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写作的好帮手!
1200字范文 > 世界上第一艘沉没的核潜艇——“长尾鲨”号

世界上第一艘沉没的核潜艇——“长尾鲨”号

时间:2022-07-29 21:22:54

相关推荐

世界上第一艘沉没的核潜艇——“长尾鲨”号

1963年4月10日9时17分,科德角以东200海里威尔金松海沟,美国海军SSN-593“长尾鲨”号攻击型核潜艇沉没,全艇129名官兵随这艘核潜艇长眠于2560米深的海底,成为世界上第一艘沉没的核潜艇,此时距离它交付美国海军只有1年6个月。但是,“长尾鲨”号的沉没并没有阻滞美国核潜艇的后续发展,该级潜艇在延续了“鲣鱼”级潜艇的技术之后又将减振浮筏静音、艇艏球型声呐、计算机控制武器系统、远程反潜导弹等先进的技术纳入核潜艇的发展中,对后续核潜艇发展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鲣鱼”的进阶

1950年,美国的潜艇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当年试验潜艇“大青花鱼”号开工建造,这是世界上第一艘水滴形潜艇,凭借划时代的艇形和高能银锌电池组获得水下33节航速,大大超过以往常规艇形的潜艇,包括核动力的“鹦鹉螺”号。除艇形之外,“大青花鱼”号还测试了HY-80钢、数字式多波束扫描声呐、十字舵和X型尾舵、单叶螺旋桨等等。

“大青花鱼”号常规试验潜艇

以“大青花鱼”试验的成果,美国开工建造了“长颌须鱼”级常规动力潜艇和“鲣鱼”级核动力潜艇,他们的水下航速都超过20节且水下航速超过水面航速,应该说开创了现代潜艇的一个新时代。“长颌须鱼”级常规潜艇我们以前有过详细介绍,这也是美国最后一代常规潜艇。至于“鲣鱼”级核动力潜艇,他是继“鹦鹉螺”号、“海狼”号和“鳐鱼”级之后美国第二代核动力攻击潜艇,将“大青花鱼”号试验潜艇的成果基本全部应用,除了改用水滴艇形之外,新型S5W型核反应堆也投入使用,水下排水量3500吨,水下航速达到28.3节,最大潜深220米左右。总的来说,“鲣鱼”级核潜艇的建造核心就是水滴线型艇体及水下高速航行时的操纵性。从1959年4月开始至1961年10月,美国海军共接收了6艘“鲣鱼”级核潜艇。

“长颌须鱼”级常规动力潜艇

“鲣鱼”级核动力潜艇

随着水滴形的“鲣鱼”级核潜艇的建造,美国海军开始考虑将更多新一代的技术融入核潜艇的建造当中,企图在水下航速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潜艇的静音水平和攻击水平,算是在“鲣鱼”级核潜艇的进阶,这就是“长尾鲨”级核潜艇的建造背景。当然,有朋友可能会说,既然“鲣鱼”级和“长尾鲨”级的建造间隔只相差2年,那么为什么不等等新技术出来之后再一起建造。这个问题我们要明白:上世纪50年代中后期开始,美苏对峙进入白热化状态,双方不仅在质量上对抗,更在数量上竞争,武器装备的更迭速度非常快,任何技术上的提升都会出现批量建造以换取短时间内的优势。1958年5月28日,“长尾鲨”级核潜艇首制艇开工建造,1960年7月9日下水,1961年8月3日交付美国海军,舷号SSN-593。之后3年里,美国又建造了13艘同型艇,连同“长尾鲨”号共14艘。

1960年7月9日下水“长尾鲨”号下水

技术要素

从艇形上来看,“长尾鲨”级核潜艇和“鲣鱼”级一样都是水滴形以降低水下航行阻力。但仔细来看,“长尾鲨”级更为细长,他的长宽比达到8.8。为了进一步降低水下航行阻力,“长尾鲨”级在设计时尽量缩小指挥围壳,只保留潜望镜、无线电桅杆、VLF通信天线、通气管和ESM组合桅杆及雷达,所以其指挥围壳纵向剖面积只有“鲣鱼”级的33%左右。从全艇结构来看,“长尾鲨”级由前到后分别是艏居住舱、指挥控制及鱼雷舱、反应堆舱、辅机舱和主机舱,整体采用单双混合壳体设计,其中指挥控制舱、鱼雷舱、反应堆舱和辅机舱在双层壳体区域,艏居住舱和主机舱在单层壳体区域。

