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写作的好帮手!
1200字范文 > 漫谈中国祠堂文化

漫谈中国祠堂文化

时间:2022-03-02 12:55:31

相关推荐

漫谈中国祠堂文化

第二章祠堂文化的构成与内涵

祠堂作为一种乡土建筑的艺术瑰宝,体现了中国古代社会宗族世家的特有礼仪和文化内涵,给后人留下了许多极其丰富、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对中华民俗文化和姓氏文化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研究价值,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

(一)祭祀文化

《史记》中说:“天地者.生之本也;先祖者,类之本也;君师者.治之本也。”“故礼,上事天,下事地.尊先祖而隆君师,是礼之三本也。”而“报本之礼,祠祀为大”。祭祀在古人来说是国之大事,列为古代五礼之首。因此,祭祀无疑也是宗族的头等大事,有各种繁琐而又庄重的礼仪规制程式,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一项重要组成部分。古人云:“追远溯本,莫重于祠”,“无祠则无宗,无宗则无祖”,祠堂存在的意义就显得格外重要了。

祠堂作为祭祖的圣地,其建筑就是以祭祀为中心而进行空间布局的。通常将大门、享堂、寝堂安排在同一条中轴线上,使其作为祭祀公共建筑的性质更加突出。享堂是祠堂的正厅,又称祭堂,是举行祭祀仪式或宗族议事之处,因此空间最大、用材最考究。

寝堂为安放祖先神位或纪念对象之所,是祠堂的核心,精神殿堂的最高境界,摆设严格考究,气氛凝重肃穆。北壁设有神龛,正中摆放始祖神主牌位,始祖以下的男子隔代交替为昭穆两列,即始祖以下一、三、五等奇数代为昭辈;二、四、六等偶数代为穆辈。昭居于始祖之左,穆位于始祖右边。以此类推,使得祖宗与子孙后代亲疏、长幼关系的排列顺序,变得井井有条,丝毫不乱。

祠堂的祭祀活动,按时间、性质及所祭对象的不同,也可以划分诸多的种类,如“常祭”、“专祭”、“特祭”、“大祭”等。常祭是一般性祭祀,每月初一、十五举行,规模不大,只要求每个家庭的家长参加;专祭是对特定祖宗的祭祀,如冬至祭始祖;特祭指现世子孙婚聚、生子、进学、中举、入仕、升职等喜事,而入祠行祭;大祭在一年之中要举行数次,如春节、春分、清明、端午、中秋、重阳、秋分、冬至、除夕等。目前,各地的祭祀程序都已极大的简化了,一般只在清明和中元节才举行家族集体祭祀。

各宗族对祭祀活动都有严格而详细的规定。祭祀最后一项程序是“祖宗赐食”,或名“享胙[zuò]”,也称“饮神惠”。所谓“享胙”的主要内容:一是会餐,由宗族开办酒席,全体与祭人员参加;二是分胙肉,即按户头人头,分发祭祀之肉;三是散钱物,即向族人发放少量的钱和物。“享胙”不实行平均主义。凡有官职身份和有钱有势、对宗族和祠堂贡献大的人,领取的胙肉、钱物则加倍或数倍。

祭祀本质是祖宗崇拜,也是血亲崇拜,崇拜者与被崇拜者之间必须具有血缘关系。在过去,由于受封建社会“男尊女卑”思想的支配,各宗族都规定,凡参加祭祀活动的,必须是本族内行过冠礼、已立成人之道的男子。本族女子虽是与本姓祖宗同一血统,但出嫁后便成了外族成员,所以没有祭祀祖宗的资格;外姓女子嫁入本族,也没有资格参加。另外,入赘本族的异姓男子及离开本家到外姓做儿子的同姓,也不能参加本族祭祀。

通过对祖先的祭祀,强调家族亲属的上下尊卑伦序,宣传以孝悌忠信为核心的伦理道德,使族人受到孝悌人伦的教育和训练。从而,通过同姓血亲关系的延续为纽带,把整个家族成员联系起来,提升宗族内部的凝聚力和亲和力,达到敦亲睦族的目的。

