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写作的好帮手!
1200字范文 > 教学研究:让景物“活”起来 人物“动”起来

教学研究:让景物“活”起来 人物“动”起来

时间:2023-04-21 10:42:00

相关推荐

教学研究:让景物“活”起来 人物“动”起来

让景物“活”起来,人物“动”起来——浅谈选词炼句

四川省绵竹中学 龚志华

选词炼句,是写作的基本功,也是写作的高层境界。说它是基本功,是因为写作总得遣词造句;说它是高层境界,是因为要选好一个词,炼好一个句,并不是容易的事。作为词来说,需要唯一的一个词,最妙的一个词;作为句来说,需要加减适宜,需要铺“桥”搭“路”,句句顺通。

选词炼句,好处多多,最基本的有二:一是可让景物“活”起来,二是可让人物“动”起来。下面分开说说

一、选词炼句与景物描写

要让景物“活”起来,一要选好动词,一要注意选好形容词。

我们来看现代美文《荷塘月色》中的经典片断: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

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这两段文字,于高中师生来说,可谓再熟悉不过了。

其写景的曼妙,一是在于动词的选择,做到了“唯一”。

“泻”——既照应了以流水喻月光,又写出了月辉照耀,一泻无余的景象,使月光有了动感。(这个“泻”是不能换成“照”的,因为作者已经把“月光”比作“流水”了,若用“照”就与“如流水一般”不相配,失去和谐感;“照”仅写出光线的照射,写不出月光的流动感;“照”太直白。平淡无味。)

“浮“——写出了雾的轻柔以及自下而上向逐渐扩散的特点。(这个“浮”是不能换成“升”“飘”的,因为“升”让人感觉“雾”很高;“升”让雾失去轻柔朦胧之态。“飘”虽与“薄薄”相呼应,但既“飘”便“散”、便“逸”,虽有轻柔之态而无含蓄静谧之美。)

“洗”——写“叶子和花”在月光映照下一种奶白色而又鲜艳欲滴的状态。写出了叶子和花的轻淡朦胧。通过写叶、花的安谧、恬静,衬托出月色的朦胧柔和。(这个“洗”是不能换成“刷”的,一是与“牛乳”不相应,二是无法写出月色下的叶子与花的色彩与状貌)

“笼”——写出雾的轻、薄、透、柔的质感和动势,正合“轻纱”的妙喻,写尽梦境的迷离朦胧之感。(这个“笼”字,是不能换为“盖”“罩”“蒙”“遮”,因为它们都显得过于严密、厚重,失去了美感)

“画”——有“人为”动作含于其中,仿佛有无形的手在展纸描绘“倩影”,写出了投在荷叶上的月影之真、之美。(这个“画”是不能换成“留”“印”的,“留”与“印”都不能表现月影之真、之美)

由上可见,要选出唯一的动词,就要注意:

1、表现出事物的动态特点;

2、富有情味与美感;

3、与前后文水乳相融。

二是在于形容词的选择,做到“最妙”。

两段写景文字,选用了系列形容词,并且叠用。

“曲曲折折”写出了荷塘的广度、曲度。“田田”二字,描述碧绿的荷叶相连的样子,写出了荷叶的茂密,不仅有一种和缓清柔的音乐美,而且让人想到古乐府《江南曲》:“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眼中的画面与历史的画面互相叠印,美不胜收。

“亭亭”借舞女写出了荷叶的高而直,表现出荷的风采与韵味。

“层层”表明叶的深度。“粒粒”写出荷花的晶莹剔透,“星星”写出了朦胧月光照射之下白色荷闪烁的光色形态。

“缕缕”写出的荷香的细与连续不断。

“密密”写出了荷叶相连的密度。

“脉脉”本指默默地用眼神或行动来表情传意,这里用来写流水,塘水在茂密的荷叶下是看不到的,作者却由叶子的“风韵”想象到那叶子下的水“脉脉”有情,真正做到了言有尽而意无穷。

