我固守。

最后,老舍先生在这个剧目中通过不断设置人物对照组,来完成对于中国人复杂人性的书写。这种对比式的人物对照主要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强弱力量的对比,如王利发与大兵、巡警,小刘麻子,刘麻子与乡下贫农的关系。第二种是善与恶的人物形象对比,如常二爷与二德子的人物形象关系。

通过这种人物对照组的设置,我们可以看到尖锐的阶级矛盾,而斗争性也正是近代中国的主旋律;我们还可以看到强权对弱势的欺压,黑暗势力对于光明的绞杀,这些有苦难言的时刻正是二十世纪中国劳苦大众所经历的时刻。弱势的人民在强权中被羁押,如王利发和乡下贫农一样无助;弱势的人民在黑暗中无法发声,和常四爷一样,仅仅因为一点点的家国感慨就被捕入狱。

在我看来,老舍先生通过北京城里一个茶馆 ,在三个时期的变化,来表现19世纪末以后半个世纪中国的历史变迁。选择了一群“小人物”, 把他们的生活变迁剪影在茶馆这个“小社会”中,这些人物的悲凉情绪,命运的困惑与绝望,深刻地反映了中国社会最黑暗的社会现实。

03、历史意义:结合相关情节,谈谈故事是如何以小见大,折射了深远的历史意义

《茶馆》是一部演绎中国旧社会历史的话剧,在这腐朽落后的历史之中,没有“个人的命运”,因为“命运”已经完全由时代和社会所决定,个人的奋斗和努力杯水车薪。

①茶馆三次历史变迁,多次穿插重要的历史时间线索,征兆着历史必然被埋葬的命运。

在故事选择上,老舍先生选择了三个具有代表性的历史节点,分别是戊戌变法,军阀混战和新中国成立前夕。这三个历史节点的选择并非是老舍先生个人的创作,而是主流的叙述的意识形态就是这么分的,是历史和时代促就的作品,是一部匿名的全民作品。

全片共分为三幕,作者以极其精湛的笔端和巧妙的艺术手法,截取了横贯半个世纪的三个旧时代的断面,通过茶馆这个小窗口以及出入于茶馆的北京各个阶层的三教九流人物和他们的言谈举止折射出整个社会大背景。

剧中虽然集中了三教九流的人物,但他们之间并不存在直接的、具体的、针锋相对的冲突,人物与茶馆的兴衰也没有直接关系。剧中的人物仿佛是在某种外力的作用下,按照自己的轨迹必然地运行。正直、善良的人无法摆脱厄运的袭击,那些异常活跃的社会渣滓,各自遵循着自己的道德准则行事。最后影片在王利发、常四爷、秦仲义三人的苦谈人生中落下了帷幕,这一出乱世,最后以悲剧结束。

《茶馆》里的经典台词,比如“我爱咱们的国呀,可是谁爱我呢?” “你还能把那点儿意思闹成不好意思吗?”还有那句“改良!改良!越改越凉,冰凉”。都不是简单的俏皮话,而是把中国人的心理琢磨到了细致入微的地步。《茶馆》在法国公演时,观众对这句台词反响非常热烈。但是,不管翻译得多好,这句话里的谐音和节奏,是只有懂中文才能体会到的。

在我看来,影片展现的是一段历史高度的浓缩,剧中人物的个人已经消除,剩下的是腐朽的残骸和骨架。茶馆的三次历史变迁,多次穿插重要的历史时间线索,征兆着历史必然被埋葬的命运。

②历史景片的节拍器——傻杨。京城是国的中心,茶馆是京城的缩影。

在许多的戏剧创作中,都会设定一个含有丰富隐喻性的人物,他们处于上帝视角,冷眼看待人间,以诺查丹玛斯式预言揭示人物的命运,历史的走向。

同样的,老舍先生在《茶馆》中设置了数来宝的傻杨这一人物,朗朗上口,意义非凡。傻杨并不是茶馆里吃茶的客人,也不是茶馆外历史暴力的构成者,甚至我们对他在社会结构中的地位也不得而知。

他是茶馆剧目中永恒的节拍器,每当他出现时,便意味着下一个时代的到来,他是历史变迁的标志。不论茶馆怎样改变,不论剧中人物如何老去,傻杨总是那样不变的唱着数来宝。

傻杨总是出现在每一幕的开端处,他手打竹板唱道:“大傻杨,打竹板,一来来到大茶馆。大茶馆,老裕泰,生意兴隆真不赖。”这样我们便知道了故事的发生地点,观众已然进入了老茶馆这一封闭的空间造型中去。

紧接着,他又唱到:“有提笼,有架鸟,蛐蛐蝈蝈也都养的好;有吃的,有喝的,没有钱的只好白瞧着。”这便将常四爷、松二爷等人物形象一一带出,也点明了茶馆中小社会的阶级分化。

