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写作的好帮手!
1200字范文 > 中国陶瓷文化:浅谈陶瓷山水画的写意与意境

中国陶瓷文化:浅谈陶瓷山水画的写意与意境

时间:2022-01-12 13:39:57

相关推荐

中国陶瓷文化:浅谈陶瓷山水画的写意与意境

在中国画界或者说在陶瓷三大画种行当里,人们一般称人物画为传神,翎毛(花鸟)画为写实,山水画为写意。因为各自表现的对象不同,人物画重神态,花鸟画重情趣,山水画重意境。在构图上,人物与翎毛画以近景特写、折技手法居多,即便有背景,主景一般也是放在近景的位置上。相对而言,山水画由于境广景深,空间范围大,有平远、高远、深远三种透视景区,主景不一定是放在近景上。而中、高、远、深之景不可能如近景之物,看得较为清晰,用肉眼看只是大致一些形象。并且,不同的天气、季节、昼夜、晨昏还有不同的差异,写其意也势在必然。因此,中国山水画乃至陶瓷山水画作者往往需要采取一些意象的方法即写意的手法,而这个意象并不是凭空想象的,还须通过自然、含蓄、精练的笔墨形象,更加真实生动,更加典型概括地表达景象的本质特征。

如山水画大师黄宾虹在其山水画中,画中国南方山石、林木、溪流,运用许多看似杂乱、不规则的多种点线面的笔触和浓、重、厚、密等墨色,其实极其形象地表现了江南丘陵山区郁郁葱葱,草木华滋及不同空间和气象的自然景观。当然,三大画种里面都有工笔、兼工带写、写意等画法,但行话里归纳的各自典型的特点,尤其山水画的特点,还是具有经典性和象征性。中国山水画及陶瓷山水画的写意性,是作者想通过借景抒情,托物寄兴,表达一种意趣,一种意境,这是写意的出发点,也是终点。它的写意性应包括从工笔、兼工带写至写意的多种画法,而多种画法都是为表达意境而相应采取的不同形式和方法。而写意的画法,顾名思义,它更接近于写意,它具有不同程度的随机、随意和发挥性,但山水画不管是哪种画法,它的最大属性即关键之点是,是否强调写意、突出意境,这恐怕是共同的也是唯一的目标。

意境之所以如此重要,是因为作品中有了意境,才能打动观众、征服观众,才能引起读者的共鸣,发挥想象的空间,得到精神的享受和感染。一件寓含意境的陶瓷山水画艺术品,自然不仅反映了作者创作之后呈现出来的视觉效果,而也一直体现了贯穿于作者整个创作之前的积淀和创作过程中的始末。意境是一个抽象的概念,但也是一个真正的实体,更是一个整体,它是由画前的意象到画后每个具体的笔墨、色彩、形象结构显现出来的。因此,意境的创造,大概应从作者源于生活、阅历、品格、学养、情感、认识经意匠经营形成立意开始,也就是说创造意境需要立意,立意又需要依赖和建立在以上诸多元素基础之上。立意是中华民族绘画的优秀文化传统,也是中国绘画艺术的精神内涵。陶瓷山水画深受中国山水画审美理念和画法的影响,自然对追求意境的宗旨和作画的程序,也是一脉相承的。只不过,陶瓷山水画随材质和某些工具及工艺的不同而不同。

唐代大诗人,大画家王维在他的《山水论》开篇就提到 “ 凡画山水,意在笔先 ” 。把立意放在动手画山水的前面,由客观到主观、从感性到理性, “ 外师造化,中得心源 ” 。把对自然生活的观察、认识、感受,通过进一步选材、剪裁、提炼、酝酿加工,融情于景,由情至意,全方位地确定自己的创作意图、创作手法以及章法结构、笔墨处理等,在胸中或在画面上勾画总的大致的图稿即把立意转化成胸中或画面的大势气象。所谓 “ 立意为象,置陈布势 ” 是也。在从事陶瓷山水画的实践经历中,我感到 “ 意在笔先,立意为象 ” 是总的法则,但在实施山水画创作的具体过程中,也不是绝对一成不变的,可能往往有时有两个过程即两个时间段:一个是动笔之前的总体构图和规划,一个是动笔之后构图的进一步调整和变化,前者是按动笔之前总的意图循序渐进或激流涌进,后者也可能在总的意图下由画面某些笔墨形象或某些突发的灵感触动,引发一些更符合作者意愿的画境,峰回路转,临时改变初衷,顺意成章。

