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写作的好帮手!
1200字范文 > [单元测试]第一章 机械运动 标准评价卷 参考答案

[单元测试]第一章 机械运动 标准评价卷 参考答案

时间:2023-08-25 22:31:52

相关推荐

[单元测试]第一章 机械运动 标准评价卷 参考答案

第一章 机械运动

标准评价卷

参考答案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14分)

1.【解题思路】研究物体的运动情况时,首先要选取一个物体作为标准,这个被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做参照物。研究对象的运动情况是怎样的,就看它与参照物的位置是否变化,由此来突破此题。

解析:我们所说的地球同步卫星,这里的地球就是我们研究机械运动必须选定的参照物,以地球为参照物,卫星和地球间的相对位置没有发生变化,我们说卫星是静止的,即与地球是同步的。

答案:相对位置;参照物

点评:参照物可以任意选择,通常情况下,研究地面上物体的运动,常选地面或地面上固定的物体做参照物,在这种情况下,参照物往往略去不提,如:汽车在奔驰、小鸟在飞、足球在向前滚动、河水在流动…这些运动的描述都是选择地面或地面上固定的物体作为参照物。

2.【解题思路】判断物体是否进行机械运动,可以选择静止的物体为参照物,可以选择运动的物体为参照物,要想准确判断物体的运动情况,要选择地面或地面上静止的物体为参照物

解析:甲图,可能汽车不动,飞机向右飞行;可能飞机不动,汽车向左行驶;可能飞机向右飞行,汽车向左行驶。因此,通过甲图不能准确判断飞机还是汽车在进行机械运动;乙图,以地面上的树为参照物,汽车和树之间没有发生位置的改变,汽车不动。飞机和树木之间发生了位置的改变,所以飞机处于飞行状态。

答案:乙;判断一个物体是否做机械运动,不能以它自己为参照物

点评:此类看图的题目,要根据图形展示的情景分析确定哪个物体作为参照物,飞机还是汽车与这个参照物之间的相对位置发生了变化。

3.【解题思路】日常生活中我们常用两种方法来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一是相同路程比较时间,时间少运动快;二是相同时间比较路程,路程长运动快。

解析:由图甲可知,三人运动的时间相同,而三人通过的距离不同,所以此图是利用在相同时间内比较通过的路程来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由图乙可知,三人通过的路程相同,但三人运动的时间不同,所以此图是利用在相同路程内比较所用的时间来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

答案:相同的时间内,比较通过的路程;相同路程内,比较所用的时间

点评:本题考查了学生对于比较物体运动快慢方法的了解和掌握,这两种比较方法都是在相同条件下进行比较。如果路程和时间都不相同,则我们需要通过比较它们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才能得出它们的运动快慢,这也正是我们后来引入速度这个物理量的原因。

4.【解题思路】实验室和体育比赛中,常用停表或秒表记录时间,家庭中常用钟表记录时间;读取计时器显示的时间时,首先要明确计时器的量程和分度值,视线与指针所对刻线相垂直。

解析:如图所示的两种计时工具,甲表叫停表,大表盘分度值是1s,最大读数是60s;小表盘分度值是1min,最大读数是60min,测量的准确程度较高,;乙表叫钟表,分度值是1min,一周最大读数是12h;测量一场电影的时间,选择钟表即可。

答案:1s;钟

点评:此题考查的是不同计时工具的认识,属干基本能力,在平时的生活中要注意观察、总结。

5.【解题思路】物体匀速直线运动,速度是一定的,与路程和时间无关。知道物体运动的路程和所用时间,利用v=s/t求物体的速度;再利用s=vt求后30s内通过的距离。

解析:物体的速度:v=s/t=180m/60s=3m/s=3×3.6km/h=10.8km/h。因为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速度是一定的,与路程和时间无关,所以在前30s内的速度也是10.8km/h;30s内通过的路程:s′=vt′=3m/s×30s=90m。t′=1min=60s。

答案:10.8;90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速度公式、单位换算及推导公式的应用,在解答过程中,要注意单位的统一,同时知道1m/s=3.6km/h。

