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写作的好帮手!
1200字范文 > 禅茶一味:中国传统“茶文化”与“禅宗文化”的融合之路

禅茶一味:中国传统“茶文化”与“禅宗文化”的融合之路

时间:2020-04-26 22:37:31

相关推荐

禅茶一味:中国传统“茶文化”与“禅宗文化”的融合之路

本期导读

茶,作为我们日常生活中的饮品,已经成为了不可或缺的存在。闲于之时,约上三两好友,品茶闲谈,实在为人生一大乐趣。

在饮茶的同时,人们往往能都静下心境,体会到世间的美好。后来,茶文化逐渐发展并与中国的禅宗文化相互交融,相互影响,最终形成了“禅茶一味”的境界。

佛教“禅茶一味”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是我国传统文化史上的一块瑰宝。

“禅”与“茶”本属两种文化形态,却在历史演变中相交融、相影响,最终禅茶同一味,这其中的奥妙值得我们去研究。

(一)、“禅茶一味”的起源发展

“禅茶一味”是禅茶文化的典型表现形式,同时也是禅茶文化的核心内容。

“饮茶之道”、“饮茶修道”、“饮茶即道”的禅茶文化来源于巴蜀地区;演至唐代以陆羽《茶经》的问世为标志形成了茶道精神的萌芽;赵州从谂禅师三称“吃茶去”,将茶真正融入到参禅悟道的修行当中,对中国禅宗茶道的形成产生了重大影响,成为了“禅茶一味”开始的标志;并于宋代臻于鼎盛,至明清衰微,20世纪90年代传统文化复兴热潮的兴起,茶文化再次回到人们的生活中,禅茶文化也逐渐受到越来越多各界人士的青睐。

“茶圣”陆羽:著有《茶经》一书,标志了茶道精神的开始

(二)、“禅茶一味”的形成原因

禅文化是精神层面的文化形态,茶文化是生活层面的文化形态,这两种看似完全不同的文化领域,却能在历史长河中,相互交融、碰撞,最终达到“禅茶一味”的境界,这其中的原因是多层次的。

第一,禅与茶的结合主要取决于茶的内在本质及它的审美情趣,意思是说“禅”、“茶”本意境相通;第二,由于茶饮的特殊功效(药用等),为他能顺利的进入禅寺提供了便利条件。

同时,“禅茶一味”现象与中国佛教的传入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众所周知,一种外来的文化要想在当地获得生存与发展,最直接的方式就是同当地的传统文化相结合,当时的禅宗属中国化最彻底的一种教派了,只有中国化的佛教禅宗出现之后,禅文化与中国茶文化的结合才有了萌芽。

张骞出使西域

佛教最早传入我国,大致是在张骞出使西域的西汉年间,此时,正是佛教从印度传入西域的阶段。在汉朝和西域开始有交流后,大量的西域人开始进入中原,佛教于汉代进入中原地区。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佛经在汉译上已趋于成熟,汉人的世界观或多或少的受到了佛教的般若之学的影响。如果说汉代的佛教是“方术味”,魏晋南北朝的佛教则是“玄学腔”,佛教的汉化仅仅停留在起步阶段。茶事活动,早于佛教东渐二千多年前发现。

到魏晋时期已经有记载:

“欲煮茗饮,先炙令赤色,捣末置瓷器中,以汤浇覆之,用葱姜、桔子笔之”的煮茶、饮茶过程的记录,并且已经学会了制作茶饼。

文人士大夫:日常生活中甚爱饮茶

尤其是在南方广为受到推广,文人士大夫、道士都把饮茶作为一种表达志趣、陶冶性情的方式,并且出现了以茶为主题的文学作品。与此同时,世俗的“饮茶之习”也开始被佛门僧侣所注意。

《宋录》中记载:昙济道人于八公山,设茶茗等。

但佛门茶事就当时而言并不多见,可以说由于茶能破睡、能提神、能助禅修,佛徒尝试着把茶饮引入佛门的时期,禅与茶并未取得自觉的对应状态。

中唐后期,佛教汉化过程基本完成,禅僧也正是在这时期将茶饮引入佛门,借茶以领悟禅法,并对茶文化的普及和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陆羽的《茶经》也孕育完工于此时期,也正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禅茶一味”才有结合的可能,“禅”与“茶”才能意境相通。

在唐特定的这种文化氛围下,寺院僧侣与茶关系更为密切,也许在佛僧、文人士大夫的心中,借助茶能有助于乃他们步入禅境,从而参悟禅道,而禅境自然而然的也就成为了茶饮的最高境界,这便是“禅”、“茶”结缘联姻的主要动因,也正是茶文化的精髓和禅宗最深刻的内蕴,自此,“禅”与“茶”有机结合起来了。