著名山水画家陆俨少曾谈到: “ 即先有个大章法,在此范围内,逐段生发,每每从一笔生发出一个章法,甚至改变原先的意图,变换或修改大章法。 ” 并且还说到: “ 在创作中间,临时触动思路,忽得异想,不同以往。 ” 这说明作者在追求山水画的意境的过程中,为了获得最佳境界或效果,有时可能要突破成法,从成法到无法,如清代山水大家石涛曾说:至人无法,非无法也,无法而乃为至法。 ”陶瓷山水画注重立意,追求意境,一般总是和诗意紧密联系的。宋张舜民说:诗是无形画,画是无形诗 ” 。一幅瓷画山水佳作,它最成功的地方就是意境,而意境最显著的特点就是诗的境界。诚如山水画大师李可染所说: “ 意境是艺术的灵魂,是客观事物精萃部分的集中加上人的思想感情的陶铸,经高度艺术加工达到情景交融,借景抒情从而表现出来的艺术境界;诗的境界就是意境 ” 。

自唐代以王维为先声的中国文人画的兴起,山水画尤讲究诗情画意,唐诗、宋词的繁荣也直接滋润、渗透着山水画界,画重诗意,不但成为时尚,也真正成为山水画的精神内涵和品味的标准。追根溯源,中国幅员辽阔,绚丽多姿的自然风光,加上悠久厚重,灿烂辉煌的历史文化经典,的确给山水画者开阔眼界,畅达胸臆,陶冶情操,起到了直接感受和潜移默化的双重作用,是山水画者探寻诗的意境,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艺术源泉。陶瓷山水画也颇受中国文人画的影响,画中求诗境,以意写之,甚而为使画面更有意趣和意境,融诗书画印为一体,也早已成为陶瓷绘画及陶瓷山水画的优秀文化传统,特别是近代即民国时期以及现代的陶瓷山水画,无论是近似国画画幅形式的瓷板类,还是瓶、缸、坛、罐、碗、壶类等,凡是涉及山水瓷画的画面上,无不题诗题句。有作者自题诗句,也有录名人诗句,与山水画意相契合,或借名人诗句为题材而作画。

我记得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曾看到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王锡良和陶瓷山水画家陈耀星在同一年,同一个时季,分别画了王维诗句: “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 为题材的中大型陶瓷山水壁画,不知是巧合,还是彼此呼应,堪称是现代陶瓷史上不见经传的姊妹篇。通常还看到用唐人诗句为陶瓷山水画面而题的,如 “ 荆溪白石出,天寒红叶稀 ” 、 “ 江流天地外,山色看无中 ” 、 “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 。还有用更短小的诗句为题的,如 “ 空谷鸣泉、崇山飞瀑、山谷清音、松亭观瀑、云壑奔流 ” 等,多至以律诗、绝句,少至以简句为山水瓷画题款,可谓丰富多彩、举不胜举,这种以追求意境为宗旨,诗与画的融合,从内涵到形式的和谐的统一,使中国画及陶瓷山水画独具艺术魅力和表现力。

然而,具体看一幅陶瓷山水画作品有无题诗题句,当然不能证明一件作品的优劣,但一幅陶瓷山水画佳作在一合适的地点和空间,题上相应的诗句和精良的书法及印章,可谓是锦上添花,相得益彰回味无穷。对于意境的营造,需要意匠经营至立意,同时还尤需要诗的情怀。唐代大诗人白居易说: “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 ” 《与元九书》、罗丹在他的艺术论中也曾说到 艺术就是感情。 凡有过画画经历的人都可以体会到这一点,往往在好有兴致,感情比较充沛的状态时间下,作品的效果与意境可能与平常迥然不同。 “ 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 ” 感情愈丰富,感情愈真挚,作品的艺术感染力也可能非同以往。

当然,要想使陶瓷山水画作品有意境,的确非同易事。前面已提起过,是需要作画者由生活阅历、品格学养、认识情感等诸多综合因素的积累才能达到的。宋朝大诗人陆游曾说: 如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 明朝书画大家、中国文人画派的倡导者董其昌也有一句名言: “ 行万里路,读万卷书 ” 。对于陶瓷山水画而言,意境是其灵魂和核心,也是从艺者艺术生涯中毕其心力不断追求的目标。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