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写作的好帮手!
1200字范文 > 【临池学书/字正腔圆】怀仁集王圣教序(第十部分)

【临池学书/字正腔圆】怀仁集王圣教序(第十部分)

时间:2021-01-20 05:06:59

相关推荐

【临池学书/字正腔圆】怀仁集王圣教序(第十部分)

第十部分(第65~72句)

这一部分讲唐太宗的丰功伟绩,从不同角度来讲,着重讲在宗教方面的开放、包容。写着一切的目的,跟第九部分写佛教的伟大一样,都是为玄奘出场做铺垫。第九部分写佛教伟大,说明玄奘西去取经的必要性;这一部分写唐太宗伟大,说明玄奘西去取经的可能性。反过来说,如果佛教不伟大,那就没有取经的必要;如果唐太宗不伟大,那就没有取经的可能。

原文:......国。恩加朽骨,石室归贝叶之文;泽及昆虫,金匮流梵説之偈。遂使阿(禾辱)逹水,通神旬......

第65句伏惟皇帝陛下。

这一句相当于过渡句,意思说下面开始讲唐太宗了,当然都是歌功颂德的话,都是极尽夸张的话。“伏”这个字,每次看到都觉得太“过分”了,比“跪”还要“过分”。

第66句上玄资福,垂拱而治八荒;德被黔黎,敛衽而朝万国。

玄,即天,《千字文》第一句就是“天地玄黄”【见】。上玄,即上苍。垂拱而治八荒,显然是道家的思想。连起来就是,托老天爷的福,不用管就把国家治理得很好。

被,前面出现过,意思一样,都是覆盖、施加、恩施等意思,跟后面的“泽”意思差不多,有个成语就叫“泽被万世”。黔黎,即老百姓。黎民百姓,现在还在用,黔就不常用了。德被黔黎,即以德治理百姓。

衽,读rèn,音同“任(务)”,衣襟。敛衽,整理衣服。而朝万国,即万国来朝。连起来,因为德治的影响,只需整理衣服(也有点垂拱而治的感觉),接受万国来朝。

第67句恩加朽骨,石室归贝叶之文;泽及昆虫,金匮流梵説之偈。

这一句跟其他句子一样,也是极其夸张的写法。

朽骨,烂掉的尸骨。恩加朽骨,皇恩加于烂掉的朽骨。石室归贝叶之文,石室里藏贝叶经文。石室,贝叶,应该是有出处和说法的,显然是宗教方面的专业知识,没有深究。

泽及昆虫,意思和恩加朽骨差不多,皇恩泽于昆虫。皇恩施加于朽骨、昆虫,何等的夸张。当然,写作手法上还是不忘一阴一阳的套路,朽骨是死的,昆虫是活的。金匮流梵说之偈,金匮里藏有佛教的颂词。偈,读jì,音同“记”,很容易错读成“叶yè”,歌颂、颂词的意思。

这句话的意思,连朽骨、昆虫都受到皇帝的恩泽,石室金匮里藏有歌颂皇恩的经文。李治这个太子,“拍马屁”的功夫十分了得,他爸李世民看了,一定很享受的吧。

原文:......之八川;耆闍(阇)崛山,接嵩华(华)之翠岭(岭)。窃(窃)以法性凝寂,靡归(归)心而不通;置地玄奥,感恳(恳)诚(诚)......

第68句遂使阿(禾辱)逹水,通神旬之八川;耆闍崛山,接嵩华之翠岭。

(禾辱),这个字竟然打不出来,也不知道怎么读。辱可加的偏旁有褥、缛、蓐、溽、媷、鄏、嗕、㦺,唯独没有禾木旁。阿(禾辱)达水,应该是西天(即印度)的地名,不知道是一条河还是两条河。神旬,即神州,即中国。八川,八条河,不知道是哪八条河。在唐太宗的《圣教序》中,有“双林八水,味道餐风”【见】,“八水”说是到达西天的八条河(或叫做“八水”的地方),不是这里的“八川”。“八水”“八川”的“八”,说不定跟“万”等字一样,不是指实际的数量。阿(禾辱)逹水,通神旬之八川,就是把西天的阿(禾辱)达水和神州的八条河连起来。这显然不是物理意义上的相连,物理意义上的相连似乎不太可能。

耆,读qí,音同“奇”。阇,读shé,音同“蛇”。耆阇崛山,应该是指西天的山,不知道是一座山还是两座山。嵩,嵩山。华,华山。耆阇崛山,接嵩华之翠岭,就是把西天的耆阇崛山,和中国的嵩山、华山连起来。这也显然不是物理意义上的相连,物理意义上的相连也似乎不太可能。

这句也是歌功颂德的话、极其夸张的话,意思是说,在唐太宗的治下,才使得华夏和西天有了交往、联系,连山川都连在了一起。

原文:......而遂顕(显)。岂谓(谓)重昬(昏)之夜,烛(烛)辉(辉)炬之光;火宅之朝,降法雨之泽(泽)。于(于)是百川异(异)流,同会(会)......