然后他便用“官儿阔,百姓穷,朝中出了个谭嗣同;讲维新,主义高,还有那康有为和梁启超。”一句,为茶馆这一封闭的空间造型引入了明确的时间线——1898年康梁维新变法失败。

自此《茶馆》第一幕中的环境、人物、时间在傻杨的一段数来宝中被交代清楚。在其后的两幕中傻杨也发挥着同样的作用,在每一幕的开端进行自报家门式的剧情说破,同时也带出当时的时间背景以及茶馆的处境,为每一幕的发展涂抹了基本的底色。

在我看来,傻杨的三次出现,都为《茶馆》剧目引入清晰的时间,将空间造型架构于明确的时间线上,他的数来宝段子也并非是是单纯的人物解说,背景交代,而是一种极具老北京特色的加叙加议。

这种议论性的发言似乎是一种末世预言般的宿命式解说,也为《茶馆》一剧创造了独特的“间离效果”,使观众不沉浸于剧中人物,而是对历史年代和剧中人物产生思考,京城是国的中心,茶馆是京城的缩影。

③得益于开放的社会空间和完整的社会结构,使得历史变迁感真实化,社会冲突尖锐化

在某种意义上来看,茶馆就是一个结构完整的小社会。因此表现茶馆中不同阶层的人物在历史暴力下的种种遭遇,也显得颇有社会价值。在《茶馆》中能够多次穿插重要的历史时间线索,这正得益于老舍先生将剧情的发生地定为茶馆。

首先,茶馆是一个开放性的社会空间,包含着三教九流各色人等,这种丰富的人群结构贯穿了整个影片,其中在刘麻子这一人物上表现极其突出。

刘麻子对乡下卖女的贫农百般欺压,将其女儿卖给猥琐老丑的庞太监。此时此刻他俨然是一个社会悲剧中的施暴者。接着当庞太监来到茶馆时,他又变成了一个谄媚的逢迎者。而庞太监这一人物也对刘麻子构成了一种社会结构层次的施暴者。

在第二幕中刘麻子这个曾在晚清社会中卖儿卖女,坏事做尽的人贩子,也终于在军阀混战的时代遭到了逃兵与军阀官兵的联合绞杀,最终横死街头。这种施暴者与暴力承受者的角色转换,正是茶馆社会结构丰富性的体现。

其次,茶馆中人群的流动性强,这种流动性使茶馆的人物构成更加丰富,也给茶馆带来最新的时政信息。在茶馆的第一幕,老舍先生为我们营造了一个生意兴隆却暗流涌动的空间环境。

而在第二幕和第三幕中茶馆则是萧索的,这时,每一个茶馆的闯入者都带着不同的社会属性,他们轮番对茶馆施加来自外界的政治暴力。

在第二幕中闯入茶馆的先是一群向王利发讨饭的难民,此时的王利发在难民面前还是一个体面的老爷,他似乎对于历史的暴力还可以置之不理。紧接着当巡警闯入赶走难民,向王利发索要保护费时,王利发在这突如其来的历史暴力面前也显得无助,他只能用一种卑微而讨好的办法去面对。

在巡警闯入后闯入的是一群恶兵,进来便要打劫这个风雨飘摇的茶馆,在这时刚刚的巡警和两个恶兵便成为了一个沆瀣一气的暴力集体,一层一层的对王利发索要好处,对茶馆进行层层剥削。而这种剥削恰恰反映出王利发所面临的时代,是一个兵荒马乱的时代。

最后,茶馆的流动性也在于人物在对茶馆的一进一出之间,完成了数十年的时间跨度,常二爷在一出一进之间,完成从北京旗人老爷到阶下囚和卖菜人的身份转换。而那个曾经在茶馆骗吃骗喝的唐铁嘴,也从一个吸食鸦片被人所轻贱的人变成了一个身穿绸缎的体面的“唐天师”。这种跨越数十年,同一人物在茶馆中的进出流动,为我们观众营造了一种极为苍凉的氛围。

在我看来,《茶馆》中的北京人所遭受的历史暴力正是近代中国人所遭受的,老舍把他们真实的呈现出来,让正直勇敢的常二爷,让有一腔抱负的秦仲义为所有真实存在的中国人艰难发声。但时代在变,没有人能够苟且偷生,只有顺应时代的潮流,才能不至于被时代给淘汰。

总结一下:

这部电影有着无与伦比的历史厚重感,没有任何大场面和画面炫弄技巧,只是凭借演员传神的表演和精湛的台词,撑起这样一部展现纵跨半个多世纪社会变迁、人间百态的活教科书。

如同老舍先生原著的剧本一样,这部电影是你错过了,就会后悔终生的佳作。 我认为,原作茶馆的剧本所获得美誉不啻多提,人物刻画非常经典,深入人心!沉下心来,找个安静的时间,看看这部电影,你会有所收获。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