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写作的好帮手!
1200字范文 > 回得去的故乡 找不到的饭场

回得去的故乡 找不到的饭场

时间:2022-03-03 11:26:11

相关推荐

回得去的故乡 找不到的饭场

七八十年代,家家户户都比较穷,吃饭自然成了农村话题的焦点。

在农村老家,路上遇见熟人,通常都会问:“吃了吗?”,女人们见面会问:“馍馏上了没?”。

夏秋季节,天气炎热,硕大的树叶把庭院护的密不透风,没有电风扇和空调,窝在家里吃饭,准会大汗淋漓,大家便端着饭菜到院外找凉爽的地方,水坑边空旷的场地,门外的大杨树下,都是吃饭的好去处。

农村人,一天三顿饭是很少在自己家吃,而是在饭场吃的。

有这么一句老话:“东家短、西家长,端起碗、赶饭场。”说的就是农村人聚在饭场吃饭的习俗。

一到饭点,以饭场为中心,百米之内的乡邻,都一股脑的端着饭菜向饭场走去,生怕错过了新闻,抢不到好位置。

饭场没有桌椅板凳,吃饭姿势千奇百态,倒成了农村饭场的一大景点。

年轻的瞅个空地儿就地一谷堆(蹲的意思),年长些的便会取个顺手的物件垫在屁股底下坐着,或砖头、或瓦片,或抓把麦秸,或捡几片树叶,或直接脱掉一只鞋当个座。也有的倚着树,靠着墙,傍着麦秸垛,娃儿大的自己跑,娃儿小的怀里抱,不知谁家的小狗也跑来凑热闹,大家边吃边聊,有说有笑,这便是饭场每日的景象了。

饭场是厨艺比拼的打擂台

豫东以面食为主,每到饭点,饭场上就是一场面食“大比拼”——赵奶奶家的凉面条子、四婶家的疙瘩汤、李大哥家的死面饼子、二叔家的白面烙馍、王嫂家的红薯叶馍……饭场犹如一张巨型餐桌,诸家饭食摆放其上,饭场之上不分你我。

倘若谁家杀了只鸡宰了只鹅,大方人家都会端一部分出去,主动同大家分享。切不可全部端到饭场里炫耀,不然这个一筷子,那个一勺子,转眼之间就“尝”完了。

那时候,吃饭穿着也没那讲究,都是怎么凉快怎么来。男人一般是光着脊梁,肩膀头子上再搭着一条白毛巾,女人则更为讲究一些,穿着凉衫,小孩子则是光着屁股,一丝不挂到处跑,不一而足。

吃饭时,这个人到那家夹筷子菜尝尝,“嗯,味道怪餮嘞”;那个人到这家夹块肉,“咦,真不赖”,人人都是村里的厨神。老胡婶家的菜有点咸,老董奶奶家的白面馍馍碱面子放少了,没蒸起来有点硬,老高婶家的豆角面条油放少了不香,个个都是美食评论家,说起来头头是道。

吃着吃着,手中的馍不小心掉地上了,差点被小狗衔走,捡起来吹一吹,抠一抠,接着吃;筷子掉地上了,拾起来掀起衣角擦一擦,继续用;端着饭出门忘记带筷子了,顺手搉两根小树枝,用手来回抹几下,夹起饭菜照样吃;微风吹过,掉到碗里的树叶,用筷子往外一挑给没事似的。

吃完一碗饭,用手一抹嘴,一只手拎着碗,一只手拍拍屁股上的尘土,任其随风飘扬,飘到谁那里,谁端碗一转身躲过那阵尘土,有时也会骂一句,“熊渣子,还让不让我好好吃饭了”,然后低头“呼噜呼噜”接着吃。

吃过饭后,人们顺手把碗往身边一搁,人却不急于走,而是继续享受阳光普照或夏季凉风的抚摸后的那份惬意。女人们吃完饭,收起男人和孩子的碗,回家刷锅喂猪去了;小孩子在饭场里追逐打闹,不小心踢着哪家的碗了,少不了一顿训骂;夜里太热没有睡好的人,则会趁机眯一会。

农村的饭场,和谐、安详,吃的开心,聊得顺畅。

饭场是信息交流的集散地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黑白电视尚未在乡村普及,家家户户安装的广播只能听到“呲呲啦啦”的噪声,手机电脑平板更是几十年后才出现的东西,所以乡村饭场除了“聚餐”的功能之外,还是村民获取“新闻”的信息平台,犹如今天的微博,话题不限,全面开放,不扣帽子,不打棍子。

