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写作的好帮手!
1200字范文 > 传神与写意:山水画的——象征意境

传神与写意:山水画的——象征意境

时间:2024-03-05 03:19:46

相关推荐

传神与写意:山水画的——象征意境

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传神与写意:山水画的——象征意境,

一般性特征山水画为我国绘画艺术所独有,其大多出自文人之手,所以又称为文人画、士人画、士大夫画等等,与其他绘画类别有很大差异。作为一门独特的艺术,中国山水画自然有与众不同之处,它不仅有丰富的象征性意境,同时也采用如泼墨、写意等象征性的表现手法。正如郑板桥诗云:“画到情神飘没处,更无真相有真魂”(《绝句二十一首·黄慎》)。述及山水画的意境,可令人充分感受到山水画的各类功能,如审美功能,所谓“山水以形媚道”。那么,为什么山水画有所谓的“意境”?简而言之,山水画中包含着中华传统某种基本精神,由此也可映现中华精神文化的深层与内核。文人士大夫作为山水画的主创者,其突出之处就是对“雅”的崇尚和追求。如同音乐中的雅乐一样,山水画也是文人中的“雅”艺,此“雅”实乃封建时代“不犯上”、“不件物”的修养或美德;这种不与政治发生纠葛的生活准则为古代文人士大夫修身处世的鲜明特征,亦为儒佛道思想影响下的艺术家审美的基本标准,而非西洋艺术特征中的通俗、直观与裸露。

山水画自唐末以来已成为中华艺术之主流。不过山水画中的“山水”由衬托成为主体,始于玄学兴起后的民族大融合时期。到了五代两宋时期,山水画承继六朝、隋唐传统的人与自然相融的牧歌式的宁静特征,表现道家的“仙界”、佛家的“禅境”、儒家的“世外桃源”成为这一时期山水画的象征内容,也莫定下中国山水画的主基调,并从而成为后世争相效仿的楷模。明清山水画,初有反清复明志愿的意蕴;晚清的山水画,也有不满清朝封建统治且吸收西方先进文化的思想意境。20世纪上半叶又有救亡图存、抗日救国的思想表现,等等。所以,明末王夫之曾言:“墨气所射,四表无穷,无字处皆其意也。”从中强调了水墨山水画所表达的深远意境。从画面上看,山水画所表现的是辽阔虚空的宇宙以及罕有人迹的山水,但作画者本人所感受并表达的恰恰相反,那空阔、昂然的群山中潜伏盎然生机,流淌着不息的生命之泉。事实正是如此,中国山水画艺术最易折射出的是中华文化的精神本质。

较之人物、花鸟画,山水画更如中华传统文化本身一样,如涓涓细流,从未中断,有着浑然一体、续而不断的发展轨迹,尤其是发展到宋元文人画时期,山水画更是达到了自然与精神融合及物我两存的境地。现代山水画更增添了全新时代的精神意蕴,如岭南画派代表人物高剑父“上马杀贼、下马赋诗”、“以天下为己任”的政治激情在20世纪上半叶的作品中有着充分体现。

意境与象征、关于意境,可以进一步作如下深入了解。首先,山水画艺术表达了某些特定的精神境界,所谓由自然空间转移到心灵空间、由艺术领域上升到精神世界的绝妙境界。画家们往往通过山水等自然景色来表现心灵的感应,南朝刘宋宗炳的《画山水序》写道,画山水要“应目会心”,以达到“万趣融其神思”之目的。唐代李思训的名画《江帆楼阁》,其立意造型,笔墨运用可谓细腻,景与情相融,人的心灵空间与大自然渐趋浑成,真正达到了应目会心、万趣融神思的境界。宋代郭熙的名作《林泉高致》同样也表现了这种借物写意、以物传情、物我两用的境界,它是这样描绘四季的,“春山淡冶而如笑,夏山苍翠而如滴,秋山明净而如妆,冬山惨淡而如睡”,而他的《早春图》不是在“写”春,而是道出了春的无限意蕴。清代石涛也主张“借笔墨以写天地万物而陶泳于我”,恰如戴熙《习苦斋画絮》所云:“春山如美人,夏山如猛将,秋山如高人,冬山如老袖,各不相胜,各不相袭。”山水画的意境实质上就蕴涵着象征性意味。又如元代黄公望《九峰雪界图》,在茫茫雪景透射出严寒凛冽气息的同时,又流动着清新超逸之气韵。清代龚贤的《夏山过雨图》所表现的大自然朝气蓬勃的气象给人以奋发激情的意境感染。

其次是山水艺术表达的旷远、纯净、平和的精神境界及其所体现的“物我为一”、“心手两志”的意境。这种境界正是古代文人所追求的精神世界—适意、恬淡、平和、清静。对于这种可以说是人生最高精神境界的追求,其形成于古代文人所处的社会背景之中,那就是:古代社会、封建时代最世俗最高级的追求是出人头地、名垂青史,为此有多少人“头悬梁,锥刺股”地苦读,以求在科举、仕途中取得成功,并能“为生民立命,为天地立心,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进而“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然而要实现个人的辉煌理想,这一奋斗历程可谓艰辛而坎坷,失意、变故、不幸、千难万险的磨砺和挫折使得很多文人志士备感仕途艰险、命运多并,于是转而追求超然洒脱、自由独立的生活境界。

即便身在官场的文人也感受到这一境界的自由美妙,因为尔虞我诈的黑暗现实与自由超脱的精神境界形成鲜明对比。文人画用间接、含蓄的方式表达了那种美妙的精神境界。南朝宗炳生活于道教鼎盛时代,所以他的《画山水序》强调道家物我合一、超然尘世的审美与生活准则,追求人生“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的境界。又如清人石涛《画语录》中“山川章第八”中所言,“山川脱胎于予也,予脱胎于山川也,搜尽奇峰打草稿也”,他不仅是强调物,更强调的则是脱去外物之蒙蔽的超然精神意境;他又在“脱俗章”第十六节中说:“人为物蔽,则与尘交;人为物使,则心受穷”,言外之意,只有剥离外物蒙蔽、格去声色犬马之诱惑,才能使精神摆脱羁绊,才可超然尘世,达到人生之“坐忘”、“心斋”之境界。他曾以五言诗来表达其享受到的物我两忘、畅然神游之快乐:“吾写此纸时,心人春江水,江花随我开,江水随我起”,充分体现出文人志士在精神上自由翱翔、洒脱超然的快活感受。因此山水画往往成为作者发舒胸臆的象征。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