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写作的好帮手!
1200字范文 > “十字架后的历史螺旋” 都铎两位女王的宗教改革有何异同?

“十字架后的历史螺旋” 都铎两位女王的宗教改革有何异同?

时间:2021-12-18 01:15:29

相关推荐

“十字架后的历史螺旋” 都铎两位女王的宗教改革有何异同?

在十六世纪的欧洲大陆,英格兰的天主教势力尚且根深蒂固。亨利八世本人更非天生的改革家,虽然历经万难,但在教皇拒绝其离婚请求的数年内,他仍做出了一个对后世影响极其深远的决定——与罗马教廷决裂,并展开了一场自上而下的宗教改革。

宗教改革极其成功,但在亨利八世撒手人寰后,他的独子爱德华六世也在十六岁生日前早逝。于是都铎王朝在经过简·格蕾仅十三日的短暂统治后,两位相当重要的女性君主先后登上政治舞台——玛丽与伊丽莎白。

爱德华六世

玛丽一世与伊丽莎白一世在接下来的时期中,为英格兰带来了完全不同的宗教信仰。一位意欲复辟亨利八世教改之前的制度,另一位则在国家万般危急之下,采用了强力的政治手腕限制宗教。风云不定的宗教改革让英格兰一度陷入动荡与混乱,最终得以平息。在政治与宗教相互瓜葛的中世纪欧洲,都铎王朝两位女王的宗教改革有着许多异同点。

一、玛丽一世宗教改革的着眼点较为狭隘,手段强硬且偏颇,所造成的负面影响成为政权的潜在隐患

玛丽一世是亨利八世与第一任妻子凯瑟琳之间留下的,唯一长大成人的子嗣。玛丽自幼受到身为天主教徒的母亲的影响,同时也出于对父亲抛弃自己母亲、将自己抹黑为私生女的报复心理,对宗教改革的一系列举措感到深恶痛绝。

亨利八世

在同父异母的弟弟爱德华六世去世后,她在英格兰枢密院的支持下发动了政变,将爱德华六世指定的继承人——亨利七世的外曾孙女简·格蕾废黜并处死,并于1553年7月登上了英格兰的王位。

在那之后,一场对前宗教改革的逆反浪潮到来了。玛丽坚决地主张让英格兰恢复到曾经完全服从于教皇的情况之中,意图令这场“大逆不道”的闹剧就此终结。在1553年10月的议会上,她废除了大部分爱德华六世时期制定的宗教法案,例如:允许共餐制法案、统一法法案,取消宗教人员结婚限制法案,废除圣象圣物崇拜法案,等等,以及废除了一部分亨利八世时期的改革法案。

但这些举措不出意外地被议会所反对,显然,新教的势力已经在英格兰的议会中扎根了。大多数贵族与新兴资产阶级无法容忍这一场倒退,因为亨利八世没收了天主教会在英格兰的所有资产与土地,而这些人正是资产与土地的受益者。

纵使议会愿意做出一些让步,玛丽也在恢复天主教统治一事上小心谨慎。但显然,玛丽绝不满足于此,一场更为激烈的冲突正在酝酿之中。在后续数年的议会上,玛丽一步步地废除了之前十数年来制定的宗教改革法案,并通过立法,重新恢复了天主教与教皇在英格兰的统治权。

玛丽一世

玛丽一世和国内支持恢复天主教地位的党派还曾无情地下令,烧死了数以百计的“异端叛逆者”,这其中毫不意外地包括了亨利八世与爱德华六世时期改革的主要倡导者——坎特伯雷大主教托马斯·克兰麦。

刑场与火刑柱的黑烟一时笼罩在英格兰的上空,久久挥之不去。在1554年7月25日,玛丽与天主教国家西班牙的王子菲利普完婚,从而在政治、宗教、外交乃至个人生活上全面复辟。

二、玛丽一世教改手段较少考虑阶级利益关系,从而导致宗教改革成果虚浮,社会动荡不安

亨利八世宗教改革的一切努力看似都白费了,中世纪时期的宗教盛况仿佛又将回归到这片土地上。但玛丽一世的所作所为仍没能贯彻人心,她所做的一切都只在表面,所用的手段只能令人臣服一时。

这要说到亨利八世时期,曾经的宗教改革没收了天主教会在英格兰的资产与土地,并将这些分给了支持他的贵族与资产阶级们。而这才是天主教会再也无法回归的主要原因——土地即权力和统治的基础,如若失去了这些土地,那么天主教会对于英格兰的控制能力也将一去不复返。

显然,因为得到了这一翼助而获得了更大影响力的贵族与资产阶级们,绝对不会轻易地将已到手的资产再度归还。这导致了天主教只能在表面和形式上回归英格兰,却如同空中楼阁一般随时都会坍塌,远不如从前那般能够从基础上掌控土地,掌控国家的命脉。

