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写作的好帮手!
1200字范文 > 中国夭折的变后掠翼飞机——强6

中国夭折的变后掠翼飞机——强6

时间:2019-08-29 07:47:02

相关推荐

中国夭折的变后掠翼飞机——强6

素材来源于网络,航空制造网编辑整理

全文共2288字,阅读需要4分钟

在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世界主要空军发展了几种先进的可变后掠翼战机,如俄罗斯的“米格-23”、欧洲的“狂风”、美国的“F-14和B-1B”等。可变后掠翼战机可在不同的飞行工作状态下通过调节后掠角度实现最经济和最优化的飞行性能。

F-14熊猫战机

在那个风云即变的时代,当然,中国空军也适时地跟踪了这一先进战机技术,并通过多种渠道获取了一架前苏联的米格-23战机,同时希望研制强-5的后续战机强-6新型号。

强-6强击机,是中国航空工业曾经研制的一种支援型战斗轰炸机方案,这也是中国研制的第一款可变后掠翼战机,主要仿制对象为前苏联米高扬设计局研制的米格-23,由中国南昌飞机制造厂(洪都航空前身)研制,总设计师为陆孝彭,但此项目于20世纪80年代终止。

米格-23

其实我国早在60年代就已经开始学习可变后掠翼技术了,但是一直由于自身生产条件比较落后和研发能力不足的原因,一直没能设计出一款属于自己的可变后掠翼飞机。

但是在1974年西沙海战爆发,战斗中,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以2艘猎潜艇和2艘扫雷艇对抗南越海军的3艘驱逐舰和1艘护卫舰,虽然最终取得了对南越的胜利,但西沙海战暴露出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在作战中无法得到有效的空中支援的问题。

在当时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和海军航空兵装备的各型战机中:歼-5、歼-6和歼-7等缺乏对地攻击能力;作为攻击机的强-5的航程过短,载弹量少,无法适应高强度作战;而作为重型轰炸机的轰-5和轰-6速度太慢,且缺乏自卫能力,无法完成水面舰艇编队的火力支援。此后,深感缺乏一种先进的支援战机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和海军航空兵在西沙海战结束后不久就分别向原三机部提出各自的新型战机设计指标要求。要求航空部门研制一种新型的支援型战斗强击机。

强-5强击机

在三机部下达要求后,沈阳飞机制造厂和南昌飞机制造厂很快提出了自己的方案,其中,南昌飞机制造厂提出强-6设计方案,沈阳飞机制造厂则提出了歼轰-8设计方案,西安飞机制造厂则稍后提出了“飞豹”设计方案。这样三方来竞争这个项目,沈飞的歼--8由于原型机尚未定型,方案在实际运作中的风险系数过高最终没有审批通过,南昌飞机制造厂和西安飞机制造厂则几乎同时开展了新机研制工作。

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强-6的研发之前,我国用一批武器装备从埃及换了一批米格-23MC,并对其可变后掠翼机构进行了研究,中国唯一具有强击机制造经验的南昌飞机制造厂,在强-5总设计师陆孝彭的坚持下,最终决定在米格-23MC的基础上,发展一种单发单座超音速强击机作为强-5和歼-6的共同后续机,并命名为强-6。强-6计划选用当时我们国家第一种可量产的涡扇发动机——涡扇-6。在具体的设计研制目标上看,该飞机最大武器装载载荷4500千克,作战半径900千米。设计性能要更优于米格-23。

在最终的比拼中,南昌飞机制造厂提出的设计指标上看该机的性能十分理想,再加上还采用可变后掠翼方案,而且已经大体成型了,比西安飞机制造厂的方案更具有可行性。而且该机所选用的WS-6发动机也于1980年达到了性能设计指标,所以三机部最终决定采用南昌飞机制造厂的强-6方案。

强6从气动布局来看,还是大部分地继承了米格-6的气动外形布局。同样采用了悬臂式上单翼结构的可变后掠翼的布局,这种结构阻力小,稳定性好,适合于飞机的高速突防,并为对地攻击武器提供了一个理想的发射平台。但是可变后掠翼飞机都有一个很不好的特点就是机动性不够,强6为了能改进这一特性,采用了机腹进气的设计布局,以适应飞机大仰角飞行时的进气量问题。因此在外形上,强6融合了米格21和F-14的机型,它的采用上单变后翼布局的主翼,还有垂尾和平尾类似于米格-23,进气方式则采用了与F-16类似的机腹进气方式。

机腹进气设计

在飞行控制系统方面,强6采用了当时先进的电传飞控。这种操纵系统能将飞行员发出的操纵信号,经过变换器变成电信号,再通过电缆直接传输到自主式舵机。该系统的优点是结构简单、体积小、重量轻、易于安装、改善了飞机操纵品质、提高了操纵系统的可靠性并减轻了飞行员的工作负担。

但遗憾的是,这款可变后掠翼强6最终还是还是被迫下马,其中的原因是因为研制过程中碰到了很多困难:

1、结构超重问题一直没有得到妥善解决。和苏联米格-23战斗机相比,在其基础上研制的中国国产变后掠翼机构要超重12%,不仅减小了战机的载油量和载弹量,还严重影响了其作战半径;

2、可变后掠翼的控制系统还没能实现。

3、最后强6所选用的WS-6发动机没能实现量产。

歼轰-7战斗轰炸机

再其次,当时已经到了80年代末期,已经可以看出可变后掠翼飞机不会成为未来的主流,况且飞机本身还有一直未能解决的种种技术问题。同时与强-6同时期开始研制,但是研制进度快于强-6,机型性能更好于强-6的歼轰-7战斗轰炸机于1988年首飞,强-6研制计划实际上已经宣告取消。

应用翼身融合技术的B2轰炸机

随着航空技术的发展,可变后掠翼技术已经逐步被淘汰,取而代之的是“翼身融合”的升力体和边条翼技术。现在我们国家的作战飞机已经走在了世界先进行列。我们应该庆幸我国没有花费太多的时间和静力在这方面,而是直追欧美的更先进的技术,才用最短的时间缩小了我们同世界先进战机的差距。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