第69句:窃以法性凝寂,靡归心而不通;智地玄奥,感恳诚而遂顕。

窃,自谦之词。法性凝寂,是不是好像见过?是的,在唐太宗的《圣教序》中,就有“佛道崇虚,乘幽控”【见】“妙道玄,遵之莫知其际;法流湛,挹之莫测起源”【见】,意思差不多,都是指“佛法”的特性。靡,表示否定,没有。靡归心而不通,“双否定得肯定”,意思是说,只有都归心于佛教才能心心相通。这其实和“道不同,不相为谋”差不多。

这一句都省略了“佛”这一定语,前半句讲“佛”的“法性”,后半句讲“佛”的“智地”。智地玄奥,即佛的智慧玄妙、深奥。感恳诚而遂显,诚恳的人才能有感应,才能显出神通。换成现在的话说,就是“心诚则灵”。

第70句:岂谓重昬之夜,烛辉炬之光;火宅之朝,降法雨之泽。

这句话的“昬”“火宅”“法雨”是否好像在前面见过?是的,唐太宗的《圣教序》就有“湿火宅之干焰,共拔迷途;朗爱水之波,同臻彼岸”【见】“引慈云于西极,注法雨于东垂”【】。

这一句是前一句话的延伸,大意说,在昏暗的夜里,点燃了智慧火炬的光芒;在房子着火的时候(比喻的说法),及时降下法雨灭火。这当然也是“打比方”。好像没说清楚,说得再直白一点:整个第十部分都在讲唐太宗的丰功伟绩,这两句开始换个角度讲,讲佛教传入华夏。从这一部分的最后一句“岂与汤武校其优劣,尧舜比其圣德者哉”来看,这(佛教传入华夏)是一个很了不得的大事。

原文:......于(于)海;万(万)区(区)分义(义),搃(总)成乎实(实)。岂(岂)与汤(汤)武校其优(优)劣,尧(尧)舜比其圣(圣)德者哉。玄奘法师(师)者,夙......

第71句于是百川异流,同会于海;万区分义,搃成乎实。

这句话意思比较简单,但难以说准确,大致意思是说,不同的河流,最终都流到海里;不同地方对事物认识不一样,但有一点道理一样的,不动手就做不成事。当然这也是“打比方”,不能简单理解成“海纳百川”“殊途同归”等意思,而是指佛教在统一人们的思想方面的作用。

第72句岂与汤武校其优劣,尧舜比其圣德者哉。

这句话是这一段落的结束语,怎么可以和汤武比好差、与尧舜比圣德呢?这么翻译,好像把意思说反了,应该翻译成,汤武怎么可以与唐太宗比好差呢?尧舜怎么可以和唐太宗比圣德呢?意思就是说,唐太宗比汤武、尧舜还要厉害。

【段落分析】第65~72句可以看做一个段落,讲唐太宗的丰功伟绩,尤其是在佛教方面。

第65句:伏惟皇帝陛下。【相当于过渡句,开始讲唐太宗。】

第66句:上玄资福,垂拱而治八荒;德被黔黎,敛衽而朝万国。【讲唐太宗无为而治和德治天下。】

第67句:恩加朽骨,石室归贝叶之文;泽及昆虫,金匮流梵説之偈。【借朽骨、昆虫来描述唐太宗的恩泽和佛教的兴盛。】

第68句:遂使阿(禾辱)逹水,通神旬之八川;耆闍崛山,接嵩华之翠岭。【借山川相连来描述唐太宗对佛教的开放。】

第69句:窃以法性凝寂,靡归心而不通;智地玄奥,感恳诚而遂顕。【讲佛的“法性”“智地”。】

第70句:岂谓重昬之夜,烛辉炬之光;火宅之朝,降法雨之泽。【讲佛教的作用。】

第71句:于是百川异流,同会于海;万区分义,搃成乎实。【继续讲佛教的作用。】

第72句:岂与汤武校其优劣,尧舜比其圣德者哉。【总括这一段落,给予唐太宗极高的评价。】

《怀仁集王圣教序》系列(可点击阅读)

第十部分

附:

觉得不错,请点“在看”↓↓↓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