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写作的好帮手!
1200字范文 > 行走在乡村的赤脚医生

行走在乡村的赤脚医生

时间:2023-09-06 05:49:40

相关推荐

行走在乡村的赤脚医生

题记:在中国的乡村,尤其在医疗条件还比较的落后的上个世纪,有千万个像早胜镇来远村郑建宁大夫这样的赤脚医生,默默的、无私的,秉承着医者仁心,心怀救死扶伤、治病救人的医者梦想,在农村的大地上一走就是几十年,他是最可爱的人。因为他们不同于公立医院的大夫们,他们是全科医生,从诊断、检查、取药、打针、输液全凭一个人。

农历四月乡村的早晨,太阳刚露出头。漫步在乡村路上林间太热闹了,不知名的鸟儿在枝头叽叽喳喳,“咕咕”,布谷鸟也叫起来了,“算黄算割”也在枝头闹着,啄木鸟也起了个大早,在“笃-笃-笃”给树儿治病呢。平时怎么听不见呢?在钢筋水泥墙里,哪能听见这些可人的鸟声?

这个季节正是槐花飘香的时节。那一串串白色的花朵似小铃铛在风中摇曳,在枝头百媚生,一朵朵、一簇簇使劲在绽放,哪怕无人欣赏,但依然开放在这个季节里。绿叶中一朵朵,繁花似锦,闻着槐花香,摘一把槐花蕾。做碗疙瘩,想起来是那么鲜美,推开邻家的大门,借一个袋子,摘一袋槐花蕾带回家。

摘槐花的时候,村子西边传来的哀乐声,打破了这份沉寂,原来村里的郑医生殁了,今天是祭奠日。

说起郑医生,和我挺有缘,在我上小学的时候就认识了。郑医生和老妈一起在县卫校上过培训班,县卫校的培训班的毕业照里边上的小女孩就是我。和老公结婚以后,才知他是我婆家的远房兄长。

以后回婆家,闲了与老公一起到他家或药房,喝茶、品酒、听他海阔天空,讲村里奇闻轶事。郑医生为人豁达爽快,受其母亲良好家教的熏陶,他平常喜欢读书。即使当上医生,除了研读医学书籍,也涉猎文学。郑医生的母亲是位知书达理,慈惠贤良的好母亲,好老师。先后在来远小学、早胜小学从教,是早胜少有的知识女性,她将其一生默默的奉献给了宁县的教育事业。郑医生的子女在一中上学那会儿,出于对老师的尊重和爱戴,他上街赶集偶尔会请老师小聚一下,我们便是常客。

郑医生高中毕业以后,参军,在部队上待了五年,干得挺好的,为了照顾两位老人退役。回来后,在县上培训赤脚医生,从此就行走在这块土地,这一干就是一辈子。村里的老人说郑医生刚当兵回来时候,个子高高大大的,穿件洁白的衬衫,军用裤,小学篮球赛场,他是主攻手,潇洒的投篮动作,博来场外观众的阵阵掌声。往那儿一站都是那些小兄弟眼中的偶像,玉树临风。医生哥有学识,有思想、人上进,人缘也好,村上曾推举他担任来远村副支书,但由于村子大,患者多,他精力难以为继,加上前多年村上事务多,他只好辞职挂印,专心治病救人。

医者仁心。自从村上原来的董大夫谢世之后,郑医生背个药箱走遍村庄的角角落落,诊病无数。从以前的步行,后来的一辆绿色自行车,摩托车,再后来的红色电动车。这一走就是四十年,肩上的红十字急救药箱也不知换了几个,风雨无阻,直到生命结束。无论白天黑夜,只要有人生病了,半夜三更出诊是常事。逢年过节,三十晚上,有时也很难与家人一起过个消停年。村里总有找医生的。只要有人找,他立马背个药箱就出现在哪里。

尤其在寒冬腊月的夜半时刻,谁家孩子,有个头疼脑热的,门外唤他,你前脚回,他后脚到。什么寒冷、个人安全,他全然不顾。后来手机多了,一个呼叫电话,他就诊到达患者家里的时间更短了。因为他知道,早到患者家里一分钟,患者家属会早一分钟的安心,少一分钟的担心与害怕。在村上他还承担着偌大来远村防保防疫工作,每到疫苗接种,他亲自背上保温箱从早胜卫生院取回疫苗,然后及时给村里的孩子接种,从不马虎。看着孩子一个个健康快乐的长大,他总是笑盈盈的。

