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写作的好帮手!
1200字范文 > 你以为在督促作业 却让孩子误认为学习“不重要” 还自以为严格

你以为在督促作业 却让孩子误认为学习“不重要” 还自以为严格

时间:2022-11-15 14:38:00

相关推荐

你以为在督促作业 却让孩子误认为学习“不重要” 还自以为严格

“玩重要?还是学习重要?”相信很多妈妈都曾经这样问过孩子,不过孩子们心中的答案跟他们的父母却常常不一致。

有位妈妈曾经这样抱怨:孩子挺聪明的,就是贪玩!哪怕只把玩的精力放一半在学习上,他都能从学渣秒变学霸。学习和玩,哪个重要,他怎么就不明白!

尽管父母每天教导孩子“你现在的最主要任务就是学习!”,但是在孩子的心目中,学习的重要性,可远远不及游戏、动画和玩具。

这并不仅仅因为孩子们天生贪玩,也并不是因为学习太困难——许多游戏都挺困难,孩子却有毅力克服它们,而是因为在父母的日常监督中,无形中导致了孩子的认知失调,让孩子调低了学习和作业的“优先级”,误认为学习“不重要”。

“认知失调原理”,是由美国心理学家费斯汀格提出的,他发现人们倾向于为自己的行为找到理由,总是为自己辩解、自我说服。

神经外科医生约翰德尔加多曾做过这样一个实验,他将一个电极植入病人乔治的大脑。当医生遥控电极时,乔治会不自觉的转头,但并不知道这是遥控电极的结果。但是,乔治并没有提出自己“莫明转头”的疑问,而是告诉医生自己在“找拖鞋”、“听到一个声音”、“我闲不住”。

那么,“认知失调”又是如何发生在家庭教育中,如何调低了孩子心中“学习”的优先级呢?

“写完作业才能看电视!”

孩子:“为什么写完作业才能看电视?一定是因为电视更好看。“

樊登读书会曾有一期这样讲到:当你跟孩子用“写作业”来交换“看电视”的权力,孩子就很自然的把“看电视”的重要程度看得更高,而把“写作业”看作为了看电视而不得不做的艰苦努力。

几乎所有的“交换”都会让孩子产生认知失调,让他误认为那个奖励才是真正重要的,是他真正想得到的。否则他又为什么要为此付出“写作业”的努力?

你以为在严格监督孩子学习,其实却降低了学习在孩子心中的优先级,反而让孩子把关注点放在了“电视”上。

“再看手机就罚你抄一百个单词!”

孩子:“我宁可顶着惩罚的风险、妈妈的咆哮,也要继续看手机,看来我是真的爱它。”

多年来对于两个孩子的养育让我深刻的体会到,惩罚和咆哮除了让自己生气以外,真的没作用。原因就在于,它引发了孩子的认知失调:把本来一件可有可无的普通娱乐,上升成了孩子不惜冒着挨说的风险也要做的“热爱的事”。

您以为的严格控制,却是真正把孩子推进“玩乐陷阱”的幕后推手。

“水能覆舟,亦能载舟”。了解了孩子的这种“认知失调”的心理原理,我们就可以远离那些教育误区,反而利用起“认知失调原理”,让孩子调高学习在其心中的优先级,很自然的把心思放在学习上。

下面的两个方法看起来可能有些反传统,但都是我两个儿子的真实案例,许多妈妈尝试之后,都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正面效果。

最小的奖励和最小的惩罚

认知失调原理的一个预测是“不足报酬”效应:最少的外部理由,能带来最大的兴趣。而最少的惩罚,反而带来最大的抑制作用。

费斯汀格经过四年的研究证实:如果外部的理由不足以证明我们行为的合理性,我们会通过内部心理活动来证明自己的行为是合理的。

简单的说,当孩子因为坚持练琴而得到了一辆遥控车,他就会认为练琴的行为是为了得到遥控车。而当孩子坚持练琴仅仅得到一张没啥用的小星星贴纸,他就会从自己身上找理由:因为我喜欢弹琴。

类似的情况也发生在“最少的惩罚”上。当孩子因为偷看手机而被臭骂一顿,孩子就会认为自己现在放下手机,是因为怕挨骂;这一定会刺激他发现那些家长没有注意到的时刻,然后偷偷的玩起来。

而如果在孩子偷看手机的时候,你只是把手机收回来,并轻巧的说一声:“超时了。”

那么下一次,孩子放下手机的时候,他就会在自己身上找理由:是因为我觉得现在必须放下手机,做些有意义的事儿。

这其中的差异,相信每位家长都能感受得到。而我自己也是在取消了孩子所有关于手机的惩罚之后,反而“管”住了孩子对手机的那份“瘾”。

“别学了”的力量

晚上5岁的儿子玩汽车轨道上了瘾,结果到很晚才想起来弹琴,让我来陪他。

“不行,今天不能弹琴了,太晚了,你该睡觉了!”我直接拒绝。

孩子:“求求你了!”

我:”那就没时间读故事了。”

孩子:“那么不读了。”

我:“宁可不读故事,也要弹琴?”

孩子:“对,一定要谈。”

那天孩子的琴弹得无比顺利,因为这是他好不容易争取来的。而睡觉前他又开始求我亲子阅读,最后好说歹说把日常的两章减少到一章,小家伙虽然不太满意,还是勉强同意了。

这就是“别学了”的力量,有勇气和胆量跟孩子说出“别学了”(当然不是赌气说),您会发现孩子反而变得特别要学,这就是“认知失调原理”在起作用。

如果您认为这只对小孩子有用,那就太小看心理学家的研究成果了。

12岁的老大那天有些“拖拉”,到了晚上十点,我要求他“不学了”,保证睡眠。孩子非常不情愿的收好书包,然后洗澡睡觉。

后来我发现,他自己定了一个凌晨4点起床的闹钟,偷偷起来把作业写完了。

如果,我当时是指责他“玩了太久手机”,他会觉得自己付出的“晚睡觉、妈妈闹”,这一切都是为了手机。但是,当我不提手机,反而把焦点放在“学习”和睡觉的矛盾上,孩子就会产生“就算不睡觉,也要把作业写完”的认知。

除了这些,吃晚饭时特地打断孩子的学习,晚上读书到精彩处就拒绝读下去,都能让孩子产生我不愿意学习被打断,我希望能够继续学习的感受。

学会使用“别学了”的力量,放弃物质奖励和严酷的惩罚,孩子反而开始主动把“心思”放在了学习上。当然,要做出这样的改变并不容易,它需要的首先是您自己的勇气和耐心。

我是枫糖妈妈,多平台育儿领域优质原创作者,多平台签约作者。专注于孩子养育中的心理成长、教育心理,帮助您不打不骂、不生气,提升孩子的责任感、自控力和学习成绩。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