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写作的好帮手!
1200字范文 > 统编教材习作单元教学

统编教材习作单元教学

时间:2024-03-16 10:51:35

相关推荐

统编教材习作单元教学

【前言】

今天,与鲲鹏小语名师工作室创始人王首朋大哥探讨一篇教学设计——《夏天里的成长》,这是六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15课,是本册习作单元的第一篇精读课文。文章是一篇说理散文,需要学习单元语文要素“体会文章是怎样围绕中心意思来写的”,为单元习作“围绕中心意思写”铺垫基础。

谈论中,翻阅了三至六年级教材,力求发现“体会文章是怎样围绕中心意思来写的”这一表达方法的来龙去脉,却无意间发现三至六年级教材,除六下之外(在第三单元),其它教材第五单元均为“习作单元”,也就是说,四个年级的教学将近乎同时进入习作单元教学。

实际上,当前一线小语教学几乎没有真正的“习作教学”!其普遍存在的是:范文导写——先学习优秀范文,再让学生模仿写作;讲章法——习作教学先讲“如何开头、如何结尾、用什么结构写”等等;或者根本不教或者一学期上不了一两次习作课。对于习作教学,我们必须思考这样两个问题:其一,习作是重视结果还是重视过程?其二,习作教学的目的是模仿还是构建?

于是,此时梳理一下习作单元的教学还是有必要的。

【习作单元教学】

一、统编教材的几种特殊单元:

统编教材自三年级开始,编排了三种特殊单元:即习作单元八个(每册一个);阅读策略单元四个(每年级上册安排一个),重点学习“预测”、“提问”、“提高阅读速度”、“有目的阅读”四种策略;综合性学习单元两个(五年级下册、六年级下册各一个),分别是“汉字之美”和“难忘小学生活”两个主题。习作单元的设计,是为了探索阅读教学与习作教学之间的联系,构建相对独立的习作教学体系,呈现学生习作能力形成的过程;策略单元直接指向学生对阅读策略的学习和运用;综合性学习充分体现语文学科的“综合性、实践性”特点,呈现语文学习的整合理念。这篇文章,我们主要研究一下习作单元教学。

二、习作单元训练要素:

册次

习作训练要素

习作体系

三上

仔细观察,把观察所得写下来。

观察和想象是习作的基础

三下

发挥想象写故事,创造自己的想象世界。

四上

写一件事,把事情写清楚

关注习作文体:写事、写景、写说明文、写人。

四下

学习按游览的顺序写景物。

五上

用恰当的说明方法,把某一种事物介绍清楚。

五下

初步运用描写人物的基本方法,尝试把一个人的特点写具体。

六上

从不同方面或选取不同事例,表达中心意思

高标准,严要求——真情实感。

六下

习作时,选择合适的内容写出真情实感

从三年级上册到六年级下册,统编教材围绕观察、想象、写事、写景、写物、写人、围绕中心意思写、表达真情实感等习作关键要素,结合“写清楚——写具体——写出真情实感”的习作训练要求梯度,逐步培养学生的习作能力,构建小语教学习作体系。这八个习作单元,既有共同的编写理念和思路,又有各自不同的个性和特点。在教学中,在遵循习作单元基本的教学原则的前提下,还应该对具体的习作单元进行具体的分析。

三、“习作单元”和“单元习作”有什么不同?

简言之,“单元习作”指教材中每个单元后的一次习作活动,即一次相对独立的习作过程。此次统编教材提出“读写分编,兼顾读写结合”,比如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是学习阅读策略“提问”的一个单元,而单元后的习作却是《小小“动物园”》,与单元要素和其它文本没有一点关系。即使是“读写结合”,单元习作与阅读教学的关联度也不是很大。

而“习作单元”则不同:整个单元的设计、教学内容编排均围绕与指向最终的习作成果。单元由“单元导语”、“精读课文”、“交流平台”、“初试身手”、“习作例文”和“习作”六部分组成,学生经历一次完整的“学习方法——尝试习作——完成习作”的学习过程,有助于学生习作能力的构建,以及小语教学习作教学体系的形成。

四、习作单元教什么、怎么教?