“禅茶一味”作为一个固定词组与从谂禅师“吃茶去”的禅林典故有着内在的联系,这直接将饮茶引到了参禅悟道的层面由于禅宗所提倡“自性即佛性”是“禅茶一味”的“开悟”的境界。楼宇烈曾在禅茶文化论坛上发言道:“茶和禅联系的源头是赵州禅师吃茶去的公案。”为此,笔者特意截取了关于这段历史的记载:

《五灯会元》卷四上记载

赵州和尚看似答非所问,却句句直指人心,在三称“吃茶去”中却暗含禅机,意在告诉大家,禅修并非生活之外的东西,而就是在生活之中,吃茶是生活,参禅也是一种生活,正可谓“佛法但平常,莫作奇特想”。只要消除妄念,便可与本心相应。这同样也是赵州禅的真缔,是茶与禅的不解之缘!“吃茶去”本是一句日常用语,由于禅师将此赋予了禅意,因此而多了几番不同的意义。

(三)、“茶禅一味”在佛教中的应用:禅门清修与坐禅饮茶

饮茶之风的盛行,与佛教有着密切的关系,僧侣禅修以茶饮作为辅助物品,在寺庙范围内推广了茶文化。寺院在种茶、制茶的农禅制度中,又对茶的品种、种植技术进行了多方面的创作。在禅门的日常生活中便体现了茶与禅的密不可分。

茶发乎神农氏,本来用于药用。

茶发乎神农氏时,本来是用于药用,我国有关茶的专著和医学典籍中均有对茶的保健养生功能进行详细记录。

据《茶经》记载:

“茶之为用,味至寒,为饮。若热渴、凝闷、脑热疼、目涩、四肢烦,聊四五啜,与醍醐、甘露抗衡也”。

由于禅寺均选址在深山密林之地,僧侣远离尘嚣,与世隔绝,同时古代交通极度不发达,僧侣若有身体不适则无法及时就医治病,因此就需要一种平时可以用来强身健体的药物,茶就自然而然的成为了最佳选择。可以说,禅僧们最开始认识茶的时候,是由于茶之功效,因此,这种世俗饮品便开始慢慢走进了佛门。

佛门茶事

佛门茶事盛于中唐,最早的记录是东晋敦煌人单道开“饮茶苏”的典故,相传他不畏严寒,可昼夜不眠。据此,就有众多学者就以此史料作为佛僧饮茶破睡的例证,就认为此时饮茶是为了坐禅参悟之需,很显然这是缺乏史料依据的。史书在记载单道开等僧侣饮茶时并未提到坐禅一事,更何况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市场上就已经有了卖茶水的商人、人们也已经学会了制作“饼茶”并熟悉了烹煮茶饮的方法,世俗茶事远远兴盛于僧侣饮茶。那么,僧人出于坐禅之需而开始饮茶究竟缘起何时?

禅宗早期的修行方法以坐禅为主,“静坐静虑”是历代禅师顿悟佛法的主要途径。在静坐静虑的过程中要求修行者做到腰背挺直、不偏不倚,这就难免会产生产生疲劳困倦之意。如何消除这样的困境呢?茶因其能提神、能破睡又符合寺规“过午不食”使其成为最佳饮品。

由于唐代佛门茶事变得越来越兴盛,因此坐禅饮茶便成为寺庙僧侣每日必做的事情,所以真正将“禅”与“饮茶”在形式上进一步融合应该是在唐代。

据《封氏闻见录》记载:

“开元中,泰山灵岩有降魔师,兴禅教,学禅务不寐...皆许其饮茶...到处煮饮,从此转相仿效,成风俗。”

降魔师是禅宗北派神秀的弟子,他提倡“渐修”的坐禅方法,通过延长睡眠时间、过午不食使众僧渐悟佛法,日夜坐禅修行,茶饮便成为了刚入佛门的年轻僧侣的一味灵丹妙药,茶饮便成为了其重要的辅助手段。

就这样,茶与禅自然地走到了一起。首先,由于茶的药用功能对于僧侣们具有很大的帮助,因此成为了寺庙中的一种饮品;又因茶能够辅助禅修、能祛睡除倦,因此成为了僧侣坐禅的最佳拍档。

总之,饮茶之风至此不仅仅为僧侣所接受,在文人士大夫中也蔚然成风,以“吃茶去”为源头,用一颗平常心去吃茶喝茶,为“禅茶一味”的形成提供了契机。茶本是世俗之物,它普普通通,平常自然,同时,禅修也体现了“世间无佛法,佛法即世间”的世俗精神。茶正好与此相应,自此,“禅茶一味”的结合便可豁然开朗。

(四)、“禅茶一味”的精神特性及其影响

“禅茶一味”是禅与茶两种文化在历史长河中相互接触、融合而产生,禅家平时或拈花微笑,参悟佛门禅理;或饮茶净心,洗涤世间尘垢,这其中既包含了茶文化所固有的清和明净、纯洁秀美的特性,又有禅宗文化本性自然、万念俱灭的修行境界相和。