(二)谱牒文化

祠堂是收藏和修撰宗谱、家谱、家乘等谱牒文献的最重要场所;也是谱牒文化最具体的表现形式之一。

宗谱是家族传世的瑰宝,宗族的档案,对宗族繁衍过程中的重大事件进行真实、详细的记录,大致包括谱名、谱序、凡例、谱论、世系谱、迁徙图、源流考、人物传、恩荣录、艺文志、遗像、坟茔祠庙图、五服图、族产、契约、字辈谱、族规、家训、领谱字号等内容。其重要作用在于正本清源、存史垂教。通过族谱的修撰,严格地梳理了本宗族的血脉源流关系,达到明彝伦、序昭穆、正名份、辩尊卑之目的。

族谱也是教科书,各宗族的族谱通过叙传、碑记等形式,详细记叙历代祖先出类拔萃的感人事迹,如显宦名儒、孝子顺孙、烈女节妇等,为后人树立起效法的楷模,以激励后人奋发努力,耀祖光宗。谱牒文化里的一些优秀的家训、家乘、家规、家礼等文献中,有关立志、勉学、修身养性、待人接物的训诫和爱家、爱族、爱国的思想,在普及传统文化,规范人们生活和行为方式,提高人们的文化教育教养,整齐家风,以至协调社会稳定等方面都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

谱牒文化中还涉及到一个重要概念,即堂号。每个祠堂都有一个堂号,如安定堂、忠孝堂、梅镜堂等。堂号通常要请德高望重、名声显赫的贤人(也可以是外姓的)书写,制成厚重、硕大的牌匾,郑重的悬挂在享堂之上;同时还要写在本族每一修的族谱首页中。“堂号”是家族门户的代称,是家族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它产生的宗旨大致有三:一是彰扬祖先的功业道德,二是显示家族宗亲的特点,三是训诫子弟继承发扬先祖之余烈。

堂号本意是厅堂、居室的名称。由于古代同姓族人多聚族而居,往往几代同堂,或者同一姓氏的支派、分房集中居住于某一处或相近几处厅堂、宅院之中,堂号就成为这一同姓族人的共同徽号。为了供奉共同的祖先,在其宗族、家庙的匾额上题写堂名。因而,许多堂号也兼有祠堂名号的含义。因此,堂号是中国姓氏文化中的一种特有现象,不仅是寻根意识和祖先崇拜的体现,也蕴含着丰富而深刻的人文内涵。

堂号可分为两大类:地域性堂号和非地域性堂号。地域性堂号又分两类:一类与姓氏的地望有关,或以其姓氏的发祥祖地,或以其声名显赫的郡望所在,作为堂号,也称“郡号”或总堂号,如安定堂;一类与姓氏的郡望无关,是姓氏支系以所居地或祖先所居地的地名作为堂号,如云露堂等。非地域性堂号也可分为两类:一类为具有姓氏特征的堂号,以各姓先人之德望、功业、科第、文字或祥瑞、典故等命名,如仪国堂;另一类是没有姓氏特征,主要起教化作用的堂号,如忠孝堂等。

(三)风水文化

祠堂是一个精心设计建造的大庭院,祠堂风水的好坏被看作是宗族兴衰的关键。因此,祠堂建设包含着极其丰富的风水文化内涵。各家族为确保家运、族运的发达,在祠堂选址上都严格遵循风水法度,讲究山明水秀、藏风聚气,四象毕备、依势造形,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对于祠堂建筑,风水理论重点考虑以下两个主要方面的内容:

一是风水文化强调空间形式,以形峦为重。风水理论认为:“千尺为势,百尺为形”,强调在空间形象上达到天地人合一,注重觅龙、察砂、观水、点穴、取向等辨方正位。

例如,要求祠堂建筑要“面南朝阳”,这即有其深厚的文化背景,又有着非常合理的科学依据。从文化的角度来看,与《周易》之学有着密切的关联。《周易·说卦》曰:“圣人南面而听天下。”称帝王统治国家的方略为“南面之术”,即源于此。从科学角度,我国地处北半球,朝南可以得到更多的阳光照射,阳气兴旺。

