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写作的好帮手!
1200字范文 > 思索 · 回顾 | 科学与宗教的领地:关于科学与宗教的再理解

思索 · 回顾 | 科学与宗教的领地:关于科学与宗教的再理解

时间:2021-11-20 16:55:54

相关推荐

思索 · 回顾 | 科学与宗教的领地:关于科学与宗教的再理解

对于西方而言,当人们提到科学与宗教,心中都有一个共同的叙事主流:公元1世纪,基督教诞生;中世纪时期,神学得到了隆重的扩大与发展,该时期成为了历史上“黑暗而蒙昧的时代”;到了十七世纪,理性主义哲学异军突起,科学革命开始发生,西方进入科学发展的时代,并一直持续到现在。然而,这种看似被大众广泛接受的说法实际上却是一种生硬的概念固化——我们一直在做一个工作,把我们现在的概念地图失真地投射于过去的思想领地,用现代语境下“科学”与“宗教”的定义来思考过去。作者彼得·哈里森倡导“回到具体的语境中”。也许当我们摒弃固有的观念,上溯历史,对“科学”与“宗教”进行新一轮的再定义时,我们才会突破常规解读,从另一个角度窥见其不一样的面貌。

多明我会教士托马斯·阿奎那,是除《圣经》作者之外最有影响力的基督教作家。在他十三世纪编写的《神学大全》中,他把“宗教”一词定义为“一种德性,一种与正义有关的重要的道德德性”。阿奎那解释说,宗教就其首要意义而言,指的是虔诚和祈祷的内在行为,这种内在行为要比对这种德性的任何外在表达都更重要。通俗来说,就是内心虔诚比外在行为更重要。宗教是一种内在倾向。同时,在行为方面,英王詹姆斯钦定版《圣经》当中指出,基督徒的“宗教”是一种崇拜形式,在于爱的行为而不是仪式。在中世纪时期,这个概念逐渐被当做真假宗教的区别。后来,一些教父着作中出现过关于“真宗教”的讨论。在早期讨论中,真假宗教的判别重点不在于信念,而在于崇拜以及崇拜是否得到了正确的指导。奥古斯丁认为,不同的崇拜形式都有可能是对真宗教的正当表达,真宗教的外在形式可能因时间地点的不同而变化。如果崇拜的对象是神圣的,那么人们根据时间地点的不同要求而采用不同的崇拜仪式并没有什么差别。

与宗教的道德德性不同,科学是一种理智德性。亚里士多德认为,理智德性完善了我们的理智能力,阿奎那在此基础上确认了三种理智德性——直觉、科学和智慧。“直觉涉及把握第一原理,科学涉及由第一原理导出真理,智慧则涉及把握包括第一因即神在内的最高原因”。更具体地说,科学是“通过证明而获得的认知”,是一种“通过逻辑证明的演练而逐渐获得的心灵习性”。在科学上取得进步并不是增加一些关于世界的系统知识和概念,而是变得越来越擅于从一般前提中引出“科学”结论。科学更像是一种行为,其次才是被认知的事物。当被认知的事物视为科学时,这种“科学”的标签又拓展到许多类型的知识。中世纪对知识的经典划分,即我们现在所谓的七种“自由技艺”(语法、逻辑、修辞、算术、天文、音乐、几何),当时被称为自由科学。后来,随着时间推移,这个概念进行了进一步的扩展。到十九世纪,当时语境下的科学几乎完全指自然科学和物理科学。

科学与宗教的追求也略有相同。就科学而言,古希腊人没有什么活动或职业与我们所说的“科学”和“科学家”直接等价。那些关注自然现象的人在当时被称为“自然哲学家”,其活动被归于哲学的标题之下。古希腊时期,科学的概念被自然哲学替代,同时自然哲学是哲学本身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当时哲学与追求智慧或幸福有关,它是一种生活方式,哲学的教理内容从属于生活的技艺。从某种程度上说,科学是那个时代的人们追求智慧或幸福的一种方式。宗教也侧重于追求幸福生活,但其追求方式的承载体更体现在道德规诫和教理方面。塞内卡说,幸福生活在于正直的行为,规诫指导人的正直行为;因此,规诫足以获得幸福生活。但若要让道德规诫发挥最大的效力,就必须把它们建立在某种宇宙观的基础上。因此教理就为道德规诫的正当性提供了背景;同时,教理还可以成为基督徒生活的引导,决定信徒的生活方向。

当我们把眼光放到中世纪时,会发现“科学”与“宗教”的概念都有显着的内在维度。而到了现代早期,内在与外在的平衡开始偏向于后者。我们看到在十六世纪和十七世纪,现代的、系统性的“科学”和“宗教”渐渐掩盖了作为德性和心灵习性的的宗教与科学观念。科学与宗教也不仅是当代西方文化划分的考量范围,更重要的是对“科学”与“宗教”拥有正确的概念理解;同时要批判性地研究目前的概念地图对文化领土的划分是否恰当,是否更有助于理解现代性的本质及其遗产。

作者彼得·哈里森在书中做了大量的分析主义哲学式的研究。作者对词语的语用具有详细的考察,并且会对词汇进行外沿扩大。比较性的抽样调查方法也是作者的研究方式之一。在第三章中,作者介绍了象征理解和原因理解——象征理解侧重于对寓意和物象的解读,原因理解更侧重于不同哲学体系的比较以及自然因果关系。这些方法的掌握与运用或许能进一步加深我们对“科学”与“宗教”以及其他领域的理解。

在提问环节,路程老师提到了科学逐渐从神学脱胎出来的历史过程。在康德对知识的客观性重新做出规定后,对笛卡尔和休谟而言,原先具有神性的东西就撇出了原有概念。同时有学生补充道,笛卡尔将神看做最高领域,即神和人没有关系。笛卡尔在神人之间建立隔断层,通过这个逻辑排出了神,因此科学逐渐从神学中脱胎。后来也有其他同学相继发表自己的观点:我们国家社会主义的世界观是除魔。对于一些有宗教信仰的长辈而言,神是一种绝对存在,神的存在超越了人的理解。但是我们应当学会运用辩证思想,用怀疑主义的观点去看待世界。

文/罗依婷

编/袁书晴 马欣烨

摄影/杨怡婷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