而在宗教界与民间,伴随着受人尊敬的改革先驱在火刑柱上英勇就义,以及受到牵连的无辜者越来越多,英格兰人民与罗马教廷之间的仇恨随着时间发酵,变得越来越不共戴天,。而对新教徒的同情心理,也让大部分民众选择支持与趋近,英格兰人民的民族意识在这段时期萌芽,并因为女王与菲利普王子的联姻而开始茁壮成长。

众人拥趸下的玛丽一世

西班牙试图垄断西欧与大西洋贸易的海上霸权主义,已经令英格兰在过去的日子里饱受威胁。这使得英格兰之前的数代国王都不得不在西班牙与法兰西之间反复斡旋,以免出现被西班牙占据绝对支配地位的局面。

而玛丽与菲利普王子的这段婚姻,无疑将导致英格兰在日后被西班牙与神圣罗马帝国的哈布斯堡王朝所吞并,最终沦为西班牙的一员附庸。这段婚姻虽然遭到了议会的强烈反对,但玛丽仍旧一意孤行,并且还下令英格兰与西班牙联合起来对法兰西宣战。

但战争的结果则是英格兰在法国北部的控制地区加莱就此丧失——这一重要贸易港口的丧失使得资产阶级非常不满,乃至怒不可遏,英格兰人的民族意识也遭到了进一步压抑,议会对女王的忠诚也因此所剩无几。

最终,1558年,四十二岁的玛丽一世撒手人寰。这位英格兰历史上第一位女王的反改革举措最终成为了一时之举,很快被她同父异母的妹妹伊丽莎白所推翻。玛丽一世的反宗教改革显然没有顾全大局,过于偏颇的手段使得社会动荡不安。

其中或许饱含私心意味,或许玛丽一世也想带领英格兰走向全盛时代。但正如恩格斯所说:“在这种过分的革命活动之后,必然接着到来一个不可避免的反动,这个反动又超出了它能继续下去的那个限度。”历史的潮流在总体上永远是前进的,事物的发展是螺旋上升的,玛丽一世的反宗教改革虽是螺旋上升过程中的一个暂时下降阶段,但无法阻挡英格兰人民走向全新的时代。

三、伊丽莎白一世在内忧外患的局势下即位,以巩固君权为主要目标,采取了相对强硬的改革手段

伊丽莎白一世于1558年继位。温斯顿·丘吉尔在他的《英语国家史略》中写道:

“英国历代国王即位时的局面很少象伊丽莎白即位时这样危急。”

在外交层面上,英格兰由于玛丽一世时期与西班牙王子菲利普——也就是后来的腓力二世之间的夫妇关系所带来的英西联合对法作战,致使英格兰劳民伤财。不仅如此,英格兰还在1558年丢失了已经占据200余年之久的加莱,损失了“英国王冠上的一颗宝石”,更遭到了法国的仇视。同时,都铎王朝对苏格兰的政策宣告失败,这导致了中世纪法兰西和苏格兰结成军事联盟的威胁再次出现。

经济方面,在亨利八世去世前,英格兰由于贵族的挥霍无度,经济状况已捉襟见肘。到了爱德华六世在位期间,英国货币进一步贬值。同时出现了贵族结党和民众暴动,整个英国一片混乱。玛丽一世执政时期迫害新教徒、废除宗教改革等举动引起了举国上下的强烈不满。而作为英格兰盟友的天主教国家西班牙更是对伊丽莎白的新政权产生怀疑,可谓是内忧外患不断。

爱德华六世在位时的一名枢密院书记员对伊丽莎白即位时的形势作过如下评述:

“女王经济拮据,王国耗尽财源,贵族贫穷没落,军队缺乏优秀官兵,民众混乱,法纪废驰,物价昂贵,酒肉衣服滞销,我们内部互相倾轧,对外同法国和苏格兰同时作战,法国国王一只脚站在加莱,另一只脚站在苏格兰,横跨在我们王国之上,我们在国外只有不共戴天的敌人,没有坚强忠实的朋友。”

伊丽莎白一世

由此可见,伊丽莎白所面临的究竟是怎样的危急局面,巩固统治、强化王权刻不容缓。而她的宗教改革政策,也正是依托这样的背景开展的。

1559年,伊丽莎白一世上台后旋即召开了议会,颁布了《至尊法》、《信仰统一法》和《公祷书》三部法令。此后,伊丽莎白一世还颁布了一系列教义法规,史称“1559年宗教决议”。