在此,我们以三年级上册的“习作单元”为例,作简要说明:

1、 单元介绍:

单元人文主题是“留心观察”,单元的六个组成部分之间关系紧密,相互衔接,构成一个以习作能力提升为核心的严密体系。

(1)单元导语——“导语”页首先引用了罗丹的一句名言“生活中不缺少美,只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将单元主题直接指向“观察与发现”。右下角出示了本单元的两个训练要素:其一,体会作者是怎样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其二,仔细观察,把观察所得写下来。第一个训练要素指向单元的阅读教学,第二个训练要素指向习作。

(2)精读课文——单元安排了《搭船的鸟》和《金色的草地》两篇精读课文。两篇课文的课后思考题均指向两点内容:其一,读课文,体会作者的细致观察。其编排目的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细致观察,与生活经验相联系,了解文章表达的方法;边读边想象画面。其编排目的意在将朗读与想象结合起来,体会作者在认真观察后,细致描写的妙处。

(3)交流平台——结合两篇精读课文,对单元习作要素进行了归纳整理,提炼出具体的表达方法。比如“作者稍加留意,就发现了奇妙的变化”、“翠鸟的美在于它有着色彩艳丽的羽毛和敏捷的身手”、“草地的色彩变化,原来是因为蒲公英的花时开时拢”,巧妙表达了在习作时应该关注的主要方面。

(4)初试身手——这是在学习课文,梳理方法之后的一次“实践性练习”:你在生活中观察到了什么?用几句话写下来和同学交流吧!这是将学习与生活经验结合,引导学生运用表达方法进行“尝试练习”的过程,是习作之前的一次演练。

(5)习作例文——习作例文选用了《我家的小狗》和《我爱故乡的杨梅》两篇文章。两个文本的教学,不同于前两篇精读课文的教学,它们的功能在于“指向习作”,激发与影响学生思考“自己的习作写什么,怎么写”,教学时可关注两篇文章的课后思考题和旁批。

(6)习作——主题为“我们眼中的缤纷世界”,要求学生“把最近观察时印象最深的一种事物或一处场景写下来,写完后,与同学分享。”这是整个习作单元的重点,需关注到“习作、交流、评价、修改”等具体的教学细节。

2、习作单元怎么教?

(1)习作单元的任务导向:

精读课文——聚焦观察,学习表达方法;交流平台——归纳梳理,提炼方法;初试身手——片段操练,尝试运用方法;习作例文——习作示范,进一步感知方法;习作——综合运用,形成单元学习成果。形成“前后贯通、环环相扣、彼此呼应、循序渐进”的完整习作教学体系。

(2)重过程,建构学生的习作能力体系:

首先,无论是识字写字教学、阅读教学、口语交际教学,还是习作教学,我们一线教师在考虑“怎么教”之前,一定要先考虑学生“怎么学”。所谓“以学定教”,其含义除“以真实学情来确定教学内容外”,更应该重视“以学生的学习规律来确定教师的教学方式”。以习作教学为例,学生习作能力的形成,可不是模仿两篇例文,或者教师讲讲写作的结构与技巧就能完成的,它需要教师依托课标、教材、学生的学习规律,来循序渐进地组织教学,引导学生拾级而上,逐步形成学生自身的习作素养。

其次,相较于“学习过程”,一线课堂往往更加重视结果,这是长期应试教育思想使然!(因为好多的考试知识点,我们告诉他们就好了!)然而,这却严重违背了学生学习的真实规律:无论是学生的言语活动,还是其它方面的学习,都需要学生亲身经历,并在亲自尝试学习的过程中,习得知识,获得学习体验,而后通过反复的实践活动,才能将知识与体验内化为自身能力。为此,教学中我们一定要关注学生学习实践,给学生提供主动学习与深入体验的时间、空间和策略方面的支持。如果能在这一过程中做到分级指导,效果会更好!

