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写作的好帮手!
1200字范文 > 沈从文笔下的女主 超前的爱情观闪耀着追求真我的自然人性之美

沈从文笔下的女主 超前的爱情观闪耀着追求真我的自然人性之美

时间:2021-08-14 14:56:21

相关推荐

沈从文笔下的女主 超前的爱情观闪耀着追求真我的自然人性之美

陈奕迅的《红玫瑰》里有这样一句很有名的歌词:得不到的永远在骚动,被偏爱的都有恃无恐。

如果一个女孩,自身条件优越,众星捧月,却厌倦周围所有男人的殷勤示好,是不是“被偏爱的有恃无恐”?

这个女孩偏偏爱上了小她七岁的男孩子,苦追三年,是不是“得不到的永远在骚动”?

而当这个男孩终于被她的柔情蜜意所打动,想要认真地与她交往,这个女孩却头也不回地选择了离开,看起来很渣对吧?

这个女孩就是沈从文的中篇小说《如蕤》中的女主如蕤。

你一定会纳闷,这个如蕤,集万千宠爱于一身,却爱而不得,等终于得到了反而又不珍惜了,这不是作吗?

恰恰相反,如蕤其实一直走在追求真我的道路上。

为什么这么说?

年轻时她对旁人傲娇,是因为她看惯了名利场上的虚情假意,不愿陷入千篇一律的爱情。那时候的她,还一直在探索自己真正的心中所向。

当那个男孩,也就是梅先生出现,他的单纯和本真深深吸引了如蕤。他因为她的身份和风评疏远她,反而更激起了她的热烈和真挚。这种真正的内心渴望,不会因为外界世俗环境的压力而改变。

可是,当这个人不再满足她的内心需要,不再是那个独一无二的存在,便也不值得留恋了。通过这段感情,如蕤也真正地成熟了。

在这个浮躁又喧嚣的时代,有多少人还能像如蕤一样,不断向内求索,真正聆听自己内心的声音呢?

这才是如蕤最珍贵又可爱的地方。

1. 单身的如蕤,一直在积极地寻找真我

如蕤才貌双全,性格也好,家里还有百万财产等着继承,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妥妥白富美。这样优越的客观条件,自然成了男子们争先追逐的对象。

可那些围着她转的男人,最终都变成了一个模样。他们爱她的美貌,爱她的家室,爱她的个性,却都为了取悦她而最终失去了自我。

他们追求得越热烈,她反而活得越清醒。

如蕤厌倦公式化的男人,厌倦公式化的恋爱。他们沉醉于虚情假意中,有谁关心真正的如蕤是什么样呢。她觉得都市中人是全为一个都市教育与都市趣味所同化,所有的男人女人都是一个模子里刻出来的。

只要两人拥有世俗意义条件上的般配,就可以成为一段感情的起点。而恋爱的过程,也流于套路,毫不出奇。

沈从文这篇小说写于上世纪30年代,八十多年过去了,我们恋爱的形式仍旧没有变,外在条件决定了你是否要爱上这个人。人们追求的,究竟是一个真正的灵魂伴侣,还是一个被光环笼罩的幻想中的恋人?

所有人都在虚伪地掩饰着真我,在利益交织的场合自作多情地演着蹩脚的戏。

无疑,如蕤是勇敢的。所有愿意面对真实自我的人,都是勇敢的。

她一个人坐法国邮船去了中国东部海岸,想要寻找属于自己的流星。

这一部分,沈从文对海滨风景的描摹也充满了美感,这种美感也给了读者一种氛围,一种沉下去看见如蕤,照亮自己内心的环境。

如蕤可不是普通的文艺青年,动不动说要去西藏净化灵魂。

如蕤是真的喜欢一个人静静思考,也真的享受独处。甚至她翻下船和海浪搏斗的场面,都透着一股顽皮的色彩——独自面对危险,也是她成长的养料。

“陌生地方陌生的人群,却并不使她感到孤寂。在清静无扰孤独生活中,她有了一个同伴,就是她自己的心。”

追求世俗的爱情很容易,可是找到自己真正的心之所向却异常艰难。许多人囿于世俗的框架,放弃了对真我的追求,以为别人想要的就是自己想要的。

可如蕤不同,她是发自内心想为自己而活,想寻找自己心心念念的那种幸福。

沈从文给了如蕤真正独立又自由的灵魂。

她的可贵,恰恰就在于她对真我的探索。

2. 面对爱情,如蕤热情又偏执,追求心上人的过程也是追求真我的过程

小说中,一个17岁女孩向如蕤诉说自己苦涩的暗恋故事。如蕤不明白那个牧师的儿子究竟有什么好,可那形象却在她的心里埋下了一颗种子,在她日复一日的幻想中,成为了心尖上的白月光。

“固执的爱情,疯狂的爱,火焰燃烧了自己后还把另一个也烧死,这爱情方是爱情!”