建造中的“长尾鲨”号 可见双层壳体

有一点值得我们注意:以往美国的潜艇第一舱通常为鱼雷舱,然而在“长尾鲨”级鱼雷舱却成为第三舱。这里就引申出另外一个问题:“长尾鲨”级是世界上首艘采用艇艏球型声呐的核潜艇,直径4.57米的AN/BQQ-2型球形综合声纳占据了艇艏球形区域。因此,鱼雷舱只能向后移动到第三舱位置,以向外倾斜的方式每侧布置2具533毫米鱼雷发射管,可部署和发射核深水炸弹、MK46鱼雷、MK44自导鱼雷以及水雷等,最高携带22件武器,由MK113型水下射击指挥系统进行鱼雷发射参数校订。两舷共4具发射管,相比于之前的潜艇来说鱼雷发射管的数量还是偏少一些,不过可以用自动鱼雷填装系统弥补这一问题,尽可能提高单具鱼雷发射管的发射效率。

AN/BQQ-2型球形综合声纳

在动力系统方面,“长尾鲨”级和“鲣鱼”级一样都是装备1台S5W型核反应堆驱动1台二级齿轮减速蒸汽轮机,热功率 78 兆瓦,推进功率 11 兆瓦,全功率堆芯寿命10000 小时 (后期型号),输出1.5万轴马力。由于降低了指挥围壳纵向剖面积并增大了长宽比,4310吨的“长尾鲨”级水下航速只比3550吨的“鲣鱼”级降低0.4节。其实在动力系统方面,“长尾鲨”级最引人注目的是引入了减震浮筏技术,所谓减震浮筏就是一个由橡胶等柔性物质制成的基座,将主机等噪音较大机构置于减震浮筏上可以有效将震动吸收,尽量隔绝震动体直接与艇体接触,等于降低潜艇的航行噪音。当然,核潜艇的噪音不仅仅来源于蒸汽轮机,另外反应堆一回路循环泵和螺旋桨桨叶转动也是航行噪音的来源,所以“长尾鲨”级采用的是大直径低转速螺旋桨,经二级齿轮减速后以低转速降低螺旋桨的空泡噪声。

反潜导弹上艇

“沙布洛克”远程反潜导弹,世界上第一种实用化潜射反潜导弹,而“长尾鲨”级核潜艇也成为世界上第一艘装备反潜导弹的核潜艇。“沙布洛克”远程反潜导弹是美国上世纪50年代由固特异公司开发的潜艇用反潜导弹,将导弹的打击精度和潜艇的隐蔽性进行了一个很好的匹配。该导弹长6.4米,弹径533毫米,重1.85吨,最大射程40-56千米,由533毫米鱼雷发射管发射。

“沙布洛克”远程反潜导弹

导弹在水下以水平姿态离开鱼雷发射管,在水中滑行一段距离后以上仰姿态启动固体火箭发动机,此时导弹在水下以有动力飞行并以30-40度的角度离开水面继续飞行。当战斗部加速到一定速度后与火箭分离,战斗部继续在空中滑行,抵达目标上空后入水爆炸。导弹的运行过程中,由AN/BQQ-2综合声呐进行目标探测,射击指挥控制系统将射击诸元输入待发的反潜导弹;发射后,以时间程序控制和惯性制导或无线电指令制导等方式飞向目标大致区域;到达预定点时,战斗部的声导鱼雷与火箭脱离,由降落伞减速后入水启动声导模式主动搜寻目标并发起攻击。不过,由于早期声呐探测距离和制导精度的问题,这种潜射反潜导弹的攻击精度并没有那么好,所以美国将“沙布洛克”反潜导弹的战斗部干脆换成当量25万吨TNT的核战斗部,杀伤范围最远可以波及5公里,这样也就无所谓攻击精度问题了。

