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写作的好帮手!
1200字范文 > 【教招备考】带你走进孔子的启发式教学——不愤不启 不悱不发

【教招备考】带你走进孔子的启发式教学——不愤不启 不悱不发

时间:2021-09-08 16:36:15

相关推荐

【教招备考】带你走进孔子的启发式教学——不愤不启 不悱不发

对话框回复【人工】,获取人工客服专属服务

-广告-

在教师招聘考试中,我们经常碰到有关孔子的言论,其中作为世界上最早使用启发式教学的教育家,他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则不得不讲了。我们将从了解“不愤不启”开始,走近孔子的启发式教育学。希望为考生学习有所帮助。孔子提倡“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论语·述而》)。按宋代朱熹的解释:“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意;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启,谓开启意;发,谓达其辞。”可见,“愤”就是学生对某一问题正在积极主动的学习、探究、思考,急于解决但有尚未完全搞通时的心理状态。这时教师应对学生思考问题的方法适时给予指导,以帮助学生开启思路,这就是“启”。“悱”是学生对某一问题经过一段时间的思考,有了一定的认识,但尚未考虑成熟,处于想说又难以表达清楚的另一种心理状态。这时教师应帮助学生明确思路,弄清事物的本质属性,然后用比较准确的语言表达出来,这就是“发”。也就是说孔子提倡由教师或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让学生自己去思考,如果学生没有积极主动地思考,教师就不要急于告诉学生任何解决问题的思路、方法,等到学生处于“愤”的心理状态,教师再适时进行点拨。如果学生没有经过自己的主动思考,对某一问题有了自己的认识,教师就不要告知学生任何结论性的知识,要等到学生处于“悱”的心理状态,教师再进行点拨,从而使学生柳暗花明,豁然开朗。“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虽然只有八个字,但它不仅生动地表现出孔子进行启发式教学的完整过程,而且还深刻地揭示出学习过程中遇到疑难问题时将会顺序出现的两种心理状态,或者说两种不同的思维矛盾,以及这两种矛盾的正确处理方法。但是孔子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也有一定的局限性。作为教师必须要等到学生“愤”、“悱”之后再“启”、“发”,但是如果我们教师只是消极地等待学生自发地去“愤”、“悱”,恐怕会贻误对学生进行教育的最佳时机!因此作为教师,首要的职责应该是利用学生天生的好奇心、求知欲、表现欲,激发起学生主动学习、探究的欲望,让其“愤”,让其“悱”。注:本文由中公小编整理 仅供考生参考

-广告-

教师招聘

备考活动

点击下方“阅读原文”查看更多↓↓↓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