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写作的好帮手!
1200字范文 > 孩子的“悲剧体验”是不是太少了

孩子的“悲剧体验”是不是太少了

时间:2022-09-01 16:50:26

相关推荐

孩子的“悲剧体验”是不是太少了

【题记】

我小时候就读了《凯西出场》。但当时我根本没想到,诗中有着丰富的、简化的悲剧意味可供探究。所以,在向学生展现各种不同的文学形式时,何必非得选择声名斐然的着作为例呢?——戴维·珀斯金《为未知而教,为未来而学》

通过假设,这种在智慧上十分可靠的方式,我们可以将任何学科教给处于任何一个发展阶段的任何一名儿童。——杰罗姆·布鲁纳

我还记得,在我前面所写的微信公众号文章中,有一篇涉及到“悲剧”、“悲伤”的话题,那就是《让孩子与小动物作伴》(可点击“篇名”查看),其中关于“饲养小动物”给孩子带来什么样的心理体验时,有一段是这样写的——

感受生死,体验悲伤。小动物有出生、长大,同样也会生病和死亡。在与小动物的交往中,儿童会为小动物的出生、长大而兴奋,也会为小动物的生病或死去而悲伤。对儿童来说,这种对悲伤的情感体验,是一种不可多得的早期心理教育。但对今后人生旅途中要遇到的更大挫折承受,却是一种不可多得的早期心理准备和心理良方。

什么是“体验”?

体验是伴随着积极心理活动、寻求未知的实践过程,是获取直接知识、形成学习能力、唤起创造潜能的基本途径,是一种“文化·心理”的过程,符合教育教学的本真。“体验性学习”是一种在全新教育理念指导下的,符合时代要求,符合学生心理认知、成长规律。

什么是“悲剧”?

鲁迅先生在《再论雷峰塔的倒掉》中从美学角度这样说:“悲剧是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鲁迅的悲剧思想,我们可以这样理解:悲剧所毁灭的,是具有美学价值的东西,是真的、善的、美的或崇高的东西。

因此,悲剧实质上是以真、善、美被毁灭的形式来达到肯定真、善、美之目的。也正因为如此,尽管悲剧常常以主人公的不幸、失败以至死亡为结局,但它在本质上不是悲观的,而是乐观的,它使人们看到未来,看到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古人云:“恻隐之心,仁之端。……由是观之恻隐之心,非人也。……”,恻隐,即人生之痛悲的深切感受性,表现为:怜恤、悲怜、不忍、体恤、凄怆、怜爱、哀怨、悲愤等等。

于是,人们在心灵受到巨大震荡、理智受到有益启迪的同时,情感得以不断宣泄(净化),精神得以不断升华。这样,一种特殊微妙的审美快感油然而生。这就是痛感、快感相融合的悲剧美感。

可是,小学教育教学中大多采用的一些充满母爱、童趣和其它轻松愉快的主题或题材。这些主题或题材,固然能让孩子获得快乐,激发孩子对未来社会充满向往和憧憬。但现实生活中并都是充满童话的世界,也不是到处有阳光和雨露。他们不可能一直生活在温暖的怀抱和美好的想象中,因为他们总有一天会走上社会。我们应当让他们在生活体验、认知体验和情感体验得到正常的健康的发展。因此,我们应该努力挖掘小学学科中的悲剧题材,多给孩子一些悲剧性的情感体验。

下面的案例,是我当年做班主任时的真实案例。现在看来,会不会有人以为是作秀呢?

一堂思品课是《互相帮助》。课前,我也煞费苦心精心设计了本课的教学程序。课堂上,我卖力地讲解着书中的故事,但是,我却发现学生们并没有被书中的故事所吸引,注意力开始分散。这时,我突然看到我班的一个同学,她一个人孤独地坐在墙角,是我们班刚刚转来的一名同学。于是,我灵机一动,改变了我的教学进程,对同学们说:“同学们,现在我给大家讲一个真实的故事,大家想不想听?”同学们一听是一个真实的故事,顿时来劲了。

于是,我开始讲述:一个小女孩本来是生活在一个温暖的家庭里,可是天有不测风云,她的父母在一次车祸中不幸双双遇难,家庭的灾难使小女孩痛苦欲绝。后来,小女孩只好转到外婆家附近来上学。可是小女孩还沉浸在痛苦的回忆中,整天闷闷不乐。同班的同学由于她刚来,又不知道内情,并没有和她亲近。