6.【解题思路】将5个数据进行比较,哪个偏差较大,哪个就是错误的;对刻度尺读数时,在最小分度值下应估读一位。

解析:由题意知刻度尺最小分度值是1mm,以cm为单位,小数点后应有两位数,6.782cm小数点后有三位数,读数错误;在6.78cm、6.79cm、6.782cm 6.77cm、6.90cm数据中,6.90cm偏差较大,这个数据是错误的。

答案:6.782cm,6.90;6.782cm错误原因是:估读错误,6.90cm错误原因是:读数偏差大

点评:考查学生正确记录测量结果和用多次测量求平均值减小误差的能力。能否区别误差和错误。本题的解题关键是知道:

①考查了对测量数据的分析问题,考查了对最小分度值的意义理解与运用;

②用刻度尺多次测量物体长度时,要去掉出现错误的数值,剩余的取平均值并保留到与测量数值位数一样,这样更接近物体长度真实值;

③在进行长度的测量时,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其数据由准确值和估读值组成,但只准确到分度值所对应的那一位,如分度值为毫米的刻度尺则准确到毫米级,毫米级以下为估计值。

7.【解题思路】利用累积法测物体的长度时,可以测量n个相同物体的长度,然后除以n得一个物体的长度。要注意的是:课本的页码数不是课本的张数,一张纸是两页,据此分析答题。

解析:小明测量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书的张数是页数的一半,封皮与里面纸的厚度不同也未考虑;正确的测量方法应当是先测出去封皮的书的厚度,再除以纸的张数,即“页码/2”,即可算出书里面每纸张的厚度。

答案:小明测量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书的张数是页数的一半,封皮与里面纸的厚度不同也未考虑;正确的测量方法应当是先测出去封皮的书的厚度,再除以纸的张数,即“页码/2”,即可算出书里面每纸张的厚度。

点评:此题主要考查的是学生对累积法的灵活运用,注意纸的张数和页数的区别。

二、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16分)

8.【解题思路】使用刻度尺测量物体长度时,要观察是否从0刻度线量起,起始端没从0开始,要以某一刻度当作“0”刻度,读出末端刻度值,减去前面的刻度即为物体长度,注意刻度尺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解析:由图知:刻度尺上1cm之间有1 0个小格,所以一个小格代表1mm,即刻度尺的分度值为1mm;金属块左侧与7.00 cm对齐,右侧在8.5cm和8.6 cm之间偏向8.6 cm一侧,估读为8.58 cm,所以金属块的长度为L=8.58 cm—7.00cm=1.58cm。

答案:B

点评:此题考查的是刻度尺的读数,给我们的启示是:如果物体左侧没有与0刻度线对齐,最终的测量结果别忘了减去前面的数值。

9.【解题思路】如果物体的位置相对于参照物不变,则物体是静止的,如果物体的位置相对于参照物不断变化,则物体是运动的。

解析:飞机驾驶员相对于“辽宁号”航母位置不断变化,如果以“辽宁号”航母为参照物,则驾驶员是运动的,故A错误;飞机驾驶员相对于“辽宁号”航母上的工作人员位置不断变化,如果以“辽宁号”航母上的工作人员为参照物,则驾驶员是运动的,故B错误;飞机驾驶员相对于歼15的位置保持不变,如果以歼15飞机为参照物,则驾驶员是静止的,故C正确;飞机驾驶员相对于辽阔的海面位置不断变化,如果以辽阔的海面为参照物,则驾驶员是运动的,故D错误。

答案:C

点评:此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参照物的选择、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的理解和掌握,研究同一物体的运动状态,如果选择不同的参照物,得出的结论可以不同,但都是正确的结论。因此,要抓住“参照物”这个中心,结合实际,进行分析。

10.【解题思路】本题根据长度单位的进率进行换算。换算的步骤为:原来的数字、乘号、进率、后来的单位。

解析:单位换算的方法:500mm相当于500个1mm,即500mm=500×1mm,而1dm=100mm,所以1mm=1/100dm,故在单位换算时,用1/100dm代替1mm,即C对,A用10mm代替1cm,但没有去掉cm,B、D同A的道理一样。

答案:C

点评:本题考查了长度单位之间的换算,关键掌握单位换算的步骤。

11.【解题思路】先由图得出在相同的时间间隔内路程的大小变化,根据v=s/t得出小球的速度变化;再分析各个选项小球的速度变化,从而得出符合题意的选项。

解析:由图可知,小球在相同时间间隔里运动的路程先减小后增大,所以小球的速度也是先减小后增大。小球从高处自由下落,速度一直增大;小球沿斜面上下运动,速度先减小后增大;小球做匀速圆周运动,速度的大小不变;小球从碗边释放滚下,先加速运动、后减速运动。