“静静”“薄薄”相当于“很静”“很薄”,写出了月色的清幽,雾的轻与透。

“淡淡”相于于“很淡”,写出了在满月之下,云变得稀淡。

“峭楞楞”“弯弯的”写出了树影寂然无声地直立貌和杨柳的弯曲度。“峭楞楞”“弯弯的”写出了树影寂然无声地直立貌和杨柳的弯曲度。

这些叠用的形容词不仅传神地描摹出眼前之景,同时也有一种韵律美。读之音韵和谐,琅琅上口。

除了叠用形容词,其他情化的形容词也挺不错。

“袅娜”写出花的姿态之美,“羞涩”写出花的神态之美。

“脉脉”将水无声而似含情的微妙神态写出。

由上可见,要选出最妙的形容词,就要注意:

1、传神地描写了事物的特征和姿态;

2、具有形象感与情味感;

当然,要让景物“活”起来,还要注意炼句。

上面两段就炼出了如下美妙绝伦的句子:

“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写出了荷花的明亮、繁多、新美。

“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写出了风的快捷。

这两个句子,美在哪?运用比喻给人以清新之气,淡雅之风,显得具体更象。

“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写出了荷叶的浑圆舒展,形态优美。

“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酣眠痛快淋漓,比喻月光无遮拦的朗照;小睡迷迷糊糊,比喻朦朦胧胧的月光,这个比喻传神、生动。

“又像笼着轻纱的梦”——突出了月光下飘渺的朦胧之美。

“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把嗅觉转化为听觉,写出了荷香若有若无,轻淡缥缈,沁人心脾;远处高楼上的歌声,时断时续,隐隐约约。

“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把视觉转化为听觉。逼真的描摹出荷塘上的月色虽然浓淡不一却很和谐的特点,就像小提琴名曲的乐音高低起伏却旋律优美一样。

由上可见,要炼出佳句,就要注意:

1、善于运用比喻、拟人、通感等修辞手法,使语言形象生动,创造出引人入胜的意境。

2、语句当简则简,当繁则繁,目的是把景象表达得极其真切而富有韵味。

3、要注意体现语言的流动感、层次感,还要注意形象感、情味感、畅达感。

二、选词炼句与人物刻画

要让人物“动”起来,同样要选好动词与形容词,同样要注意炼句。

我们来看一下《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中的如下精美片断:

我记得清清楚楚,在一个风和日丽的下午,高等科楼上大教堂里坐满了听众,随后走进了一位短小精悍秃头顶宽下巴的人物,穿着肥大的长袍,步履稳健,风神潇洒,左右顾盼,光芒四射,这就是梁任公先生。

他走上讲台,打开他的讲稿,眼光向下面一扫,然后是他的极简短的开场白,一共只有两句,头一句是:“启超没有什么学问——,”眼睛向上一翻,轻轻点一下头:“可是也有一点喽!”这样谦逊同时又这样自负的话是很难得听到的。

这两个片断,可谓简洁生动。

从选词上,先是密集度相当高的系列形容词:

“短小精悍秃头顶宽下巴”——长得大众,甚至有些怪

接着是非常集中的形容词和动词

“肥大(的长袍)”“(步履)稳健”“(风神)潇洒”“(左右)顾盼”“(光芒)四射”(关键词)——大家形象。飘逸、稳健、潇洒,极富神采。

第一段,一个繁句,描写形象又着重于表现神采,展现一个卓越不凡的大家的形象和风范。

第二段,写神态极为妙绝,请看如下短语:

“(眼光向下面一)扫”“(眼睛向上一)翻”“轻轻点(一下头)——三个动词,一个形容词,轻松地、逼真地活画出梁任公的谦逊而又自负,让人如见其人,活灵活现。

由上可见,要让人物“动”起来,一定要注意:

1、简洁的安排中要突出细节。

2、精选的形容词和动词要能刻画人物的神情举止,个性风貌。

语言读写实践告诉我们,选词炼句当是语文人的分内之事,选例中的动词、形容词,单独来看,都是平淡无奇的,但在名家笔下,却仿佛“活”了起来,“动”了起来,生动形象地创造出如诗的景象,如雕塑般的人物,实在是值得我们深思的。