(3)在情境中学习,在语境中发展:

小学生的学习离不开具体的情境,否则,当他们面对枯燥、抽象的学习内容时,不仅会影响学习的兴趣,更会影响他们学习的效果。小语教学中,图片、音乐、生活经验、情感渲染等多种方法,均可实现情境创设,为学生学习提供最好的支持。需要强调的是:这种情境创设,绝不是小语教学的目的,而是实现教学目的的扶助手段。

习作教学也是如此!有人说:“写作即交流”。从某种程度上说,这一观点是正确的,因为每个作者都有其直接或间接的交流对象。比如本次习作单元教学中,除单元导语之外,其它五个组成部分均安排了“与同学交流”的环节,引导学生在学习中交流阅读收获、观察所得、观察体验、习作成果等。如此,整个单元教学在交际语境中展开,增强了学生的交流愿望和习作兴趣,同时在交流中提升自身对单元习作学习的认识与理解,深刻感受习作也是非常重要的表达、交流形式。

【关于《夏天里的成长》】

初见王首朋大哥发来的教学设计,最强烈的感受就是“用心”。虽然不知道执笔者是哪位老师,但从整个教学流程的设计就不难看出,这位老师对统编教材,以及习作教学单元是很有研究的。(由于没有得到授权,所以不能公开这篇教学设计,抱歉!)

下面,我来结合这篇教学设计,说说自己的想法。

一、关注习作训练要素,学好表达方法。

《夏天里的成长》是六上习作单元的第一篇精读课文,单元语文要素是“体会文章是怎样围绕中心意思来写的”,习作表达的要素是“从不同方面,或选取不同事例,表达中心意思”,两个要素练习非常紧密。

这篇精读课文的教学,不同于其它文本的阅读教学,即“习作单元中的精读课文教学目标应直接指向表达方法”。而文本教学的其它方面,如识字写字教学、朗读、理解课文内容等基础性教学内容,均会退居次要地位,甚至是不教。

二、关于单元训练要素:

“围绕中心意思,从不同方面或选取不同事例来写”,是本课、本单元需要学习和运用的表达方法。那么,如何学习?怎样教学才能使文本教学有效地指向习作训练呢?

(1)关于学习流程:我觉得,我们可以在教学中引导学生逐步学习“围绕哪个中心意思写的”——“是怎样写的”——“这种表达方法的运用有什么好处”——“初步运用”(在这一方面,教学设计基本按照这一思路来设计,很清晰。)

(2)学习表达方法:《夏天里的成长》一文的中心句是“夏天是万物迅速生长的季节。”细读文本我们发现:文章的写作就不仅仅在形式上“围绕中心”,内容上也是如此——对于这个中心句,我觉得关键词是“万物迅速生长”,而这个词组正好可以分为两部分“万物”和“迅速生长”。为此,在进行阅读教学时,就没必要按段来逐一分析了。“动植物、事物、人”指向“万物”“飞快的、跳跃的……”以及第二段用了两个“几天不见”,第三段用了三次“一天一天的”,这都指向了“迅速生长”。由此,两个方面均指向“夏天是万物迅速生长的季节。”此时,板书的精心设计,是可以让学生自然感受到“文章是如何围绕中心来写的”。

(3)感受表达方法的效果:教学设计中关于表达方法的学习,主要集中在第四板块“品读分析,体会写法”。学生学习方法,重要的“支持”之一就是让学生感受到这种方法运用的表达效果。我觉得,是否可以出示“拓展阅读”的文章,出示的时候,将中心句去掉,让学生在阅读后,自主概括,填写中心句。如此,学生就能明白“围绕中心意思来写”可以使得文章“中心明确,表达清晰”的好处。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