答案:B

点评:本题考查了速度公式的应用,能从物体模型图得出小球的速度变化是本题的关键。

12.【解题思路】先读出速度计的示数,每小格表示10km/h,速度计的示数为70km/h;

解析:速度计的示数 v=70km/h=

≈19.4m/s,所以A、C都是错误的;速度计指出的是当时的速度而不是平均速度,所以B也错误;该汽车的运动时间t=s/v=

=4h,所以D是正确的。

答案:D

点评:此题考查的是速度的有关计算,关键是对速度计的认识,同时需要注意的是单位的换算。

13.【解题思路】根据v=s/t求出猎豹和褐海燕的运动速度,将速度单位换算统一,进行比较。

解析:旗鱼的速度

=30m/s;猎豹的速度

=40m/s;褐海燕的速度

答案:C

点评:此题考查的是物体运动速度的比较,解题的关键是物体速度的换算。

14.【解题思路】判断物体的运动和静止,首先选定一个参照物,看选定的参照物被研究的物体之间位置有没有变化,然后逐一分析各选项是否受参照物选择影响即可得出结论。

解析:航行的时间是一个过程量,与参照物无关,故A符合题意;选定参照物后,航行的速度、位置、路程都会影响军舰和参照物之间位置的变化,故B、C、D不符合题意。

答案:A

点评:此题考查的内容比较新颖,但属于基础知识,不难作答。

15.【解题思路】要正确解答本题,首先掌握误差产生的原因,还要掌握误差和错误是截然不同的,在物理实验中,误差只能减小,是不能避免的,而错误是由于实验者粗心或不遵守实验规则等原因造成的,是能避免的。

解析:错误是在测量过程中产生的,取多次测量的平均值不会避免错误的出现,所以A不合题意;观察时如果视线倾斜,属于错误的操作,应及时改正,而不是通过取多次测量的平均值来减小,所以B不合题意;刻度尺的精密程度固定的情况下,对每次测量来讲它的影响都是一样的,取多次测量的平均值与刻度尺的精密程度没有直接关系,故C不合题意;估测产生的误差,每次测量可能不同,取多次测量的平均值有利于减小由此而产生的误差,所以D符合题意。

答案:D

点评:此题主要考查学生对误差及其减小方法这一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要正确解答此题,首先要掌握误差的定义,还要掌握误差产生的原因,减小误差的方法及误差与错误的区别。

三、作图题(每小题2分,共4分)

16.【解题思路】刻度尺是用来测量物体长度的工具,使用之前先要观察量程和分度值;橡皮条具有弹性,容易被拉长,导致尺子分度值比真实值偏小,测量值比真实值偏小,产生较大误差。

解析:小星说得对,因为橡皮条用力时容易伸长,测量出的物体的长度比真实长度偏小,误差较大。

答案:见解析

点评:本题的解题关键是以物体的真实长度为参照物,橡皮条刻度尺受力拉长时,自身长度变长,物体的测量值变小。

17.【解题思路】 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时要求刻度尺紧贴被测物体,但测量圆形物体的直径时其长度端点的位置不易确定,可借助于三角板将圆形物体卡住,把不可直接测量的长度转移到刻度尺上,从而直接测出该长度。

解析:用直角三角形的一个直角边靠近直尺,并跟直尺的一条刻线对齐,把一角硬币放在三角板跟直尺之间,用另一个直角三角板把硬币加紧,读出两个三角板的直角边所对应的刻度值,两次读数的差值即为一角硬币的直径。

答案:测量的平面图如图所示。

点评:知道如何将不便于直接测量的圆锥度高转化成刻度尺上的长度是本题的解题关键。本题的主要目的是开阔视野,考查学生对特殊测量方法的了解。

四、实验探究题(第18题4分,第9题6分,第20题9分,共19分)