说到这儿,我故意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这个女孩是谁吗?同学们个个都摇着头。这时,我郑重其事地说:“她就是我们班上的×××同学。”同学们都惊讶地张大了嘴巴,好久好久没有合拢起来。之后,教师水到渠成地结合课本内容进行有关的教育。

从此以后,同学们都变了,他们下课都主动和她亲近,和她一起玩。有的还主动送铅笔、橡皮、钢笔和笔记本等文具用品,有的还把自己吃零食的钱省下来送给她买了一件新衣服。在此基础上,我在班上不失时机地举行了“送温暖”中队活动……,现在,×××同学在这个集体大家庭里生活得非常愉快。同班的孩子们也在这一次次触及灵魂的教育活动中心灵得到了净化,个性得到陶冶。他们好像一下子“长大”了,变得更有“人情味”了。

现实生活中,虽然大多数学生生活美满幸福,但并不是每个学生都是这样的。有的学生寄放经济拮据,有的学生双亲不全,有的学生父母残疾,有的学生父母离异,还有的学生是弃婴后被别人抱养长大。在德育教育中,教师可以借助于讲故事的方式等方式为学生介绍一些学生鲜知的带有悲剧色彩的生活事例,引起他们的心灵震动,激发起强烈的情感体验,从而使他们得到最大限度人性陶冶。

在教育教学中,只要我们精心选择悲剧题材,悉心设计“悲剧情境”,一定会使学生在其中得到丰富的情感体验,经历高尚的心灵磨砺,获得伟大的灵魂洗礼,形成健全和谐的良好个性。

这样,就能为孩子将来走向社会,适应复杂的人生,面临各种困难,经受种种严峻的考验打下良好的基础。

在文学史上,悲剧的地位一般总是高于喜剧的地位。这是因为,悲剧更能使人震撼、触动,产生更加深刻的情感体验与审美体验。

因此,通过优秀文学作品让孩子们从中获得“悲剧体验”,不失为一种可行的教育策略。

丹麦作家安徒生童话《卖火柴的小女孩》,是描写小人物悲剧的杰出作品。这一名作,从三十年代,就成为我国小学语文的传统教材。饥寒交迫的小女孩在大雪纷飞的大年夜,没卖掉一根火柴,没挣到一个钱,不敢回家,只能赤脚蜷缩在墙角,在短暂的火柴光里通过幻想来“享受”火炉的温暖、烤鹅的香味、圣诞的快乐、奶奶的慈爱……并和奶奶一起“飞到了没有寒冷,没有饥饿,也没有痛苦的地方去”。小学语文课本中这样写道:

第二天清晨,这个小女孩坐在墙角里,两腮通红,嘴上带着微笑。她死了,在旧年的大年夜冻死了。新年的太阳升起来了,照在她的小小的尸体上。小女孩坐在那儿,手里还捏着一把烧过了的火柴梗。

“她想自己暖和一下......”人们说。谁也不知道:她曾经看到多么美丽的东西,她曾经多么幸福地跟着她的奶奶一起走向新年的幸福中去。

这里,幻想的“美丽”反衬出现实的丑恶;虚空的“幸福”反衬出实际的不幸;嘴角的“微笑”反衬出人间的痛苦;火柴光的“暖和”反衬出社会的黑暗、阴冷……这倍添了童话的悲剧性。这个既悲又美的动人故事,是对罪恶社会的无情批判,也表达了作者对劳苦人民悲惨命运的深切同情。

教学中,一位语文老师精心设计出“悲剧情境”,努力使学生产生悲苦、悲愤、悲悯相融的情感体验,这样就在不知不觉的审美过程中感受到生命的“酸苦味”,大大丰富和陶冶了他们的情感世界,使他们的个性得到健康和谐的发展。

人之初,性本善。在孩子的眼里到处是和煦的春风和明媚的阳光,他们好像生活在美丽的童话世界里,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多快乐,多甜美。但是,随着他们年龄的增长,生活经验的不断丰富,和平宁静必然被复杂的人生、社会打破。

因此,我们有责任也必须争取主动,逐步让孩子尝尝酸甜苦辣的各种滋味,多给孩子体验各种情感的机会,特别是悲剧中的情感体验,以健全儿童的心灵,提高心理承受能力和辨别善恶的能力。

(本文曾以《体验“悲剧”》为题发表于《教育艺术》,现有较大改动。)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