选词炼句形成习惯,我们有就望向名家靠近一步!让景物“活”起来,人物“动”起来——浅谈选词炼句

四川省绵竹中学 龚志华

选词炼句,是写作的基本功,也是写作的高层境界。说它是基本功,是因为写作总得遣词造句;说它是高层境界,是因为要选好一个词,炼好一个句,并不是容易的事。作为词来说,需要唯一的一个词,最妙的一个词;作为句来说,需要加减适宜,需要铺“桥”搭“路”,句句顺通。

选词炼句,好处多多,最基本的有二:一是可让景物“活”起来,二是可让人物“动”起来。下面分开说说

一、选词炼句与景物描写

要让景物“活”起来,一要选好动词,一要注意选好形容词。

我们来看现代美文《荷塘月色》中的经典片断: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

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这两段文字,于高中师生来说,可谓再熟悉不过了。

其写景的曼妙,一是在于动词的选择,做到了“唯一”。

“泻”——既照应了以流水喻月光,又写出了月辉照耀,一泻无余的景象,使月光有了动感。(这个“泻”是不能换成“照”的,因为作者已经把“月光”比作“流水”了,若用“照”就与“如流水一般”不相配,失去和谐感;“照”仅写出光线的照射,写不出月光的流动感;“照”太直白。平淡无味。)

“浮“——写出了雾的轻柔以及自下而上向逐渐扩散的特点。(这个“浮”是不能换成“升”“飘”的,因为“升”让人感觉“雾”很高;“升”让雾失去轻柔朦胧之态。“飘”虽与“薄薄”相呼应,但既“飘”便“散”、便“逸”,虽有轻柔之态而无含蓄静谧之美。)

“洗”——写“叶子和花”在月光映照下一种奶白色而又鲜艳欲滴的状态。写出了叶子和花的轻淡朦胧。通过写叶、花的安谧、恬静,衬托出月色的朦胧柔和。(这个“洗”是不能换成“刷”的,一是与“牛乳”不相应,二是无法写出月色下的叶子与花的色彩与状貌)

“笼”——写出雾的轻、薄、透、柔的质感和动势,正合“轻纱”的妙喻,写尽梦境的迷离朦胧之感。(这个“笼”字,是不能换为“盖”“罩”“蒙”“遮”,因为它们都显得过于严密、厚重,失去了美感)

“画”——有“人为”动作含于其中,仿佛有无形的手在展纸描绘“倩影”,写出了投在荷叶上的月影之真、之美。(这个“画”是不能换成“留”“印”的,“留”与“印”都不能表现月影之真、之美)

由上可见,要选出唯一的动词,就要注意:

1、表现出事物的动态特点;

2、富有情味与美感;

3、与前后文水乳相融。

二是在于形容词的选择,做到“最妙”。

两段写景文字,选用了系列形容词,并且叠用。

“曲曲折折”写出了荷塘的广度、曲度。“田田”二字,描述碧绿的荷叶相连的样子,写出了荷叶的茂密,不仅有一种和缓清柔的音乐美,而且让人想到古乐府《江南曲》:“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眼中的画面与历史的画面互相叠印,美不胜收。

“亭亭”借舞女写出了荷叶的高而直,表现出荷的风采与韵味。

“层层”表明叶的深度。“粒粒”写出荷花的晶莹剔透,“星星”写出了朦胧月光照射之下白色荷闪烁的光色形态。

“缕缕”写出的荷香的细与连续不断。

“密密”写出了荷叶相连的密度。

“脉脉”本指默默地用眼神或行动来表情传意,这里用来写流水,塘水在茂密的荷叶下是看不到的,作者却由叶子的“风韵”想象到那叶子下的水“脉脉”有情,真正做到了言有尽而意无穷。