同年,议会通过议会立法的方式完善了自亨利八世起就已建立的英国国教,巩固了民族教会与新教信仰。但考虑到英格兰境内仍有相当数量的天主教信徒,也出于稳固君权、让君主能够牢牢把控住教会的需要,伊丽莎白一世仍然保留着一部分天主教的宗教仪式,同时维持了教区主教的制度。

总体而言,1559年的议会既恢复了自亨利八世、爱德华六世改革以来的新教政策,又在一定程度上容忍了天主教的存在,形成了国教、天主教与加尔文教多元化信仰并存的格局。

1559年伊丽莎白一世采取了中间路线的政策,体现了宗教宽容的精神。在王权的主导下,伊丽莎白一世通过妥协政策维持了宗教秩序的暂时稳定,并在日后数十年的执政生涯中不断地维持着这样的平衡。天主教势力抬头,她就打压;新教抗议严重,她也予以镇压。她将教会的权力与君权一样牢牢掌握在手中,极度接近亨利八世建立圣公会时的理想。

伊丽莎白一世清楚地知道,一切为了巩固君权服务,这样的政策对于维持国家稳定、恢复秩序而言是极为有利的。但对于国内一些较为激进的新教信徒——主要是加尔文教的信徒而言,这样的举措仍旧被视作一种对于先前时期改革的背叛。

十六世纪英国议会外景

在后续法案的发表过程中,秉承着这样妥协、维稳信条的法案引起了一系列的宗教冲突、辩论,特别是1563年教职大会召开后,关于教士衣着的“法衣辩论”,被认为是英国清教登上历史舞台的信号。对于有助于国家稳定的国教与天主教,伊丽莎白愿意予以宽容以换取君主对国家的掌控,但清教徒的思想在她看来太过激进,同时也会对君权稳固造成损害,故而伊莉莎白一世对于清教一直都采取着相当强硬的态度。

于是,在后续的执政生涯之中,伊丽莎白的统治不得不面对新教徒们的一次次冲击。先是坎特伯雷大主教埃德蒙·格林德尔试图采取温和政策来将清教置于国教的管辖之下,以弱化冲突,但一心掌控权力的女王并不认可这样的做法,导致了国教与君权之间也产生了一定分歧。

但这并非什么大事,更猛烈的冲击来自于清教徒们本身。起初的一部分被称为“长老派”的清教徒仍然寄希望于改革国教、净化教会,提出了一系列妥协性的措施,却被伊丽莎白所否定。长老派失败之后,清教徒似乎终于放弃了所谓的温和改革与和平演变,而是更彻底地倾向于加尔文派限制权力的思想,并逐渐演变为了公开的抨击与批评。

“黄金女王”伊丽莎白一世出巡

对此,伊丽莎白一世皆强硬地予以回击,于1593年,出台了名为《女王臣民效忠法》的法案,全面镇压了清教徒的活动,并处死了清教徒的领头人。至此,清教的活动进入蛰伏期,女王的困扰似乎终于被解决了,然而那也只是一种假象。正如她的上任玛丽一世对于新教的镇压最终引起了反弹一样,虽然伊丽莎白一世在宗教政策上总体而言是宽容的,但她对一部分清教徒的坚决镇压,也将在日后为英格兰带来始料未及的冲击。

四、伊丽莎白一世与玛丽一世在教改手段上存在相似之处,但前者在镇压的同时给予有限宽容,最终让教改风云暂且平息

伊丽莎白一世根据宗教形势的变化不断调整政策,团结国教、议会与新兴教派,逐渐加大了对宗教事务行使权力的力度,以巩固王权的至上地位。她让教会的宗教决策置于君主的亲手掌控之下,进一步加大了君主对国家的掌控力度。

这些举措虽有强硬之处,但的确让英格兰成功地从混乱与无序中恢复过来,她因此也被称为英格兰历史上最成功的统治者之一。但与之相对的,她看似温和宽容,实际对反对势力予以铁腕镇压、试图控制人民信仰与精神的宗教政策,也为日后英格兰的国家政治的危机埋下伏笔。

清教徒象征着新兴资产阶级的利益与需求,从根本上与伊丽莎白所希望的绝对君主专制有所分歧。在宗教上无法取得优势后,清教脱离了英国国教的掌控,并逐渐转入政治领域。到了1640年,清教徒在英国的议会中已占据多数,清教也成为反抗君主专制的一种意识形态,并最终推动了英国革命的爆发。

或许伊丽莎白自己也没有意识到,自己执政后期的所做所为与玛丽一世的作为在某种程度上具有相似之处。或许最后她在历史上成为了自己一直以来都避免成为的那种人。四十载年月如烟云散,她引领着名为英格兰的小舟闯过了宗教改革的狂风暴雨,却又让它一步一步走向名为资产阶级革命的另一个漩涡之中。

参考文献:

《英语国家史略》

《英吉利教会史》

《英国史》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