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写作的好帮手!
1200字范文 > 中国辉煌文化发展史 京剧工作研究的期待 戏曲论述

中国辉煌文化发展史 京剧工作研究的期待 戏曲论述

时间:2020-01-30 05:08:00

相关推荐

中国辉煌文化发展史 京剧工作研究的期待 戏曲论述

本文乃作者小章讲文化原创,未经允许请勿转载,图片来源于网络,如侵权请联系删除,谢谢

我们这次学术研讨会,是继徽班进京二百周年、梅兰芳周信芳诞辰一百周年两次盛大的学术研讨会之后的又一次盛会。这次会不仅盛大,而且昭示着一种远景:要建立京剧艺术的新的研究机构,推动京剧研究工作向更有系统性、更具规模性的力向发展。这是令人鼓舞的。为此我要向主办单位中国戏曲学院表示敬意。建立一个能联络、 调控、组织全国研究力量的新的京剧学术机构,是进一步发展京剧事业的需要。

梅兰芳

新时期以来,已有不少人做过一些努力。例如,八十年代初就成立过“北京京剧史研究会”,我记得参加过一次学术会议,听马彦祥先生讲京剧史,还收到过《京剧史研究》文集,以后就没有消息了。好像在1994年,我曾提过一个建议:北京艺术研究所如能改为北京京剧研究所,目标明确,力量集中,可能出更多成果。这个建议,提得很冒昧,人微言轻,哪能随便改动呢?1995年2月,中国艺术研究院成立过“中国京剧研究中心”,记不得有过什么活动就消失了。

北京京剧

1998 年,台湾皇龙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给中国京剧艺术基金会发来正式函件,表示捐赠一亿人民币,在北京建立京剧博物馆,如果搞成功,博物馆内也需要有研究机构,可惜的是,函件转报文化部后就石沉大海了。总之,曲折艰难。当下京剧研究力量相当涣散,颇有“破落户的飘零子弟”那种感觉,亟待重新组织起来,积极培养新的研究力量。我很高兴能在这个盛会上与同道朋友交心。

京剧研究工作虽然取得了不小成绩,如出版了个《中国京剧史》,出版了一些论文集、专着和图册,也有了定期与不定期的专业刊物,但面对我们的研究对象一京剧,我们仍需从加强基础建设做起。现在争鸣的氛围初步形成,而有质量的文章还是较少,原因是根底浅啊。

京剧艺术

我自己就用得上毛主席的批评:“头重脚轻根底浅”。若要进行深人的系统的研究,要让年轻人超越我们有新的建树,首先要在史实资料、思想资料。上好好补课,完成一些基础性的建设。胡适在他族叔胡寄凡所着的《上海小志》上写过一篇序,内中提到:“若用六十年的《申报》所登每日戏目作底子,更广考同时人的记载,访问生存的老优伶与老看戏者……此种识小,其实真是识大也。即使不能如此,即使有人能够出《申报》六十年的上海逐日戏目,也可成为一部有意义的史料书。”这是胡适先生1930年说的话,对我们仍有启发。

京剧研究

在京剧研究上,从访问艺人、观众着手,做得最好的,要推齐如山先生了。他在回忆录中说,几十年间大约认识四千人左右,他认为这是“研究国剧至高无上的机会”,所以无论什么时间、什么地点,逢人就问,点点滴滴地记录、梳理、综合分析,他的系列着作,堪称京剧学的重要基石,大多从“不耻下问”中得来。

讲到《申报》京剧广告,听说台湾学者正在弄,采取分阶段整理的办法出版。按我的想法,如能原貌复印出版就更好了,读者可以从许多不同角度进行开发利用。举个小例子,《四郎探母》这出戏,在《都门纪略》1845年初刻本中,已可看到有几个戏班在常演,擅演主角或配角而列人该书的演员和票友多达17名。如果有了《申报》京剧广告复印本,就可以统计出来,从1872至1949这77年间,在上海一地,究竟有多少演出场次,有多少名伶参与演出。我相信,它是可以列入“世界戏剧之最”的。我从翻阅《申报》广告中也得益非浅。如发现了1911月至1913 年1月间周信芳与谭鑫培在新新舞台同台演出40天。

世界戏剧之最

这就不难理解周信芳为什么能在1928年写出两篇论学谭的好文章来,也不难理解麒派艺术与谭鑫培在演剧精神上的继承关系。《申报》广告虽然反映的是上海舞台上的演出,但上海是京剧在南方的最重要的平台,京派、南派和海派,都在这块平台上竞争,展示的乃是一个时代的京剧风貌。在《中国京剧百科全书》上马之前,原想先编印《近代京剧着述集成》。这样可以同已经编印的《中国古典戏曲论着集成》和《清代燕都梨园史料》并列,成为第三种戏曲丛书。它的特点是紧紧围绕京剧,不名“论着集成”而名“着述集成”,是想除理论、评论外,也收人一些重要史述。

标以“近代”,上起1840年,下迄1949年,凡《清代燕都梨园史料》已收的作品就不收了,并同它衔接起来,初步计划编10 卷,约300万字。我曾约请黄菊盛先生专程赴京同我商量过一次,并托他在上海物色一家出版社。可惜成了泡影!京剧盛行同近代出版业的兴起是同步的,报刊上有大量的京剧评论,涌现出一批“评戏家”。

清代燕都梨园史料

这些前辈的文章有三个优点:第一,他们见的好角儿太多了,感性知识太丰富了,而且真懂;第二,文笔好,斐然成章,不像我们的语言比较干瘪;第三,有自由的批评精神,不像我们的评论,对演员只能捧,偶有挑剔也要藏在一大堆好话之后。前辈们的评论中含有丰富的思想资料,值得我们学习、继承。当然,我们新一代研究工作者也是有优点的,一是比前辈们的理论思维似乎有所发展,二是我们比他们更有条件站在古今中外的交叉点上进行宏观观照。如果我们再把前人的积累综合进来,发扬自由独立的研究精神,我们的研究水平有可能进人一个新的境界。我希望新的研究机构,再把“泡影”变为现实,嘉惠后学。

参考资料《京剧的历史,现状与未来,上》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