哪里的种子化肥便宜、哪里的农药杀虫灵、玉米大豆的病情如何防治、哪个村有个水灵的大姑娘到出嫁年龄了、谁家儿子当了大官有啥事可以找他等等,均可在饭场得到交流和解答。

饭场也是个八卦场,谁家孩子三次都没考上大学了,谁家小姑子跟大嫂子撩脸子了,谁家婆媳闹矛盾了,谁家媳妇不孝顺了,谁家男人夜里偷东西被派出所抓走了……

出门满满一碗饭,回去正负新闻一箩筐。全是接地气的话题,都是老百姓感兴趣的事。

上下五千年,纵横几万里,天文地理,政策法规,村务政事,家长里短,见闻传说,无一不有,无一不谈,饭场上时不时传出阵阵爆笑。

饭场是农村孩子的游乐园

小时候,农村的小孩子都是这家吃一口,那家蹭半碗,吃百家饭长大的,不用吃什么“江中牌健胃消食片”,个个都健健康康,壮壮实实,快快乐乐的。

小孩子在饭场里转悠,东家碗里瞅瞅,西家盆里看看,哪家的看着好吃,站在那里眼巴巴的望着人家的碗,吃不到时,时不时的回头望着自己的父母,一幅无助又求助的可怜模样儿,叫人心疼极了。

如果哪家的饭能被小孩子选中,也会真诚的开心,说明那家的厨艺不错。要吃可以,但都会事先逗一逗小孩子,“叫婶,不叫不给吃”,把小孩子逗的两眼快泪汪汪了,就会急忙说,“乖,别哭,都给你,都给你”。

小孩子止住哭,笑中带着泪,开始狼吞虎咽,活脱脱的国家一级演员。

听母亲说,我2岁时,为了吃邻居家大娘的面条,大娘让我叫一声大娘才给吃,由于年龄小,发音不准,加上紧张,大娘被叫成了“大王”,不过最后还是成功吃到了面条,当然也萌翻了全场。

那时候的人淳朴,厚道,邻里相处融洽,凡是在饭场转悠找吃的小孩子,四邻八舍的都会把好吃的主动贡献出去,小孩子也都被大人亲切的称为“乖”。

饭场是展示家庭地位的试验场

过去饭菜油水少,庄稼活重,人们吃得多,尤其是村里的壮劳力,一大海碗饭下肚,往往不够吃,吃完了就得再回家盛第二碗。

有的男的,为了在邻居面前显示自己在家里的地位和面儿,大声喊,“娃他妈,给我回家盛碗饭,白(bai)肉(rou)了(le)”。聪明的媳妇二话不说,放下自己的碗筷,接起男人的碗,迈着碎花小步就回家盛饭去了,给足了自家男人面子。不过不知道回家后,会不会跪搓衣板、挨鸡毛掸子,殷勤给老婆端水洗脚加捶背,那都是后话了。

也偏有害怕老婆的男人逞能,也想当着众人的面威风一次,也大声吆喝着让媳妇儿给自己回家盛饭,结果少不了遭媳妇儿一顿奚落,丢面儿还得反给老婆回家盛饭。众人也趁机起哄,不嫌事大,尴尬者随机找个理由回家了事,身后便是一阵大笑。

如今,农村变化日新月异,小楼别墅拔地而起,村村通公路,乡乡有保洁,环境更干净了。家家有空调,户户有电视,都在家吹着空调看着电视玩着手机细吃慢聊了。随之而来的是外出务工增多,人口流失严重,农村也越来越空虚落寞了。这是时代发展的必然,也是城市化进程的结果。

那个曾经人气旺盛,热闹非凡,充满人情味,段子满天飞,笑声不断场的饭场渐渐消失了。

有一次回村,赶上饭点,路过以前的老饭场,空无一人,只有那残缺的石墩和老磨盘孤零零的躺在那里,仿佛诉说着它昔日的热闹欢腾,也好似在吐槽着今日人们对它的遗弃。

曾经陪伴它的人,早已在时代的变迁中离它而去,只剩下它静静的躺在那里,承载着一代人对于饭场的记忆。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