18.【解题思路】分析:刻度尺的分度值(或叫最小刻度值)为相邻的刻度线表示的长度;使用刻度尺测量物体长度时,要观察是否从0刻度线量起,起始端没从0开始,要以某一刻度当作“0”刻度,读出末端刻度值,减去前面的刻度即为物体长度,注意刻度尺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解析:(1)由图知:甲刻度尺上1小格为1cm,所以此刻度尺的分度值为1cm;图中甲刻度尺末端刻度值估读为4.8cm(也可能有的同学估计为4.7cm或4.9cm),物体长度为4.8cm-2.0cm=2.8cm(或4.7cm-2.0cm=2.7cm、4.9cm-2.0cm=2.9cm);图中乙刻度尺1cm又分为10个小刻度,故最小刻度值为1mm;末端刻度值准确值为5.80cm,估读值为0.01~0.03,即测量值为5.81cm(或5.82cm、5.83cm),所以物体长度为5.81cm-3.00cm=2.81cm(5.82cm-3.00cm=2.82cm、5.83cm-3.00cm=2.83cm);

(2)通过两次实验数据的比较发现,2.83cm比2.8cm精确,而测量2.83cm的测量工具的分度值小,因此可得出,测量的精确程度与测量工具(或分度值)有关(决定)。

答案:(1)1cm;2.8(2.7、2.9);2.81(2.82、2.83);

(2)测量的精确程度与测量工具(或分度值)有关(决定)

点评:初中物理实验中涉及的测量虽然很多,如本章的刻度尺、秒表等,任何一种工具,一定要注意每一个大格和每一个小格各代表多少。但没有特殊要求,只有长度的测量有估读值,即刻度尺需要估读,其他的测量工具不需要估读,读出最接近的数值即可。

19.解题思路】利用速度公式v=s/t可计算物体运动的速度,测量路程用刻度尺,测量时间用秒表;由图示读出小车运动的路程,然后利用速度公式v=s/t计算即可。

解析:(1)利用速度计算公式v=s/t可以测出物体的运动速度;

(2)根据公式 v=s/t可知,计算速度需要知道路程和时间,题中已知路程,还缺少测量时间所用的秒表;

(3)由图示可知:s=92.0cm-1.0cm=91.0cm=0.910m;

(4)小车的速度v=s/t=0.910m/7s=0.13m/s;

(5)斜面的坡度应很小,是为了减小小车运动的速度,便于计时,提高测量的精确度。

答案:(1)v=s/t;(2)秒表;(3)0.910,(4)0.13,(5)减小小车运动的速度,便于计时,提高测量的精确度。

点评:刻度尺的精确程度是由刻度尺的最小分度值决定的。读数时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20.(1)两把钢尺长度变化太小,简单的测量工具无法测量出微小的变化(其他答案合理亦可)

(2)指针示数变化(答指针偏转角度亦可);放大

(3)物体在温度变化时,物体的长度变化是否与材料(物体的自身长度、温度的变化大小等)有关?(其他合理答案亦可)

五、综合应用题(第21题6分,第22题10分,共16分)

21.【解题思路】若绿灯亮起时,在理想情况下所有司机同时启动汽车,利用s=vt求出最后一辆启动、匀速行驶走的路程,相加可得最后一辆走的路程,知道两辆车车距,相除可得汽车数,若除不尽,说明黄灯亮起时已过停车线,应入上。

解析:若绿灯亮起时,所有司机同时启动汽车,则

s↓1=v↓1t↓1=5m/s×4s=20m,

s↓2=v↓2t↓2=10m/s×(30s-4s)=260m,

s=s↓1+s↓2=20m+260m=280m,

n=s/s↓间=280m/9m≈31.1(辆)

因为第32辆车头已过停车线,所以此次通过该路口的汽车有32辆。

答:若绿灯亮起时,在理想情况下所有司机同时启动汽车,此次通过该路口的汽车有32辆。

点评:此题考查了速度的计算在实际中的具体应用,速度的计算是初中物理最基本的计算,是一道基础应用题。

22.【解题思路】(1)先测量出走10步的距离,再算出一步的距离;

(2)已知一步的距离,可求84步的距离,进一步求出教学楼的长度。根据公式v=s/t可求步行的速度。

解:(1)用刻度尺测出沿直线步行10步的距离,除以10即得步距;

(2)教学楼的长度为:s=0.5m×84=42m,他的步行速度为:

v=s/t=42m/35s=1.2m/s。

答:他的步行速度是1.2m/s。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