“静静”“薄薄”相当于“很静”“很薄”,写出了月色的清幽,雾的轻与透。

“淡淡”相于于“很淡”,写出了在满月之下,云变得稀淡。

“峭楞楞”“弯弯的”写出了树影寂然无声地直立貌和杨柳的弯曲度。“峭楞楞”“弯弯的”写出了树影寂然无声地直立貌和杨柳的弯曲度。

这些叠用的形容词不仅传神地描摹出眼前之景,同时也有一种韵律美。读之音韵和谐,琅琅上口。

除了叠用形容词,其他情化的形容词也挺不错。

“袅娜”写出花的姿态之美,“羞涩”写出花的神态之美。

“脉脉”将水无声而似含情的微妙神态写出。

由上可见,要选出最妙的形容词,就要注意:

1、传神地描写了事物的特征和姿态;

2、具有形象感与情味感;

当然,要让景物“活”起来,还要注意炼句。

上面两段就炼出了如下美妙绝伦的句子:

“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写出了荷花的明亮、繁多、新美。

“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写出了风的快捷。

这两个句子,美在哪?运用比喻给人以清新之气,淡雅之风,显得具体更象。

“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写出了荷叶的浑圆舒展,形态优美。

“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酣眠痛快淋漓,比喻月光无遮拦的朗照;小睡迷迷糊糊,比喻朦朦胧胧的月光,这个比喻传神、生动。

“又像笼着轻纱的梦”——突出了月光下飘渺的朦胧之美。

“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把嗅觉转化为听觉,写出了荷香若有若无,轻淡缥缈,沁人心脾;远处高楼上的歌声,时断时续,隐隐约约。

“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把视觉转化为听觉。逼真的描摹出荷塘上的月色虽然浓淡不一却很和谐的特点,就像小提琴名曲的乐音高低起伏却旋律优美一样。

由上可见,要炼出佳句,就要注意:

1、善于运用比喻、拟人、通感等修辞手法,使语言形象生动,创造出引人入胜的意境。

2、语句当简则简,当繁则繁,目的是把景象表达得极其真切而富有韵味。

3、要注意体现语言的流动感、层次感,还要注意形象感、情味感、畅达感。

二、选词炼句与人物刻画

要让人物“动”起来,同样要选好动词与形容词,同样要注意炼句。

我们来看一下《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中的如下精美片断:

我记得清清楚楚,在一个风和日丽的下午,高等科楼上大教堂里坐满了听众,随后走进了一位短小精悍秃头顶宽下巴的人物,穿着肥大的长袍,步履稳健,风神潇洒,左右顾盼,光芒四射,这就是梁任公先生。

他走上讲台,打开他的讲稿,眼光向下面一扫,然后是他的极简短的开场白,一共只有两句,头一句是:“启超没有什么学问——,”眼睛向上一翻,轻轻点一下头:“可是也有一点喽!”这样谦逊同时又这样自负的话是很难得听到的。

这两个片断,可谓简洁生动。

从选词上,先是密集度相当高的系列形容词:

“短小精悍秃头顶宽下巴”——长得大众,甚至有些怪

接着是非常集中的形容词和动词

“肥大(的长袍)”“(步履)稳健”“(风神)潇洒”“(左右)顾盼”“(光芒)四射”(关键词)——大家形象。飘逸、稳健、潇洒,极富神采。

第一段,一个繁句,描写形象又着重于表现神采,展现一个卓越不凡的大家的形象和风范。

第二段,写神态极为妙绝,请看如下短语:

“(眼光向下面一)扫”“(眼睛向上一)翻”“轻轻点(一下头)——三个动词,一个形容词,轻松地、逼真地活画出梁任公的谦逊而又自负,让人如见其人,活灵活现。

由上可见,要让人物“动”起来,一定要注意:

1、简洁的安排中要突出细节。

2、精选的形容词和动词要能刻画人物的神情举止,个性风貌。

语言读写实践告诉我们,选词炼句当是语文人的分内之事,选例中的动词、形容词,单独来看,都是平淡无奇的,但在名家笔下,却仿佛“活”了起来,“动”了起来,生动形象地创造出如诗的景象,如雕塑般的人物,实在是值得我们深思的。

选词炼句形成习惯,我们有就望向名家靠近一步!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