由于是“面南而居”,风水学对山水格外看重。往往用青龙、白虎、朱雀、玄武等四个方位神灵来表示山形走势。如《葬书》说:“以左为青龙,右为白虎,前为朱雀,后为玄武。”凡符合“玄武垂头,朱雀翔舞,青龙蜿蜒,白虎驯俯。”条件的,即四周山峰屏列,后(北)有高峰所倚,前(南)有低山呼应,左之山势起伏连绵,右之山形卧俯柔顺,就是“风水宝地”,称之为“四象毕备”的“四神地”或“四灵地”。

风水宝地的构成,除了上面所讲的“四象毕备”外,还要讲究来龙、案砂、明堂、水口、立向等。《阳宅十书》说:“阳宅来龙原无异,居处须用宽平势。明堂须当容万马……或从山居或平原。前后有水环抱贵,左右有路亦如然。”即建筑物前后还要地势宽敞,堂局分明,且有屈曲流水环抱,这才是一个最佳状态的风水宝地。

因此,风水理论对水有很深的讲究,推崇“水抱有情为吉”的观点。《水龙经》中说:“穴虽在山,祸福在水”,认为水主财路,“河水之弯曲乃龙气之聚会也”。所以民间有“水见三弯,福寿安闲,屈曲来朝,荣华富绕。”的说法。理想的宝地前面必须有水,最好能逆大江,但水不宜直冲基地,水口要回环,最好有种种关栏水口的山岭或沙洲,立在基地以看不见水的出口为佳。

江西吉安市的渼陂梁氏祠堂正好符合风水学所要求的这些条件。该祠堂位于渼陂村中央,祠堂前后地势宽敞,堂局分明。而整个渼陂村坐落在挺拔的芗峰与紫瑶山之间和蜿蜒的富水河畔。水抱山环,天然胜景,真是一处千古难寻的风水宝地。恰如佛隐《风水讲义》中所说:“靠山起伏,高低错落,曲曲如活,中心出脉,穴位突起,龙砂虎砂,重重环抱,外山外水,层层护卫的发福发贵之地。”所以,此村能走出那么多名震天下的共和国将军,就不令人感到意外了。

为了追求旺水好运,许多附近没有大江大河的祠堂,便选择修建在水塘旁边。古代学宫前的水池叫泮池,进学宫读书,成为科举人才叫“入泮”。另一方面,民间还认为水池暗含“富”字的寓意。将“富”字笔画分解,宝盖头,是后有靠山的家祠,“一”为门前的屏风,“口”就是水塘,“田”指水塘前面的良田。合在一起,构成了一个“聚财”的空间。

位于广东梅县松源镇青塘村的闽粤梁氏宗祠,就是符合这一风水特征的典型建筑。宗祠的左边和右边是突出的两个对称横屋,各有大厅两间。正门前有一口很大的天然池塘,祠堂的后墙是个半圆形的花苑,花苑的围墙后面是约有三亩树木茂密的封围山。从空中俯视整个建筑群,形如风水书中所推崇的“螃蟹游塘”。螃蟹是风水理论中的吉祥物,被称作“横财大将军”。古人喜以蟹盖代表金钱,故蟹是富有的象征;螃盖亦是甲,寓意富甲一方;另还寓意科甲,代表中状元。所以,“螃蟹游塘”表示财源滚滚、仕途坦荡。

二是风水文化强调天心合运,以理气为重。风水理论认为,“气是万物的本源”“万物莫不得于气”,提倡在有生气的地方修建房屋,叫做顺乘生气。这样事业才会兴旺发达,植物才会欣欣向荣,人类才会健康长寿。因此,每个祠堂在选址规划时,都要围绕生气之凝聚点,请风水大师到现场,使用棗罗盘进行测算,使之最大限度的有利于迎气、纳气、聚气。通过对天地之气的迎合、引导和顺应,达到天地人合一的目标。