“沙布洛克”从潜艇上发射出水瞬间

“沙布洛克”反潜导弹真正批量生产时间是1964年,不过此时“长尾鲨”号已经沉没。在2个批次的生产中,“沙布洛克”总产量大概400枚。除早期“长尾鲨”之外,“鲟鱼”和“洛杉矶”级攻击型核潜艇也有装备。

“长尾鲨”的折戟

1961年4月10日上午9时50分,“长尾鲨”号核潜艇与“云雀”号潜艇救援舰会和,准备在4月10日展开深度潜水试验。4月10日7时35分,“长尾鲨”号报告可以进行最大深度下潜实验,在随后的1小时里“长尾鲨”号开始逐步下潜并不断向“云雀”号报告下潜深度,至8时53分报告开始接近最大试验深度。但是在9时13分最后一次完整通话中,“云雀”号舰长、领航员、三等副水手都听到了这样的关键词:

准备吹除

“吹除”这个词是潜艇中特有的动作,是短时间内将潜艇水柜中的水排出,通常执行吹除动作就意味着潜艇需要紧急上浮,可能是进行规避,但更大的可能是遇险。9时17分,“云雀”号最后一次接收到“长尾鲨”号的通讯,但通讯中夹杂着似乎是耐压艇壳破裂的声音,至此“长尾鲨”号再也没有出现过。“云雀”号一直等到10时58分,随即向水中投掷手榴弹(上浮信号),再没有任何回应的情况下“云雀”号将这一情况上报给美国海军核潜艇司令部。随后美国大西洋舰队司令部派出包括“海狼”号攻击型核潜艇在内的4艘舰艇前往失事海域进行搜索和救援但没有任何“长尾鲨”号生还的迹象。4月11日上午,美国海军作战部长安德森上将正式宣布“长尾鲨”号失事沉没。这样,“长尾鲨”号称为世界上第一艘沉没的核动力潜艇,沉没位置位于北纬41度43分,西经64度57分的科德角以东200海里威尔金松海沟,全艇129人无人生还。

关于“长尾鲨”号沉没的原因,“长尾鲨”号失事调查委员会在1963年6月6日的报告中给出如下结论:

艇上海水系统中的位于主机舱内的一个管路系统发生破损,由于海水系统与外界海水连通,因此在外界的巨大压力下,海水从破损的管路中大量涌入主机舱。当主机舱大部分被海水淹没之后,电器线路受损导致潜艇丧失动力。其后,随着涌入艇内海水的增加,“长尾鲨”号开始向海底滑落并超过极限潜深,最终被巨大的水压压垮。

1963年6月14日,美国派出“康德拉”号海上调查船对海底的“长尾鲨”号进行拍照,初步发现怀疑属于“长尾鲨”号的气瓶、管路、刷子等物品。随后在6月19日开始派出“曲斯特”号深潜器下潜到2560米对“长尾鲨”号残骸进行详细探测并打捞,发现了大量纸张、黄色橡胶套鞋,而那个黄色套鞋上有明确的SSN-5XX的编号。8月28日,“曲斯特”号加装机械手再次下潜,打捞出一段SSN-593编号的扭曲的管路残骸,至此正式确认“长尾鲨”号的沉没区域。

“长尾鲨”号的沉没使美国重新开始重视潜艇建造质量问题,因为由于当时处于美苏冷战状态,美国为了追求潜艇的制造速度而忽略施工质量和质量检查。比如直径4英寸以下的管路采用较为方便的熔银衔接,这种连接方式显然不如焊接质量高。而且这些采用熔银衔接的管路并没有完全接受检验,更没有进行超声波探视。所以随后建造的“长尾鲨”级核潜艇全部接受检查,所有管路全部采用焊接模式;压载水舱的紧急灌气管路的口径加大;反应器冷却系统海水阀增加液压辅助机械等等措施。

从”长尾鲨“号打捞上来的严重变形的管

结语

虽然“长尾鲨”号核潜艇的首制艇在服役后不到2年就沉没,但这并不影响其成为现代高性能核潜艇的雏形。减振浮筏静音、艇艏球型声呐、计算机控制武器系统、远程反潜/反舰导弹已经成为现代潜艇的标准配备,为后续的“鲟鱼”级和“洛杉矶”级发展奠定基础。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