每次见到他背个药箱走在村路上,说王家大妈不舒服,刚去给看病,要不说是张家大爷头疼去诊治。或者是董家的小孙子发高烧不退等。村里的小孩看见他来,都挺害怕。记得我儿子小时候在老家的时候,一提到郑医生来了,当下都不淘气了,因为小孩子最怕打针。

四年前,我手上发了疹子,有医生推荐用皮炎平,结果敷了一天,第二天发现,手上发疹的面积突然增大,本来局部地方有,结果满手都是,找了好几个医生,说法不一,有的医生一看这病太吓人,搞得我有点神经紧张。老公说去找找郑老兄吧,回老家找郑医生,他观察了以后,说这种皮肤病不能用皮炎平,说他还需要找医书细细研究,过了几天,他开了个药单,配了几种西药粒,我持续吃了一个月,手上疹子没了,渐渐脱了一层皮,时间不长竟痊愈了。

得病的那一个月,我的身心似乎受到了创伤,极度怀疑人生,对自己自责,当时小姑娘太小,总想拉我的手,可我怕传染给女儿,故意拉下脸吼女儿,搞得自己神经紧张,搞得一家人都不愉快。若不能痊愈的话,我估计自己都抑郁了。

他每到病人家,切脉、看气色、望神态、问病症,下药单,多少个疑难病症被他解决。随着不断的临床实践,日积月累,他的医术越来越精湛,也成了方圆几个村的名医。他主攻西医,兼学中医,中西医结合,疗效好。他好学,遇到疑难杂症,他边医治边看医书研究,对症下药。听村里的老人说,郑医生治好了村里的好几位脑溢血后遗症的偏瘫患者,其中三队有个王姓的患者,当时医院说他无可救药,可能从此卧床不起,但在他几个月精心诊治下,患者竟然站起来了,当时引起了轰动。时隔多年,患者虽然已经七老八十了,还每天在村上转悠。

他看病,村里的大叔大婶为表感谢,总会打开多半是女婿娃拜年时提的酒,给他偶尔倒杯酒。两口小酒一喝,医生的精气神更足了。长此以往,看完病,有酒的人家总爱拿出酒来招待医生,也没个下酒菜就喝一口。随着时间的推移,不知不觉郑医生有了酒瘾,对酒有了依赖。一遇到酒,加上他精于猜拳,必喝个尽兴罢休。有好几次开车回家,在三队药房附近的路上,总能见到他微醉超然的样子。

嫂夫人也是个能行人,更是个女强人,也是算村里的文化人。三个子女都已经成家立业,嫂子自己在村上办起了幼儿园,他们各自在自己的世界里忙碌,一个喜欢行医,一个喜欢小娃娃,她的世界他也不懂,他的世界她也不懂,都在各自的世界里行走着,爱喝酒的他,经常让老婆担惊受怕的。

祭奠之日,参加的人儿挺多,村上的父老乡亲来了,早胜各村的赤脚医生来了,生前友好来了。医生家门前高悬旌旗,几十个装扮美丽的花圈。生前救死扶伤,身后也风光。

郑医生走了,正是槐花飘香的季节,空气里弥漫着淡淡的清香,你太累了,辛苦了一辈子,也该歇歇了!可是你听见了吗?二娘、四娘跟村里的媳妇都在说,“郑医生一走,我们有病、孙子有个头痛脑热的,找谁呢?”

惋惜声不断,言说着,说得周围的人儿泪眼婆娑、、、

你走了,走的是那么的匆忙。你治病救人一生,却因突发脑溢血,没有在医院住上一日,让医院的医生为你诊治。你走了,留给村民们更多的是无尽的惋惜、留给妻子儿女更多是无尽的遗憾、、、

我们再遇病患,更与谁人说?

郑医生远在外地工作的表弟李仲涛也发来了悼念诗。

人间芳菲四月天,仁兄撒手夕阳残。

从军三载露头角,奉亲卅年至温暖。

济民医术跨中西,赤子药箱留青丹。

杏林荣膺天使颂,槐花含孝香古原。

写于5月11日

作者 石小平 供职于甘肃宁县一中

喜欢就转发起来

喜欢请关注空谷一兰 长按识别二维码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