怎样辨别生气呢?明代蒋平阶在《水龙经》中指出,识别生气的关键是望水。“气者,水之母,水者,气之止。气行则水随,而水止则气止。”阐明了气与水的关系。

按照这一学说,为了“养气”,几乎所有祠堂的上下厅之间,都有一口天井。按照风水理论,“天井乃一宅之要,财源攸关,要端方平正,不可深陷落糟。大厅两边有异,二墙门常关,以养气也。凡富贵明堂自然均齐方正,有一种阴阳交媾之美。”也就是说,天井除了可以采光和提供共享空间外,更是藏蓄之所,可以聚财生气,融“四水归堂”于天井。所以,天井在向外排水时,不是直泄而去,而是屈曲绕行,以表明家财聚而不散。

另外,风学理论还认为,房屋的大门为气口,如果有路有水环曲而至,即为得气,便于交流。如果把大门设在闲塞的一方,谓之不得气。因此,大多祠堂门前都有广场,宽敞明亮,便于养气。祠堂的外形基本上是整体长方形,前有主大门和侧门,主次分明,内有天井采光。外有明堂聚气,还有半月形的水塘。天圆地方、藏风聚气,实现天地互通。

祠堂中的风水文化包含丰富多彩的人文历史、地理气象的知识,内藏着高深莫测的阴阳五行、八卦九风的玄机。虽然目前有些风水学说还缺乏严格的科学根据,但它毕竟是中华民族在几千年漫长的实践中积淀下来的、对建筑环境进行地理选址、规划布局的一种实用国术,对建筑美学、建筑心理学的发展起到了较大地促进作用。也是一种在中国的土地上生长发育起来传统民俗现象。属于灿烂的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其精华部分,应该给予充分的肯定和吸取。

(四)楹联文化

在全国各地,宗族祠堂可谓是星罗棋布。它们虽大小不同,建筑风格各异,但却具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即楹联随处可见,或立于门首两侧、或挂于厅堂墙壁之中,或镌刻于大厅的柱子之上。其书法或正楷或狂草,其形式或短对或长联,构成了祠堂中丰富多彩的楹联文化。

楹联是“对联”的雅称,因古时多悬挂于楼堂大殿的楹柱而得名,又称“柱联”,是我国特有的文学表现形式之一。楹联是由两个工整的对偶语句构成的独立篇章,自古以来,以其语言凝练,对仗工整,直抒胸臆,朗朗上口,而深受人民群众的欢迎。福建永盛梁氏的先祖梁章鉅就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楹联大师,被称为中华楹联学的开山鼻祖。

祠堂楹联文化内涵非常丰富。其追根溯源的楹联,表现出梁氏家族重传统、重本源、重宗族的精神;其颂扬祖先、怀念祖先的楹联,表现出极为浓厚的崇祖观念;其训诫、劝勉族人的楹联,表现出重视伦理道德的特点。

例如,正定梁氏宗祠正门前挂有一副对联:“光被家国九分韬略五经济,荣及乡里一门栋梁两朝功”,客观地评价了梁氏先人对国家、对家乡、对后世的功绩与影响。

再如,象山梁氏祠堂内叙史长联云:“洪宝开基,历唐宋元明清民,于合共和国,逾千余载英才辈出;象山启宇,分泉漳厦赣浙台,以及东南亚,遍五大洲本支绵长。”将象山梁氏一千多年的发展历史和子孙兴旺发达,遍及世界的壮景,用高超的艺术手法全面的反映出来,给人以启迪、激励人振奋,是祖先留给后人十分珍贵的精神财富。

祠堂中的楹联还与书法、雕刻等艺术进行美妙结合,篆隶楷草行诸体,各显其优,或以雄浑刚劲、雍容端朴见长,或以俊逸潇洒、温婉流丽为胜,博大精深,韵味无穷,给人以美的享受,为古老的祠堂增添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五)建筑文化

详见下文“祠堂建筑的风格与特点”,不再赘述。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