中国是茶的故乡,也是茶文化的发源地。

由于儒、释、道三教与茶文化的发展关系密切,有人认为中国茶文化的思想精华是儒、释、道三教的统一,这同样也是一种中国茶道精神。“道”一般是指一个事物最本质的属性,虽然人们对中国茶道精神的理解莫衷一是,但总体而言“茶道四谛”就是“和、清、寂、雅”。

“和”即中和,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对于环境而言是和谐、和睦,为人处世而言是和蔼、谦和;“清”即内心清净、淡泊名利、无欲无求;“寂”即强调饮茶的环境寂静,喝茶的人需专心静虑,是一种修行境界的体现;“雅”则是茶所固有的属性,是大雅的文化。

陈文华曾对茶文化定义道:“和是茶之魂,静是茶之性,雅是茶之韵。”

总体而言,“禅茶一味”的精神特质就是“和、清、寂、雅”。

一、和

“和”的思想出自于《周易》,《周易》专论阴阳,其内涵就是中和,讲究阴阳协调。茶道中的“和”,则是一种“和谐”、一种“和悦”,和谐主要是侧重于外在形式,比如煮茶的器具,煮茶的方式;而和悦则是内在情感体现,人与人之间平等,没有贵贱之分。

众所周知,在封建社会通常等级森严,人与人之间阶级观念十分清晰,因此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也受到了身份地位的限制。但在茶室饮茶的过程中,却有诸多礼规,茶室氛围讲宄和谐,意在为人们提供一个平等交流与对话的场所。

二、清

茶道中所说的“清”一般有两种含义:第一便是关于茶的活动中,场所,茶具的干净整齐。第二则是在饮茶的时候,人们仿佛徜徉在山水美好之间,通过亲近自然使得饮茶之人的心灵得到洗涤,进而能够保持六根清净。

六根清净:佛家语,指眼、耳、鼻、舌、身、意。

禅宗历来强调“清”字,在衣食住行方面,他们不讲究荣华富贵,在参悟禅理上他们选择淡泊名利、保持清净,认为人佛本无差别,只是人容易被世俗所蒙蔽双眼,才无法参悟禅理、顿悟成佛。所以习禅之人必须永远保持本心、消除杂念方能找回真实自我。因此,在饮茶悟道的时候,必须要选择一个清净空幽、自然静谧的场所。这也是为什么多数的禅寺都选择建立在崇山峻岭、风景清幽的环境之中的原因了。

三、雅

“禅茶一味”之雅首先体现在与中国传统文化结合之雅。“琴棋书画”作为中华传统文化之一,同时也是文人士大夫修身养性的必修课。琴泛指音乐,自儒家起,音乐就与品行息息相关,学习音乐可以提升个人修养、培养审美品格,使自己生活得更加美好。

在儒家经典《乐记》中有记载道:“德者,性之端也;乐者,德之华也”。

可见,音乐在文人士大夫的个人修养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其次,就是茶事活动的环境之雅。唐代茶僧诗人皎然认为在鸟语花香的山水之中品茗是极佳的选择,因此茶人们常常徜徉于灵山秀水之中,开展茶事活动。如《故人寄茶》一诗中的:“半夜邀僧至,孤吟对竹烹。碧流霞脚碎,香泛乳茶轻。”。叙述的就是在在竹林深处伴着皎洁的月光,潺潺水流之声与知心茶友,同饮一杯的饮茶环境。

四、寂

“寂”即空寂、寂照、寂静之“悟”的境界,在这种精神内涵下要求人们能有一颗平常心、坦荡无私之心,同时这也是日本茶道精神的最本质的内核、茶人所追求的最高、最终境界。至此而言,茶已经超越文化层面,上升到了宗教的高度。禅茶也如此,当一杯清茶入口之时,内心便瞬间清净下来,不执着于世间万物,不迷惑于一念感知

(五)、写在最后的话

禅茶文化

因此,茶与禅宗的完美结合,是我国历史长河中的一朵独特的文化之花,同时也是中国茶文化的精髓。茶文化是我国本土文化,历史悠久。禅文化由印度传入华土,并形成了本土化的宗教——禅宗,流传至今。禅是形而上的宗教,茶是形而下的事物。一个是一种哲学思维,一个是生活之物。两种文化理应是两条平行线,却在漫长的历史长河出碰撞出火花、结合,最终形成“禅茶一味”的文化形态。

同时,茶不仅仅只是走进了佛教僧侣、文人士大夫、世俗百姓的生活之中,还走出国门,传入日韩、欧洲地区,催生了举世著名的日本茶道,因此禅茶文化着实为我国传统文化中的一块瑰宝。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