在这个阶段,她渴望的爱情,也是这样飞蛾扑火似的,让她奋不顾身想要去靠近。

当她出海遇难,被梅先生救起,她的整颗心都被搅动了。刚开始如蕤尚且保持着小姐姐撩人的高姿态,男孩也确实深深地被她吸引。两人暧昧约会期间,如蕤是刻意隐瞒了自己的身世的,所以她觉得梅先生看到的是那个真实的自己。

当梅先生因为如蕤的种种传闻而开始回避她,她强烈的征服欲被激起了。他成了她一直追求的那棵大树,永远皆不动摇的大树。

在现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爱情其实已经成了一种奢侈品,你今天可以喜欢一个人,明天就可以忘了一个人。即便情根深种,只要遭遇现实的阻隔,人们往往也会因为怕自己受伤而止步不前。

至于全心全意的付出,大概只有青春期的少男少女才做得出来。

这便是如蕤可爱的地方了。当她认定了这个人,她就跟随本心,迎难而上,在追求爱情的过程中也同时完善着自己。

陷入爱情的如蕤,专注而热烈。并且在这个过程中,她不断调整自己和梅先生的关系,用自己的方式执着地爱着对方。

梅先生不愿与她亲近,她便甘心维持三年的纯友情。而梅先生在实验室出了事故,她便任性地推迟自己去法国留学的日期,开始日复一日的陪伴和照料。她其实一直都尊重梅先生的意愿,克制着自己的情感。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弗洛姆在《爱的艺术》这本书中曾说:爱是一种能力,是人内心生长的东西,所以爱首先是“给”而不是“得”。

如蕤求而不得,的确痛苦。可她同时也发展出强大的内心力量,帮助她成长为一个包容性更强、成长意愿也更强大的女性。

单身时候的如蕤,通过不同的体验来探索真我。而置身于关系中的如蕤,通过与梅先生交往过程中的给予和感受来探索真我。

体验和关系,都是如蕤精神世界成长的土壤。她不同于普通女性,稀里糊涂地爱了,莫名其妙地又不爱了。她一直都清醒地注视着自己的成长轨迹,同时又真诚地保持着那一颗赤子之心。

爱情存在的意义,从来都不是找一个人陪伴,或者成为社会评价体系下的模范情侣。而是通过这段关系,我们不断地认识、发展和完善自己。

从这个角度上来说,如蕤做到了。

3.如蕤的远走,恰恰是她坚持真我的表现

如蕤去医院看望梅先生时,曾经看到一对情侣相携而去,眼神那样专注,可见她对他用情至深。她既希望梅先生快点好起来出院,又害怕他身体没有恢复完全。

她要去法国了,心中割舍不下,却还是打定主意要离开。

她用柔情和魅力再次吸引了他。可是他却不再吸引她。

这不是如蕤想要的爱情。

一份好的爱情应当是心意相通的,而不是步调永远不一致,继续纠缠下去于两人都不是好事。

她一直以来追求的都是一种精神契合,是两个灵魂的碰撞,是不看外部条件的爱。所以当梅先生因为她的温柔和痴情而爱上她,也到了她离开的时候——梅先生如今爱上的,不再是如蕤这个真实的人,而只是她刻意表现在外部的种种美好。

对大多数人来说,开始一段感情很容易,放弃一段感情却很难,因为期间付出了巨大的沉没成本。即便知道大概率是错的,人们往往也要“凑合”着坚持下去。

但如蕤毕竟不是一般的女人,她追求真我那种强大的自驱力让她不可能委屈自己,就算还爱着,她也要果断地斩断情丝。

就像她给梅先生的告别信中所写:“莫想起一切过去有所痛苦,过去既成为过去,也不值得把感情放在那上面去受折磨。”

这段感情,已经有了结果,也成功地帮助她成长为更好更成熟的自己。而梅先生,显然已经跟不上她成长的脚步。

所以如蕤要走,这是她对自己负责的表现,更是她勇敢坚持真我的表现。

“他爱她,且以为他真的爱她。”

结尾这句意味深长的话,恰恰说明梅先生直到最后也看不清自己的心意。

梅先生一直在随波逐流,当人们消极地评价如蕤时,他便退缩。当如蕤不计前嫌地悉心照料住院的他时,他又误把感动当成爱情,想要长久地霸占这份美好。

既没有追求真我的成长过程,也没有坚持真我的成熟和勇气,梅先生当然也不再是如蕤心中那棵值得守候的大树了。

在这个世界上,人们早就习惯关闭自己的真实五感,机械地活在世俗的规范和他人的评价之中。

从众是最不容易出错的活法,但也是最狭隘最保守的活法。

如果所有人都把自己镶嵌在一个套子里,按部就班地按套路演完自己的剧本,那我们的生命还有什么精彩的多样性和可能性?我们这个民族又如何保有持久的创造力和生命力呢?

只人云亦云,我们只会不断地重复过去罢了。

沈从文透过如蕤这个率性女子,表现的可不止是在感情里对真我的追寻。

更重要的是,在人生的每一个十字路口,你是不是都有勇气,去面对最真实的自我,知道自己真正想要什么,做出随心的抉择。

这才是最自然的人性之美。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